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司馬懿這個人?

腦海聾啞盲


潮白評論,先評三國。

司馬懿是魏朝權臣,晉朝的奠基人。算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人物。那怎麼看待司馬懿這個人呢?城府深!能力強!運氣好!

1,先說城府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什麼意思呢?曹操請司馬懿出來做官,無論怎麼說司馬懿都不同意,還假裝生病,病還裝的挺像,曹操也實在沒有辦法。

都是曹叡的託孤大臣,司馬懿卻從來不和曹爽爭權,一切由政敵做主。官職變成了太傅不是很好嗎,更有利於韜光養晦啊,儘量不讓司馬家的子弟出來做官,自己年齡大了不中用了,又是一身的病。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司馬懿默默的在暗中觀察謀劃,一舉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弄的曹爽措手不及。

2,再說能力強,文武兼備才華橫溢。

政治才能。知道順勢而為,輔佐魏太子曹丕爭得並繼承王位。指出既得隴又望蜀的客觀條件,善於利用孫權和劉備的矛盾,解決樊城之圍。鎮守後方,能夠做到足兵足食。

軍事才能。新城一戰突襲孟達,使孟達沒有防備就身死人手。穩定抗蜀前線,讓諸葛亮多次無功而返,最後在五丈原生生耗死了諸葛亮,不戰而屈人之兵。預言一年之內平定遼東公孫淵也被驗證正確。

識人才能。適應領導的節奏,摸準了曹操、曹丕、曹叡三朝領導的脈,使自己屹立於三朝不倒。知道對手的軟肋,曹爽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心中有數。選擇優秀的下屬,對於鄧艾這樣的人材大膽提拔。

3,最後說運氣,運氣來了勢不可擋。

出身好。司馬懿生在官宦世家,父親是京兆尹,他還有七個兄弟幫襯,簡直人丁興旺。都說選擇大於努力,看大家,投胎就選了個好人家。

壽命長。生於179年卒於251年,屬羊的司馬懿死在了虛歲七十三的砍兒上,他比諸葛亮大兩歲,比曹丕大八歲,亂世三國,能活這麼大年齡不容易。

兒子爭氣。望子成龍是人之所願,誰不希望兒子超過自己,司馬懿中了大獎,他不但有一個司馬師,還有一個司馬昭,給司馬家未來的事業上了雙保險。

機會不錯。做官最好陪太子,司馬懿有陪伴曹丕的大把時間,他們早就培養出了感情,曹丕、曹叡兩代領導英年早逝,司馬懿做了兩次託孤大臣。上天匹配了一個曹爽那樣像豬一樣的對手。



潮白評論


司馬懿能忍,能搏,能活。

對司馬懿的印象,首先來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被描述為一個狡猾的大白臉奸臣形象,是反派陣營的重要角色,但經常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間,所謂“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正史。作者羅貫中的立場非常明確:尊劉抑曹。整部書都是按照這個基調來寫的,蜀漢陣營相當於八路軍,而曹魏陣營都是日偽軍,即使厲害,也是反動的,必須批判。

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在近代成為古典四大名著,再加上電視劇的演繹,這一印象更加固化,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三國曆史。

但小說跟歷史畢竟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全信小說家之言,那麼按照金庸小說的影響力,後世金庸迷就會認為:

蒙古大汗蒙哥在襄陽被楊過用彈指神通擊斃,段正淳為情自殺沒有做過大理皇帝,韋小寶是清朝鹿鼎公,武功蓋世的遼國南院大王叫做蕭峰,蕭峰有個結拜兄弟叫段譽,還有個叫完顏阿骨打。

穿過兩千年的烽煙和迷霧,我們可以還原真實的歷史:

曹魏自漢獻帝手中奪得江山,雖是篡位,但實際是承繼中原王朝的正統,良臣猛將如雲,天下九州佔其六。

蜀漢劉備自稱皇叔,實則只是一介草民,他的祖上中山靖王,乃是漢景帝之子,漢武帝之兄,到劉備這一代,已經隔了四百來年,早就八百杆子都打不著,比慕容復靠譜不到哪裡去。

而東吳,就是純粹的割據政權。

無論後世如何評價,司馬懿無疑是成功的。在那個群雄爭霸的亂世,他成為了最強大的權臣,和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玩起了權力的接力賽,最終由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完成了篡魏為晉的大業,成為三國時代最終的贏家。

