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帳下可以比肩張良的謀士酈食其,為何會被韓信坑死?

史學達人


酈食其的死亡,韓信難辭其咎。表面上看,韓信是為了爭功,在酈食其已經勸降齊國的情況下,發動了突然襲擊,使酈食其在齊國失去信義,被烹而亡。

一、韓信一方的情況

韓信雖然在漢中被拜為大將軍,但劉邦仍沒有下放軍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平定三秦,韓信在軍中制定策略,但並非具體行動的指揮者。

前205年,劉邦率漢軍出函谷關,一路上高歌猛進,收降納判,直至彭城大敗。這時候,又是韓信站出來收拾殘軍,遏制住了潰敗的勢頭,並在京、索之間大敗楚軍,使漢軍得以喘息。

眼見劉邦敗於項羽,原來投靠漢軍的各諸侯王紛紛反叛,塞王、翟王、齊王、趙王投入了項羽的陣營。魏王豹也藉故脫離並截斷了漢軍的退路。劉邦派酈食其遊說不成,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很快生擒魏王。

鑑於對楚作戰的嚴峻形勢,韓信提出了"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滅楚戰略。劉邦接受了這一建議,撥兵3萬,命其北伐。

獨自統兵的韓信,面對遠超己軍實力的對手,開始了神奇的遠征。滅趙、滅代、降燕,以俘獲之精兵,支援滎陽。 但滎陽的劉邦再次敗於項羽,狼狽的逃脫後,悄悄的來到韓信軍的駐地,控制並帶走了軍隊。留給韓信一道命令,集結留在趙國的餘兵,去攻打齊國。

由上可知,劉邦並沒有放手使用韓信,對於急於建功立業的韓信,心中的焦急可想而知。韓信以最快的時間整訓好軍隊,向齊國進發了

二、酈食其功敗垂成

酈食其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之一,在劉邦勢力還不大時,獻計攻克陳留,為劉邦的發展立了大功。在奉楚懷王之命,入秦的戰鬥中勸降秦國守將,輔佐劉邦攻破武關。

酈食其年老心不老,他時常出現在敵營,為劉邦充當說客。他貢獻的計謀有好有壞,當楚軍圍攻滎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酈食獻計劉邦:趕緊刻制璽印,前往各地尋找六國的後代,封之為王,讓他們聚兵打項羽,如此就可解圍。

劉邦覺得有理,立即派人去刻制璽印。恰逢張良歸來,聞訊加以勸阻:你封了六國國王,他們就有能力對抗項羽嗎?即便能對抗,他們將來會聽你的嗎?如果不聽,豈不是白忙活了一場嗎?

劉邦立刻醒悟,放棄了酈食其的建議。

酈食其也出過好的主意,楚軍取勝後,繼續東進,而滎陽敖倉是當時糧食的聚集地,他建議再佔滎陽,奪取有利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後逆轉形勢、反敗為勝奠定基礎。

酈食其的最後一計就是說降齊王。不愧是當時著名的說客,他對齊王曉以利害:只有歸順漢王才能保住你的地位。成功地使齊國投入漢軍的陣營。

大功告成,春風得意的酈食其與齊王把酒言歡,完全沒想到齊國邊境上大將軍的感受

三、被忽視的劉邦的態度

劉邦先命韓信攻齊,後授權酈食其遊說。當酈食其出發後,又沒有向韓信通報乃至命其等待,當得到齊國歸順的消息,韓信準備撤軍時,蒯通發現了問題:你受詔攻齊,漢王再派人去遊說,為什麼你沒有收到停止進京的命令?

