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天降大雨時,孔明為什麼不放箭?

黃臘


這個問題問的是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結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馬懿父子一命,然後司馬懿父子趁機殺出上方谷,逃出生天。

讀者看到這裡,就產生了一個疑問,既然大火燒不死司馬懿父子,而司馬懿父子又被困在了上方谷,出口每次只能一人一馬經過,為何諸葛亮不讓人放箭射死司馬懿父子及魏軍呢?

其實這個疑問不難解釋,只要瞭解諸葛亮設計的此戰的戰術,就會知道,司馬懿如果不被火燒死,肯定能逃出生天。

諸葛亮六出祁山走到上方谷,定下殲滅司馬懿之計。

話說諸葛孔明前五次出祁山,都沒得到好處,為了完成劉備留下的統一大業,也或許為了轉移蜀國內部矛盾,諸葛亮又六出祁山。

結果諸葛亮在祁山紮寨之後,首戰北原就失利,折了一萬多人馬。然後諸葛亮又因勢利導,將計就計,引得司馬懿來劫寨,殺了司馬懿一個回馬槍,算是扳回一局。

但是,在此之後,任憑諸葛亮派蜀軍如何搦戰,司馬懿就是堅壁不出。

蜀軍糧草有限,不得不速戰速決,於急得諸葛亮只能天天讓人推著他看地理環境,以求找到打敗司馬懿之策。

誰知道,天助我也,諸葛亮終於找到一個絕佳地形,它就是上方谷。

忽到一谷口,見其形如葫蘆之狀,內中可容千餘人;兩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後兩山環抱,只可通一人一騎。孔明看了,心中大喜,問嚮導官曰:“此處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號葫蘆谷。”

於是諸葛亮微微一笑,定下擒殺司馬懿父子之計。

諸葛亮引誘司馬懿入葫蘆谷的計策。

司馬懿不是任憑諸葛亮百般挑逗,仍然不出寨應敵嗎?他就是看出來諸葛亮帶領的蜀軍糧草不能持久。

於是,諸葛亮定下的引誘司馬懿入葫蘆谷的戰術就是出自糧草。

諸葛亮認為,你司馬懿想扛到我糧草不足,自動退兵,我偏不,我就騙一騙你。

於是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往祁山大寨運送糧草。

司馬懿立馬慌了,讓人劫了幾個木牛流馬回來,一看,這玩意是全自動的,還能爬山,不耗費人力,那麼蜀軍的糧草豈不是源源不斷的運來,那蜀軍有了糧草,自然不會退兵嘍。

其實這是諸葛亮計策的一步,故意讓司馬懿劫走的。

接著,諸葛亮就讓蜀軍去魏國的地盤種地,也不騷擾魏國的老百姓。

司馬懿一看,更加著急忙慌了。

你用木牛流馬運糧草,也只是為了打持久戰,你現在都開始在這一帶種地了,難道你還想在這裡安家,賴著不走了不成?

而且,諸葛亮已經派人給東吳的孫權送了計策,孫權帶領三十萬大軍進攻魏國長江沿線城市。司馬懿不得不出戰了,否則,魏國朝廷那裡他也不好交代。

結果,司馬懿慢慢的中了諸葛亮的計策。

諸葛亮火燒葫蘆谷的戰術安排。

前面諸葛亮利用木牛流馬和屯田種地,逼得司馬懿不得不出戰,那怎麼才能引得司馬懿進入葫蘆谷呢?

諸葛亮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派人用木牛流馬到葫蘆谷運送糧草,而且故意多次讓魏軍劫走,通過被抓的蜀國小卒之口,告訴司馬懿,我諸葛孔明不在祁山大寨,而是在葫蘆谷裡。這是告訴司馬懿,蜀軍的糧草在葫蘆谷,引誘司馬懿來劫糧草。

第二步,安排馬岱在葫蘆谷設埋伏。

乃密令馬岱造成木柵,營中掘下深塹,多積乾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窩鋪,內外皆伏地雷。置備停當,孔明附耳囑之曰:“可將葫蘆谷後路塞斷,暗伏兵於谷中。若司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將地雷、乾柴一齊放起火來。又令軍士晝舉七星號帶於谷口,夜設七盞明燈于山上,以為暗號。

第三步,諸葛亮又派魏延領少量軍去打司馬懿,只許敗,不許勝,然後把司馬懿引到葫蘆谷裡。司馬懿為了劫蜀軍的糧草,必然會進葫蘆谷,此時諸葛亮大計將成。

諸葛亮為什麼不放箭?分析一下諸葛亮戰術的漏洞。

事情果然像諸葛亮預測的一樣,司馬懿帶領軍馬進入了葫蘆谷,然後蜀軍火燒上方谷。

結果,司馬懿父子差點被燒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算不如天算: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