司馬懿的成功,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

有句話叫做“諸葛一生唯謹慎”,其實這句話用在司馬懿身上更合適。司馬懿的一生,多數時候都在夾著尾巴做人,一貫的低調,讓他屢次逢凶化吉。

裝病不出

魏文帝曹丕在做五官中郎將的時候,與其兄弟曹植爭奪世子之位,雙方都廣攬人才。曹植的首席謀士是著名的楊修,曹丕則屢次邀請司馬懿出山輔佐自己。但司馬懿意識到政治鬥爭的險惡,不惜以馬車壓斷自己雙腿,以如此自虐的“碰瓷”方式來規避入仕。但最終,還是被曹丕的誠意和遠大志向所打動,終於不可避免的捲入了歷史的洪流。

司馬懿的對手楊修正好相反,是一個典型的霸氣側漏型才子。他不懂得韜光養晦,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了很高的聲譽的同時,也給自己掘好了墳墓。

曹操在攻打漢中的時候,久攻不下,他想著撤軍,但是又怕天下人恥笑於他。這時候,正巧部下送來了一碗帶雞肋的雞湯,曹操便嘆息道“雞肋!雞肋!”。這話被楊修聽到了,對部將說曹操的心思是“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操知道後大怒,就以“擾亂軍心”的名義把楊修給殺了。

這就是中學課本上著名的文言文“楊修之死”。

曹操是一個心機深沉的梟雄,楊修之死雖說表面上是因為洩露了軍機,但背後根本的原因還是成為了奪嫡之爭的犧牲品。因為,曹操最關心的還是曹家的江山。

三馬同槽

有一次曹操問他:孤昨晚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三匹馬同在一個槽裡吃草,有人說,這是三個名字帶馬的要顛覆我曹家,你覺得三馬是誰啊?

司馬懿知道曹操懷疑自己,稍有不善就可能腦袋搬家,但反應還是非常敏銳,立馬磕頭道:

三馬,應該是西涼的馬超、馬騰、馬岱!

曹操:是嗎?

司馬懿:要不,要不就是馬雲、馬化騰、馬明哲!

曹操:草泥馬也是馬,司馬也是馬啊!

司馬懿嚇得滿身大汗,趕緊大表衷心,最終還是由於他一貫的低調作風,加上曹丕的力保,也由於當時他的地位並不高,曹操最終放了他一馬。

而最終也正好是司馬懿的後代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這三匹野馬,應了“三馬同槽”的讖言。

司馬仲達就是翻版的曹孟德,晉宣帝、魏武帝,連手法都是複製粘貼的。

嗚呼!太白公曰: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女服之辱

司馬懿作為魏國大都督,常年與蜀漢軍隊作戰,是諸葛亮的頭號勁敵。有一次,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五丈原,為消耗蜀軍實力,司馬懿堅守不出戰,諸葛亮心急如焚,就派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

這對於一個軍隊的主帥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換做一般將帥,早就跟諸葛亮拼老命了。

司馬懿心裡同樣義憤填膺,但他忍了,不僅忍,還穿上女人的衣服坦然到兩軍陣前亮相,讓雙方將士們取笑。就這樣,司馬懿輕鬆化解了諸葛亮的激將法,穩住了陣營。

諸葛亮這才意識到,連這樣的恥辱都可以接受,這樣能忍的對手太可怕!

高平陵兵變

司馬懿晚年,少主曹芳在位,大將軍曹爽專權跋扈。為避免曹爽的陷害,司馬懿發揮擅長的隱忍之術,長期稱病在家,等待時機。

曹爽還不放心,於是派出探子到司馬懿府上名為辭行,實為打探虛實。司馬懿裝作已經快要不行了,成功騙過了曹爽。

於是曹爽放下了戒備,帶著小皇帝和百官、禁軍去郊外高平陵拜謁曹丕的陵墓。

得知洛陽城內空虛,司馬懿知道等待大半生的時機來了,立刻從一個垂死的老頭變成了殺氣騰騰的王者,《虎嘯龍吟》裡面這句臺詞非常的經典:

我做了一輩子別人的刀,這一次,我要做執刀人!

