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隱退時明明只有二十三歲,他為什麼不繼續努力自己建國稱帝?

平凡的帝企鵝


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是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的,一個是單純的從金老的小說中來看。一個是要跟當時的真實的歷史聯繫起來的。

先從金老的小說中來看

在倚天屠龍記的結局中,張無忌最後被朱元璋設計給陷害了一下,並且明教眾教眾揹著張無忌的情況下,殺害了趙敏的父親。最後張無忌帶著趙敏遠走了蒙古去了趙敏哥哥的地盤。不在回中原了,把明教教主這位傳給了左使楊逍。

從這裡邊就能看出來,其實張無忌雖然武功很高強,但是在這個指揮的方面是真的差點,尤其是在這個做教主的能力上,明教這麼大的一個教派。要說權利全部在教主一個人手上,朱元璋這麼一個外地分壇的壇主,他怎麼會敢去算計張無忌呢,這就說明了張無忌在明教底下人的世界裡,並不是多麼有威望的一個人。

還有最後明教的眾人敢揹著張無忌算是他的親人,這更加的說明了,在明教的高層也是不怎麼怕張無忌的,起碼不怕張無忌會殺了他們,所以在某些層面上來說,張無忌這個教主是很失敗的。尤其是在白眉鷹王死了以後,明教對於張無忌來說,更是沒怎麼把這個教主放在心上了。

還有,張無忌本人,張無忌武功是真的高,但是張無忌本人心中並沒有稱王稱霸的想法,張無忌一點都沒有成為一代梟雄的潛質,張無忌乾點啥太磨嘰了,這從張無忌對待六大派和身邊的幾位紅顏知己就能看出來。

在對於六大派的情況上,張無忌甚至都不如趙敏,趙敏一個女子都敢先誅少林在滅武當。用計把六大派全部抓住,並且威逼利誘這些人加入蒙古人,假如說張無忌沒有去救他們的話,很可能趙敏會把這些人全部殺死。而趙敏跟這些人其實是無冤無仇的,只是單純想要他們為她效力而已。

再看看張無忌對於六大派的態度,先是在光明頂給他們全部放走,在這還能說是明教打不過,沒辦法,但是在六和塔呢,有必要救這些人嗎???但是張無忌不止救了,還付出了不少代價才給救了,最後還救人不成反弄了一身騷。滅絕是寧死不用你救,感覺有時候滅絕都比張無忌來的乾脆。要說這六大派可是逼死了自己的父母呀,而且這些人要不是自己運氣好,自己都得被他們整死,這事要是換到別人身上,不得一家家的上門,都給他們滅了。

再說說張無忌對於眾女人的情況,張無忌所在的朝代是啥時候,是元末明初,那個時候,哪個有點本事的男人不是三妻四妾,在看看張無忌呢,周芷若和趙敏算是弄不明白了,還有小昭和阿離,如果不是張無忌優柔寡斷,可能阿離就不會死。不吹牛逼的說,在對於眾女子的事上,如果換成我,早就統統都收下了,又不是養不起,最為當時全中國最有勢力的教派來說,娶多少都不過分。

綜上,張無忌就不是個梟雄一樣的人,張無忌就是個到處留情的風流公子,辦起事來,優柔寡斷,一點都不痛快,所以說,最後他沒能稱帝就對了。如果這樣的人稱帝了,怕是華夏亡的更快了。

再從這個歷史的角度來說。

在歷史上其實根本就沒有張無忌這個人,而金老的作品全部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來寫的,在元朝末期當時也算是各地軍閥四起。金老每一本書的定位都是亂世出英雄,每一本書基本上寫的都是亂世的故事,而在真正的歷史上,明朝的開國皇帝就是朱元璋,所以不管張無忌再怎麼厲害,他都必須下課,如果張無忌稱了帝,那麼就違背了金老的初衷了。


還有金老寫的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是借鑑了朱元璋的明朝來寫的,所以在金老的書中是先有的明朝,後有的明教,所以明朝的開國皇帝只能是朱元璋。

所以說張無忌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正史上,他都是不可能稱帝的,所以對於張無忌來說帶著趙敏隱居於世外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平凡的帝企鵝


《倚天屠龍記》大結局,張無忌和趙敏被朱元璋下了蒙汗藥,然後用了一箭三雕之計,既離間了張無忌和常遇春徐達的關係,又找到殺害韓林兒的同盟軍,還讓張無忌覺得人生險惡,頓生退隱山林之心。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他和朱元璋演了一出雙簧而已。