司馬懿父子終於殺了出去。

我們看看諸葛亮的戰術漏洞。

一,為了引誘司馬懿進上方谷,魏延只帶了少量軍馬,所以司馬懿才敢追趕魏延。

二,斷後路的馬岱只有五百左右軍馬,守住谷口,諸葛亮太相信自己了,根本就不會想到會有大雨,結果這五百兵馬被魏國的援軍衝散了,葫蘆谷口被魏軍佔領。

三,為了讓司馬懿相信葫蘆谷是蜀軍糧草重地,諸葛亮根本就沒在葫蘆谷兩旁的山上埋伏大軍。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報:“谷內並無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積糧之所也。”遂大驅士馬,盡入谷中。

那兩邊山上放的都是什麼呢?是乾柴,為了燒司馬懿父子和魏軍用的,也許只有少量小兵埋伏在一旁,只負責往下滾動乾柴、點火和放火箭。

通過以上諸葛亮三個戰術漏洞來看,蜀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大雨,所以根本就沒準備大量的弓箭手,只有一些放火箭的,人數不會太多。

所以,如果有人問,天降大雨時,孔明為什麼不放箭?你告訴他,葫蘆口內和兩旁山上沒多少蜀軍,哪來的人放箭???

天降大雨,就算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只能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西堤君


諸葛亮根本不想殺司馬懿!諸葛亮也殺不了司馬懿!

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眼見著司馬懿就要葬身於此,可是突然天降大雨,司馬懿成功躲過一劫!諸葛亮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也許很多人要問為啥諸葛亮當時不放箭呢?萬千弓弩手齊放箭,唰唰——一陣亂箭齊發,射司馬懿一萬個透明窟窿,司馬懿不就死了嗎!為什麼聰明一世的諸葛亮,偏偏這個時候就一時糊塗呢?其實依青梅煮史推測,其原因有三。

首先,放箭也不殺死司馬懿。

其實當時就算是萬箭齊發,也不殺死司馬懿!當時的弓箭製作技術已經算不錯的了,可是那也是弓箭,並不是現在的槍炮,古代百步穿楊的箭術已經是罕見了,再遠的話箭在空中就會發生偏移,加上下雨天氣,強風與降雨都會影響弓箭,就算能射準司馬懿,那也殺不死司馬懿!科學技術跟不上,怪不得其他。

其次,天命不可強求

古人做事都講究一個天命!當時諸葛亮讓魏延等人將司馬懿引入上方谷,眼看就燒死司馬懿,可是天降大雨,諸葛亮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所以在諸葛亮看來,這是天命!也許是諸葛亮命不該絕,諸葛亮再牛,可是也不能跟上天作對,所以也只能作罷。

最後,諸葛亮不想殺司馬懿

在很多人看來,諸葛亮和司馬懿是魏蜀兩國的依靠,兩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兩人惺惺相惜,既互相忌憚又相互依靠,所以諸葛亮沒有放箭殺司馬懿。這才有了諸葛亮不想殺司馬懿這一說法。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不放箭的原因。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探討!


青梅煮史


火燒上方谷,可謂是“燒”得諸葛亮心灰意冷,鬱鬱而終!其實那場大雨還真不一定能救得了司馬懿,據小說描述,時諸葛亮以誘敵之計將司馬懿引入絕地“葫蘆口”並斷其歸路,想將司馬懿活活燒死谷中,雖然後來火攻之法為天雨所破,但憑藉居高臨下之勢,一聲號令萬箭齊發,恐怕司馬父子還是難逃一劫。那麼在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最後還是放棄了誅殺司馬父子的機會呢?只因這場大雨卻澆滅了諸葛亮心中的復國之“火”。

火燒上方谷,天意助司馬

我們先簡單說說“火燒上方谷”的來龍去脈。

上方谷一戰,諸葛亮以糧草作為“釣餌”,終於引得龜縮於城中的司馬懿出戰。早在此前,諸葛亮曾造木牛流馬巧取了司馬懿不少糧食,為此司馬懿沒沉住氣,後為諸葛亮所破,自己還差點被廖化給生擒,此後便堅守不出了。

雙方相持了一段時日,時司馬懿軍中糧草緊張,一日司馬懿的軍士捉得了蜀軍數人,便向被俘的蜀軍士兵詢問蜀軍軍情,誰知蜀兵有意無意的向司馬懿透露了一個重大軍情,那便是蜀軍的糧草都屯在了上方谷。司馬懿聽聞此消息後,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便立即決定進攻,因為拿下糧草就相當於拿下了蜀軍命脈,所以兵分兩路,一路大軍佯攻祁山,自己則率精銳部隊殺奔上方谷,直取諸葛亮屯糧之地。

不過司馬懿萬萬沒有想到的卻是這竟是諸葛亮謀劃已久的誘敵之計。原來諸葛亮事先早已命士兵在上方谷佈置好火藥,油,就等司馬懿大軍殺入谷中。果不其然,司馬懿大軍一進入上方谷,谷口便被蜀軍攔斷,隨之諸葛亮一聲令下,上方谷瞬間變成了一片火海,司馬懿大軍已成甕中之鱉,正當司馬懿欲拔劍自刎之時,忽天降大雨,不一會兒,山谷中的大火便全部熄滅。司馬大軍也由此軍心大振,得以殺出重圍。

見此情景,諸葛亮內心悲愁交加,只是輕聲嘆惜了一句: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於是任由司馬懿敗去,也不下令蜀軍追擊!

