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非要三才能生萬物,不是二,也不是四?

孫玉斐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明確道、一、二、三分別代表什麼,否則就是胡扯。其實對於道為何物,雖然老子在開篇說了,道可道非常道,但在後文又有解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根據道德經本意,正是這個"道"為天下母,生成了一。

那麼對於道解釋,道家向來解釋為先天真氣,或者曰“炁",或者曰混元氣。

其實古人對世界萬物的成因是一直思考不斷的,對於自身的思考也從未曾停止。這便是最樸素的哲學思想,即,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而老子給出從哪兒來的答案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萬物也包括“我"。

既然老子認為一切萬物從無到有這個過程,那麼他便承認宇宙最初是不存在的。這點很重要,現代科學普遍認為宇宙產生於奇點的大爆炸,那麼,這個奇點便是老子聽說的那個“道"。它既是有、也是無,是宇宙萬物的初始,沒有形態,沒有大小,“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在道德經中老子又說“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這一切表明,老子認為世間萬物有個根源,有個萬物之母,而這個萬物之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非物質的一種存在,它“有”,是一種存在,它“無",是因為它無形無象。所以老子才說道可道非常道。

而老子對宇宙形成的這種思考也符合現代科學對奇點的認知--奇點是隻有能量而沒有形態的存在,它甚至都不是一種物質。

道生一,一,即奇點的這種混沌狀態,古人直說混沌,奇點大爆炸,於是乎出現了時間與空間,宇宙形成!而古人認為,“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莊子的《文子·自然》,這就是所謂的"二"。

對於這個二的解釋,古中國哲學有多種,而陰陽是最多的一種解釋。因為在“一"狀態時,尚無宇宙丶天地、陰陽,只是一種混沌!

現代科學多將它解釋為正負。比如正電子負電子,正物質暗(反)物質,二者亦可稱之為陰陽。道家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

那麼何謂三?

三即三才,天地人,即亁坤人,即陰丶陽丶人。人為萬靈之首,而宇宙丶時間丶物質丶陰陽的存在是人所感知出來的,如果沒有人,宇宙也沒了意義!古人是唯心的,宇宙既便存在,於人而言,卻是"無"。

綜上,所以,才會是三生萬物,而不是二,也不是四。

總而言之,是陰陽丶正負丶天地丶宇宙再加上人,形成世間萬物。


九成宮單字


你好!我是33老師。現在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要想把《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搞明白?

首先我們得了解老子提出的道是什麼?要先從源頭講起,可能大家才能明白真相。

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裡面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什麼“物”,居然能先天地而生?接下來的一句話。老子給出了答案: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這就是老子對道的定義。從這裡可以看出,道就是生長萬事萬物的源頭,以就是所有的物體都是在道的運作規律下生活。

然後道生一,這個一指的什麼呢?就是太極。

太極是一個整體,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就是所謂的道生一。

那什麼是一生二呢?就是這個太極整體,又分陰陽,所以一生二。在我們這個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分陰陽,比如,有好就有壞,有錯就有對,有男就有女,等等。。都是一分為二的,但是他們又是對立統一的。

那什麼是二生三呢?就是指陰陽相互作用就會產生出新的獨立體,這個就像人類的小孩一樣。陰陽相合就可以繁育後代。

那為什麼是三生萬物呢,而不是三生四呢?

因為二生三,這個三呢,又是一個新的獨立體。這個三又回到了一。等於說三又是一個太極。太極裡又有陰陽,並且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產生出四種物質形態。

這四種物質構造形態,包括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萬事萬物的狀態。所以就是三生萬物。

那我們大家想想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像一個太極,包括,所有人,事,物。

所以我們看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應該全面的看問題。這樣你就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只看陰,或者只陽。也就是說好事情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一件壞事情。並且這好事情壞事情還會相互轉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極樂生悲。所以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事物的發展。這樣我們才能活出健康,積極,陽光的精彩人生。


開悟者33老師


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非要“三”才能生萬物?