司馬懿先是以郭太后的名義下詔,關閉城門,捉拿曹爽家屬,又率領3000死士攻佔武庫,掌握了京師的命脈。

再向小皇帝上奏,聲稱曹爽兄弟貪贓枉法,要求免除曹爽的兵權。司馬懿派遣使臣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絕不傷他性命,還指著洛水發誓。

這樣的誓言,比談戀愛的山盟海誓靠譜不到哪裡去,但凡有點政治智商,或者對司馬懿有點基本的瞭解,曹爽的回答應該很簡單:

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

大司農桓範建議曹爽效法曹操當年故事,退守陪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小皇帝名義召集四方兵馬攻打洛陽。

如果採用這一方案,那麼曹爽一方几乎穩操勝算,因為都城洛陽守備空虛,幾千死士顯然不可能守得住。司馬懿唯一的優勢,在於手裡掌握著曹爽的家眷。他就搏這一點。

曹爽選擇了投降,也就意味著選擇了死亡。

他哭著對桓範說:如果打洛陽,我的妻子兒女就死定了;投降的話,我還不失為富家翁!

桓範氣得指著曹爽兄弟鼻子大罵:令尊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卻生出你們這樣蠢笨如豬狗的兒子!老夫也是倒了血黴,還要陪著你們被滅族!

後面的事情不出所料,曹爽被幽禁,隨後被滅三族。

司馬懿贏了。準確的說,是險勝。如果對手不是曹爽,而是一個厲害角色,或者如果曹爽採用了桓範的建議,那麼歷史也將完全不同。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如果只是能忍、能搏,還不足以成就司馬懿的成功。最關鍵的一點是:能活。

司馬懿活了73歲,在他那個年代,這是個不可多得的高壽。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就算到今天,這個壽命也不算短了。

放眼整個古代帝王群體,壽命超過80歲的屈指可數:乾隆89歲,梁武帝85歲,武則天82歲,宋高宗80歲,元世祖80歲,超過70歲的只有唐玄宗等11人。

跟司馬懿同時代的曹家人,曹操65歲,曹丕39歲,曹叡更短,只有36歲。雖說曹操祖孫三代都算是明主,但無奈壽命一代不如一代,司馬懿靠著超長待機時間,成功耗死了曹家三代,之後繼位的都是幾歲孩童,讓司馬懿有了可乘之機。

電視劇裡曹叡在駕崩前哀嘆:司馬懿那麼老了,為什麼他不死,而朕這麼年輕,卻要比他先死?

這就是命。








大嘴河馬


史書上記載司馬懿是病死的,在他病死的前兩個月,經常會做噩夢。根據史書《晉書?宣帝本紀》中的記載:在魏嘉平三年,也就是漢延熙十四年,高句麗中川王四年,吳太元元年六月,司馬懿就因為疾病死了,當時的他73歲。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死在了司馬懿的手裡,而且曹魏的大權也是司馬懿奪去的。也就憑藉這兩點,很多人就開始認定司馬懿是個大奸賊,所以後來在很多地方都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諸葛亮死了以後,很快,司馬懿就如願所償的得到了諸葛亮的兵法,而且他還十分高興的把兵法翻閱起來。

但是在這之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早已算到了會有這一天,而且他也司馬懿有喜歡一邊翻書一邊舔手指的習慣,於是諸葛亮就提錢在死之前往兵書上塗了很多毒藥。於是,就有了司馬懿後來死了的民間傳說。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他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曾經擔任過曹魏時期的大都督,太尉和太傅。他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重臣,後來他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魏國最高的掌權者。司馬懿一生最顯著的功績就是他曾多次率領大軍去對抗諸葛亮的北伐。司馬懿死了以後。再後來,司馬炎當上皇帝以後,司馬懿又被追尊為懿為晉宣帝。

嘉平三年,也就是251年的六月,司馬懿生病,當然對此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司馬懿其實是被箭射死的。他在夜間經常會夢見賈逵、王凌等。到了八月份的時候,司馬懿就死了,死的時候他七十三歲。當年九月份,司馬懿被葬在了河陰一帶,諡號為文貞,後來被改為的文宣。





陶政聰


司馬懿是與曹操相似的複合型人才,但是比曹操更能忍,三國之中,真英雄惟此二人也,二人也分別是魏國與晉國的實際奠基人。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嫋雄,軍事家、政治家與文學家。