知天易,逆天難,天意難違

時諸葛亮為何放棄了對魏軍的追殺呢?只有一個原因,那便是諸葛亮心中那團復國的“熊熊之火”已被徹底澆滅了!

羅貫中在小說中之所以設計了這個情節,也無非表達了兩重含義:

其一:司馬家族乃天命所歸,命不該絕。

其二:暗示了諸葛北伐是逆天行事,終將功敗垂成。

而這一情節的完美之處則是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天命不在此而在彼的無奈和悲情,讓人引起共鳴!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這個問題問的是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結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馬懿父子一命,然後司馬懿父子趁機殺出上方谷,逃出生天。

讀者看到這裡,就產生了一個疑問,既然大火燒不死司馬懿父子,而司馬懿父子又被困在了上方谷,出口每次只能一人一馬經過,為何諸葛亮不讓人放箭射死司馬懿父子及魏軍呢?

其實這個疑問不難解釋,只要瞭解諸葛亮設計的此戰的戰術,就會知道,司馬懿如果不被火燒死,肯定能逃出生天。

諸葛亮六出祁山走到上方谷,定下殲滅司馬懿之計。

話說諸葛孔明前五次出祁山,都沒得到好處,為了完成劉備留下的統一大業,也或許為了轉移蜀國內部矛盾,諸葛亮又六出祁山。

結果諸葛亮在祁山紮寨之後,首戰北原就失利,折了一萬多人馬。然後諸葛亮又因勢利導,將計就計,引得司馬懿來劫寨,殺了司馬懿一個回馬槍,算是扳回一局。

但是,在此之後,任憑諸葛亮派蜀軍如何搦戰,司馬懿就是堅壁不出。

蜀軍糧草有限,不得不速戰速決,於急得諸葛亮只能天天讓人推著他看地理環境,以求找到打敗司馬懿之策。

誰知道,天助我也,諸葛亮終於找到一個絕佳地形,它就是上方谷。

忽到一谷口,見其形如葫蘆之狀,內中可容千餘人;兩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後兩山環抱,只可通一人一騎。孔明看了,心中大喜,問嚮導官曰:“此處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號葫蘆谷。”

於是諸葛亮微微一笑,定下擒殺司馬懿父子之計。

諸葛亮引誘司馬懿入葫蘆谷的計策。

司馬懿不是任憑諸葛亮百般挑逗,仍然不出寨應敵嗎?他就是看出來諸葛亮帶領的蜀軍糧草不能持久。

於是,諸葛亮定下的引誘司馬懿入葫蘆谷的戰術就是出自糧草。

諸葛亮認為,你司馬懿想扛到我糧草不足,自動退兵,我偏不,我就騙一騙你。

於是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往祁山大寨運送糧草。

司馬懿立馬慌了,讓人劫了幾個木牛流馬回來,一看,這玩意是全自動的,還能爬山,不耗費人力,那麼蜀軍的糧草豈不是源源不斷的運來,那蜀軍有了糧草,自然不會退兵嘍。

其實這是諸葛亮計策的一步,故意讓司馬懿劫走的。

接著,諸葛亮就讓蜀軍去魏國的地盤種地,也不騷擾魏國的老百姓。

司馬懿一看,更加著急忙慌了。

你用木牛流馬運糧草,也只是為了打持久戰,你現在都開始在這一帶種地了,難道你還想在這裡安家,賴著不走了不成?

而且,諸葛亮已經派人給東吳的孫權送了計策,孫權帶領三十萬大軍進攻魏國長江沿線城市。司馬懿不得不出戰了,否則,魏國朝廷那裡他也不好交代。

結果,司馬懿慢慢的中了諸葛亮的計策。

諸葛亮火燒葫蘆谷的戰術安排。

前面諸葛亮利用木牛流馬和屯田種地,逼得司馬懿不得不出戰,那怎麼才能引得司馬懿進入葫蘆谷呢?