我從未讀過《道德經》,也從不操古人的心。我個人覺得,這個提問,與古文的思想內涵沒有多大關係,與“三”這個量的程度有關係。

從我大老粗的觀點出發,直奔主題、就事論事講:“二”生萬物不夠,“四”生萬物浪費,“三”生萬物正好,不多不少,科學合理。

四十多年前,我們國家的交通很不方便。從汽車站下車,大多揹著行李徒步到火車站。

按照當時的經驗,一個人最多可以拿四個行李,兩個人可以拿八個。如果三個人結伴同行,網友們知道可以拿多少行李嗎?答案是無數個。

65歲以下的人不會相信,但我親眼見過這樣的場面:一個人守著一大堆行李,另一個人在前方較遠的地方守著一堆行李,還有一個人在兩邊搬運。他們三個人也替換著搬。

繪畫試驗證明,只要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用白色加水的量去調,可以調出無數種顏色。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就是這三種顏色加白色調出來的。

三思而行、三人成虎、入木三分、三生有幸、三釜頭、三把火、三伏酷暑、三九嚴寒。古往今來,在我們中國,很多事情都是“事不過三”的。(完)


0老三兩0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水平、問到點子上了!👍👍🙏🙏😊😊

在《易經》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見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經》講的是變化之道,譯成英文是《The BooK Of Change》。《易經》講事物變化發展的普適原理,是“太極生兩儀,兩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們是呈2的n次方遞生的,是普遍的變化模型,是理論。

在《道德經》中,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有無相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講的是道與德。《道德經》講的是實際,是現實中的運用。

按《道德經》的現實應用邏輯,“無”經過“道”生出“有”來,“有”就是“一”,這個“一”就是一個整體,整體衍化出二,叫“一生二”,“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以“道生一”後,還要“一生二”,這裡的“二”必須是有陰、有陽。但現實中,有陰、有陽也不一定絕對可以繼續衍生,兩個雄性、兩個雌性,甚至兩個雄雌、兩個男女,不能繁衍生息的例子,時有發生。那麼,只有“二生三”確實發生之後,“三生萬物”才可能得以實現。

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它講的是“道”,是客觀的實際,這些“生”必須是現實的衍生,它們都是遞進衍生的。“三生萬物”的前提是“二生三”,“二生三”的前提是“一生二”。如果沒有“二生三”的前提和實現,就不可能有“三生萬物”的延續。所以,必須有“三”才可能有萬物的衍生。“二”不能直接衍生萬物,沒有“三”也不可能有“四”。

《易經》講的是變化的規則模型,《道德經》講的是道在自然中的客觀實際,二《經》和二《經》中的“生”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一個概念,不可將二者等同。

(以上為一己一時之觀念、認識,當然也可有其它更好的解釋方法。)


沃克特爾


《道德經》中第四十二章中說的“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宇宙萬物從無至有的一個總體的解讀,非常之博大。

老子在說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道大到無極,小至無根,故道無形。

有了對“道”的基本認知,我們就能明白老子在這裡的講的一、二、三是在闡述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而非數字。

大家都聽過“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結合“易經”來解讀這裡面的智慧。

八個卦是組成宇宙萬物的八個元素,八個元素的相互變化就形成了六十四卦。八八六十四卦講的就是萬物的所有規律。萬物都逃不開這六十四個規律。

再從“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句話來看萬物的屬性,萬物其屬性也就是陰陽兩種。天地、日月、男女、動物植物皆陰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平衡方得以生。

由無極得一為萬物第一個階段;分陰陽為二,為萬物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就是陰陽和為生,即生萬物。這就是自然萬物的運行發展規律。

在現實的生活中一個人若能瞭解得規律越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萬事萬物皆有規律,一若無二何在?萬物何有?世人之苦皆來於沒有按規律行事,沒有一,求三數萬物…

如老子之師所說:

天若失一,萬物不生;地若失一,山崩地裂;君王失一,民不聊生;人若失一,形神分離。



龍門天成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非要三才能生萬物?不是二,也不是四呢?

神仙不拿人識透,識透不值半文錢。《道德經》中的道生一,這個“一“指圓的太極圖只有一個。一生二,這個“二“是指太極生兩儀,兩儀指天和地。二生三,這個“三“是指上有天,下有地,中間就生人。所以三字經中的三才者,天地人。三生萬物,地球上只要有了人,就可以創造人間奇蹟的萬物了。這就是中醫《天人合一》觀,道生一太極,一生二的天地,二生三的人。人就是創造萬物的主宰者,所以人稱萬物之靈的高等動物的基本摡念。這就弄清楚了為什麼不是二,也不是四的原因了吧![贊][贊][贊]