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用“極烈”的蒙汗藥麻倒張無忌。張無忌是胡青牛徒弟,著名藥物病理學毒學專家,趙敏在綠柳山莊下的那麼精巧的毒藥張無忌都能察覺,朱元璋魯班門前弄大斧孔子門前讀論語給他下毒,還是毒品中最為淺顯的蒙汗藥,身邊還有比鬼還精的權術玩家趙敏,居然就雙雙人事不省被蒙了?而且朱元璋的陰險狡詐張無忌親眼所見,就一點提防沒有?所以這是二人演的雙簧,其實張無忌根本沒喝藥,都是裝的。那他為啥要裝,為啥要讓出教主之位,因為他不想幹了。

明教教主其實是個精神領袖,是個被崇拜的圖騰,在明教教義中,教主是明王下凡,彌勒佛轉世,打敗暗黑之神拯救眾生的,實際並不掌握軍政大權。張無忌在總教主要靠天鷹教和楊逍撐場子,原教旨主義派五行旗和教義改良派五散人並非嫡系。朱元璋部屬於五散人之一彭瑩玉發展的白蓮宗支派,這一支派植根民間勢力龐大。還有海上明玉珍部,陳友諒投靠的徐壽輝部,都是軍閥山頭,張無忌根本指揮不動這幫人。根據明史,朱元璋殺死韓林兒第二年稱吳王,並未接替韓林兒名號稱明王,因為政權高層像李善長劉基等都是儒家信徒,朱元璋已經在逐漸去明教化了。正因如此,才要讓明教的精神領袖張無忌消失掉。

那張無忌為啥不想幹,金庸在《後記》中說的明白,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張無忌也知道自己拉不了這趟車,所以趕緊撤了。梁山好漢為啥宋江能當老大,就因為宋江身上具備金庸說的這三條。

所以說張無忌和朱元璋演了一出雙簧。張無忌想歸隱,卻不想讓明教大亂,和朱元璋攤了牌,只要朱元璋能善待明教眾兄弟,善待全天下老百姓,他就情願給朱元璋讓路。在得到朱元璋承諾之後,張無忌把教主之位讓給楊逍飄然離去。而楊逍在明教的名聲和威望已經臭大街了,根本對朱元璋造不成任何障礙,朱元璋順理成章當了皇帝,建國大明。這個明據著名歷史學家吳晗考證,就是明教的明。


唐風宋月


歸根到底,張無忌智謀鬥不過朱元璋,也鬥不過趙敏;而他也沒有問鼎天下的野心和霸氣。

張無忌退隱之時的確很年輕,也才二十出頭,可是他的武功卻是僅次於張三丰,畢竟作為武功秘籍收割機的他囊括天下絕學:“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以及“聖火令武功”。

這些武功成就了張無忌,於是他得以成為明教教主,成為江湖上頂級高手。

可是,他的能力卻不足以統領明教,更不足以統領江湖。

在明教,他之所以成為眾人推舉的明教教主,一方面是因為他修煉了乾坤大挪移,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關係最過硬。

如他是白眉鷹王的外孫,又是金毛獅王的義子,又是楊逍的恩人,千里迢迢護送楊不悔來到崑崙山。這幾個人都與張無忌有極深的淵源,而且張無忌為了救明教也是奮不顧身,所以他們都推舉張無忌為明教教主。

張無忌的仁慈讓他成為明教的首領,他能夠讓分裂幾十年的明教重新團結,找到當初的節奏。

可是,張無忌卻不能帶領明教走的更遠,因為他對未來非常盲目,他的眼光缺乏前瞻性。

當然,他的手下彌補了他的不足,如楊逍範遙,如說不得冷謙等等,哪個都是智計百出,張無忌就被他們架的高高的,畢竟張無忌有最大的好處:聽話。

張無忌誰也不得罪,讓明教高層都對他很滿意。



張無忌老好人的個性註定只是維護一時,能夠將分裂的明教重新整合,但是當明教做大做強之時,內部還是會產生各種糾紛,最終形成小山頭。

特別是明教從江湖勢力轉化為對抗朝廷的起義大軍之後,明教內部的勢力劃分更為明顯。

朱元璋徐達等人雖然剛開始只是壇主,可是後來他們在起義上的出色表現讓他們成為明教最強的地方勢力。

可是,朱元璋所想的絕不是當一個壇主,隨著他的實力的強勢崛起,明教高層也沒有人真正的有能力統領於他,索性將明教教主讓給他。

因為張無忌也看出朱元璋的野心,可是如何處理他又陷入兩難境地。

如果除去朱元璋,那勢必影響到起義的大業,導致推倒暴元功敗垂成,這是涉及到民族大業,不能草率。

如果不除去朱元璋,那麼明教高層在以後都會受到威脅,因為朱元璋這種人又如何能夠容忍有人在他之上呢!

