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戰爭中,真的是要發射數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嗎?

近10


兔哥回答:首先答案是肯定的,的確實戰中子彈消耗量非常大,而未必能消滅幾個敵人。火藥武器誕生後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就從步槍來說,過去的鳥槍時代彈藥的消耗到是沒有現在這麼高,這個並不難理解,首先是早期火藥武器的射速低,例如,前膛裝彈的火藥槍,作戰時採用打排槍式的模式,進攻時也是列隊,就想西方國家電影裡描述的一樣,敲著激昂的行軍鼓,排列整齊,採取頗具浪漫色彩的進攻,這種鳥槍打完一槍也不用裝彈了,太麻煩,直接拼刺刀就是了,因此彈藥想消耗多了也做不到。



一戰時步槍後裝填已經很普遍,而且機槍又加入進來,一陣突突,子彈消耗量開始增加,一戰時基本都是栓動步槍加機槍,栓動步槍本身裝彈量有限,通常是5發子彈,射速慢,步槍基本都是對目標射擊,而機槍主要是對進攻的敵人射擊,機槍子彈消耗量很大。一戰時期的塹壕戰機槍主要就是壓制射擊,對於冒頭的直接一陣突突,戰場上打虛槍很普遍,也很正常,特別是夜間,時不時的就來上一陣子,告訴敵人別亂來,我可是睜著眼呢。一戰衝鋒後拼刺刀是一個流行的戰術,主要是子彈的再裝填時間的問題,俄國就崇拜“刺刀是好漢,子彈是笨蛋”的邏輯,這也是一戰時期的一個普遍性的觀點。所以,一戰時期消滅一個敵人子彈消耗比二戰時期要少一半以上。。


二戰時期的子彈消耗量約2.5萬發消滅一個敵人,二戰時期作戰模式發生了改變,自動武器裝備數量劇增,作戰模式為主要以進攻為主,追隨火炮、裝甲武器、空中武器的使用傷亡率增大,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人也學聰明瞭,不容易打了。二戰時期的交戰距離也近了,需要有猛烈的火力,因此,子彈的消耗量也相應的增加。戰場環境也是一個因素,需要對目標進行壓制射擊,戰鬥中即便是發現坦克都要一頓亂打,想創造出一個奇蹟出來,對於隱蔽的敵人通常不會等著他出來在射擊,而是一頓突突,打不著也要嚇的你屁滾尿流。


現在戰爭中,基本都是自動武器的天下,例如,美軍在越戰中子彈消耗量很大,主要是越南特殊的地理環境,你很難知道對方確切的位置,但又不能不打,這叫反壓制作戰。而隨著武器裝備的自動化、現代化作戰越來越難,想要躲避被打擊都學會了首先隱蔽自己再尋求消滅敵人,因此,相互對射就成為一個手段,至於效果肯定不理想,想打死個敵人很不容易,這也是子彈消耗越來越大的原因。步槍越是自動化程度高,子彈消耗量反而越大,例如,美國在對伊拉克的作戰中,共消耗了60億顆子彈,而受到傷害的人僅僅為2.4萬,這樣算下美軍評論消耗25萬顆子彈才能獲得戰果。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促使現在的武器彈藥講究精確打擊就是由此而來的。

子彈消耗統計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戰場上使用多少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很難統計,我們知道的子彈消耗量是整個作戰行動中的子彈使用量,並不是單純的作戰射擊使用量。各國彈藥消耗量是按照總的消耗量和殺傷敵人數量平均計算的,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子彈並沒有用在作戰中,例如,士兵被打死或者是被俘後,子彈很多都隨著失去,另外,被戰火摧毀,遺失。射擊訓練也要消耗大量子彈,戰場上彈藥損失非常大,甚至超過作戰使用,這些都要計算在內,因此,平均到消滅一名敵人頭上子彈的消耗數量就多了,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管怎麼說,戰場上想消滅一個敵人是不容易的,都是人,你的想法正是他的想法,能不難嗎?消耗子彈很多也不奇怪。


兔哥42928


上過戰場的人都知道,實戰中,尤其是防禦戰,稍有風吹草動,特別是晚上,士兵們端起槍來,就會突突突地噴火,生怕真的敵人摸上來了。

影視劇包括文學作品中,指揮員非常沉著地一定要等到敵人距離陣地50米、30米才命令開火,那是文藝作品的藝術創作,其實都是瞎扯淡,未參與過實戰的人腦殼中脫離現實想出來的情景。

30米的距離,一個軍刺衝鋒,陣地就拿下來了;況且,是在5發栓動步槍火力稀薄的年代,怎麼會等到30米才開火,對方的手榴彈都可以投擲了,那不是找死的節奏嗎?

