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兵”與“卒”,“兵”與“勇”字之間的區別嗎?



您知道“兵”與“卒”,“兵”與“勇”字之間的區別嗎?


走象棋時,有紅藍雙方。

紅方有五個兵,藍方有五個卒,這兵和卒的走法相同,功能一樣,按一般人的的理解,即現實軍隊中的兵和卒所指相同。

可不是嗎?紅藍雙方的車馬炮都相同嘛。

但是,必須要注意,紅方的老帥和藍方的老將級別是不同的,在現實軍隊中,帥是統帥,將是將佐,即將佐要聽統帥指揮。

那麼,在現實軍隊中,兵和卒也是有區別的。

兵在商代甲骨文裡是個會意字,像雙手握著武器的樣子,即其本義就是指作戰用的武器,也就是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裡的“兵”就是指兵器。但士兵打仗都代帶著兵器,則“兵”又引申為戰士、士兵。

您知道“兵”與“卒”,“兵”與“勇”字之間的區別嗎?

不用說,在古代,凡參與作戰的最基層戰士都叫兵。

卒在商代甲骨文的字形一說是是縫好了線的衣服,本義指完成、終結,又引申為死亡。另一說是有特殊標記的衣服,本義指差役。

不難看出,兵和卒最先的區別就是前者是有作戰任務的戰士,後者是沒有作戰任務的差役。

後來戰事緊急、繁密,卒也被派上前線了,地位和兵一樣,漸漸地,“兵卒”成了一個詞組,他們間的差別越來越小。

不過,兵有車兵、騎兵、步兵,卒只有步卒。

您知道“兵”與“卒”,“兵”與“勇”字之間的區別嗎?

“勇”是清朝才出現的。

在軍服上標“兵”、“卒”、“勇”等字,也是清朝的一項特色制度。

除了標“兵”、“卒”、“勇”等字,還有標“衙”、“驛”、“捕”、“牢”、“稅”、“庫”、“鹽”的,可謂清清楚楚,涇渭分明。

那麼,在清朝,“兵”、“卒”、“勇”的區別也是清清楚楚,絲毫不亂的。

兵,是清朝編制內的國家常備武裝力量,擁有行政編制,一個蘿蔔一個坑,每一個兵都是被登記造冊的正規戰士,包括八旗兵和綠營兵。

補充一下,八旗兵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直接隸屬皇帝,是清初入關時清朝政權的主要軍事力量。

綠營兵是清朝中葉因為鎮壓農民起義力量不足,而由漢人組成的漢兵,數量巨大,也叫營兵。

八旗兵和綠營兵的待遇差別是非常巨大的。

卒,是固定駐紮在州縣裡的兵,相當於城防軍,受當地地方長官管轄。

您知道“兵”與“卒”,“兵”與“勇”字之間的區別嗎?

勇,即鄉勇,是在八旗兵和綠營兵軍事吃緊時,由朝廷就地招募鄉間勇士組成的臨時軍隊,屬於民兵性質,不一定有兵餉,戰事結束,就馬上解散。

鄉勇大行其事是從太平天國時期開始的,當時八旗和綠營已經頂不著太平天國的起勢,清朝統治受到巨大威脅,咸豐帝不得不放手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在地方勢力組織鄉勇團練鎮壓叛亂,於是,湘勇、楚勇、淮勇等等相繼出世,並且作戰勇猛,逐漸取代了綠營兵。

清朝末期,統治者想對鄉勇進行著力打造,使之成為赤誠效命於朝廷的主要軍事力量,奈何日薄西天,力不從心。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如果大家要想多瞭解一些中國的歷史,我給大家推薦史學家蔡東藩一人以十年之心力著作的《歷朝通俗演義》,包括《前漢演義》、《後漢演義》、《兩晉演義》、《南北史演義》、《唐史演義》、《五代史演義》、《宋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清史演義》、《民國演義》共十一部,時間跨度計劃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的歷史。

您知道“兵”與“卒”,“兵”與“勇”字之間的區別嗎?


讀了這套書,基本就通曉中華歷史的變遷過程了。

現在,理工大學將這套書做成精裝禮盒版,除了上面提到的《前漢演義》等十一部書,再加一部由許廑夫先生精心著作的《慈禧太后演義》,全套共六卷十二部,都是全新修訂無刪減版本的,絕對超值,是專門拿到頭條做活動的,團購價是165。

您知道“兵”與“卒”,“兵”與“勇”字之間的區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