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小時候被父母打怕了的人,長大都容易有焦慮症?

小小小貓貓球


古有傳言稱“棍棒底下出孝子”,從現實生活中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以“棍棒”擺在孩子面前,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的父母,可能會教出某些方面很優秀的孩子,但是這對於所有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就有成效呢?我想未必。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獨立地擁有自己的特質。

因此也就意味著同樣的教育方式不一定就適合每一個孩子。孩子自我意識足夠堅強,為人父母足夠幸運的話,那麼棍棒底下的確會出孝子。但是在新聞報道中,我們不少見那些社會上涉嫌犯罪嫌疑的小混混,要麼是學歷低下,父母好不管教;要麼是父母除了家庭暴力,就沒一句好話;當然也不排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交中遇人不淑,跟錯了隊伍的。

也就是說從小就經常被父母施展暴力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出現心理扭曲。首要的是對家庭的信任度以及對家長的依賴度會下降之外,還會對孩子自身的性格與行為舉止產生不良影響:

1. 虐待越早,心理發展障礙越大

人類的初生兒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節律也不同於成人,看護者經常無法正常作息,睡眠不足是常態,這時,對嬰兒需求性的哭喊能否及時有效的應答就取決於愛的情感水平。缺乏愛的撫養者會對嬰兒的哭喊不睬、不幫其變換體位、不及時清理排洩物、粗暴搖晃嬰兒、對嬰兒矇頭蓋臉、餵食鎮定藥物等。這些忽視與虐待將使嬰兒出現更為嚴重的哭鬧、拒食、拒眠、拒絕抱起等煩躁表現,讓本就不耐煩的看護者更為憤怒,進而對嬰兒實施更嚴重的粗暴虐待。依戀期被粗暴虐待會讓尚無自我意識的兒童將所有的痛苦都存留在潛意識中亦即神經系統內,併成為個體對外界憤怒反應或暴躁表現的生理背景。許多人在成年後一遇刺激就反應過度、出現可怕的暴躁行為,大多源於這種早期撫養背景。

依戀期虐待的另一結果是,兒童在對外需求遭到拒絕後出現退縮或迴避性反應,這多見於忽視性撫養。幼兒不再對外求助,變得麻木、冷漠,缺乏與他人互動的內在動力。這種“無視與無求”會導致兒童無法發展“自我”。弗洛伊德曾提出“人格與我”的發展關係:第一個我是“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行事,表現為任意任性;第二個我是“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行事,表現為審時度勢;第三個我是“超我”,遵循理性原則行事,表現為良知自律。“自我”既有自我保護功能又有適應外界功能。“因為不服從‘現實’的旨意,便不能求得所需要的對象,便不免於死亡。”人格中的“自我”如果不發展,兒童就會出現各種停滯於“本我”的表現:不在乎外界要求、對他人不理不睬、不去理解別人、行為任意自主,由此不能發展到更高層面的“超我”、形成完整的人格。拒絕與人互動還會導致兒童的言語發育受到阻礙。語言是思維活動憑藉的符號系統,如果符號系統不夠發達,人的思維就會變得簡單、僵化或遲鈍,成年後容易固執或偏執,做事頭腦簡單。

除影響認知能力發展外,依戀期虐待還會造成兒童情感發展障礙。由於遭受虐待的嬰幼兒對人不信任、迴避他人目光、拒絕與人交談,因此虐待會延遲兒童“人知覺”的發展。對人的知覺一旦發展受阻,就會導致讀不懂別人非言語的情感表達如表情、動作等的含義,這時在人際交往中就容易出現“低情商”的行為,進而產生各種人際關係的困擾;當進入婚戀期時,個體還會因情商低而戀愛睏難,或在處理家庭關係方面遇到挫折導致婚姻破裂。一個人在遇到婚戀、職場人際關係困擾等多重挫折後就容易對身邊人以及所有人產生憤怒和敵意,進而實施報復性的暴力攻擊。有關濫殺犯罪的實案研究證實了這類心路歷程。犯罪心理學對大量個案進行研究後也發現,個體成年後的人格扭曲、性情暴躁、性變態等行為和症狀,究其原因大多與其生命早期被忽視或虐待的經歷有關。