一般陣地戰,防禦方400米距離,步槍肯定開火了,尤其是自動步槍,子彈消耗量非常大,30發子彈潑水一般出去,能不能打死一個敵人,都是要打問號的。

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那是艱苦的戰爭年代宣傳鼓舞作用,真實的戰場上,即便神槍手都做不到,實際上也沒有什麼神槍手,只是槍法比一般士兵好而已。

當戰爭步入到榴彈炮對轟、坦克大碰撞、空中飛機扔炸彈的時代,步兵的作用盡管依然不可或缺,但手中的機槍、步槍、衝鋒槍等槍械的作用與地位卻明顯下降了。

但子彈的消耗量卻大幅增加了,畢竟都進入了自動槍械的時代,不再是過去單發前裝槍,發射子彈以後,復裝子彈非常麻煩,時不時地進入拼刺刀狀態,況且那時炮火併不猛烈的背景下。

子彈消耗量大,不要說是真實的戰場上,看看現實中,國外城鎮中出現一名持手槍或者是步槍的恐怖分子,就會有數十上百的軍警,端著自動步槍突突突地壓制射擊,並不一定能擊斃恐怖分子,消耗的子彈卻是數千上萬發的。

戰場上,即便治安戰,出來數名持AK-47步槍的抵抗組織成員,那麼手持M-4卡賓槍和M-16步槍的正規軍,要將其全部擊斃,也是很困難的,總會有漏網之魚,而子彈的消耗量卻是驚人的,真實槍戰場面,可謂滿地都是彈殼。

當然,統計中的打死一個人需要數萬發子彈,貌似子彈數量非常驚人,其實,應該包括了平常訓練時子彈的大量消耗量,包括子彈過期以後的損耗,都攤在打死一個人的頭上了,打死一個人的子彈數量當然是水漲船高了。


國平軍史



是的,消滅一個士兵如果只用一千發子彈都算是相當不錯的交換比了。

陳毅元帥在孟良崮戰役後總結華野一年以來作戰得失時專門提到了這一點。

陳毅元帥在報告中披露,為了消滅常凱申三個旅,華野一共消耗了差不多四百萬發子彈,而一共斃傷敵軍5000人左右,如果刨除受傷的敵軍,只算擊斃的,那麼差不多是兩千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敵軍士兵。

陳毅元帥在報告裡說華野差不多一千發子彈才能擊倒對方一個士兵。

但事實上華野效率已經非常高了,陳毅元帥可以說是高標準嚴要求了。

為什麼?

因為軍閥混戰時期,子彈消耗和人員傷亡數據比之要誇張一百倍,真的。


段祺瑞率軍驅逐搞復辟的張勳,按照陳老總的說法是打光了300萬發子彈,雙方一共才死了28個人。

而按照當時就在京師的英國人莫理循的說法,段祺瑞與張勳的軍隊一共消耗了5000萬發子彈,才死亡了28人。

當然,你們可能覺得這個數據誇張,或者認為段祺瑞與張勳軍隊沒有真打。

但是按照西方史料,即使第二次直奉戰爭那樣在軍閥混戰時期算得上比較激烈的戰爭,雙方四十萬人鏖戰一個月,僅炮彈就消耗了幾千發,消耗的子彈更是突破了千萬級別,但最後雙方陣亡人數不超過2000人。差不多接近一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

即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常德會戰公佈的消耗和日軍公佈的傷亡人數,如果按照日方公佈的傷亡人數,常德會戰時,差不多1000發子彈才能擊中一名日軍。這僅僅只是擊中,還不能保證擊斃。


而根據抗戰八年正面戰場、敵後戰場以及緬甸戰場我們的彈藥消耗,以及日本人自己公佈的傷亡總數統計。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我們要確實擊斃一名日軍差不多需要3700發子彈。

其實這一數據並不算誇張,比抗日戰場慘烈上百倍的歐洲戰場總的統計,雙方差不多也要2400發子彈才能擊斃一名對方士兵,這還沒有計算炮彈。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差不多要3噸彈藥才能斃傷一名日軍。

蘇德戰場,蘇聯每消滅一名德軍,需要花費炮彈30發、子彈1300發,手榴彈9枚和航空炸彈230公斤。

這麼一比,你就會發現,華野的效率真的非常高了。


蘭臺


這個說法只是說一個綜合的平均值,並不是代表真正的戰鬥耗彈,真正打仗的話,短兵交接的致死耗彈量大約是13.9發/人(狙擊手射殺),2500發/人(步兵射殺)。

在戰爭中,消耗彈藥最多的是處於火力壓制階段,比如直升機在登陸的時候需要對登陸地點進行清場,這種地毯式掃射的方式最消耗彈藥。基本上一次就得耗彈幾千發(150平方米大小的地方就得打3000發左右),這是為了防止有人躲在林地裡對直升機進行偷襲。比如美軍悍馬車隊遇襲的時候,也是先漫無目的的對周圍一通掃射,悍馬車配備的機槍射速大約也在1000~1200/分鐘左右,只要打一分鐘就會消耗很多彈藥。這種火力壓制基本上是打不死人的,但是消耗的彈藥會被計算到後勤耗彈中去。

真正的短兵相接,由於目標很明確,基本上是有的放矢,這種的命中率就可以很高。比如步兵在突擊時候,平均大約每100發子彈就可以命中一人(受傷或者致死),而折算到現代士兵的傷亡比大約是4%左右(大部分是被流彈命中,不是致命傷),大約是2500發子彈可以直接打死一人,當然,各方的醫療水平不同,這個數字也並不固定。

當然,如果被狙擊手命中就不一樣了(基本上都是重要部位),而且狙擊手使用的都是大威力彈,這種彈打身上基本上是傷者必死。


優己


很多人都知道在戰場上需要很多子彈才可以消滅一個敵人,但是究竟是多少子彈呢?資料顯示,在戰場上大概需要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數字都會感到很驚訝,因為人們覺得消滅一個人需要使用的子彈太多了,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幾萬發子彈才可以殺死一個人呢?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了解一下。