用戶6131822359598


特別欣賞老子的這段話,不請自來了。這段話的每一句都意味深長,耐人琢磨。且聽我一一道來。

道德經一開篇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世界最初的狀態是一無所有的空。這一點跟佛家思想是吻合的。這麼說來,這句話應該說成是無生一或者是空生一。但為什麼說成了道生一呢?這就是老子的高明之處了。老子認為即使是一無所有的狀態(特意沒用時候這個詞因為時間也不存在)道還是存在的。一則代表了一片混沌,這時候還沒有天和地,形象一點地說這就是孕育出盤古的那個混沌的世界。它遵循著冥冥之中的道出現了。這一思想跟黑格爾所說的純無和純有的辯證思維非常契合。道既是有也是無,道生一是純有和純無的辯證統一。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一生二說的是,混沌的世界出現了陰陽兩股對立的勢力,它們相互作用使得本來靜止不動的世界變得生機勃勃起來。萬物就要產生了。

然而,老子並沒有說二生萬物,而是囉嗦了一下,又來了一個二生三。題主大概也有這樣的困惑吧。實際上,二生三非常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萬物的產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並非是一蹴而就。這個思想跟皮亞諾公理系的思想非常契合。零和一是純粹的自然數,1加一個數就可以得到下一個數,而每個數的後面都必然有一個後繼數,也就是二生三。不斷加下去就得到了整個自然數的集合,也就是三生萬物了。

老子這段話的每一句都蘊含了豐富的思想。這些思想直到兩千多年以後,才被後世的哲學家、數學家們繼承和發揚。我忍不住要給老子點一萬個贊。


日衝信息 黃


道可道,非常道!

道法自然!!

個人認為,道是這個宇宙或我們生存的自然界的規律,方法,規則,法則……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看似無序,實則時時嚴密運轉的現象……

也可以認為這個“道”裡面就孕育包含著“一”,或“一”就是“道”的本源和開始。

這方面的解釋古人和先賢聖人們都有,我認為從形象,形狀,“圖”的方面也好理解。

如太極圖,它的外面是一個圓,這就表示了以整個太極圖為“一”,而圖中的陰陽魚,便是“二”,而陰陽魚中,魚的眼睛吧,又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陽魚合抱為一個整圓。則體現了獨陰不生,孤陽不長的理念。既所謂陰陽二氣,也可代表萬物萬象的性質……也就是“二”。

然後陰陽交泰,萬物生髮,就有了“三”,即三才,天地人。然後就是自然界的萬物。

也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八卦)……

為什麼非要三,才能生萬物,而不是二,或四,道理也就在這兒,因為三就是天,地,人。這是本源,然後再生萬物,也是一種順序。

主要是體現了一種生生不息的過程。


渭水一粒砂


生活就是一場修行,

修自己的耐心、恆心、平常心。

今天陌生的,是昨天熟悉的;

現在記住的,是以後淡忘的。

不是人生選擇了你,

而是你選擇了人生。

走過的路,腳會記得;愛過的人,心會記得!路,不通時,選擇繞行;心,不快時,選擇看淡;情,漸遠時,選擇隨意。

無論多高的山,多長的路,都敵不過你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只要試著擺正心態,踏實下來,試著把困難分成一個個小小的部分,然後挨個去擊破,時間到了,就總會到達的。

是男兒總要走向遠方,走向遠方是為了讓生命更輝煌。走在崎嶇不平的路上,年輕的眼眸裡裝著夢更裝著思想。不論是孤獨地走著還是結伴同行,讓每一個腳印都堅實而有力量。

只要持續地努力,不懈地奮鬥,就沒有徵服不了的東西。

奮鬥是漿,劃開陰霾迷茫的波浪,走出波濤洶湧的挑戰,鼓足力量,帶著你衝向蔚藍的理想,抬頭只看遠方,靜守挫折孤單,只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努力向遠。

要改變命運,首先改變自己。


語請文戰


《老子》這本書在2000多逆流傳過程中,出現許多錯誤,因為紙發和印刷術發明前是刻在木竹上,靠傳抄流行,傳抄出現錯誤。老子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萬物”,在三與生之間原應有個省略號,但古人沒有發明省略號,後人在點逗時就點逗成“三生萬物了”

總之,老子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五五生六六生七七生八八生九九生十……”,後人傳抄中覺得麻煩直接把三後面都省了。抄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後人點逗時不加思考點成“三生萬物”。

正確的點逗方是“二生三,三生……萬物”或“二生三,三……生萬物”。我是國學小師,不會騙你的。[大笑][大笑][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