司馬懿治世能臣,帶兵一流,奪權超一流,軍事家與政治家。

司馬懿此人心思縝密,智謀超群,內心堅韌。這些性格特質幫助他在魏國朝堂內外的鬥爭中不斷取得勝利。

對內,面對魏帝的提防和曹魏宗親權貴的壓制,他一次一次用表面的忠心來打消皇帝的猜疑,面對權貴的壓制則一次又一次選擇忍耐。同時,暗地裡不斷培植勢力。

對外,他用自己的智慧打退了諸葛亮的數次北伐,從而確定了自己在魏國朝堂的地位。使魏帝雖然防範他卻又不得不用他。雖然也經歷了數次大起大落,卻也為他培植軍中勢力提供了機會。

縱觀整個三國史,他是唯一一個能與諸葛亮相抗衡的人,並在兩人的終極對決中笑到了最後。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與司馬昭掌權,其子死後,其孫司馬炎掌權並代魏建晉。

司馬懿無論生在任何時代都能有所成就,是頂級人才,也是後輩學習的榜樣。



當代曹植


縱觀司馬懿一生,他身處亂世,保命當是第一要務,“本立而道生”,只是他“本”做的太好,才讓自己從一個小人物成為一朝的開拓者。這便是命運的可貴之處,處處充滿可能,充滿驚喜。

要了解一個人就好看他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一、青年階段:

這時的他有大才,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看出了曹操的梟雄品質,一直不肯當曹操的官,最後被逼的沒辦法才在29歲的時候被迫出來當官。

此時,可見他也是個有理想有志向,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德高尚的大好青年。

二、從當曹操的官到曹丕去世時期:

在這個時期,大好青年已經進了淤泥,曹丞相又喜歡夢中殺人,生逢亂世已經當了官,那麼當大官平安一生,要麼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然後一不小心被曹丞相當個廢物殺了。聰明的司馬懿也不想辜負自己的青春年華,也想留個有用之身為大漢、為百姓、為自己家族、也為自己的大好性命做點事情不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支持曹操稱帝,得其重用,後輔佐曹丕登基。等曹丕死後貴為輔政大臣。此時,你要說他有篡位之心,未免也太武斷。所以曹丕對這個輔龍第一功臣一直很看重,死後封為輔政大臣之一。

三、曹叡即位到幼帝曹芳即位

曹叡即位之後,司馬懿擒斬孟達、關隴抗蜀、對陣五丈、平定遼東公孫淵原都是勝利。曹叡一直給他生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司馬懿還夢見曹叡不行了,星夜兼程趕赴國度,淚流滿面。然後曹叡死前託孤,可見司馬懿此時也未必相反。

曹芳稱帝期間,司馬懿退敵徵吳而大勝,卻功成身退,深受朝臣及百姓愛戴。

反觀輔政大臣之一的曹爽排擠他,還不聽勸攻打蜀國,結果大敗而歸。然後,不聽司馬懿的勸告和吳國作戰,仍是大敗而歸,引起了朝臣公憤。

大臣請司馬懿做主撥亂反正,司馬懿也只能讓大臣們忍忍。這也幫了司馬懿在朝中有識之士中積累了臣旺,在民間積累了民望。

隨後曹爽讓太后遷宮,在朝中安排親信,也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於是更是犯了眾怒。而此時的司馬懿則在裝病,不問政事。此時,司馬懿已經做好了幹掉曹爽的準備,要說想自己或自己的兒子稱帝,還真不能這麼說。

四、高平陵之戰之後

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戰後,成為了第一權臣。然後,平定謀逆的王凌,從此司馬懿的民望達到頂峰,皇帝曹芳也對他感恩戴德,被封為丞相。因此,他的民望達到了巔峰。可看到權傾一時的曹爽都被幹掉,為了自己族人的安全,同時年齡過古稀的他也只能默許兒孫的所作所為。

以此縱觀他一生就比較明確了:他聰明,他年輕時也憤青,中年也同流合汙,在自己和家族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國家社稷受到重創之時,他也能有挺身而出的勇氣及決斷。