  在現代戰爭中,很多人都是死於炮彈和炸彈,而不是子彈

  目前美國軍方使用的是5.56mm口徑子彈,配備的是STANAG彈匣,一個彈匣能裝30發子彈,美軍單兵共攜帶6個彈匣,也就是180發子彈。假設消滅一個敵人需要10000發子彈,那麼一個士兵需要至少55個彈夾才能消滅一個敵人。這似乎看上去是不符合邏輯的,因此很多人都質疑這種說法。

  但在實際戰場上,子彈的消耗量確實驚人,並且覺大多數子彈都打不中目標。

  

  (正在伊拉克執行任務的美軍士兵)

  目前,美軍還沒有一個官方的數據顯示打死一個敵人到底要使用多少子彈,因為美軍每年消耗的子彈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於平時的訓練。

  當然,在現代戰爭中子彈的消耗量是非常大,因為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是神槍手,大多數子彈是用來進行火力壓制的,打不著人。但是這不能算是浪費,因為如果沒有猛烈的火力壓制,那麼敵人早就衝到你面前了。

  二戰時日軍就是一支崇尚“環保”的軍隊。鑑於國內銅礦資源貧乏,日本軍方十分重視節約子彈。日軍的口號是:如果一發子彈就可以解決敵人,那就絕不開第二槍。為此日軍槍支在設計上也偏重於射擊精度和射程,於是就誕生了著名的三八式步槍。

  為了保證精度和射程,三八式步槍的槍管設計的非常長,這導致三八式步槍全長達到了127.6釐米,這個長度冠絕全球。

  平心而論,三八式步槍的設計精度和射程都是極為優秀的,但是這種“唯精度至上”的理論也限制了日軍半自動和全自動步槍的研發。以至於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經常遭到美軍M3式衝鋒槍的火力壓制,這導致日軍的傷亡率遠遠高於美軍。

  而且在二戰後期美、英、蘇、德等國就發現,槍支射程太遠根本沒有用。由於坦克的大規模使用,徹底地讓塹壕戰走進了歷史,步兵同常是伴隨著坦克往前推進的。而等到需要雙方步兵短兵相接的時候,雙方的距離已經很近了,完全用不著很遠距離的射擊。特別是進入城市之後,在巷戰中士兵更加希望手中的步槍能為其提供強大的火力輸出,而不是毫無用武之地的高射程。

  因此在二戰後,各國都開始大量裝備全自動步槍,以求更加強大的持續火力,並且射程也從以前的八九百米,下降到五六百米。

  全自動步槍的應用大幅提升了子彈的消耗量,但是擊中敵人的幾率卻要比半自動步槍高很多。畢竟一槍一發子彈,打30槍你也不一定能擊中一個敵人。但一連打出30發子彈,你就有更大地幾率命中目標。

  所以在現代戰爭中,單兵消耗的子彈不一定就比以前多。但是武器的提升都是相對的,你的火力提升了,對方的火力也會很快跟上來。敵我雙方近距離交戰,若沒有持續的火力壓制,敵方就會迅速壓縮己方陣地,因此你必須保持自己的槍口“火舌”不斷。

  

  (假如你面的這片叢林裡想起了槍聲,但你卻受限於樹木的遮擋而看不見敵人,你會怎麼做?沒錯,你會先衝著槍聲的方向給他一梭子子彈,對敵人進行壓制,雖然一梭子子彈不一定能打中對方,但是這些子彈卻迫使敵人躲到掩體之後,暫時放棄對你的射擊,你的安全係數就會提高了)

  而且隨著大量機槍的應用,更加劇了子彈的使用量。相比於士兵而言,機槍才是真正的子彈消耗大戶。

  但是在現代戰場上,子彈打死的人其實相對更少了。舉個例子:

  在二戰時,美軍分別於1945年3月10日和5月25日對日本東京進行了兩次大轟炸,造成了近10萬人死亡,但這其中美軍並沒有發射一發子彈。


鐵桿軍迷


別瞎聽別人忽悠,打死一個人怎麼可能需要發射數萬發子彈呢?只要確保命中,1~2發子彈就足以帶走一個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戰爭中每消滅一個敵人需要消耗數十萬發子彈!根據美國人的統計,美軍步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每打死一名敵人平均消耗25000發子彈;朝鮮戰爭時這個數字上升到50000發;越南戰爭時期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00000發。

為期10年的越南叢林戰中美國軍隊消耗子彈總數為3400億發,換言之每打死一名北越軍隊士兵就需要消耗20萬發子彈!是不是覺得這個數字太過於誇張了?先不要著急,因為以現在的眼光來看,20萬發子彈就能換敵人一條性命,這支軍隊已經是太注重節約子彈了,畢竟伊拉克戰爭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每打死一名敵人的子彈消耗量已經超過了30萬發。

從2003年3月20日聯軍對伊拉克發動軍事打擊到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的戰爭中,聯軍在以精確制導彈藥為主要打擊手段的前提下一共造成伊拉克37344名士兵死亡(包括武裝分子),平民死亡人數約為10.4萬人。