對於張無忌來說,他的境地就非常微妙了,明教教主雖然是他,可是他卻逐漸掌控不了大局,憑藉個人能力,他完全可以除去朱元璋,但是他從大局出發又不能殺他。

張無忌的抉擇只有一個,既然掌控不了朱元璋,那就必須給他讓路,自己隱退。



的確,張無忌只是一個普通人,只是武功高強的普通人。

如果把他一身武功都去掉,他身邊不可能有趙敏,不可能有周芷若,甚至小昭都不會多看他一眼。

普通人都是如此,沒有野心,缺乏能力。

歸根到底,張無忌太過柔弱,沒有狠勁。

如果他真的想稱霸武林,甚至成為皇帝,他的優勢比誰都明顯,畢竟他是明教教主,他完全可以全方位的管理朱元璋,畢竟在逍遙二仙,兩位法王和五散人五行旗的輔佐下,他有實力掌控大局。可是,張無忌不會給他的部下承諾,更沒有想過去當皇帝。故而他的部下都沒有想過跟著他幹,換來榮華富貴。只有朱元璋敢想,也敢幹,所以朱元璋的部下都被朱元璋籠絡起來,畢竟目標非常明確。

等到朱元璋做大做強,一切都晚了。

張無忌之所以要辭去明教教主,歸根到底就是給朱元璋讓路,因為他已經感覺到自己就是朱元璋的絆腳石了,再不及早抽身,那恐怕就難以抽身了。

如果張無忌身邊不是有趙敏,估計他都死了多少次。在善於用權謀的人面前,張無忌只是一個孩子。

而且,張無忌歸隱以後那就只能遠離中原,只要是朱元璋的領地,張無忌就一定是被追殺,因為朱元璋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領導生活中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那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張無忌只能遠離中原,或者冰火島,或者跟著趙敏去了蒙古大草原。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319期*


忠肝義膽嶽老三


應該說,在金庸大師裡,最無能,最沒出息,最沒成就感,實力最強大但卻最失敗的就是張無忌的了,張無忌氣度不如楊過,豪邁不如郭靖,瀟灑不如段譽,圓滑不如韋小寶。俠義不如蕭峰。情感上不如令狐沖。綜合評比是最差的一個。在周芷若和趙敏之間搖擺不定。十足渣男一個。在地窖裡摸了趙敏小腳一下,就徹底地放棄一切,連“皇帝”都不當了。

金庸書中多數主角的最後結局是歸隱。大都是連看透了江湖恩怨世俗紅塵而歸隱,對於張無忌而言,歸隱生活才是他唯一的選擇。張無忌為人綿軟,懦弱,優柔寡斷。不適合當教主。就更別提當皇帝了,自古成大事者,無不面善心狠腹有良謀。由於張無忌秉性善良,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便日後起義也未必成功,就算成功大概也是一個韓林兒,給他人做嫁衣。

能力不具備也就算了,像劉邦一樣有識人之名也可以,但這個才能也不具備。金庸曾經這樣點評張無忌:“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金庸大師意思就是張無忌缺乏領袖氣質,個人能力再強,沒有政治野心。沒有權力慾望,這樣的人根本不會去建國稱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就天下能為皇帝,就是具備了以上的素質,即便沒有朱元璋,也會有劉元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張無忌,這是必然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說實話張無忌是我最煩的男主角,真的

第一點,能力真不夠。第二點朱元璋不讓。

先說第一點,張無忌是個及其濫情又不懂拒絕的人,如果不是金庸老先生強行立人設,正常人根本不會2B到這種程度,趙敏,周芷若,他表妹殷離,他的侍女小昭。這四個女人可以說對他是情根深種,但是張無忌呢?直到最後的最後才說他最喜歡的是趙敏,跟誰說的呢?跟一個半瘋不瘋的周芷若(最後直接瘋了)。可想而知張無忌這個人的情商到底低到什麼程度。一個人連自己的家務事都處理成這樣,他真的不太配治理國家。如果最後真的是他建國稱帝,最後的結局恐怕也是朱元璋來個奪朝篡位,或者是趙敏成為國家的女帝,畢竟張無忌除了武功稍微好一點之外沒啥特長了。


