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國產電視劇經常會有內心讀白,而美劇卻很少有這種情況,你怎麼看?

放縱3


作為一種導演慣用手段,內心獨白也經常出現在美劇中。《肖申克的救贖》中老瑞德就有很多獨白的。而在這部電影中,這些恰如其分的獨白,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完整地展現出來。想念一個有趣味的朋友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因為那是自由人的才能做到的。可是老瑞德已經失去了嚮往自由的勇氣,讓人欣慰的是安迪和瑞德終於相逢在一片自由的天地裡。

反之,國內也有很多影片大幅使用獨白,卻是無法讓人理解的。也許這不僅僅是手段方法運用的不恰當,國內缺少深邃的故事情節,粗製亂造。佔據大量電影資源的都是什麼電影?神乎其技的武俠片、斷章取義顛覆歷史的宮廷劇、瘋狂搞笑沒有底線的娛樂片……現在的武俠幾乎沒有好看的功夫動作,漸漸演化成了神魔一樣的人物。宮廷劇也許拍的太多了,原型已經不好重複了。把一些歷史上出名的蕩婦都美化一番搬出來了。王寶強的娛樂三部曲……就不說了。

所以,角色的內心獨白不是不能有,而是運用的不恰當。暴露出一些導演對故事情節缺少理解,本身達不到高度。只會用膚淺的故事情節,而不是用深邃的情感去撼動觀眾。

一個不成熟的導演導不出成熟的作品!


雲行風動


我自己也看了很多的國產劇和美劇,在內心獨白這個問題上,確實有很大的區別,我個人是這樣看的。

美劇一般來說,最突出的特徵 是非常重視劇本 和人物對白, 編劇和導演把想要表達的內容 和看法都 通過劇本的變化 和人物對白來逐步展現,因此看美劇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精彩的對白所吸引, 而且很多的對白充滿了哲理性,比如《西部世界》這部劇,這會讓觀看的人產生很多的聯想,而且不同的人對不同的對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進一步增加了看劇的樂趣。

而國產劇通過人物內心 獨白的方式 來表達內容,好處是簡單而直接,但是就會缺少一些分析挖掘的樂趣,這應該是我們喜歡培養思維單一的人 這種思想的體現。

總體看來,美劇比國產劇整體水平更高,更有觀賞的樂趣。


纏者無為


這個是導演的手法不同,或許受圈子環境影響,大家互相受身邊導演影響便會有一個看似相似的手法在國內大多喜歡用內心獨白使得劇情易懂。

而美劇其實也有獨白但但他們大多是敘事型,直接拍攝出一幕幕的故事讓大家自己看沒有太多的內心感情戲,這也與文化習俗有關,美國佬大多都說話直接沒有太多的拐彎抹角,就連對你不開心了也要直接說出來當著你面罵,直的不行。。


Kk嗷


內心獨白分兩種:

一、劇中主要人物之一的獨白:

此獨白人物貫穿劇情始終,由他的視角帶出事件始末和主人公。

整個劇獨白人物和主人公有互動、有思想碰觸,獨白以及各個人物是整體,同在一個故事中。

整個劇如一碗湯麵,澆上去的是湯汁,獨白是劇情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肖申克的救贖》、《了不起的蓋茨比》,都是評分最高的經典之坐。

二、莫名其妙的上帝獨白:

這種獨白莫名其妙,不知道是誰在說話,如果非要給這個獨白安一個身份:那就是作者、編劇或上帝。

整個劇感覺莫名其妙,經常把觀眾帶出戲外,讓人反覆穿越於屏幕前和另一世界……

這種獨白就好像是蒸了一碗米飯,感覺有點硬,怕別人吃著費牙,就加了些水……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多誕生於諸多國產神劇,一是怕部分觀眾看不懂,二是考驗部分觀眾的容忍度……

我不知我的回答清楚了沒,不是哪的獨白多或少,而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獨白……

有時我想:現在藝術院校都教了什麼?編劇們都學了什麼?

