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的時候有沒有在哪個地方覺得司馬遷可能講的不太對?

用戶68839978


我讀《史記.淮陰侯列傳》的時候,看到韓信因謀反被呂后所殺的章節,每每覺得這些地方講得不靠譜。

據《史記》上講,韓信謀反的情節是這樣的:陳豨將軍到鉅鹿上任前,到韓信府上辭別。韓信和他私下裡約定裡應外合,奪取劉邦天下。後來,陳豨果然 造反,韓信暗中派人和他聯絡,準備在內部策應,然後在府中密謀造反。後因有人告發,呂后指使蕭何誘騙韓信到長樂宮,將他殺害,而且被夷滅三族。劉邦聽說韓信被殺後,一點也沒追究呂后的責任,而是“且喜且憐之”。司馬遷在這篇傳記的末尾評論道:“……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陳豨已死,說韓信造反,那可是死無對證啊!

如果不是劉邦呂后串通一氣,呂后怎麼會有膽量誘殺韓信這樣一個為漢朝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軍?實際上,劉邦對韓信一直就不放心:每逢韓信打了大勝仗,劉邦就把他的精銳部隊調走;消滅項羽後,立刻把韓信的軍權收回。一方面劉邦讓韓信大展身手,另一方面又對韓信處處提防,以免尾大不掉。

為了殺死韓信,需要找到藉口,劉邦用了兩步走的陰謀:第一步,也是以韓信陰謀造反為名,奪取韓信的楚國封國,把韓信帶到京城嚴加監視。第二步,自己不出面,讓呂后誘殺韓信。假如說韓信真的造反,那麼彭越呢?簡直不需要任何藉口,直接就殺掉了,從而逼反了英布,到最後把英布這樣一個悍將也殺掉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劉邦呂后蕭何這些心如蛇蠍的陰謀家和幫兇,為了劉邦兒子平安繼位,千方百計搬掉他們認為的韓信這樣的一些危險的石頭,從而為兒子接班鋪平了道路。

而事實上,司馬遷對韓信造反也不太認可,只是不便於明說。但在韓信的傳記裡,司馬遷用大量篇幅敘述武涉蒯通勸說韓信另立山頭,而韓信堅決不肯背叛劉邦的情節,從字裡行間暗示:韓信造反,實屬可疑。而在文章的結尾更是正話反說,天下已經平定了,韓信才去造反。以韓信國士無雙的智慧,怎麼會幹出這種愚蠢的事情呢?


聶安東


《史記》是二十四史侄子,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歷經14年撰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傳說中的皇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年的歷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位置。

司馬遷撰寫《史記》取材廣泛,他參考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學檔案,自己整理以及實地調查,對資料認真分析,去掉了一些無稽之談,認真修史,專心創作《史記》,對於我們研究那段歷史,起到重要的作用。

司馬遷的《史記》,是取材所著,即使他再認真的分析,也難免有紕漏和錯誤之處,特別是近代隨著一些竹簡和銘文的出土,人們對於漢朝以前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一下幾點,值得懷疑:

趙高是被誰所殺

《史記》記載,趙高是被子嬰所殺。但2009年北京大學獲得了一批西漢簡書,其中有一篇《趙正書》(注:趙正即秦始皇)中,大部分篇幅記錄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李斯被害前的陳詞以及子嬰的諫言等。與《史記》相比較,《趙正書》有些段落明顯與其同出一源,但二者記載存在重大差異,比如另外一例就是《趙正書》記載趙高是被秦將章邯所殺,而非《史記》記載的子嬰所殺。這件事值得我們懷疑。

是否存在鴻溝之約

《史記》中的鴻溝之約應該是假的,根本無法執行,因為當時鴻溝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曹參、韓信、彭越、劉賈、黥布等佔領,只有彭城一座孤城還在苟延殘喘。要想執行鴻溝協議,除非曹參、韓信讓出黃河以南所有土地,灌嬰撤軍,彭越自殺,黥布重新歸附項羽,否則鴻溝協議有也是一紙空文,無法執行。

周穆王活了105歲

《史記》中有這段記載:“穆王即位,春秋以五十矣,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這麼說周穆王活了105歲,這個難以置信,因為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很短,怎麼能活105歲呢?單這一個錯誤就值得懷疑了。

《史記》是一部著作

其實《史記》是一本紀實史書,難免會有紕漏和錯誤,即使我們發現的這些錯誤,也是參考一些出土資料後對比發現的,至於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存在很大的爭議,不過《史記》是本不可多得的歷史參考著作,地位至今無法撼動!