聯軍軍在戰爭期間的彈藥投入量為:29199枚枚精確制導彈藥(美軍19269枚,英軍679枚)、9251枚非制導彈藥、25萬發炮彈、76.2億發子彈。可見說“30萬發子打死一名敵人”的說法已經非常保守了。

▼下圖為兩山輪戰期間我軍使用14.5mm雙管高射機槍對敵實施壓制射擊,一天下來彈藥消耗量上萬發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極有可能一個敵人也沒打死。

戰爭中彈藥的消耗形式

第一種形式:庫存消耗

假設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參謀軍官計算出所需彈藥約為1.45個基數,那麼參戰部隊將會根據作戰計劃要求向彈藥庫申請1.45個基數的子彈。

我軍7.62mm自動步槍一個基數的彈藥數量為300發,1.45個基數的子彈為435發,假設一個連總人數為128人,這個連就應該向彈藥庫申領步槍子彈55680發;如果本次作戰行動參戰總兵力為2個營,那麼這種作戰部隊一共需要向彈藥庫申領步槍子彈334080發。

當這33.4萬餘發步槍子彈從彈藥庫中搬上作戰部隊彈藥車以後即意味著這座彈藥庫僅步槍子彈一項的庫存就消耗了33.4萬發,這就是彈藥的庫存消耗,也就是說本次作戰行動尚處於準備階段,子彈就已經消耗掉這麼多。

第二種形式:實際消耗

炮兵轟,步兵衝;炮兵轟完步兵衝。我軍在歷次戰爭中常常以火炮飽和攻擊後才開始派步兵發起進攻,比如1984年收復老山,炮火準備時間長達整整6天,敵人陣地的地表基本不存在活著的生物了,所以當我軍士兵攻佔敵陣時身上所攜帶的彈藥只消耗了不到20%!也就是說當戰鬥結束時每個士兵一個基數的彈藥300發子彈只打出去了60發,還剩下240發。

又如7.12大戰期間,越軍以6個團的兵力對我軍1個團固守的陣地發起輪番進攻,到戰鬥結束時,一共有2700名越軍士兵被我軍打死,其中只有近200人是被子彈打死的,僅佔7%,其餘93%死於我軍炮擊。

這就可以計算為我軍一個團在消耗一個基數的步槍子彈後一共消滅2700名敵人,一個團的一個基數的步槍子彈約為34.5萬發,平均每消耗128發步槍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第三種形式:戰損消耗

戰損消耗這個概念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比較抽象的,然而它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這也是彈藥消耗最大的一項。

舉個例子:79年自衛反擊戰期間,我軍指揮員特別擔心彈藥補給跟不上部隊的進攻速度,因此在計劃彈藥基數的基礎上再向彈藥庫多申請2~3個基數的彈藥,原本揹負一個基數150發子彈的士兵實際上揹負了3個基數450發(150發為56式半自動步槍的彈藥基數)!

當戰鬥出現短暫膠著或者需要堅守某個陣地時指揮員又擔心身處敵國境內彈藥供應出現中斷,於是繼續向後勤部隊申請2~3個彈藥基數的補給,可是敵人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抗揍,部隊進攻十分順利,結果糟糕的現象出現了——大量堆積在陣地上的彈藥根本無法帶走!而此時後勤部隊正忙於向前提供補給和向後轉運傷員烈士,根本不可能再來回收這些彈藥,於是這些堆積成山的彈藥就只能以戰損的形式拋棄了。

這就相當於戰損的彈藥相當於實際消耗的彈藥的4~6倍,假設一個團在作戰中消耗了的一個基數步槍子彈34.5萬發,那麼那些被上報“戰損”的彈藥數量就在138萬發~207萬發之間,加上進攻前揹負的3個基數的彈藥,截止拋棄這些彈藥之前,該團一共從彈藥庫領出183萬發~252萬發步槍子彈!

倘若這個數字來換算,那麼該團每消滅1個敵人就需要消耗步槍子彈12600發,儘管實際上每打死1個敵人只用了不到200發,但是上百萬發子彈已經從彈藥庫領出,並且大部分在他們手裡“戰損”了,因此上級依舊以彈藥庫實際出庫數量來計算子彈消耗量。

▼下圖為正在準備銷燬遺棄彈藥的駐伊美軍士兵,由於戰爭中作戰部隊申領的彈藥因無法消耗而大量遺棄,處理這些數量龐大的遺棄彈藥成為駐伊美軍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戰略層面的彈藥消耗計算

當局勢緊張層度已經發展到戰爭不可避免時,總參謀部在得到授權後將向軍隊下達“一級戰備”命令,同時指定參戰部隊並制定作戰計劃。

假設總參根據情報得出我軍為了獲得絕對優勢,參戰兵力應不低於10萬人的結論時,指定參戰的部隊就應為一個集團軍,外加1~2個集團軍的兵力作為戰略預備隊。

那麼在指定作戰計劃時彈藥需求的計算就需要將3個集團軍全部考慮進去,如果一個集團軍總兵力為10萬,以一次戰鬥需要消耗步槍子彈一個基數300發來計算,在本次戰鬥中參戰的這個集團軍需要30000000萬發子彈;假設作戰計劃中的戰鬥發生次數約為6次,每次消耗一個基數的子彈,那麼該集團軍就需要相繼向士兵發放1.8億發步槍子彈。