社會越是浮躁,藝術家的心越應該沉靜,才會真的有大師級作品問世……

都以錢為目的,電視劇除了越來越長,你80集,我100……別的不說了[捂臉]





維摩居主人


我在大學時期也接觸了很多外國朋友,深入交往了會了解他們和我們做事的不用想法,我們中國人感情細膩,電影產生的內心獨白其實也是反應中國人思維模式,做事交際比較委婉,外國人接受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不一樣,他們想法會直接,基本有什麼問題都會說出來,所以心思不會太過濾,就像兩國人民的生活方式不一致,對待同樣的事情思維不一致。

第一,我們在表達一個觀點的時候,先是內心會處理好這個問題,然後才從口中說出來,或者內心有一萬種想法,外國人想到了就直接說。

第二,我們交際會成群結隊,拒絕孤單,所以在人群中人的思想會比較複雜

第三,說起禮儀和交際,外國人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表現親切,我們會害羞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就像小孩子從來沒有擁抱自己的媽媽爸爸一樣。





暖拍小小寶


美劇確實特別少,也不是沒有,最近大熱的"YOU",主角就有很大篇幅的內心獨白。

不過這是因為和本劇所表達的內容有關,主要刻畫主角這個角色是如何演變成瘋狂變態的狀態,才會用到那麼多內心獨白。而不是像國產劇,所有的劇不分題材不分人物都有大篇幅內心獨白。目的是為了延長集數好圈錢,太現實了。


視頻播主木澤炎


影視劇內心讀白過多就好比是編劇咀嚼過的食物再拿給觀眾食用,味同嚼蠟,留給觀眾以無限的想象才是影視劇應該達到的效果。插入人物內心讀白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是為人物在影視劇情架構的環境中作出選擇的正面描寫。

人物的內心讀白過多,會大大降低影視劇的質量,因為內心讀白是在影視營造的環境下人物的心理活動,而這個環境已經表露在觀眾面前,觀眾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動和思維能力,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過多的內心讀白只會讓觀眾認為侮辱了自己的智商,同時增加了影視劇的枯燥無味,限制了觀眾的想象力,會顯得劇情拖沓、毫無營養。

我所看過高質量的影視劇往往內心讀白較少或者沒有,比如金庸武俠影視劇、琅琊榜、慶餘年、權利的遊戲、西部世界等等,人物刻畫可以是多方面的,表情、語言、肢體動作、環境描寫、其他人物的側面反應,而內心讀白往往是敘事能力不夠的體現,如果外在客觀描寫細膩入微、情節絲絲入扣,人物作出某種選擇是不言而喻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觀眾也會有強烈的代入感,對人物的選擇多一些寬容。單一的形式只會挑戰觀眾的審美疲勞。


思想實驗


教育養成的思維方式有別吧,從小習慣了填鴨式,不讀標準答案(旁白), 都不知道自己對這個自然段理解的對不對[笑哭] 就像做一套沒有答案的試卷,體驗能好的了麼。



搞死冠狀病毒


我想這個問題歸根結底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我們中華傳統美德表達情感偏向溫婉丶含蓄,而西方偏向簡潔、直接。電視劇和電影一樣都追求鏡頭視覺語言,中方劇的內心獨白較多易煽情渲染,使畫面更加動人,符合國人的傳統審美,一杯茶、一壺酒。;西方劇內心獨白較少,靠音效的強烈對比烘托鏡頭的推移,一杯紅酒、一壺咖啡燃點激情。


一眸視野


國外的片子內心獨白很少,因為內心情感的表達是讓你自己去根據故事的情節,發現,意境體會的,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體會。國產劇說實在的,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情節拖沓,編劇腦殘,除了抗戰超人,古裝神人(歷史上什麼評價的人都能拍),搞笑神劇,現代愛情小女人,無愛不能活的大總裁,就沒有別的題材,沒有愛情,主角智商都在線,不要胡亂篡改歷史的片子就不能拍麼?不追求在故事情節,演員演技,拍攝手法上吸引觀眾,動不動就是開篇先來他一大段旁白,一是湊時間,二是生怕你看不懂先給你灌輸一下人物是多麼偉大(好多就是歷史上的…,不用旁白洗白一下怎麼看),三麼,不願意用劇情,演技拍攝手法,故事情節來表達的意境,只能用旁白來一筆帶過了,好用剩下的時間多拍點沒營養的垃圾對話用以湊夠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