有兩個可能,一是劉邦根本不相信韓信新組建的軍隊還能打仗,說與不說都一樣;或者擅自撤兵是給韓信挖的另一個坑。二是已經看穿了齊國牆頭草的特性,今日降、明天判,酈食其能否說服,最後都要以武力解決,韓信已經顯示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若能借酈食其使齊國放鬆警惕,也使對韓信率領漢軍的助力。

劉邦到底使什麼心理,我們無從知曉,或者兩種心思兼而有之。

酈食其之死韓信是有責任的,正如蒯通所說,韓信打了一年的仗,佔了五十多個城池。而酈食其幾句話就說降了七十餘城,功勞反在他之上,韓信心裡不平衡。

酈食其自己也有問題,他能說服齊王,是韓信軍事壓力下的城下之盟,大部分功勞是漢軍血與汗鑄就的。對此,酈食其既沒有對劉邦說,也沒有對韓信表示,就將功勞收入自己囊中,也難怪別人嫉妒。

劉邦在其中也沒起到好的作用,甚至能讓人懷疑他的動機。

三方的力量造成酈食其之死,韓信不在乎酈食其,奇兵迅速打垮了齊軍,但酈食其之死也給他自己的未來蒙上了陰影。


春秋硯


酈食其這一方面來看,動用三寸不爛之舌,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收降齊國,這是一件對劉邦非常有利的事情。

韓信方面,表面齊國表示臣服,當時時局所謂投降,都是諸侯為下一步爭奪天下的權宜之計,韓信深知此時如果放過齊國,後患無窮。此時韓信大軍以至齊國,遂決定不如一勞永逸,將齊國徹底解決,雖犧牲一謀士,但為劉邦以後奪取天下清除後顧之憂。

劉邦雖為此失去一比肩張良之謀士,但為奪取天下應是在所不惜的。

所謂韓信坑死謀士酈食其,只是時也運也,不得已而為之,為一謀士而留後患,這是韓信不可取的。只能說酈食其沒錯誤,韓信亦不是故意坑之,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風正輕搖雨自飄


韓信應該是故意為之,酈食其遊說了齊國舉國投降,不費一兵一卒,如果得以實現功勞要在韓信之上。後續韓信能輕而易舉拿下齊國也有酈食其很大的功勞,當時齊國已經決定投降,齊王整天歌舞昇平,沒想過會受到突然襲擊。

齊王聽說漢兵已到,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對酈食其說:"如果你能阻止漢軍進攻的話,我讓你活著,若不然的話,我就要烹殺了你!"酈生慷慨的拒絕遊說韓信停止進攻。最後齊王便烹殺了酈食其,帶兵向東逃跑而去。可見到了最後齊王還寄希望於投降。此時齊王只看到了問題的表面。酈食其確看的很清晰。可以想想一下酈食其同意去遊說韓信的話,結果會怎樣。可能會被扣上投敵的帽子,結果同樣是死。酈食其如果直接死於韓信之手,可能還會激化韓信和劉邦矛盾,在楚漢戰爭沒結束前,這是忠心耿耿的酈食其不願意看到的。此時已經沒有酈食其的活路了。選擇大義凜然的死在齊王手上,也算是用性命給齊王一個交代,畢竟齊王沒有對不起自己,是自己的遊說害的齊國被滅。

酈食其的死對劉邦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劉邦稱帝后沒有忘記他,還給他的兒子封了侯。韓信間接害死了酈食其,劉邦也看的很明白,但是他顧全大局沒有爆發,卻在心中埋下一顆怨恨的種子。後續韓信被剝奪封地估計和酈食其的死也有很大關係。





東柯5


人心永遠是最難揣測的東西,韓信在利益面前被矇蔽了雙眼,直接導致酈食其的慘死。

酈食其字食其,是劉邦的心腹之臣,也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說客。從小就喜歡讀書,沒有文人的柔弱,而是有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通過毛遂自薦將自己介紹給劉邦,並且在現場就指導劉邦後來的戰略方針,可以說是頂尖人才。


西晉文學大家陸機稱讚:“恢恢廣野,誕節令圖。進竭嘉謨,退守名都。東窺白馬,北距飛狐。即倉敖庾,據險三塗。切東踐,漢風載徂。身死於齊,非說之辜。我皇實念,言祚爾孤。”


一嘴七十城

當酈食其來到齊國,直接單刀切入,大體就是講述其中的關係,連蒙帶騙把齊王給拿下。

而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國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歸,即齊國未可得保也。”齊王曰:“天下何所歸?”曰:“歸漢。”王曰:“先生何以言之?”......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韓信接到酈食其的書信,對齊王的使者說道:既然酈大夫已經說服齊王,我還有什麼不答應的?隨即便寫了回信,交給齊使,送到齊國。

齊王看了韓信的書信,十分高興,馬上傳令守備的軍隊解除警報,並韓信正準備收兵,與劉邦合兵一處,攻打項羽,這時候他的謀士蒯通卻出面阻止了他:將軍萬萬不可這樣做!