諸葛亮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派人用木牛流馬到葫蘆谷運送糧草,而且故意多次讓魏軍劫走,通過被抓的蜀國小卒之口,告訴司馬懿,我諸葛孔明不在祁山大寨,而是在葫蘆谷裡。這是告訴司馬懿,蜀軍的糧草在葫蘆谷,引誘司馬懿來劫糧草。

第二步,安排馬岱在葫蘆谷設埋伏。

乃密令馬岱造成木柵,營中掘下深塹,多積乾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窩鋪,內外皆伏地雷。置備停當,孔明附耳囑之曰:“可將葫蘆谷後路塞斷,暗伏兵於谷中。若司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將地雷、乾柴一齊放起火來。又令軍士晝舉七星號帶於谷口,夜設七盞明燈于山上,以為暗號。

第三步,諸葛亮又派魏延領少量軍去打司馬懿,只許敗,不許勝,然後把司馬懿引到葫蘆谷裡。司馬懿為了劫蜀軍的糧草,必然會進葫蘆谷,此時諸葛亮大計將成。

諸葛亮為什麼不放箭?分析一下諸葛亮戰術的漏洞。

事情果然像諸葛亮預測的一樣,司馬懿帶領軍馬進入了葫蘆谷,然後蜀軍火燒上方谷。

結果,司馬懿父子差點被燒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算不如天算: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

司馬懿父子終於殺了出去。

我們看看諸葛亮的戰術漏洞。

一,為了引誘司馬懿進上方谷,魏延只帶了少量軍馬,所以司馬懿才敢追趕魏延。

二,斷後路的馬岱只有五百左右軍馬,守住谷口,諸葛亮太相信自己了,根本就不會想到會有大雨,結果這五百兵馬被魏國的援軍衝散了,葫蘆谷口被魏軍佔領。

三,為了讓司馬懿相信葫蘆谷是蜀軍糧草重地,諸葛亮根本就沒在葫蘆谷兩旁的山上埋伏大軍。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報:“谷內並無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積糧之所也。”遂大驅士馬,盡入谷中。

那兩邊山上放的都是什麼呢?是乾柴,為了燒司馬懿父子和魏軍用的,也許只有少量小兵埋伏在一旁,只負責往下滾動乾柴、點火和放火箭。

通過以上諸葛亮三個戰術漏洞來看,蜀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大雨,所以根本就沒準備大量的弓箭手,只有一些放火箭的,人數不會太多。

所以,如果有人問,天降大雨時,孔明為什麼不放箭?你告訴他,葫蘆口內和兩旁山上沒多少蜀軍,哪來的人放箭???

天降大雨,就算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只能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初夏檸檬6


諸葛亮在上方谷設下埋伏,誘騙司馬懿進入其中,然後放火燒司馬懿大軍,結果就在熊熊大火要死燒司馬懿父子時,一個炸雷在天空炸響,隨即普降大雨,很快滿山滿谷的大火被澆滅,身處絕境的司馬懿父子如獲大赦,立即帶兵殺出上方谷。那麼,在山頂觀戰的諸葛亮見此情景並沒有下令放箭射死老對手司馬懿及其兩個兒子。為啥?

第一是距離。當時的弓箭雖然已經可以遠距離殺傷敵軍,但是射程畢竟有限。試想當時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兩方的軍隊是有一定距離的,否則蜀漢軍隊一放火,曹魏的軍隊就會猛衝過來和他們近戰,或者直接放箭射殺蜀軍,可是沒有,而且蜀軍也沒有在縱火時放箭以增加對曹魏軍隊的殺傷力,說明雙方的距離是比較遠的。

第二是天氣影響。面對大火,司馬懿和眾軍士兵都沒有辦法,只能等著被燒死。司馬懿和兩個兒子抱頭痛哭,而不是滅火或者突圍。證明上方谷的火是很大的,火勢很兇猛。結果一場雨,火就滅了。

說明這場雨來得快、勢頭猛、下得大,迅速熄滅了熊熊大火。在這樣的風雨天氣裡,能見度下降,風力和雨點都會影響弓箭的射程和準確性,所以此時如果放箭也不會有好的殺傷效果。

第三,諸葛亮是個道家人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遵循天道,天道是生養萬物。諸葛亮在歷次戰爭中都堅持打敗敵人而不是趕盡殺絕,能不殺的就不殺。比如說七擒孟獲,堅持少殺,慎殺,結果把藤甲軍全部燒死。對此諸葛亮十分傷感,曾說過自己雖然有功於漢朝,卻會因此而損陽壽。

所以在上方谷佈下陷阱,引司馬懿上當之後,本想消滅司馬懿,沒想到一場大雨把他的計劃粉碎了。諸葛亮感到這是上天在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譴責。於是面對倉皇逃竄的司馬懿說了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從道家思想的角度認識這件事那就是,上天要放司馬懿一條生路。所以諸葛亮也沒有再下令放箭或者繼續追殺,這是遵循天道的表現。

第四個原因,就是對司馬懿不殺之恩的回報。當年馬謖失街亭,諸葛亮上演空城計。其實這一計是沒有瞞過司馬懿的。司馬懿只是恰到好處的配合了他而已。因為司馬懿知道只要消滅諸葛亮自己就會被曹魏政權拋棄,那他很可能就活不成了。

