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陶淵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記》?

江湖夜雨92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末尾寫道:“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無懷氏、葛天氏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其治下民風淳樸,人民甘其食,樂其俗,安居樂業,這是陶淵明的自況,也是他理想中的社會,正如他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這位偉大的詩人,早年也曾胸懷“猛志”,並不甘於隱逸,但又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汙,在當了八十多天彭澤令後,終於辭職歸隱,追求他理想中的生活。桃花源就是他幻想出來的理想世界。

這個桃花源,入口前是一片絕美的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景物似異於俗世,入口是一個狹窄的小山洞,僅能容一人通過。

在陶淵明的心中,理想的世界,應該就是如此一個仙境般而又隱僻之地,自成世界,與俗世隔絕。

就如他的高潔品格,遠離汙濁的世界一樣。他希望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他的世界,甚至不容許任何一個世人進入,怕玷汙了理想中的淨土。

所以,哪怕漁夫走的時候留下標記,太守派人大肆尋找,連作為“高尚士”的南陽劉子驥來尋,也無法再尋到。

既然無力氣改變濁世,又不肯與汙穢為伍,那麼就給自己的留下最後一方淨土。

這一方和平安寧的淨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道路交錯,雞犬相聞,男婦老幼的生活怡然自樂。沒有戰爭,沒有動亂,沒有饑荒,沒有難民,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

而桃花源外的世界,每天都在上演著人世間最醜惡的事。

村人云先世為避秦亂而來此地,五、六百年間與世隔絕,連如今是何朝代都不知道。他們的衣著妝容,仍是秦朝古風

古風可愛,反映的是對當世厭惡。不知世事翻覆,不理朝代更替,安寧自在地生活在一片樂土,是陶淵明如今的理想。

這種理想,與其說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倒不如說是壯志難酬之下的看透世事,超然物外。

早歲的陶淵明,受儒家思想薰陶,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達則兼濟天下”,是他的理想。他在詩裡說:“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又說:“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有著蹈揚四海、搏擊風雲的豪情,但是,他的出身、他的品格、性情志趣,卻又令他壯志難酬。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朝廷重臣,執掌荊、江等八州軍事,論功不在王導、謝安之下。但他出身寒門,沒有王、謝世族的待遇,到陶淵明父親一代,雖有點小官職,但已是家道衰落。陶淵明少時,家境貧寒,成年後,生活仍然艱困。他在《歸去來兮辭》序裡說:“餘家貧,耕植不足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人的出身,實在對人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偏偏陶淵明雖有政治抱負,卻無政治野心,且天性淡泊,與世不競,品格高潔自守,這導致了他仕途並不順利。他曾做過一些祭酒、參軍類的小官前後十餘年,未受重用,官場生活令他感到厭倦,有時也會發出“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的感嘆。他在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中當參軍的時候,與劉裕為同僚,其後劉裕滅晉當了皇帝,陶淵明卻退隱山林。

他沒有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卻成為了偉大的詩人。也許,作為詩人的陶淵明,給後世留下的精神遺產比開疆闢土、改朝換代更加寶貴。

陶淵明最後一次為官,是出任彭澤令。任職的原因,他說:“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盡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陶淵明嗜酒,當彭澤令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用公田種秫釀酒,這可說是很搞笑了。也說明其時的陶淵明早已無心為官,即使當官,也只是維持生計的途徑罷了。十多年來,他已經厭倦了官場。

對於寄跡於官場的前半生,陶淵明很悔恨。他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郡官派督郵見他,縣官叫他穿著整齊前往迎接,他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於是辭官歸隱,一去二十多年,再也沒有回到官場。

朱熹說:“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淵明也有一股氣:清高之氣。這股氣與俗氣格格不入,他寧願窮,也不向世俗低頭。

那一年,他四十一歲,決心尋找自己的烏托邦。

他對現實不滿,但一方面無力改變現實,另一方面又不願意改變自己來迎合現實,他只能選擇離俗歸隱。

桃花源雖然是虛構的故事,然而,在漢末至晉宋間,由於戰亂,百姓流離失所,為逃避戰火和徭役,百姓往往以宗族為群體,逃匿山林,尋找出路。

例如西漢末年,南陽大族樊氏千餘家就曾避地山林,修築營壘,防禦兵災,發展農業,自給自足。這種自發建立的、相對封閉的族群,相當於一個小型的、自治的社會,裡面有一套規章制度,用於管理這個組織。