韓信奇怪地問:齊國已經投降了,我當然要和大王會合,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利慾薰心韓信

蒯通說:將軍花費大量時間來攻打齊國,才能有今天的局面。酈食其看起來已經說服,但是還沒真正歸附。並且,漢王也沒有下令讓將軍撤軍,將軍怎麼能擅自行動呢?現在軍營裡流傳出這樣的說法,酈食其靠一張嘴巴就能夠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而將軍您率領數萬精兵,用了一年多時間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如此看來,將軍您根本比不上一個儒生。


韓信這時候開始動搖,不過還是有些猶豫,“如果我攻打齊國,齊王一定會殺害酈食其,這樣做恐怕還是不妥。漢王如果追究下來,我也被處罰。”


蒯通看到如此知道韓信內心動搖笑著說到:“將軍不想辜負別人,別人怕是早就辜負將軍了。如果不是酈食其想去搶奪功勞的話,他又怎麼會說動大王派他去招降呢?”


韓信聽了這番話之後下定決定繼續攻城。齊軍本來已經毫無戒備,立刻被殺得人仰馬翻,韓信大軍很快便直逼臨淄城下。


這一段話可以得出一個猜想,都說是人就會犯錯誤,而兵仙韓信也是如此,在面對如此明顯的陷阱中韓信也往裡跳。暴露出兩個問題:

一、蒯通想出名,而且不擇手段,這一次看到其中漏洞之後主動告訴韓信,而且是不顧隊友死活。

二、韓信變心,一路使用最小代價獲得最大利益,開始膨脹,想要獲得大回報,但還是沒表現出來,這一次是導火索,稱為齊王的時候是頂點。


身死成冤魂

齊王非常震驚,連忙把酈食其抓來問罪。齊王痛罵其和韓信串通一氣,欺騙自己。無論如何辯解,都已經於事無補。


齊王氣急敗壞地對酈食其說:除非你馬上寫信讓韓信退兵,否則就是死路一條!酈食其只得匆匆提筆寫信,派人送給韓信。但是開弓的箭哪有回頭路,蒯通依舊忽悠韓信繼續進攻。


齊王看到韓信的攻勢有增無減,更加惱羞成怒。他命令手下把酈食其帶到沸騰的油鍋前面,準備對其痛下殺手。酈食其微笑著對齊王說:“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這時候說什麼再也不能相信,齊王立即下令將他丟進油鍋,活活烹死。


無可奈何劉邦

韓信能夠帶兵打仗,能夠出計謀對策,當劉邦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也許知道韓信的意思,但是也沒辦法。畢竟當初讓攻打齊國的是自己,遊說齊國的也是自己,不下令停止的也是自己,只能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咽。


大概也是出於對不明不白慘死的酈食其的某種憐惜和回報,奪得天下之後的劉邦大封功臣,對於酈食其的兒子酈疥封了高粱侯,而韓信也是被呂后弄死,足以證明酈食其在劉邦心中還是有一定的地位。


高麗酒徒酈食其

在韓信害死酈食其之前劉邦已經進入一種極為危險的境地,同時也是酈食其出計策解圍。

漢三年秋天,楚軍猛攻滎陽,終於得手,漢軍退守鞏、洛。 項王聽說韓信攻破趙國,彭越又在梁地攪得四處冒煙,便分派軍隊前去支援,沒能集中全力因利乘便全殲正面漢軍主力,錯過了一個難得的一舉奠定勝局的良機。 劉邦屢戰屢敗狼狽不堪甚至一度逃回關中,但他與項羽性格正好相反,沉靜堅韌,在最危急的當口,寧可自己苦苦撐持,仍然決不放鬆在北線的戰略攻勢,他將希望寄託在韓信身上。


