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2020年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到來了,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發、武漢封城、全國進入緊張的防疫狀態。武漢現在怎麼樣了?市民們的生活還正常嗎?醫院足以容納全部病患嗎?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如何?這是大家都迫切想要知道的事情。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自2月3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迅速推出了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影像從多個身處武漢的普通人的視角,來記錄這場我們正在經歷的危機。每集五分鐘,全天滾動播出,截至目前,已經播出了九集。

第一視角 真實講述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

2月10日,一個熱點話題出現在微博熱搜、快手等多個新媒體平臺:“豆豆先生在武漢為中國加油”、“‘憨豆’先生的抗‘疫’日記”……“豆豆”、“憨豆”先生指的是一個名叫Nigel的英國人,他是“憨豆先生”的模仿演員。

前一天晚上,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後稱紀錄頻道)播出了《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後稱《戰“疫”日記》)第七集,主人公就是Nigel。Nigel因為工作關係於2020年1月來到了武漢,沒想到疫情爆發,本來可以選擇回家的他因為擔心這個舉動對他人不負責,因此選擇留在武漢,和武漢人民在一起。Nigel對著鏡頭介紹自己,並用手機記錄下自己在武漢的生活。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整個系列短視頻都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他/她及身邊人與疫情相關的故事。第一人稱視角與第三人稱的客觀姿態不同,因加入了更多個人經歷與體驗,其感受更豐滿,情感更強烈。這套短視頻中的“我”更是事件的親歷者——拿起手機拍攝自己和身邊的人,面對攝像頭講述此時此刻的感受,讓觀眾得以從親歷者的角度去體會抗“疫”一線的生活——儘管我們並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

除了Nigel,我們跟隨著武漢市肺科醫院護士胡雪珺的腳步,走進醫院的隔離區;和海軍援鄂醫療隊隊員李晨一起穿上防護服;與四川華西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吳孝文一道,搬送救援物資……我們親眼目睹抗“疫”一線的工作情況,“親身”感受這裡緊張的氣氛與嚴峻的情勢,並被這些一線醫務人員的無私與奉獻精神深深感染著。同時,在此危難之際,人的善意與本真,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也流淌於影像的細微之處,令人動容。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Vlog模式 兼具時效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

《戰“疫”日記》在武漢宣佈封城後的十天後推出,每集短短五分鐘,兼具紀錄影像的“紀實”手法和新聞的及時性特徵。每天一集從不同側面呈現了此時此刻、正在武漢發生的故事。

短視頻融合了Vlog的模式,除了第一人稱視角,還採用了日記體敘事——沒有完整的事件,多是瑣碎的日常生活。影像上,這些第一現場的、片段式的視頻都是即興拍攝、鮮少打磨,就如速寫一般,用最簡練的筆觸描繪出眼前的景象。但恰恰是最平凡的生活片段和最直接的影像記錄更具生命力與感染力。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緊張的工作節奏中,吳孝文一邊搬運物資一邊用四川話與同事逗樂;電臺主持人李小雷下了直播,與同事一起走進超市採購生活物資;電視臺主持人一崔哥和他的父母在家跳起了廣場舞;武漢女孩曾宇辰眼含淚水、小聲地對著鏡頭許下心願……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這些搖搖晃晃、普通的生活片段,展示著他們的樂觀與強大,彰顯著人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的意志力,也鼓舞著更多身心備受折磨的人們。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記錄使命 責任擔當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

紀錄片可以跨越時間的長河,勾連古今,也可以凝縮空間的距離,連貫東西。早年間,紀錄影像的鼻祖翻山越嶺,用攝像機搭建起不同世界的交流通道;如今,數字技術加持記錄手段,使同一個世界的我們聯結得更加緊密。

一定程度上,這些影像緩解了擔憂與恐懼,讓暫時的隔離沒能成為真正的“分離”;也稀釋了誤解與紛爭,使短時的“封鎖”不會成為人心的“封堵”;更給予了我們勇氣和希望——在這個時刻尤為重要。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疫情爆發之後,紀錄頻道聯合多家媒體兄弟,迅速推出了這一套短視頻,讓全國的觀眾得以第一時間瞭解抗“疫”一線的情況。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這個時候看到家鄉的人與物,看到這片土地儘管陰霾籠罩卻面露倔強本色,看到各方支援如潮水般湧來,看到太多太多義無返顧的善良的人們,心中充滿由衷的感激與深深的敬意。這份深情厚意定當永記在心。

非常時期的非常日記——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同時,作為一名影像工作者,也希望等到疫情消散的那一天,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沉靜且深入的思考——探求真實,叩問內心——這也是一代又一代記錄者們最樸素的,也是最終極的追求。

(評論員:謝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