而作為戰略預備隊的其他兩個集團軍雖然不直接參戰,但是動員起來以後勢必要進行相應的戰前訓練,假設戰前訓練中的實彈射擊科目一共需要消耗2個基數的子彈,20萬人將消耗60000000發步槍子彈。

按照這樣的計算,彈藥庫需要為3個集團軍在一級戰備期間提供2.4億發步槍子彈的供應,然而戰爭是一種沒有規則的殺戮遊戲,誰也不敢保證作戰行動會完全按照計劃進行,因此戰略層面的彈藥消耗計算除了實際需求的2.4億發以外,還要進行冗餘計算。

彈藥消耗的冗餘計算大致是這樣的:假設下發的2.4億發子彈佔彈藥庫總庫存30%,那麼此時彈藥庫的庫存就只剩下70%,為了達到國家100%完好率和100%庫存的要求,彈藥庫必須向國家戰備庫申請填補30%的彈藥;而國家戰備庫撥出這30%的量以後勢必也需要向工廠訂購新彈補充庫存。

當部隊領取作戰所需的2.4億發子彈以後,為了堅決杜存在絕彈藥供應不足的可能性,一個彈藥基數的基礎上繼續向彈藥庫申請1~2個基數的儲備彈藥,這時候彈藥庫就應該繼續向部隊下發4.8億發子彈。

部隊一共申領了2.4×3=7.2億發步槍子彈,彈藥庫和國庫每次補充庫存量為2.4億發,一共3次,因此同樣有7.2億發子彈在個庫存之間流動,其中2.4億發為部隊作戰需求數量,4.8億發為冗餘量,因此在總參的賬本上本次一級戰備中3個集團軍一共消耗7.2億發步槍子彈。

▼下圖為正在將申領的彈藥裝車準備運走的陸軍某部官兵,彈藥一旦出庫即視為“已消耗”。

戰術層面的彈藥消耗計算

假設戰爭打響後我軍以兵力和裝備的雙重絕對優勢佔據的主動權,步兵短兵相接的戰鬥次數與總參預計的5次相吻合,殲滅敵軍3000人,這就意味著發放給士兵們的6個基數1.8億發子彈理論上已經全部耗盡。

相對於集團軍彈藥庫存而言每消滅一個敵人需要消耗步槍彈60000發;相對於總參彈藥庫而言每消滅一個敵人需要消耗120000發;相對於國庫而言則需要240000發。

這時候戰爭已經告一段落,為了應對敵方可能發起的反撲和後續即將發起的第二階段作戰,該集團軍需要繼續向上級彈藥庫申請1~2個基數的彈藥來充實自己的彈藥庫。

按照每60000發打死一個敵人的數據來計算,假設下一階段的作戰烈度比第一階段降低60%,那麼前線部隊的彈藥需求量也相應降低,相當於每打死一個敵人應需要36000發步槍子彈,這就意味著需要向作戰部隊發放彈藥3千萬發,即1.8億發的庫存+3千萬發的發放量,總共需要向上級彈藥庫申領2.1億發步槍子彈。

此時在集團軍彈藥庫、總參彈藥庫以及國庫之間又產生了三個批次的2.1億發子彈流水,總共6.3億發,加上一級戰備期間發生的4.8億發流水,截止第一階段作戰結束,我軍一共調集和轉運了11.1億發步槍子彈,相當於所消滅的3000名敵人中每人平攤了37萬發。

▼下圖為正在分發彈藥準備進行實彈射擊訓練的空降兵部隊,子彈是一次性消耗品,不管實際打靶中消耗了多少發,在彈藥庫的出庫記錄上這支部隊所消耗的彈藥數量就是申領時的數量,實際戰爭中同樣如此,只有“少補”,沒有“多退”這一說。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戰爭中理論上每打死一個敵人只需要1~2發子彈,但是實際上需要消耗約128發,然而戰爭是有組織的殺戮行為,為了在戰爭中獲取優勢,使屠殺傾向於敵人,必須做到萬事俱備,其中最能體現戰爭組織性的行為之一就是武器彈藥的消耗與供應,所以往往1~2發子彈能解決的問題人們更願意為其準備10~20發,而實際上在支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們會覺得準備100~200發顯然更穩妥,因此子彈在戰爭中的需求量十分巨大,總消耗量水平可以達到30萬發/人(平攤到已消滅的敵人的人數上)。

讀到這裡時也許有讀者產生這樣的疑問——難道彈藥庫就不可以回收那些實際消耗以外的子彈嗎?大家要清楚一件事:庫存是講究成本的,而且還有完好率的要求。子彈一旦撥出離庫就意味著它們再與彈藥庫無關,而且下發後的子彈以後可能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發生了性能上的變化,已經達不到100%完好率的要求,將這些彈藥重新入庫以後萬一發生問題誰也擔不起責任,最重要的一點是彈藥發放給部隊到前線轉了一圈,如果再往回運,那麼這個成本就超過了採購新彈,所以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當它們已經用掉了,待戰後統計時,這部分彈藥自然也需要納入消耗統計中,這就是戰爭消耗大量彈藥的主要原因。

▼下圖為駐阿美軍一支排級作戰部隊正在搬運的上萬發步槍子彈,這些彈藥時他們在受領固守哨所時申領的,一旦撤退命令下達,這些上萬發子彈是不可能隨車運回去的,它們最後要麼被銷燬,要麼留給接替防務的阿富汗政府軍,無論如何處理,在上報時它們一律按“戰損消耗”計算。


