對標大數據防疫,城市治理如何用“智慧社區”補齊短板?

隨著新冠疫情的洶湧而來,在全民防疫戰爭正在開展之際,“智慧城市”這個代表城市治理未來趨勢的名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面對防疫,業已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啟的智慧城市建設會給城市防疫帶來哪些轉變?

大數據如何讓浙江網紅?

本次疫情,人們說,除了有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三座大山”鎮守武漢三鎮外,還有浙江來的李蘭娟。李蘭娟在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利用大數據的信息化手段,就是你本人不知道你周圍的人是感染者,但是大數據它會告訴你,你作為接觸的人可能是疫情感染者。”通過大數據進行防疫工作,開始成為城市管理者防控疫情的“大國重器”。大數據治理下的浙江,在本次防疫工作進程中迅速成為了網紅,依託新型城市治理平臺“城市大腦”,浙江的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物資調配等各方面的工作在全國網民中得到了高度評價。

對標大數據防疫,城市治理如何用“智慧社區”補齊短板?


疫情重壓下的智慧城市

對比浙江的情況,有些“智慧城市”則略顯尷尬。通過本次疫情,我們發現,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將公共衛生健康作為重點建設領域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圍繞著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管廊等方面進行建設。落地於智慧社區的項目則更是乏人問津。

在具體技術層面上,智慧社區建設也存在著以下痛點:

01缺乏統一平臺

現階段多數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容易在各自領域建設單一系統及平臺,在智慧社區領域內,由於各個系統難以兼容導致平臺各自為政。社區管理者、商戶、居民應用智慧產品五花八門,導致智慧社區治理出現盲區。


02缺乏信息共享:

社區現有很多業務垂直系統,由於缺乏統一領導、協調,形成了一個個孤立、分散的“信息孤島”。大量的基礎數據需要社區工作者在多個系統重複錄入,數據標準不統一,工作量很大,但查閱使用信息的權限卻在上級職能部門,社區、街道層面享受不到所採集的信息。智慧社區的技術標準不規範、不統一,也存在重複建設和盲目建設的問題。

對標大數據防疫,城市治理如何用“智慧社區”補齊短板?

03缺乏需求滿足:

各個企業在進入智慧社區建設時,紛紛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設智慧社區。行業的侷限性和企業自身角度的不同,導致這些智慧社區具有侷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完全滿足社區智慧物管和居民智能生活的多種需要。居民並沒有深入參與到智慧社區建設中來。

尚未起步的物聯網思維

在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中,很多企業仍以“互聯網思維”來運營智慧城市產品,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地方的智慧應用產品盲目擴張、搶佔消費流量。缺乏產業體系整體佈局策略、缺乏深耕於城市細胞(社區)的智慧應用產品、缺乏讓社區管理者與居民真正操作應用的實用型產品……

面對智慧城市建設,亟需物聯網思維來破解城市治理難題:

1、 技術策略: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推進“互聯網+”協同製造集成應用;

2、 數據策略:把握公有云、私有云的應用邊界,在數據共享和保護隱私方面達到平衡;

3、 產品和服務策略:定製化智能生產和智能服務模式將成為智慧城市應用的主要生產服務模式;

4、商業策略:從產品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甚至定位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的主導者將成為智慧城市應用產品最佳商業路徑。

落足歸根於智慧社區建設

智慧社區解決方案通過全新技術的應用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效率,滿足社區居民、基層政府、商業公司、社會組織對社區治理的基本需要。

01

通過智慧社區建設實現社區的全面自動化管理服務需求,節約大量的人力成本,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多部門聯動的配套管理機制,能夠在短時間內整合公共管理資源,夯實社區治理四個主體方的社區治理結構,解決社區治理難題。

02

智慧社區秉承以“智慧服務於人”的建設思維,聯合起社會各個治理要素來對社區公共事務進行多維度、多層次、多功能的治理,從公共管理、商業服務、社會公益、智能應用四個視角著眼,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平衡社區治理中權力運行的方式。通過各個治理角度主體的協商合作、協同互動、協作共建來共同推進社區的進步和發展。

03

智慧社區通過全息大數據雲平臺的運營實現安全管控、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居家生活四大應用集群系統的數據聯通、業務暢通、應用打通,建設有機統一的智慧社區應用生態體系,實現社區以人為本的治理暢想。

04

智慧社區開拓融合性業務,加速產業之間資源的流動和重組,產生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促進企業網絡的發展,提高基層治理水平。產業融合的創新性優化、結構性調整、競爭性推動、消費性導向,重組社區內餐飲業、零售業等服務業產業業態。擴大平臺中心的極化和擴散效應,有助於改善社區區域的空間單一結構,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

通過智慧社區應用的普及使用,進一步對接智慧城市建設、智慧農業等智慧應用生態體系中來,助力實現智慧無處不在、智慧聯通萬物的未來社會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