2. 早年被虐,成年易患精神疾病

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的生理基礎是神經系統。研究心理問題必須研究神經系統的功能與特點。神經細胞以興奮或抑制的方式支撐各種心理活動並隨後留下痕跡,這些痕跡被稱為記憶。通常有意識的記憶發生在大腦皮層,還有一種記憶被稱為“內隱記憶”則可發生在神經系統的各個部分,包括軀體內的植物神經系統(也稱自主神經系統)。內隱記憶不需要意識或以有意回憶為條件即可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早年遭受虐待形成的軀體痛苦記憶、神經緊張記憶及恐懼記憶都會潛伏在軀體神經系統內。這種潛伏的時間可能很長。這一問題的旁證是精神分析對神經症的解釋。神經症是指缺乏器質性病變卻有功能性症狀的病症,大多神經症病人都有過心理歷程受阻、慾望或興奮被壓抑的經歷。多餘的動作即神經症候,就是這種未完成的情結以另一種方式的表達。

因早年被虐待的痛苦而形成的內隱記憶,在個體成年後遇到生活壓力、失敗挫折等痛苦時很容易被喚醒,一旦喚醒則“新仇舊恨”一起爆發,強度可想而知。臨床醫學也發現,兒童的被虐待經歷是許多精神病理症狀和疾病發生的重要前因,包括焦慮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相對平和的表現則是長期免疫功能紊亂、肥胖(貪吃被精神分析解釋為早年飢餓補償表現)等。

澳大利亞一項對童年時代遭受過性虐待的成年男性的心理調查證實,受害人成年後自殺意念出現的次數是一般人群的110倍,他們更容易使用毒品和酒精。大量的受害人在長大後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成為“虐待者的囚徒”。另外,在兒童期經歷性虐待的男性成年後更容易發生易感染HIV的高風險性行為。兒童虐待還會產生一種被稱作人格障礙的無法治癒的精神疾病。美國紐約州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虐兒童患人格障礙的比例高出普通人群4倍。

3. 虐待行為可代際複製

當多種虐待疊加時,對兒童的身心損害會更為嚴重,如重複的性虐待和身體虐待會增加被害兒童長期心理混亂的危險。這種長期心理混亂可在代際之間複製或傳遞,以集體無意識的形式存在。現實中許多案例可證明這一點。2017年10月底,美國著名演員、獲過奧斯卡影帝獎的凱文斯派西(KevinSpacey)以下簡稱凱文被指控性侵多人包括14歲的男孩。凱文被指控後,凱文的哥哥蘭道爾說出了他們家的秘密。他認為,這一切都要怪罪他們的父親。他們的父親是一個把希特勒視為偶像的變態者,全家都因父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哥哥12歲後遭到父親長達4年的性侵,還伴隨著毒打。他想過吞槍自盡,但想到如果自己死了弟弟就要受害,因此放棄了自殺的想法。那時凱文年紀還小,不會反抗,但已經開始封閉自己。最後,由於受不了父親的毒打,凱文和姐姐在18歲時選擇離家出走。3個孩子從小在不健康的環境下長大。哥哥經歷了3次婚姻和40次戀情,而且至今不敢要自己的孩子,他害怕自己繼承了“性捕食者基因”,會像他們的父親一樣對孩子進行性侵。如今父母早已不在人世,凱文也改掉了父親的姓氏,但可悲的是,凱文即使在哥哥的保護下沒有遭受父親的侵害,如今成年後仍然出現他父親同樣的行為。

有關家庭暴力的研究也指出,暴力行為可以代際傳遞。施虐者在童年期往往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有研究者指出,與其他的犯罪人相比,有強烈暴力傾向的犯罪人可能在童年期經受過更多嚴重而頻繁的身體虐待,他們的父母可能兇悍和苛刻。那些長大後容易虐待他人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曾經被虐待過。“暴力循環假說”由此被提出。


米悅微表情


這個我深有體會,小的時候被打過很多次,有的時候吃飯都會被突然上一巴掌,父親是個高中教師,脾氣暴躁,稍有不適就會惡語相向,小的時候都是活在被打罵陰影中,長大後,迫不及待的選擇了省外的大學,現在他們也不管我,我自己掙錢自己讀書,沒給過我一分錢,暑假寒假從不回去,都是在外面上班度過,焦慮症是有的,我睡眠質量特別差,一丁點響聲我就會驚醒,然後再也睡不著,時常在睡夢中還有被打的恐懼,對於外界也沒有那種新奇感,不僅僅我,我的雙胞胎哥哥和我的姐姐也是有這種感覺