第二點,朱元璋是誰?人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你一個毛頭小子狗屁不懂就想直接把勝利的果實都吃了,做夢呢?先不說真正歷史上朱元璋的鐵腕手段,就說在小說裡他受到的擁護和愛戴就不是張無忌能比的。張無忌整部小說到底在幹嗎?泡妞,把妹,打怪升級,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策反了他的敏敏郡主。在看朱元璋,從起義開始,朱元璋就在穩固根基,擴大勢力。而且對起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再有朱元璋的對手最後是陳友諒,那陳友諒在小說裡面隨便幾句話,張無忌聽到了都大加讚賞,說他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就這個智商,朱元璋要忽悠他,估計都不用開口,一個眼神就夠了。


所以說,從以上角度來說,張無忌不配當皇帝,朱元璋也不會允許的


覓國風起處


因為金庸的小說都是有歷史原型的,他的小說並不是如今的架空歷史之類的小說,所有的結局都是按照歷史發展的正確軌跡來進行的,如果《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建國稱帝,那麼就違背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歷史事實。

根據推斷,張無忌的歷史原型應該就是小明王,白蓮教首領韓山童的的兒子,而韓山童則對外宣傳是宋徽宗的八世孫,並被很多人採信了。在紅巾軍起義過程中,韓山童被元朝官吏拘捕處死,韓林兒逃亡。後來起義首領劉福通為了名正言順,就找到了韓林兒,1355年,劉福通擁立他在亳州登基稱帝,又號小明王,建國號為宋,年號龍鳳,成為當時反元各路義軍名義上的共主。

1358年五月,義軍攻下大宋舊都汴梁,劉福通迎來韓林兒,以汴梁為都。後劉福通戰死, 韓林兒被迫依附朱元璋,而朱元璋則需要利用他的“正統”名義為自己取得大義。

經過多年的戰爭後,朱元璋逐漸統一南方勢力,而此時的小明王就成為朱元璋建國路上的最大障礙,1366年,韓林兒在赴應天府的船上,莫名的落水死亡。朱元璋失去了稱帝的最大障礙。

因此,按照歷史發展軌跡,張無忌的真正歸宿是死亡,但是從小說角度出發,選擇歸隱也許是最能滿足讀者的期望吧。


史海小白丁


張無忌為什麼不建國稱帝?磊落故人認為,無非不願、不能、不敢而已。

1、不願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你視若珍寶,我棄之如敝履。我們可能覺得做皇帝很爽,掌天下生殺予奪大權,擁三宮六院人間絕色,但張無忌並不這麼想。你看他在光明頂力挫六大派,眾人推他當教主,他反覆推辭,最後為了救明教上下,才勉強接了,還說:“小子張無忌,暫攝明教教主之位,度過今日難關後,務請各位另擇賢能。”可見張無忌並沒有什麼野心,連教主都不願當,更別說皇帝了。

2、不能

首先,與朱元璋相比,張無忌在明教的威信,特別是在軍隊中的威信大大不如,也就是他對軍權的掌控力不夠。眾所周知,槍桿子裡出政權,即使張無忌有心稱帝,也無能為力。再者,張無忌的政治手腕離朱元璋差得太遠了。在小說結尾,朱元璋略施小計,就令得張無忌心灰意冷,最終攜趙敏歸隱。就這個城府,還想稱帝,簡直就是個笑話。

3、不敢

這就不是張無忌的責任了,而是在於金庸先生。金庸先生的小說,善於將小說虛構人物嵌入真實的歷史,而不露痕跡,當然歷史發生過的事情還是會發生。如果要讓張無忌稱帝的話,唯一的方法是引入“平行宇宙”理論,而這一理論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才慢慢為人所熟知,《倚天屠龍記》的成書時間是在1961年至1962年,就算當時金庸先生敢用這種理論去寫小說,也要考慮當時群眾的知識水平,而顯然金庸先生是不敢用這種太過先鋒的理論的。

就這樣。




磊落故人


因為張無忌,本身就不是有遠大抱負的人。

一、他不建國稱帝的表面原因是什麼?