諸葛亮死後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被解除兵權,投閒置散。所以當年面對孔明上演空城計,司馬懿既沒有立即攻城,也沒有派一支小分隊去試探虛實。這完全不符合司馬懿多疑但是敢於冒險的個性。

再說就算諸葛亮有埋伏,完全可以派一支小部隊攻進城去打探虛實,他卻沒有這樣做。以司馬懿的聰明智慧不可能想不到這個辦法。可他就不這樣幹,等於是放了諸葛亮一馬。

諸葛亮對時局洞若觀火,所以才敢玩空城計。從私德上講諸葛亮是欠了司馬懿一個人情的。所以大雨一下,大火一滅,諸葛亮沒有采取任何追擊行動,完全是放任司馬懿突圍逃走的。原因很複雜,其中不排除還司馬懿一份人情。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諸葛亮這就是個神人,神機妙算,算無遺漏那自不必說,這上算五百年,下算五百年,咱大華夏這嘎達,那是有名的謀士。

這都多少年過去了,就沒有比他高的。後來的人到是把他當做目標,想超過他的倒是不老少,但無一例外壓根就沒有成功過。

可偏偏就是這麼個大華夏的靈魂人物,火燒上方谷咋就算漏了呢?這不然歷史就得改寫,咱大華夏的歷史上也就沒有晉朝這倒黴吹的王朝,五胡亂華他也不會發生了,咱大華夏的子民也不用淪落為啥兩腳羊的地步不是。

哎!咋說呢?這火燒上方谷啊,在真正的歷史上壓根就沒發生過,這是作者羅貫中老爺爺,給杜撰出來的,可惜啊!

沒得法子,所以題主這個問題,咱就得擱《三國演義》這書裡邊來說這事,您要真把這事擱歷史當中,這沒地找去。

好吧,咱就來分析一下,羅貫中為嘛要給算無遺漏的諸葛亮來這麼一個天大的漏洞呢?

分析

話說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這火燒上方谷,就是最後一次出祁山的一次決勝局。

這回魏,蜀,吳三家鬥地主,曹魏摸一把大的要坐莊,蜀出祁山,吳攻東南,這就開打了。

就這局面,曹魏這就是雙拳難敵四手的節奏,作為大頭的曹睿瞅著氣勢洶洶的倆家人,這就有點慫,擔心被這倆家當肉餡做了夾肉餅,這就命令頂著諸葛亮的司馬懿沒事就別出來嘚瑟,想要和諸葛亮過招,咱得緩緩,過了這風頭咱在說事。說道根子上就倆字——憋著!

咋說呢?司馬懿這可不是個白給的主,他的智謀雖然比諸葛亮差一截,但您得看和誰比,人家的計謀不差。

他瞅著諸葛亮雖然來勢洶洶,但諸葛亮這屬於遠途奔襲,最為要命的就是軍糧的運輸。

所以司馬懿就面臨倆選擇,第一就像曹睿說的那樣,憋著別動,就等著諸葛亮把糧草給耗乾淨了,這就達到不戰而勝的結果,這要是來一把抄後路的節奏,說不準還能撈一筆。

這第二,瞅準機會掐了諸葛亮的糧道,這就得提前沒糧了,說不定這就提前把諸葛亮這頭給解決了。

而諸葛亮呢,整了半天,你罵陣也好,扯著嗓子挑釁也罷,這司馬懿打定主意做了縮頭海龜,壓根就不理他。結果倆人就擱渭南這塊僵持起來,這可不行啊!

諸葛亮啥人呢?立馬就明白這司馬懿抱著啥主意,成!你不是想做縮頭海龜嗎?弄不死你,所以諸葛亮就開始做牌,佈局,就勾著司馬懿做上面第二種打算。

於是諸葛亮這就開始,擱上方谷這塊,弄了一個糧隊,天天的沒事走,這時間一長,這事就宣傳了出去。

好吧,司馬懿瞅著這糧隊,直流哈喇子。其實他也擔心這事諸葛亮給自己做的一張底牌,所以他先派小股部隊對這糧隊進行劫掠。

哎!你還別說,司馬懿每回都能整到不少的糧草。司馬懿蹲在自己的殼子裡,就剩下倆字——開心。

“啊!諸葛亮你也不過如此啊!這回你還咋玩?”

大傢伙瞅見沒,司馬懿這就上當了。

人啊!這一嘚瑟,就特別的容易疏忽,特別的容易上當,司馬懿這就把曹睿的命令當手紙了,丟到了垃圾桶裡了。

司馬懿這就決定給諸葛亮來個狠一點的,你諸葛亮不是出了祁山了嗎?好嘞,咱就懟你這祁山,看看你啥反應。

你要是回援,這感情,司馬懿就直奔你的上方谷,燒你的軍糧,看你諸葛亮再嘚瑟,怕了吧!沒轍了吧,你就撤吧!