編劇華子


《史記》,最早稱為《太始公書》或者《太始公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歷時14年寫出來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紀傳體通史。作為二十四的開篇之作,《史記》一直以來被人們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研究古代歷史的經典史料,被許多史學家所引用。但是因為記錄歷史本來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人們無法接觸到過去發生的歷史,甚至於一些親身經歷過的人也會對同一件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這也是歷史研究的不確定性的地方。《史記》作為後人記錄前史的經典,自然也不會避免有錯誤的地方或者帶上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歷史觀點。

1.《史記》中有司馬遷大量的評論,這些都是他個人的看法,未必客觀,不可全部接受。確實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司馬遷有時候會根據自己的喜惡對一些歷史人物做出評價,雖然說有一定的價值,但是這也會給後人形成一定的誤導。

2.《史記》中引用的史料本身就有自相矛盾之處,比如在《秦本紀》中提到“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在《秦始皇本紀》中提到“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這兩篇都說明了嬴政是秦莊襄王的兒子,然而《呂不韋列傳》中卻說“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那末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誰,司馬遷沒有下結論,只是把兩個版本都保留下來了。 因為很多史料的不確定性,很難辨別史料的真假,如果完全相信,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3.關於三皇五帝的描述多為神話傳說,對一些勇將、力士的描寫,多有誇張,這點需要注意。因為司馬遷對於一些傳說史料的引用,這也是它其中的一個缺陷,但也是沒有辦法,過去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也只能從這些神話故事中做以加工,完善歷史。

4.司馬遷接觸到的史料可能本身就有錯的,或者不客觀的。因為司馬遷拿到的很多歷史材料都已經經歷過了秦朝的整編,也就是說很多史料已經丟失,沒有了準確的來源。至於史料的準確性如何,有待考究。

雖然我們說《史記》中會有一些存在錯誤的地方,尤其是在對一些歷史人物評價以及歷史事件描述中,存在一些問題,但不可否認,《史記》之中有一些珍貴的史料存留,對於我們研究過去那個時代的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歷史有料


我提一點,非常重要

關於三皇五帝的描述多為神話傳說,對一些勇將、力士的描寫,多有誇張,這點需要注意。因為司馬遷對於一些傳說史料的引用,這也是它其中的一個缺陷,但也是沒有辦法,過去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也只能從這些神話故事中做以加工,完善歷史。


工地小張哥


第一個錯誤:張儀與蘇秦的年代錯誤張儀和蘇秦的年代其實不同,根據《中國歷史人物數據庫》考拉了解到,張儀的死亡時間是公元前310年,蘇秦的死亡時間是公元前284年。

第二個錯誤:公孫衍在蘇秦之前先合縱公孫衍的年齡不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公孫衍在蘇秦之前率先發起了合縱,也就是說張儀所處的時代,提倡六國合縱抗秦的那個人其實是公孫衍,而非蘇秦。

第三個錯誤:公元前318年人物錯誤《史記·楚世家》記載:“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十二年,齊緡王伐敗趙、魏軍,秦亦伐敗韓,與齊爭長。

第四個錯誤:齊閔王即位時間錯誤齊宣王(公元前320——前301年)在位19年,然而他的兒子齊閔王(公元前301——前284年)在位只有17年。《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四十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敗我濟西。”文中的四十年,就是湣王四十年,這年齊國被六國攻打,湣王逃跑,然後死於楚將淖齒之手


水靜哥哥


把項羽、李廣這樣的悲情英雄吹的太過,把劉邦、衛青、霍去病的功績大大貶低了。

項羽打勝仗的部分寫的特別精彩,劉邦獲勝的部分草草略過,給人的感覺是項羽一直在打勝仗,劉邦一直打敗仗,最後劉邦勝了,讀者:???

韓信之死?

韓信忠心耿耿,但是沒能功成身退,以致被呂后所殺,高祖劉邦“且驚且憐”。

罪名恐怕是捏造的,但是按太史公之述,韓信確有謀反之心。可能嗎?以韓信的為人與智慧,還沒有到老了昏庸之時呢。


週週周樹人


很多都不太對,特別是對古尚書的解釋,都是照搬,沒有新意,放在一個狹窄盆地裡面,山海經裡的治水也沒有搞清楚,向北入海的大河到底在哪裡



北辰郊野公園


還沒有讀到這本書

實在汗顏

因為有孩子

所以偏愛心理學,婚姻情感,育兒知識類的書籍


大憨有話說


史記中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就有很多值得商榷,首先是禪讓制,到底是否存在。這裡就有很大存疑。首先根據出土的竹書紀年中描述,舜極有心機且殺伐果斷。是他挑撥唐堯與他兒子丹朱的關係,導致丹朱被驅逐。第二,堯舜殺掉大禹父親,而舜老年又突然死於瀟湘,背後肯定也有極大的奪權與復仇陰謀。但司馬遷作為一個崇尚三綱五常的史學家,一定不能接受這樣的陰謀論,所以即使他有一定證據證明上古時期的禪讓存在疑問,但依然堅持主流史學觀點加以確認。


友霖說


史記中有很多傳說,像涿鹿大戰中的蚩尤施展巫術,引來大霧,我認為是假的。

應該是後人為了黑化蚩尤,而杜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