當然,他的子孫後面所做的事其實跟他真的未必有什麼大的關係。

由此可見,他就是就是一個普通人,被歷史大勢推到了至高點,你要說這是他之前就想到的,那也未免太強人所難。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如果不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自帶太過強烈的感情色彩,我想司馬懿的形象會比諸葛亮更加豐滿,高大。他就是一個接地氣,才華橫溢,卻又憨憨傻傻走完一生的普通書生,只是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罷了,這便是“才華、憨傻改變命運”,似乎又殊途同歸。

因為身逢亂世,作為一個充滿才華眼高於頂的讀書人,他的理想莫過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的一生是血腥的,但似乎他終究還是實現了它,雖然過程並不那麼美好……




歷史背影


分析司馬懿的一生行止,1、老謀深算,城府深不可測;2、抱定信念不怕失敗,屢敗屢戰,直到最後勝利;3、謹慎沉著,善於應變,總能化險為夷。 有這三大特徵,他就比諸葛亮、曹操、周瑜、陸遜都略高一籌,所以才會獲得最後的成功——為建立西晉奠定了基礎。


大唐混混


司馬懿此人心思縝密,智謀超群,內心堅韌。這些性格特質幫助他在魏國朝堂內外的鬥爭中不斷取得勝利。

對內,面對魏帝的提防和曹魏宗親權貴的壓制,他一次一次用表面的忠心來打消皇帝的猜疑,面對權貴的壓制則一次又一次選擇忍耐。同時,暗地裡不斷培植勢力。

對外,他用自己的智慧打退了諸葛亮的數次北伐,從而確定了自己在魏國朝堂的地位。使魏帝雖然防範他卻又不得不用他。雖然也經歷了數次大起大落,卻也為他培植軍中勢力提供了機會。

縱觀整個三國史,他是唯一一個能與諸葛亮相抗衡的人,並在兩人的終極對決中笑到了最後。


古亳笑笑生


能忍世俗所不能忍。雖然天賦異稟,但依然洞悉世間運作規律。不驕不躁,亢龍有悔,潛龍勿用,一步步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最終飛龍在天奪取政權。



豐亨語大


3小時前

史書上記載司馬懿是病死的,在他病死的前兩個月,經常會做噩夢。根據史書《晉書?宣帝本紀》中的記載:在魏嘉平三年,也就是漢延熙十四年,高句麗中川王四年,吳太元元年六月,司馬懿就因為疾病死了,當時的他73歲。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死在了司馬懿的手裡,而且曹魏的大權也是司馬懿奪去的。也就憑藉這兩點,很多人就開始認定司馬懿是個大奸賊,所以後來在很多地方都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諸葛亮死了以後,很快,司馬懿就如願所償的得到了諸葛亮的兵法,而且他還十分高興的把兵法翻閱起來。

但是在這之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早已算到了會有這一天,而且他也司馬懿有喜歡一邊翻書一邊舔手指的習慣,於是諸葛亮就提錢在死之前往兵書上塗了很多毒藥。於是,就有了司馬懿後來死了的民間傳說。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他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曾經擔任過曹魏時期的大都督,太尉和太傅。他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重臣,後來他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魏國最高的掌權者。司馬懿一生最顯著的功績就是他曾多次率領大軍去對抗諸葛亮的北伐。司馬懿死了以後。再後來,司馬炎當上皇帝以後,司馬懿又被追尊為懿為晉宣帝。

嘉平三年,也就是251年的六月,司馬懿生病,當然對此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司馬懿其實是被箭射死的。他在夜間經常會夢見賈逵、王凌等。到了八月份的時候,司馬懿就死了,死的時候他七十三歲。當年九月份,司馬懿被葬在了河陰一帶,諡號為文貞,後來被改為的文宣。


信plus


擅藏者,人不可知。

能知者,人無以藏。

看司馬懿可以從兩個人身上找:劉備,曹操。

司馬懿七分像劉備,三分像曹操。

劉備一生,最多的評價是“裝”,但劉備的“裝”能持續一輩子,最後成了“真”。

曹操一生,最多的評價是“奸”,但曹操的“奸”就是裝。最後裝得不像成了“奸”。

曹操對司馬懿的評價: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操對劉備的評價:沛郡小輩,妄稱皇叔,全無信義,所謂外君子而內小人者也。

至於司馬懿,誅殺曹爽等5000多人已經很明顯了,曹操想的事司馬懿直接就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