好吧,諸葛亮等的就是這個,他還特意的叮囑防守的武將,只需敗不許勝,夾著尾巴往上方谷跑就成。

計謀是啥,計謀就是按照你的意思辦,最終的結果給你來個大反轉。

這不,司馬懿父子三人一傢伙就被裝到了上方谷嘍!

這還等啥,諸葛亮懟上火箭就幹,一把大火可就燒了起來。

司馬懿一瞅這架勢,都哭了,恨不得給自己倆大嘴巴子:“鬧幾呢這是,天要亡俺啊!”

跪地上那叫個垂頭喪氣,可轉眼老天爺就下起了雨,這上方谷的大火分分鐘鍾就被澆了個稀里嘩啦,連個小火苗都沒有剩下,這事弄的。

高興的都快瘋了的司馬懿,帶著沒燒死的大兵一股腦就衝出了上方谷,諸葛亮為這事佈置了大半天就撈了這麼個結果,那叫個傷心啊!

“天不助我啊!”

這幾個字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何等的絕望。

好了,咱把這事分析一下。

這火燒上方谷之後,就是五丈原,彗星隕落啊。大傢伙也知道諸葛亮就病死在了這嘎達,最後上演了一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戲碼。

那麼咱不妨把這上方谷看做諸葛亮人生中最後的一次謝幕之作。諸葛亮一生最為擅長的就是火攻,那麼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再來一次精彩的表演,這不過分。

所以羅貫中就給諸葛亮安排了這麼一出,歷史上壓根就沒有出現過的橋段。幾乎在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刻,畫上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結局。

畢竟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基於歷史的史料來說事的,而歷史上的司馬懿壓根就沒有死,所以這火燒上方谷司馬懿就不能死,只能狼狽的逃竄而已。

那麼很多人說啥箭頭射不到底啥的,有這原因嗎,有!但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真正歷史上的司馬懿壓根就沒有死。

如果把他寫死了,後來的晉朝就沒法寫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整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四次用火的戰例: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每一次用火都造成了大量人員死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了諸葛亮的陽壽,在最後一次火燒上方谷之後,諸葛亮便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



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領兵35萬,司馬懿領兵40萬,兩軍在長安西側的渭南相持不下。諸葛亮深知蜀軍勞師遠征,後勤補給困難,不可久戰,一邊督運糧草,一邊勘察地形,當看到上方谷這一地形時,喜上眉梢。兩邊是高山,中間地勢低窪,入口狹窄,呈葫蘆狀,正好可以設伏殲敵。諸葛亮命令士兵在谷底安放乾柴、火藥、硫磺等易燃物品。然後又讓魏延佯裝失敗把司馬懿父子引入上方谷,隨即點燃乾柴、硫磺等物品,頓時大火瀰漫整個峽谷,司馬懿父子眼看就要被燒死在了峽谷中,突然狂風大作,一陣大雨瓢潑而至,澆滅了大火。司馬懿父子精神大振,率領魏軍突圍而去,自此諸葛亮再也沒有抓住司馬懿,反而當司馬懿把自己給熬死了。



面對大雨,諸葛亮只能嘆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冥冥之中,諸葛亮自知天命難違,司馬懿命不該絕,“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蜀國的命運也在此有所昭示。

諸葛亮神機妙算,尤其擅長預測天氣,既然用火攻,肯定早就算準了上方谷地區是沒有雨的,那為什麼在緊要關頭又下起了雨呢?諸葛亮認為是天意,其實,仔細想想自有下雨的道理,上方谷周圍地勢高,中間低窪,大火燃起,谷裡的空氣受熱上升,谷外的氣流迅速過來補充,形成強對流天氣,而熱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冷凝成水汽,大量的水汽凝結形成降雨。



那為什麼諸葛亮為什麼不命令士兵射箭呢?據實地勘測,從谷外的山上到谷底有幾百米的距離,而古代的弓箭射程只有100多米,有效殺傷距離在六七十米。就是諸葛亮想要用弓箭射,射程也達不到。再說,在下雨天射箭,大大影響射擊精度,浪費箭支。所以,最後諸葛亮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司馬懿父子突圍而去。


品讀春秋001


《三國演義》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說道

“司馬懿一直堅守不出,兩軍於渭南相持甚九,諸葛亮深知,蜀軍遠道而來不能持久,於是用計將司馬懿引入上方谷,用事先準備好的易燃物質將司馬懿等人在上方谷燒個徹底,因上方谷形狀如葫蘆,稱葫蘆。司馬懿被魏延引入上方谷後,頃刻間便火光沖天,絕望之時卻突然傾盆大雨,將大火澆滅,司馬懿趁機突圍逃跑。”

很多人在此都有個疑問,“為什麼諸葛亮不用弓箭?”