這種組織,稱為“塢壁”。

塢壁的宗族觀念很強,以有威望的長者作為領導,遵守儒家思想,建立各種社會組織和鄉約,如教育、懲戒、生產、婚嫁等,以維持組織的正常運行。由於宗族觀念,塢壁內的百姓和睦相處,不分彼此,努力發展生產,共同抵禦敵人,所以生活相對比較安定。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地區兵戈四起,戰火蔓延,百姓生命岌岌可危,紛紛逃匿,建立塢壁。據《晉紀》載:“永嘉大亂,中夏殘荒,堡壁大帥,數不盈冊,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可見,其時中原地區塢壁數量非常多。

作為東晉人的陶淵明,對塢壁自然有所瞭解。《桃花源記》裡描述的那個世外桃源,與這種民間自治組織非常相似,我們也許能夠推測,他在創作《桃花源記》的時候,藉助了塢壁作為原型。

兩晉佛教和老、莊玄學大盛,從陶淵明大量描寫自然的詩中物我兩忘的境界,可以看出他或多或少地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而這篇《桃花源記》,更有著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痕跡。

《老子》第八十章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桃花源記》寫道:“雞犬相聞......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來此絕境,不復焉,遂與外人間隔。”二者描述何其相似。

在陶淵明眼中,理想的社會,應該如小國寡民般治理。人民安居樂業,減少慾望,避免爭鬥,生活安寧,家庭和睦,社會風氣迴歸淳樸,國與國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也就沒有戰爭了,人民也就不會流離失所,“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舟車和甲兵都用不上了。

在曹魏時代,何晏與王弼以老、莊自然為體,儒學名教為用,發展出的新的思想體系,實為老、莊玄學在魏晉的濫觴。其後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拋棄這了個思想體系中的名教部分,徹底地踐行著老、莊的思想。過江後,佛教思想大盛,並與老、莊玄學合流,玄風益盛,士大夫以清談為風尚,社會風氣變得虛浮,以致到了“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的荒唐地步。

蔡元培認為,清談家之思想實在是糅雜了老、莊、佛諸家之糟粕而非精華,“於是其餘之所觀念,自等也,厭世也,有命而無可為也,遂集合而為苟生之惟我論。”成為絕對的利己主義。

陶淵明雖受老、莊思想影響,但影響並不甚深,也沒有隨波逐流沉迷於虛浮的清談,他仍是個清醒的人。《桃花源記》的創作,不僅是對現實的逃避,對理想生活的幻想,故事中表達的治世理念,也是陶淵明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從這一點來說,他的思想境界與那些身居高位的清談家相比顯然高出不止一個層次。

幻想有時候是對現實的逃避,有時候是對現實的反映,它使人們反思現實,從而珍惜和改造現實。

《桃花源記》為世人創造了一個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一千五百多年來,它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它已經不僅屬於陶淵明,也屬於每一箇中國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中的桃花源。因為有這種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才能不斷踏破荊棘,撥開迷霧,走進那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界,發現道路盡頭的洞口那一束希望的光芒。


大晟府小書僮


《桃花源記》為陶淵明的散文名篇,語言質樸,風格清新,能激發我們對心中美好圖景的嚮往與追求,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樂,與世隔絕,無人問津均出自此篇。先來看看文章內容。

漁人忽逢桃花林。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因一心捕魚,而迷了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豔美麗,香氣濃郁,漫步樹下,落花紛紛,恍如仙境,漁人很驚異,想窮盡這片樹林。其中“忘”,“忽逢”“甚異”“欲窮”生動描摹出漁人發現桃花林的原因和極大的好奇心。



漁人進入桃花源。漁人走到桃花林的盡頭,溪水發源地,發現潺潺溪水從一座山的洞口流出,洞內彷彿有光亮,便下來船,爬進洞口,才開始很窄,走幾十步後,便豁然開朗。進入桃源後,更有柳暗花明之境界。土地,房屋,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耕者,老人,小孩,一起湧出,歷歷在目,勾畫出了一幅多麼優美,多麼恬靜,多麼祥和的山村田園生活圖景。