在乎jxs


Li先生認為焦慮症與小時候被父母打沒有直接聯繫。

焦慮症更多的為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感到焦慮不安。過高的估計負性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災難化地想象事件的結果。

表現為:

1.精神性焦慮。過度擔心是焦慮症狀的核心。注意力難以集中,易受干擾;難以入睡,睡眠淺,容易被驚醒。

2.軀體性焦慮。肌肉緊張,嚴重時會有肌肉痠痛,小動作多。

3.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心跳過速、胸悶氣短、出汗、胃部不適等等。



可能看了症狀,你不會把自己歸結為焦慮症了!因為很多經常說“我得xx症了”,更多的只是處於一種焦慮,抑鬱的狀態,每個人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態。如果持續狀態比較長,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了,那可能就可以診斷為神經症了!

其實,Li先生小時候也經常被母親打,而且打的特別厲害。比如從街這頭揪耳朵揪到街尾,比如打到睡在地上等等。但是現在本人也正常成長了,而且各種心理障礙也沒有。因此“小時候被父母打怕的人,都容易得抑鬱症”是不成立的!


21點心理學


昨天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兩歲女孩子的爸爸,拿自己的女兒威脅前妻,把孩子關在狗籠子裡,並且長期虐待,假如這是真的話。這樣的孩子有心理創傷是毋庸置疑的,未來有可能會向兩個方向發展,對外攻擊,引起極易暴怒,並且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攻擊和傷害他人。對內攻擊,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導致爸爸這樣對待自己,最終容易引起抑鬱!

虐待孩子的父母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父母打孩子,有時候會是最無可奈何的舉動,孩子不聽話,說也說不好,只能靠打了,然而其中無論起始的理由是什麼,動機如何為孩子好,許多家長儘管事後會不捨,懊惱,然而在過程中不能抑制的也發洩了自己累積的情緒,因此,隱藏著一種痛快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再動手的時候就變的容易。

然而比起動手打孩子,來自父母的語言攻擊的傷害力更大,可以說是刀刀見血,直插內心最柔軟處。比如說:你就是個廢物,養你有什麼用,你怎麼不去死!這一類的話完全毀掉一個孩子作為人的價值,我們做的個案中,有的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廢物,然而即便是外人看來已經很成功了,自己是個廢物的魔咒仍然會像影子一樣的跟隨著,折磨著外人看不到的內心世界,讓這個人活在痛苦中!


作者:曹蕾,一轉之念平臺專職心理諮詢師、心靈成長講師,所授課程有:《幸福密碼解析》,《生活與工作平衡》,《婚姻關係和諧之道》,《做孩子的好導師》《NLP智慧語言模式》,《做情緒的主人》等。


一轉之念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新浪微博同名簡稱“一轉之念”。一轉之念是由多位心理學家、企業高管組成的一個心理、管理諮詢類平臺,此平臺致力於用最簡單、直接、有效的管理、諮詢方式,解決有關於個人(情緒、職場、婚戀、親子、成長)、團體(學校、企業、組織、社團)的困擾。


一轉之念


是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結局。從小生活在暴力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心理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些許影響。即便是孩子自身都沒有感覺到,但是這樣的傷害是會一直的存在和伴隨孩子的成長,乃至孩子百年後駕鶴西去。孩子不是打好的,只有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帶來真正優秀的孩子。


福娃談育兒


幾乎沒被父母打過什麼無法親身體會.但是個人覺得應該經常被打的反而打皮了什麼都變得無所謂了吧!


自由翱翔的燕子988


體罰從來都不是最嚴重的懲罰。

人格上的忽視和語言上的攻擊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有些孩子天生聰明,對周圍的事物反應很敏感;但這些都被愚蠢的父母長期的壓抑著釋放不出來,所以造成小孩子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

比如天性好動的孩子,他們的體驗慾望是很強的,但是沒有受到,積極正面的引導,反而經常遭受無辜的呵斥和指責。

傳吃一碗,孩子就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心理障礙。


t85wyc


有這樣的傾向,但是成年人了,就有擔當了,以後的路是自己決定的,怎麼走,走得好不好就不能再歸因到父母身上了。人總會犯錯的,做錯了想辦法解決,不要過多的責備自己。


灶08


這種情況和焦慮症的產生,沒有直接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