兵器知識譜


戰爭打的都是銀子,因為戰爭的消耗非常大,現在的戰爭就更加大了,一臺軍艦上的近防炮,一分鐘要打出一萬顆子彈,也就是說幾十、幾百萬就在一分鐘消耗殆盡。所以戰爭的消耗是非常大,那麼在戰爭中,消滅一個人需要多少子彈呢?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殲滅一個日本人,消耗子彈約1500顆一人。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期間消耗的總子彈量約為17億粒,而消滅的日軍約有100萬人,也就是說國軍大約是1700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這一點在1944的松山戰役中也能得到驗證。根據《1944松山戰役筆記》記載,這次戰鬥中計算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各式機槍的耗彈數,一共約 485 萬發,其中機槍彈佔了 80%共殺死日軍 3575 人,平均 1357 發子彈消滅一名日軍。但是有許多日軍被各種口徑火炮,手榴彈,擲彈筒等等擊斃,所以實際子彈殲敵數,還需要減少,但是總體而言,大約是1500個子彈殺死一個人。

與國軍相比,八路軍的彈藥更加稀缺,所以對子彈也是非常珍惜,根據百團大戰的統計,百團大戰共斃傷敵軍20636人,偽軍5153人,俘虜日軍281人,共斃傷日偽25799人。共消耗子彈701370發,各種炮彈19130發,手榴彈126602發。也就是說八路軍每27.19發子彈斃傷一個日偽軍,這種命中率是非常高,這也得益於八路軍的大練兵和培養神槍手的工作。

新四軍的子彈命中率同樣也非常高。根據車橋戰役的相關記載,車橋戰役中,我軍斃傷俘日軍465人,偽軍483人,總計為948人,其中斃傷的日偽軍總計756人。消耗子彈共9993發,手榴彈2144發。通過計算新四軍每13.2發子彈斃傷一個敵人,這種彈藥消耗量已經是非常少。

總體而言,在抗日戰爭期間國軍大約是1500顆子彈殺敵一人,而八路軍大約30顆子彈殺一人,這裡面也反應了大規模的會戰,彈藥消耗是非常多。而隨著武器裝備的進步,自動連射已經成為主流,現在的戰爭中彈藥消耗會更多。

現在的戰爭中,耗費數萬子彈,才能殲滅一個敵人的情況比較正常。根據相關數據,阿富汗戰爭中美軍消耗了60億發子彈一共才擊斃了2.4萬人,如此算下來也就是平均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


帝國烽火


確實如此,哪怕是機械化、信息化、立體化作戰發展到高度水平,單兵作戰素質很高的美國,打死一名敵人也需要耗費大量子彈。可信資料顯示,美國在阿富汗打死2.4萬人,耗費子彈60億發。那種一槍一個敵人幾乎是很少見了,現在只有特種部隊和狙擊手還勉強可以多發子彈或一發子彈打死一名敵人。
這並不代表現在軍人素質下降,而是戰爭形式改變,輕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現在日趨下降,火炮、導彈、裝甲部隊等才是主力,槍械承擔的很多時候是火力壓制作用,例如美國的M249輕機槍,就是火力壓制的一把好手。筆者曾經看過美軍在伊拉克的實戰視頻,美軍士兵裝備雖好,但也是在掩體後面突突突一通,只要對準敵人的方向就行,並不硬性要求能夠打中,不是每個軍人都是神槍手。

現在戰爭形式也早已改變,就連武器裝備水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敘利亞戰場,叛軍分子也知道駕駛皮卡或者裝甲車、坦克去衝鋒,那種端著槍上去掃射或者單兵衝鋒場合已經被淘汰,步坦協同已經取代了,所以更不會要求軍人槍法有多好,有這個能力還不如來一發榴彈炮,傷害大還避免軍人傷亡。


標槍毒刺


美軍消耗25萬子彈才能殺傷一人,八路:真浪費,100顆就夠了

我們都是飛行軍,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這首《游擊隊之歌》很多人都聽到過,也都會唱,然而,對於美軍來說想要一個子彈消滅一個人,實在是一種奢望。

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美國共消耗了60億發子彈,卻只打死了2.4萬多人,平均下來就是25萬子彈才能殺一人。其實,這樣說還是有點高估美軍子彈的殺傷力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殺死大部分敵人的,不是子彈,而是炮彈。

其實,殺傷敵人的平均彈藥消耗量,在熱兵器發明後就一直在暴漲,尤其是比子彈更強殺傷力的武器出現後。

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平均消耗一萬發子彈能擊斃一個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能擊斃一個敵人;越南戰爭中,擊斃一個敵人消耗的彈藥量達到了12萬發。很明顯,重武器越來越多的美軍,白白消耗子彈的浪費行為越來越嚴重。

對此,八路軍表示,這樣實在太浪費了!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明了一個詞,叫做"作戰效能",意思是,一場戰鬥下來,消耗的槍支彈藥,應該及時從敵人那裡得到補充,否者不管殺傷多少敵人,這場戰鬥都是失敗的。