張無忌不自己建國稱帝,表面原因是因為朱元璋。

朱元璋在濠州設計,離間了徐達、常遇春和張無忌。

讓張無忌以為,徐達和常遇春要害他。

其實,徐達和常遇春想要殺的人,是韓林兒,一切都是朱元璋設的局。

朱元璋知道,張無忌神功蓋世,但是太重情義,這就是他的弱點。

果然不出所料,張無忌被傷了心,當晚就給楊逍留下書信。

將教主之位傳給了楊逍,他和趙敏做了一堆閒雲野鶴。

二、張無忌不建國稱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張無忌,是個優柔寡斷之人,這與歲數無關。

這點,並不僅僅體現在感情上,生活中同樣如此。

明教的大小事務,雖然最後都是他決定的。

但都是四大法王和楊逍在旁邊輔佐,他自己一點想法沒有。

他並不是個合格的統治者,張無忌也沒那麼大的野心。

他當上明教教主,也並非出於本意,是被趕鴨子上架,被迫當的。

因此,這樣一個沒有抱負的人,註定沒有建國稱帝的想法。張無忌本身就不適合,這種勾心鬥角的生活,更別說帝王心術了。他如果沒有一身武功,可能就是個最平凡的人。所以,他主動退位,不管是對百姓而言,還是對他來自己來說,都是件好事。


十點歷史君


一句話可以解釋原因:性格決定命運。 有人天生喜歡清風明月,有人則醉心名利,有人喜歡輕歌曼舞,有人則喜歡實心用事,青史留名。要做一個合格的開國帝王,要在戰情稍縱即逝,權鬥爾虞我詐群雄逐鹿的情況下保全自己甚至脫穎而出一統天下,政治情商高手段要狠御下要穩,可惜的是,依據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同學的個人秉性,他城府不夠深,屢屢被騙,對權力的慾望也不夠強烈,處理事情有時候拖泥帶水,總之殺伐決斷並不是張無忌的強項,而這恰恰是作為一個帝王的必備素質。


個人認為,在元末群雄並起的亂世之際,張無忌坐擁明教眾多高手和組織較為嚴密的數萬教眾,完全可能建國稱帝。正如元順帝末年,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利用白蓮教起事,他死後,部將劉福通繼續擁戴其子韓林兒建立了大宋政權,年號龍鳳,並一度被朱元璋奉為正朔。

張無忌也深知自身的性格特點,爭權奪利既不是他的強項,也不是他喜歡做的事,與大多數梟雄追逐權力不同,“彼之甘露,吾之砒霜”,即使勉強做下去,亂世之中,像朱元璋這樣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不在少數,總會有類似於朱元璋這樣的人才出現在張無忌部下或是他的敵對面,處事不斷用人不察遲早會讓張無忌丟掉江山地盤乃至性命。他的最終結局可以參見小明王韓林兒和張士誠。小明王韓林兒雖被朱元璋奉為正朔,但自身能力不足,最終被朱元璋唆使部將將韓林兒在江上殺死;張士誠坐擁江浙肥沃富庶之地,只求自保不思進取,雖待民有方,但治軍不行,最終被朱元璋擊敗,身死命滅。


滄海拾遺錄


江湖再遠,不如廟堂之高,江湖再橫,不如廟堂之強。《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再牛,也不過江湖豪傑,遠非平定四海,掌控天下,經綸治世的真龍。

不要高估了張無忌,不要將江湖人士和真正能夠安定天下的雄主混在一起。一人的武功再高,敵不過百萬雄兵,一人的神功再強,也贏不了亂世中翻雲覆雨的真龍。


張無忌能走到目前這一步就是巔峰和極致了,就足夠他逍遙自在,盡享高手的寂寞了。要是野心再大一點,就有殺身之禍了,就不是一宗一派,一個武林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因為一旦想建國稱帝,他面對的就是天下,就是民心,就是四方的軍隊,就是無盡的權謀,就是要逆轉整個國家命運,民族的未來,時代的潮流。

那等氣魄,智慧,能力,胸襟,機緣,氣運,力量,決斷,還真不是張無忌這種為點愛情就死去活來,為點江湖恩怨耗費所有心神的人所能搞定的。


當然,他不是沒有機會,也有自己的優勢,但他走不遠的,最後很可能不能善終。這一點,別說朱元璋曾經是明教的小弟,和這個沒有太大關係。


另外,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的男一號裡,沒有誰是試圖做皇帝的,即是其中有人像陳近南一樣野心勃勃,最終也是黯然收藏。江湖兒女做江湖事,才有真正的江湖味,越界了太多了,就沒意思了,就是按照江湖的規矩來了。那金庸武俠的魅力也可能要失去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