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故事告訴你,看不懂「人情世故」,是因為太年輕

年輕的時候不太懂“人情世故”是什麼,總覺得這四個字充斥著「算計」和「精明」,俗。

年歲漸長,慢慢才知道人情世故不是俗,而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界限感,既讓人感覺到你的在乎和關心,又不會因為距離過近而倍感壓力。

這是一種智慧。

——張小桃


這些故事告訴你,看不懂「人情世故」,是因為太年輕

我有段時間很怕接我爸的電話。

因為,他總是會提到我有多不懂人情世故,要麼是沒在總要的日子給家裡長輩問候,要麼是怠慢了誰誰誰,要麼是什麼話沒說到位。我總是默默聽完然後在心裡吐槽“太講究”。


有一次回老家,和長輩們一起吃飯。我爸就提醒我,記得給每位長輩和晚輩都包個紅包。

我覺得奇怪,為什麼要每個人都包,一家一個紅包不就行了嗎?

我爸說,一桌子人吃飯,有人拿到有人沒拿到,就算是一家人,總是感覺不舒服的。


很久之後我才慢慢體會到,這份“講究”,對給予的人而言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接受的人來說,則是一份被關注的舒坦。


雷磊是我的保險顧問,每年都去北美、迪拜這些土豪聚集區參加行業年會。

一開始,我只是在朋友圈知道他的行程,直到有一天整理信箱,才發現原來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寄一張明信片給我。

除了寄明信片,他還是唯一一個會在我每位家庭成員生日時送上特別禮物的人。

或許有人會說,你是他的客戶啊,這麼做不是應該的嗎?


我想起看過的一個新聞,有位老人臨終把所有財產都給了照顧他終老的保姆。

老人不是糊塗了,相反,這個決定無比清醒。

我們大大小小的想法都是由感性驅動,然後才會用理性來思考如何實現。

能讓老人冒出把財產給保姆的想法,必然是保姆給予了老人在別處享受不到的舒坦,所以老人選擇了用物質來回報。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裡,蘇大強和子女撕破臉,也要跟小保姆結婚,就是因為小保姆給了蘇大強大半輩子都沒享受過的欣賞和尊重。

你能說蘇大強沒想明白嗎?
他想得太明白了:後半輩子,我也想活得更舒坦一些。


雷磊送禮物、寄明信片也許是基於我是他的客戶,那又有什麼關係呢,他是在真真切切地用行為表示對我的關注,這不就足夠了麼。

行為,比語言更有力量。



這些故事告訴你,看不懂「人情世故」,是因為太年輕

有一次和同事參加一次商務飯局,對方的小姑娘先到點好了菜。

同事是回民,所以習慣在每個菜上來的時候都問一句,這裡有沒有豬肉。結果小姑娘說,今天的菜都是牛羊肉,你放心開動吧。

同事特別感動。

這是他們第一次同桌吃飯,小姑娘竟然在前期聊天時就記住了他在飲食上的特殊要求。


建立信任,一點點的用心,勝過千言萬語。


就算這次沒機會合作,我也願意和這個小姑娘做朋友,因為這份細緻讓人心裡舒坦。


十年前我第一次去臺灣出差,住在臺中的朋友下班後坐車來臺北,陪我上陽明山,逛夜市,然後坐午夜長途車回臺中,因為第二天要上班。

這麼折騰一晚,他重感冒。

但是,在我要回北京的前一天,他又來了趟臺北,就為了給我送臺中最好吃的點心。

點心的保質期只有5天,朋友先預定,下班去店裡取了之後,趕來臺北拿給我,晚飯都沒吃又匆匆坐車回去了。

後來我經常跟人說起這個故事,感嘆臺灣同胞為人處事的講究。


我爸教的很多事情,年輕時我都覺得沒必要做,不樂意做。現在年歲漸長,才慢慢明白,我覺得沒必要,只是因為自己根本就沒看懂。

人情世故不是我曾經以為的「算計」或者「精明」,而是像雷磊,像記得合作伙伴飲食偏好的小姑娘,像在臺中和臺北兩個城市間奔波只為盡地主之誼的朋友,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關心。

我學習DISC的老師李海峰說過一句話:

獨處時照顧好自己,相處時照顧好他人。

我覺得,這才是對「人情世故」最好的註解。


為每一位長輩單獨準備紅包、寄一張明信片、記得飲食偏好和禁忌、說一聲生日快樂、送一份伴手禮……


這些都是很小很小的事,只是多想了一點點而已。

可是,看起來很小不值一提,傳遞到他人心裡,卻能泛起情感的漣漪,一圈一圈延綿許久。


這些故事告訴你,看不懂「人情世故」,是因為太年輕

剛畢業的時候租房子,我遇到一對老北京房東,已經退休了,家裡孩子跟我歲數差不多。


當時那套房子,看起來髒兮兮的,由於在二樓光線昏暗,旁邊還有一個小學,早上會非常吵。唯一的優點,就是離單位近,走路20分鐘,坐車兩站地。

最後讓我決定租下來,是因為房東大叔說了一句話:

姑娘,你要是不著急住,就等我一個月,我把這房子重新收拾收拾,你住得也舒服一點。


一個月以後,我和房東大叔約好見面籤合同,進門就驚呆了:

破舊的木地板全部換成了乾淨的地板磚,牆壁重新粉刷過,窗簾也洗乾淨了,廚房廁所全部翻新。除了傢俱和電器沒有換,這就是一間新房。


大叔還說,櫃子桌子,阿姨都用消毒液裡裡外外擦了好幾遍,你放心用。


我當時特別感動。


他們給房子重新裝修的錢,遠遠超過了我支付的一年房租。

這房子我連續租了三年,每次房租都是按年付清。

後來我也有了個習慣,自己的小房子出租前,都會叫小時工來打掃乾淨。


李海峰老師還說過一句話:

這是個懂比愛更重要的時代。


我對於房東夫婦而言就是個租客,只是他們懂得乾淨的居住環境誰都喜歡,選擇了自己多做一點。

這份懂得,真的讓人很舒坦。而說這句話的李海峰老師,則是實踐「懂比愛重要」到極致的代表。


最近在給我的第一本書上市做準備,作為一個新作者,其實內心很惶恐,很多的擔憂。


海峰老師老早就跟我說,推廣計劃定下來告訴他。之後,更是在和喜馬拉雅合作的《DISC人際關係訓練營》線下分享會北京場,加上了我的分享環節,為我聚人氣。


這個訓練營,已經是喜馬拉雅123知識節總銷量的第一名,線下分享會這麼好的展示平臺,海峰老師想到了要推新書的我,即使分享會當天書還沒有正式上市銷售,也願意給我搭好平臺。


其實我平時跟海峰老師的交流並不多,可是就很奇怪,他總能在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出現,而且一出現就是大招。


「你沒事的時候我們各自安好,你有事的時候,我在。」


我從海峰老師身上看到的「人情世故」,是帶著恰到好處的界限感的處事智慧,既讓人感覺到在乎和關心,又不會因為距離過近而倍感壓力。


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柔韌如水。


海峰老師和我爸都很重視「人情世故」,他們的差別在於,我爸喜歡說給我聽給我提各種要求,海峰老師是上課的時候說,課上完了,就做給你看。

他說「我們要增加給的能力,而不是要的習慣。


行為比語言更有力量。

早一點看懂「人情世故」,多一點懂和給予的能力,機會、快樂、幸福,都會來得快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