韓信七月間即已奉命挾連勝之威勢,準備攻打齊國,但卻遲遲沒有行動。 漢王長期處於被動,老胳膊老腿都好幾次掛花,師老兵疲,看不到勝利的曙光,一時間心灰意冷,打算放棄成皋以東地盤,與楚國講和。

酈食其建言:“建議立馬進兵,再佔滎陽,牢牢佔據敖倉的糧庫,扼守成皋的險要之地,塞斷太行山的道路,控制蜚狐口要道,掌握白馬津渡口, 向諸侯們顯示漢軍已佔據有利地形並形成克敵制勝的態勢。


如此一來,天下人都會棄楚投漢,現在燕、趙已經平定,東方的敵對勢力除楚國外,就剩下齊國了。 目前齊王田廣擁有沃野千里的齊魯大地,田間又率兵 20 萬駐守在歷城,厲兵秣馬。

剩下就是如何解決齊王,在劉邦想不出對策的時候酈食其再一次毛遂自薦,“願意試一試,看能不能憑三寸不爛之舌,勸說齊王歸順,爭取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

劉邦大喜道:“真有你的! ”當即吩咐為酈生打點行裝。沒想到是最後一次對話。


發現歷史,改變生活,點個關注一起研究分享更多精彩歷史


空夢歷史


酈食(yi)其(ji),(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陳留高陽人。

在漢朝的謀士,酈食其似乎不大有名氣,他穩健不如蕭何,戰略不如張良,聰明不如陳平。他被稱為“狂生”,喜縱酒,與劉邦很是投機。


李白在《梁甫吟》裡寫到-:“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常揖山東隆準公。……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篷”。充分肯定酈食其在楚漢之爭中,為劉邦立下的不朽功績。

公元前204年秋天,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來回爭奪,韓信帶軍攻克了趙地,彭越在梁地也造反了。項羽雖佔領滎陽,卻不得不分兵去對付彭越,而韓信也準備進軍齊國。

酈食其建議劉邦,趁項羽分兵,儘快攻打滎陽和成皐糧倉,並自告奮勇願隻身去齊國遊說齊王,讓其歸漢成為劉邦的東方屬國。


劉邦接受了酈食其的建議,收復了成皐糧倉。與此同時,酈食其來到齊國,對齊王田廣說清利害關係,對比劉邦與項羽兩人是非對錯。齊王田廣本來對項羽當初封王就是有意見,才與兄弟田橫殺了項羽封的齊王,自己稱王的。

齊王田廣最終聽從了酈食其的建議,決定歸漢,撤除了戰備,每日與酈食其喝酒作樂。

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就將齊國說服歸漢。這個消息傳到了正在準備攻打齊國的韓信知道了,有點猶豫還進不進兵。


這時,蒯通遊說韓信:“將軍受漢王之命攻打齊國,而漢王又派酈食其去勸降齊國,難道你有詔書命令停止進攻嗎?何況酈食其只是士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而勸降了齊國七十餘城,你率幾萬大軍,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個城池,難道你當了幾年的將軍,還沒有一儒生功勞大嗎”?

韓信覺得蒯通說的有道理,便率大軍長驅直入,打到了齊國都城臨淄城下。每日裡與酈食其喝酒作樂的齊王田廣,一看漢軍兵臨城下,大怒中指責酈食其欺騙了他,說:“如果你能阻擋漢軍,就可以活命,否則我把你煮了。”


酈食其也沒有想到韓信攻打齊國,無奈之下,被田廣煮殺。酈食其的悲劇本可以不發生,如果劉邦及時下令韓信,暫緩攻打齊國;假如韓信不是貪功,以國事為重,停止攻打齊國,酈食其就不會面臨危險境地。

韓信要逞武功之強,爭功心切。酈食其只顧著飲酒作樂,沒有及時回去給劉邦復明,也是導致他悲慘死去的原因。可惜“高陽酒徒”栽在了酒上,被韓信給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