具體來說,我們用數據說話。

1937年12月,八路軍總人數92000餘人,槍2萬餘支,短槍2070支,手槍400支,手提花機槍514支,輕機槍520挺,重機槍74挺。平均四個人一把槍,平均每支槍只有5發子彈。這樣裝備的軍隊,上了戰場,人命和子彈的效能實際上是相當的。

我們不想讓人命和子彈一起虛擲在戰場上,就拼命在戰場之外苦練內功。別的軍隊的神槍手都是子彈喂出來的,而我軍的神槍手則只能用三八大蓋空瞄,甚至用木槍空瞄。這些艱苦的訓練,讓八路軍在作戰中消耗較少的彈藥,殺傷更多的敵人,繳獲更多的彈藥。

百團大戰中,很多子彈被虛擲,指揮員受到嚴厲批評。比如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一團攻擊南坡頭70餘名日軍,一營用5個小時消滅日軍50餘名,消耗手榴彈多達2400發。

而百團大戰中的129師,作戰效能就好很多了。

殺死一個日偽軍,我軍也要犧牲1名戰士,同時還要消耗數十倍100多倍的子彈數量。可見,想要一槍一個,實在是太難了。

最關鍵的是,彈藥的消耗量,始終遠超過彈藥的繳獲量。所以,所謂的"沒有槍沒有跑,敵人給我們造"也是美好的願望而已。

抗日戰爭中前期,八路軍消滅一個敵軍的子彈數量也在一直上升中。1937年這個數據是62,1938年變成了45,到了百團大戰中,消滅一個日偽軍的子彈數量超過了100。

即便是最高峰的100枚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這也已經是很厲害了。

八路軍消滅日軍消耗子彈較少的原因,恐怕主要有這樣幾個:

1,八路軍戰術靈活,不打無準備之仗。八路軍在戰前有動員,戰後有總結,在作戰中的經驗越來越多,失誤越來越少。雖然很多老八路犧牲,但始終有新八路補上來。連續作戰,重視作戰效能,讓八路軍浪費子彈的現象很少很少。

2,八路軍和日軍,都是以輕武器為主,基本沒有大炮。日軍的重武器部隊大部分配屬給了正面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對於八路軍作戰的山區,日軍的大炮用不上,行動也不靈活。而八路軍則基本沒有大炮。這一切,讓雙方的作戰武器,以槍支為主,輔助以簡單的手榴彈、擲彈筒和迫擊炮。

3,八路軍基本沒有軍工生產能力,子彈太貴,不敢消耗。八路軍到1944年才研製成功了無煙火藥,之前長期使用的黑火藥,實際上無法用於子彈的復裝,經常發生故障。所以,八路軍的戰術戰術形成了三槍打完就衝鋒拼刺刀,衝鋒過程中手榴彈掃清障礙。

八路軍因為極差的裝備,被日偽軍嘲笑為"三槍八路",而八路軍就以這樣的裝備,牽制了60%-70%的日軍,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換句話說,100枚子彈殺一個鬼子的傲人戰績,是靠著八路軍的巨大傷亡支撐起來的。

隨著我國軍工的發展,我們再也不需要用人命去彌補子彈不足了。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遠遠比刺刀衝鋒殺敵效果好。


歷史知事


不是真的。真實的情況是需要幾十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敵人。

幾萬發子彈打死一個敵人,那得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多年前的落後時代。一戰的時候想殺死一名敵人,就需要發射2萬5千發子彈。在歐洲戰場,想消滅一個敵人,用炮彈也得是30發-40發。

抗日期間,以中國在裝備上的貧瘠落後,消滅一個鬼子,也需要2000發子彈+30顆手榴彈。

到了海灣戰爭,美軍消滅一個敵人,需要的子彈漲到了25萬發,現在,在阿富汗、伊拉克,這個數字已經接近30萬、萬、萬......

關於子彈的發射數量,乃至延伸到整個軍事機器,大家要算明白一個帳:

子彈發射數量多的一方,肯定是死了少的一方,通常也是主動進攻甚至就是侵略的一方。

子彈發射數量少的一方,你得拿人命去彌補這個窟窿,通常也是被動防守甚至是被侵略,國土、家園被蹂躪的一方。

25萬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在這個時代就是個標準,低於這個數,死的人就多,高於這個數,死的人就少。

很多人喜愛槍械,對槍械的瞭解往往又來自於遊戲。我朝承平日久,袁老爺子又讓大家吃的很飽,大家對戰場的認知又被抗日神劇牽引,所以都是自信爆棚,覺得自己抱支巴雷特就能橫掃千軍,實際上槍械、子彈的真相很:狗血。

戰爭會死很多人,但死的這些人要分兩部分:戰場上的死亡和戰場外的死亡。一場戰爭,戰場之外,老百姓因飢餓、疾病、自然災害、被屠殺佔了整個戰爭中死亡的絕大部分,有時候能達到90%。

直接死於戰場的軍人佔10%。而造成軍人大量的死亡,很多時候並不是兩軍死戰,而是:撤退的路上以及投降後被屠殺、虐待。得有7成軍人的死亡是在撤退或者投降的時候造成的。剩下的3成陣亡的軍人才是死於在戰場上和敵人的正面對決。

一場戰爭中,戰爭,死於和敵方正面作戰的人數,只佔了整個戰爭中死亡人數的很小一部分:3%-5%。為了方便,咱們高一點,按5%算。在這5%的人裡,80%的人是死於炮擊。剩下的20%死於導彈、炸彈、地雷以及槍擊。