漁人做客桃花源。村中人發現漁人,非常震驚,畢竟他是五百年來,村中來的第一個客人,於是,邀請到自己家裡,殺雞,炒菜,端出美酒,熱情招待。村裡的人聽說了,家家都請他去做客。對於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能拿出家長最好的東西款待,村中每一家都是這樣,可見村人的熱情,真誠,民風的純樸,厚道。誰不向往這樣一個理想的境界,到哪都樂待人見,受人歡迎。

漁人再尋桃花源。漁人離開桃花源,處處志之,也就是沿途做了標記,留下暗號。到了市裡,迫不及待地報告給了太守。太守便派人一起和他尋找,結果怎麼也找不到。



結尾陶淵明還添加了一個小花絮: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這個南陽劉子驥,是位風流瀟灑的高尚名士,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劉子驥本人很有才華,但對功名不感興趣,過著遠離塵世,遊山尋仙的漫遊,隱居生活,長能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神奇境地。他聽說後,高興地前去尋找,結果,沒幾天,病死了。作者的用意很明顯了,這樣一個理想的地方,很難找到,大家就不用費心找了。

劉子驥原是鄧州人。鐵板釘釘,沒有疑問,劉子驥本是南陽鄧州人,據《晉書,神仙傳》記載,劉子驥,本西漢皇室宗親,祖上被封安眾候,世居安眾。安眾故城就在鄧州西境。關於他的事蹟,以後再說。

為什麼陶淵明要寫《桃花源記》呢?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東晉偏安一隅,社會動亂,政治腐敗,轉亂頻仍,民不聊生。老百姓徭役,賦稅繁重,還要被迫去參加戰爭,很多村莊,十室九空,荒無人煙。陶淵明原來是縣令,感到無法改變現狀,不想委屈自己,在汙濁的官場俯仰,便辭去官職,躬耕隴畝,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表現了他悠然閒適的心境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陶淵明是官宦之後,尚且溫飽不保,況且依附於世家大族的百姓?所以,這篇散文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暗示了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達了陶淵明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民生活和諧,幸福,民風純樸厚道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江湖夜雨92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大約寫成於南宋武帝(劉裕)永初二年(四二一)作者時年五十七歲,陶淵明棄官後過了十年的農村生活,經歷了晉宋易代的戰亂局面,對戰亂造成的災難和農民逃亡的苦痛有一定的感受,作品就是在這樣的生活.,思想基礎上寫出來的。

巜記》是巜詩》的序文,著重敘述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和桃花源的環境景物:《詩》著重描寫桃花源裡的歷史,風俗和恬靜生話,作者通過巜記》和《詩》描繪了他的理想社會,沒有君主,沒有戰亂,人人勞動,不納王稅,在這幅圖景中,即表現了他對當時豪族地主統治下黑暗現實的厭棄和不滿,也反映了他對這種現實憤懣而又無可奈何的消極避世傾向。

在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裡,人人過著自耕自食,富裕寧靜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當然只是一種空想,陶淵明在當時虛構出這個空想社會,正反映了受盡壓迫的農民對封建剝削的抗議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有助於人們認識封建制度的醜惡與黒暗。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寫的是同一個內容,但側重點不同《詩》比較質樸,《記》有新奇曲折的情節,寫得細緻生,引人入勝,表現出一個形象化的生活境界,而不是一種抽象的政治議論。這同作者熟悉農村生活並具有精湛的藝術修養有密切關係。


秋閣一憑欄


這一篇晉代散文,是作者原來寫的〈桃花源詩〉前的短序。因此全文充滿了詩意,讀起來有詩韻的感覺,滲溢出逸世的田園芬芳,展開的是萬人嚮往的平和境界和畫卷,飛翔的是暮春寧靜山村,遠處雞鳴犬吠的交響曲。陶淵明,在歷任祭酒,兩度參軍和彭澤縣令之後,四十一歲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九江了。這是一篇清新脫俗,略帶神秘色彩,而又完全寫實的記事。託漁夫之口轉述,讓讀者知道,世上竟然存在這樣的樂土。它既非瑤臺,也不是伊甸園,𨚫是逃避亂世,遠離暴政的去處。桃花源給人的印象是如此的真切,並使人嚮往,以致後人對桃源位在那裡追尋不斷,儘管九江太守派去的人迷了路,南陽的劉子驥尋找未果而病終。甚至到了南宋時期,抗元名士謝枋得,還在為桃花源被發現而擔心:“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這都怪發現桃花源的那位漁翁多嘴,回來途中不但“處處誌之”,還向太守𢑥報。桃源人在款待他之後,送行時還叮囑他:“此中人語言,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他還是沒守信用,洩了密。

最好玩的是當代有文人說,陶淵明是烏托邦主義。這真是太冤枉了,人家只不過是因為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回到了家鄉,覺得家鄉景色太美,證明丟棄縣令的做法,“今是而昨非”罷了!