不適合用弓箭,按照小說的描述,上方谷地處陝西西眉縣兩座山的底部,地勢低窪,形狀如小葫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弓箭的射殺效果,況且谷內多石頭,視線受阻。

有人說那就用弩箭,弩箭射程遠,其實我們還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距離,谷地距離上方太遠,即使射中也上海不大,葫蘆峪這裡,現如今與鄰近的渭河海拔相差五十多米,而谷地與山腰的海拔高達數百米,要知道三國時期的弓箭射程多在120米,大大降低了弓箭的殺傷力。

即使是弩箭,雖說弩箭射程遠,但是射速慢,加上是暴雨,周邊環境視線並不好,萬一司馬懿躲起來根本就找不到。

更何況軍隊士兵多舉盾,只要將盾舉起,人躲在底下,成群結隊,這樣更可以萬無一失。其實從諸葛亮的反應來看,應該是沒有準備弓箭手,或者物資不齊全,諸葛亮本就命令士兵輕裝,少帶物資、武器。

這一情節雖然精彩,但確實是虛構的。

根據眾多正史內容記錄,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魏明帝命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送女子衣服也無濟於事,為了穩定,魏明帝再次派辛毗為大將軍軍師,持節前往,禁止出戰,蜀魏兩軍相持數百日,諸葛亮始終未能和司馬懿決鬥,最終病逝五丈原。

顯然這樣的情節不符合羅貫中在小說中諸葛亮的人設,好歹也是個知天文地理、曉奇門遁甲之術的人物,這樣去世顯得黯淡無光,於是羅貫中精心設計了火燒上方谷這樣一個情節,可謂是穩紮穩打、聲東擊西,終於將司馬懿引入谷內。

這一情節的設計,直接將諸葛亮這個人物推上巔峰,但是羅貫中始終有些無奈,倘若司馬懿就在此死去,難免有些說不過去,畢竟不是小人物,後面還有一系列重大事蹟以及功業,況且二子也在谷內,那以後的晉朝豈不是沒了。

所以這才有筆下生風,將谷內安排一場百年難遇的大雨,讓諸葛亮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但是這個情節確實設計的驚心動魄、大起大落,讓讀者從專注到緊張,從緊張再到興奮,最後又有遺憾,身臨其境,跟著情節故事跌宕起伏,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貓眼觀史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天降大雨,孔明為何不放箭?這是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的場景,後人曾寫詩感嘆: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strong>

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在祁山大敗魏軍,隨後司馬懿按兵不動,堅守為上。諸葛亮在渭濱實行屯田,欲為久駐之計,以激將魏軍出戰。再是孔明在上方谷設計引誘司馬懿出兵,共分了五隊人馬:

第一隊是馬岱帶少數人馬準備柴火引火之物,在周圍的山上用柴草搭建草鋪,裡外都埋伏好地雷,然後,把上方谷的後路截斷堵住,伏兵暗藏於谷中,只要司馬懿兵到,就一同地雷乾柴一起放起火來。

第二隊是魏延率領五百軍去魏寨討戰,務必引司馬懿出戰,不須勝只許詐敗,繼續誘騙司馬懿到上方谷內。

第三隊是高翔引一隊軍馬用木牛流馬裝糧草,在山路上往來行走,必須讓魏軍劫到糧,就是成功。

第四隊是諸葛亮分拔完畢,自帶領一支軍隊在上方谷西十里安營紮寨。

第五隊是蜀軍主力部隊,諸葛亮密傳眾將:若魏軍來取祁山大寨,你們等迅速搶劫魏軍渭南寨。

<strong>

一切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行事,引蛇出洞,以木牛流馬的運糧為誘餌,引司馬懿到上方谷裡去。

魏軍終於按捺不住兵分兩路人馬出戰,高翔架木牛流馬往返於上方谷內運糧,半月之間,魏軍截殺數次,連連獲勝。司馬懿見蜀軍屢敗,心中大喜。並且截獲信息:孔明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營,屯糧於上方谷。於是司馬懿分付諸將:你們一齊去進攻祁山大寨,我去上方谷燒他們糧草,讓蜀軍首尾不接,必大敗。司馬懿發兵起行,並且令張虎、樂琳各領五千兵,在司馬懿進入上方谷後,如有危險在後面救應。

魏軍兵分兩路,一路攻打蜀軍的祁山大寨,司馬懿和二子引中軍護衛人馬殺奔上方谷來。魏延在谷口見司馬懿追到,縱馬舞刀向前,不到三個回合,魏延回馬便走,司馬懿見魏延一人,放心追之,到了谷口讓人進入谷中探路,回報谷內並無伏兵,山上盡是草房,司馬懿認為這裡是積存糧草之地,於是率領大隊人馬盡入谷中。

