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兵”与“卒”,“兵”与“勇”字之间的区别吗?



您知道“兵”与“卒”,“兵”与“勇”字之间的区别吗?


走象棋时,有红蓝双方。

红方有五个兵,蓝方有五个卒,这兵和卒的走法相同,功能一样,按一般人的的理解,即现实军队中的兵和卒所指相同。

可不是吗?红蓝双方的车马炮都相同嘛。

但是,必须要注意,红方的老帅和蓝方的老将级别是不同的,在现实军队中,帅是统帅,将是将佐,即将佐要听统帅指挥。

那么,在现实军队中,兵和卒也是有区别的。

兵在商代甲骨文里是个会意字,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即其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就是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里的“兵”就是指兵器。但士兵打仗都代带着兵器,则“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

您知道“兵”与“卒”,“兵”与“勇”字之间的区别吗?

不用说,在古代,凡参与作战的最基层战士都叫兵。

卒在商代甲骨文的字形一说是是缝好了线的衣服,本义指完成、终结,又引申为死亡。另一说是有特殊标记的衣服,本义指差役。

不难看出,兵和卒最先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有作战任务的战士,后者是没有作战任务的差役。

后来战事紧急、繁密,卒也被派上前线了,地位和兵一样,渐渐地,“兵卒”成了一个词组,他们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不过,兵有车兵、骑兵、步兵,卒只有步卒。

您知道“兵”与“卒”,“兵”与“勇”字之间的区别吗?

“勇”是清朝才出现的。

在军服上标“兵”、“卒”、“勇”等字,也是清朝的一项特色制度。

除了标“兵”、“卒”、“勇”等字,还有标“衙”、“驿”、“捕”、“牢”、“税”、“库”、“盐”的,可谓清清楚楚,泾渭分明。

那么,在清朝,“兵”、“卒”、“勇”的区别也是清清楚楚,丝毫不乱的。

兵,是清朝编制内的国家常备武装力量,拥有行政编制,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一个兵都是被登记造册的正规战士,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

补充一下,八旗兵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直接隶属皇帝,是清初入关时清朝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

绿营兵是清朝中叶因为镇压农民起义力量不足,而由汉人组成的汉兵,数量巨大,也叫营兵。

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待遇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卒,是固定驻扎在州县里的兵,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

您知道“兵”与“卒”,“兵”与“勇”字之间的区别吗?

勇,即乡勇,是在八旗兵和绿营兵军事吃紧时,由朝廷就地招募乡间勇士组成的临时军队,属于民兵性质,不一定有兵饷,战事结束,就马上解散。

乡勇大行其事是从太平天国时期开始的,当时八旗和绿营已经顶不着太平天国的起势,清朝统治受到巨大威胁,咸丰帝不得不放手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地方势力组织乡勇团练镇压叛乱,于是,湘勇、楚勇、淮勇等等相继出世,并且作战勇猛,逐渐取代了绿营兵。

清朝末期,统治者想对乡勇进行着力打造,使之成为赤诚效命于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奈何日薄西天,力不从心。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如果大家要想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我给大家推荐史学家蔡东藩一人以十年之心力著作的《历朝通俗演义》,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共十一部,时间跨度计划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的历史。

您知道“兵”与“卒”,“兵”与“勇”字之间的区别吗?


读了这套书,基本就通晓中华历史的变迁过程了。

现在,理工大学将这套书做成精装礼盒版,除了上面提到的《前汉演义》等十一部书,再加一部由许廑夫先生精心著作的《慈禧太后演义》,全套共六卷十二部,都是全新修订无删减版本的,绝对超值,是专门拿到头条做活动的,团购价是165。

您知道“兵”与“卒”,“兵”与“勇”字之间的区别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