而死於槍擊的人要低於10%。

別急,在槍擊中,流彈造成的傷亡又佔了絕大部分:80%。這就是那25萬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來歷。打仗的時候子彈滿天飛,一抬頭,趕上倒黴,撞上一顆,這才是子彈造成傷害的主要形式。直接射擊,那有個敵人,我舉槍瞄準,一個點射,把他擊倒,這種形式只佔20%。

這回把總賬算一下吧:

一場戰爭死亡10萬人。戰場外,老百姓死9萬,戰場上軍人死1萬。戰場上7000人死於撤退以及投降,3000人死於正面作戰。正面作戰中,2400人死於炮擊。300人死於槍擊。在這300人裡,240人死於流彈,60人死於槍械的直接精確射擊。

在一場戰爭中,鬥智鬥勇,你拿著步槍,準確的瞄準一名敵軍,然後把他擊倒,這個概率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大多數的情況就是新聞裡那樣,美軍、非洲戰士拿著槍胡亂掃射,誰撞上算誰倒黴。

真正有價值的傷害是呼叫自己的炮兵、空軍、導彈對敵人進行轟炸。最佔便宜的是敵軍潰逃,你在後面追殺。一支部隊撤退跑兩天也就被打散,消滅了,而追兵幾乎不會有損失。

咱們再算一筆賬:每個士兵帶5個彈匣,每個彈匣裝30發子彈。25萬發子彈需要1600多人來攜帶。相當於1個團了。1個團的人帶的子彈才能打死1個敵人?實際上1個團想打仗得上百輛汽車作支撐,只憑士兵自身攜帶的子彈不能打仗。

這個團在作戰,身後幾百輛汽車,天上直升機、運輸機,不停的往上運子彈、炮彈。而且,天上要有戰鬥機掩護,轟炸機、攻擊機支援,後面還要有師屬炮兵、導彈部隊,這才行。一戰的時候,德國就把鐵路直接鋪到了前線戰壕,用火車把彈藥送到士兵手裡。這才能做到2.5萬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40發炮彈消滅一個敵人。張靈甫為什麼在孟良崮被消滅?他是孤軍,沒有汽車把炮彈、子彈、淡水、糧食給他運上去......

工業革命以後的戰爭,尤其是到了現在,部隊就是用火藥、炮彈、子彈在自己的周圍建造一座鋼鐵堡壘,誰碰到誰死。而且這座堡壘需要維持一定的時間,這就需要槍械、大炮不斷的射擊,以維持這座堡壘的存在。

坦克、戰車、士兵組成一個小城堡,通過射擊,在外圍形成一個大城堡,然後發動機運轉,這座城堡前進起來,碾壓路上的一切......

所以,想聊軍事問題,得先把心胸眼界放大一些,因為戰爭中產生的數字都是極其驚人的。現在一發遠程火箭彈就近百萬人民幣,一個營一次齊射,一個億就沒了。一發普通的炮彈10萬塊,想打一個山頭,先拿1萬發炮彈覆蓋一下,步兵、坦克、飛機啥活都沒幹呢,炮兵10個億先打出去。就像這次閱兵,特意增加了一個後勤保障分隊,這是非常內行的一個做法。把後勤部隊劃到和一線作戰部隊同樣重要的地位。解說詞也很到位:現代戰爭對物資的消耗是驚人的......

驚人!

現在25萬發子彈,30萬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其實都不夠驚人了,很普通。因為子彈的本質並不是精確擊斃敵人,而是:築牆。你端著槍,覺得前面有敵人,立即射擊,這就是在自己的前面先築起一道牆。一支部隊覺得周圍有風吹草動,步槍機槍立即射擊,築牆,形成一道防線,防止敵人突破進來。這種模式肯定極其消耗彈藥。而這道牆就是上面說的:流彈。在這個區域裡,子彈滿天飛,如果剛好裡面有人,就會被壓的不敢動彈,等個片刻,他呼叫的炮彈就打下來了。跑,就會被流彈擊中,不跑,就趴在地上等著挨炮擊......

端著小步槍,一路撂倒敵人,那叫電子遊戲。以美軍的訓練和裝備,在費盧傑,在逐屋爭奪的過程中,他們和穆斯林士兵的死亡交換比就達到了1:1。在室內、樓道里,一名美軍換一名穆斯林。因為在這種環境下,美軍無法再用25萬發子彈去開路。而失去這個優勢以後,即便是美軍,也得拿人命填上去。

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並不值得大驚小怪。25萬發子彈也就是8萬美元。8萬美元換一條敵軍士兵的生命,順便保住自己一名士兵的生命,很划算。25萬發子彈擊斃一個敵人,換成中國人熟悉的話就是: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25萬發子彈,不過是工人加班幹活的事,充其量是累,環境不好要餓肚子,生病。但是,25萬發子彈拿到戰場上,就是士兵生死存亡的事。

工人多流汗,士兵少流血。


現在有的小吃店,個人很小的店,他送的外賣包裝都是午餐肉罐頭的那種鐵皮包裝,十幾塊錢的飯菜,都能用上這包裝。其實這就是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這是生產力的問題,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生產力的進步程度。幾十億發子彈,一個省會級企業也就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