司馬懿正行走間,忽然喊聲大震,只見從山下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接著山上火箭齊射,地雷齊突,草房乾柴接連燃燒成一片片火,火勢沖天。司馬懿驚訝無比,手足無措,抱住二子大哭: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

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

司馬懿轉悲為喜,指揮軍隊奮力殺出,與前來接應的張虎、樂琳合兵一處,同歸渭南大寨,渭南大寨已被蜀軍奪取,魏軍大敗,死者無數,司馬懿兵到來時,蜀軍就退去了。

孔明在山下看到司馬懿入谷,傾刻間,火光四起,心中正想司馬懿這次必死無疑了,突然 ,天降大雨,司馬懿僥倖逃脫一命。

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強也。

司馬懿在衝出上方谷時,孔明為什麼不用箭射了?從整個戰役看,計劃周密,佈署完整,實施圓滿,但天公不作美,功虧一簣,從這裡可以看出來 ,凡做任何事沒有完美無缺的,受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的制約,利弊皆存,孔明為何不射箭,因為有下列原因存在;

自然條件的制約,地勢決定了容納人數少,人少射箭失去了威力。

上方谷形如葫蘆狀,谷底入口窄, 腹地寬,兩邊高,這種地勢基本上能一目瞭然,谷底是無法埋伏人的,只能在山坡上藏,但是 ,根本無法埋伏大批人馬 ,司馬懿派哨探進來查看是否有伏兵,如果有司馬懿絕對不會進來,所以只能藏少量兵,點雷 、放火、射火箭,做這種事是很簡單容易的,只有少數人就可以做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大雨從天而降,火已經失去了威力。對於魏軍大隊人馬 有了活命的機會,他們逃命更是跑得比兔子更快,少數人和大數人對比,既使有箭你再去射箭,已經失去任何作用。

人為因素的制約,上方谷埋伏的人少,很快被逃命的魏軍沖垮 ,射箭都來不及出手。

從上面孔明五隊人馬的按排,只有馬岱帶少數人在上方谷負責點火,主力部隊進攻魏軍渭南寨。準確的說上方谷上下、裡外也無法埋伏更多人,對於司馬懿這樣老奸巨滑的人,一旦發現有任何嫌疑,他是不會來上方谷的,他只所以上當,那是孔明設計巧妙,環環相扣,才使他一步步進入圈套的。

當大雨降臨時,司馬懿大喊: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隨及魏軍奮力衝殺,張虎、樂琳亦來接應,魏軍裡外夾擊,很快衝散蜀軍。馬岱兵少不敢追趕。看看,魏軍逃命可是快如閃電,一路塵土飛揚,蜀軍就是有箭也來不及射,射了用處也不大,人早就一溜煙跑沒了。

其實,用火攻,一個兵可以抵擋十個兵,但是用箭射,只有人多勢眾才能發揮箭的巨大的威力。

孔明善於火攻,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就是一次經典戰役,從謀略上講幾乎近似完美的,但是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亦沒有圓滿的事,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從古至今又有幾個人說得清了。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很多喜歡《三國演義》的朋友,讀到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時無不為蜀國北伐計劃全盤崩潰而感到惋惜,因為這一戰的失利註定蜀國多年的北伐,由攻勢准入守勢。孔明將畢生最後一絲氣血全部押注在此,上方谷一戰也使得孔明心態徹底崩潰。還有一部分細心的朋友會問,既然火攻不成,為什麼乾脆放箭射殺谷中的魏兵。個人認為原因有兩點:

一、上方谷地勢高,弓箭射程不夠

司馬懿既然中計誤入谷中,蜀國可以在山上設下伏兵,足可以說明這個谷的地勢還是比較高的。要不然司馬懿也不會大搖大擺走進埋伏圈,而絲毫無所察覺。

既然上方谷地勢高,弓箭的射殺距離也是有限的,弓箭不過是幾十米的射殺距離,站在谷頂對用弓箭射殺谷底的魏兵,估計起不到實際的效果。

連弩漢朝的連弩是射程100m-150m;弩是50m-100m。所以地勢高,射程不夠,很可能是蜀軍為採取弩弓的原因。

二、跨境作戰,作戰方案准備不充分

蜀軍整個北伐都是主動進攻的一方,作為戰爭的主動者必然要克服師老兵疲,身處帝國境內作戰。

這就要求必須採取速戰速戰的戰略。在戰略計劃上,採取閃電戰出奇兵、用奇謀爭取一舉拿下敵軍。

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諸葛亮為了儘快的結束戰鬥,他必然採取攻勢,制定戰略方案也沒有那麼完美,必然也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

加上當時諸葛亮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出現戰略方案准備不足,也是極有可能。

上文便是本人認為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不成時為什麼沒有使用弓箭射擊的原因,當然這也僅僅是我個人的觀點,未必很準確,在此也很期待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