信敏498


首先《桃花源記》是文質純美,意境優美,故事離奇曲折。這是一片優秀美文。

其次最吸引人的是桃花源的寓意。象徵了沒有戰亂,沒有苛捐雜稅,人民淳樸的自給自足的生活。這僅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自由自在,不受官府管制。這是當時飽經離難之苦的人民,特別是士大夫的共同的心願。

“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源洞在何處呢?

桃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毛澤東

太多了,不舉例了。舉再多都不是我的詩。

你看到了沒有從古至今,桃花源就是讀書人的一個夢?一直歌詠到毛澤東。

我的桃源夢就是盛世今朝。

#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只要堅持夢想總會實現


桃花源,從來只是一個夢,即使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只是斷了朝代的一個小社會,類似番邦異國,還是要受人性、自然的約束,有階級就有鬥爭,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我相信毛主席,不相信陶淵明同志,儘管,在我的心中,也有一個桃花源⋯⋯,至少,有一棵桃樹⋯⋯,至少,有一個🍑!







HolmesGL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是《桃花源詩》的序言。它有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有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與結局,有故事主人公漁人身份的明確,有名實可稽的劉子驥合乎情理之反應的客觀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無不藝術地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種種風貌,啟迪人們嚴肅地思索社會思索人生。它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它那彷彿真實的故事塗抹著一層神秘虛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撲朔迷離,激勵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現實主義與積極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如椽神筆精心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畫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用戶6180549354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人們在欣賞優美文字之餘,更多的是欣賞那種世外桃源的生活狀態。

所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總是有人提及,永遠不被忘記。就在於他描述了一個社會現象。

這種社會現象,就是無為而治,大家都很和諧,沒有階級矛盾,人們自食其樂,相互安好,人與自然也很和諧。

人們欣賞嚮往的就是這種純天然的生活狀態,隨著社會發展變化,人們也越來越感覺到要與自然界處好關係。

人們對自然界的破壞和過度利用,勢必造成一種不平衡,造成自然環境惡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就受到威脅。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是人類永遠要遵守的法則。

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的現實意義就在於。我們人類之間,人類與自然只有和諧共處,適當利用。才是美好社會,才是世外桃源。


新浪陽春白雪


如何賞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讀一首好的詩詞歌賦,觀一篇好的文章怎樣去深入瞭解。

必須結合當時歷史上處於什麼樣的發展時期,作者的創作年代;創作作品時的人生際遇而聯繫作品來了解此作之意境所在。

陶淵明是魏晉時期人物,當時東晉末年;吏治腐敗、政府無能之輩尸位素餐者居高位。陶淵明祖上乃晉朝豪門,作者初期報身立國;欲以壯心付天下以救黎民於水火。然東晉末年局勢動盪不安,軍閥割據;貪腐盛行……~到處民不聊生不,作者身處當時環境受壓無力支天也;遂南門掛印悠然離去不問世間之事也。以性率情寄於詩酒之中也………

《桃花源記》就是作者當時處於東晉末年身處末位無力拯救萬民於水火,心靈壓力下訴諸於詩詞歌賦的一種體現。

作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傳說人盡皆知。這也反映了作者心靈深處對東晉士族之不滿,遂隱身而退;以心情寄於山水而流著於筆端的心力之作。

梅蘭竹菊皆性情中人所識之,何所然?

梅花之骨奇,千山暮雪惟梅脫香。

蘭花之孤傲,萬徑飛流皆有雅賞。

竹子之勁挺,大智若愚虛心若道。

菊花之肅爭,小香襲徑百木蕭榮。

《四君子》

梅開百花盡,

幽蘭澗邊生。

竹虛心勁挺,

霜菊傲殘冬。

歸去來兮,斯人已逝;吾輩若何,惟心解惑;去之,留之;若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傑!


天圓地方紫微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