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影視劇中的張作霖

在近代,中國東北是個很特殊的地方,一方面它自成一地理單元,易守難攻,資源豐富,便於割據;另一方面它又處於東北亞核心位置,連接俄國、朝鮮、日本,是日俄爭霸的前沿地帶,這意味著割據這片地方的人——張作霖,必須善於處理外交關係。

1905年日俄戰爭後,東北雖然被分成了南滿和北滿,但佔據北滿的俄國人因為本國內憂外患,在東北的勢力越來越疲軟,相反,佔據南滿的日本人,因為距離較近,加上其周圍也沒有其他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勢頭越來越強勁。日本勢力一家獨大的局面,使得其在東北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和支配權。

因此,無論中國的哪個軍閥佔領東北,都必須獲得日本人的支持。

那麼,“東北王”張作霖是如何處理與日本人關係的呢?


日俄戰爭後,日本通過《朴茨茅斯和約》獲得了之前俄國在南滿的權益,包括旅順、大連租借權,南滿鐵路及其支線所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鐵道兩側30裡土地管轄權。

不久,日本又與清政府簽訂了《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附約》,將之前獲得的權益進一步擴大,包括東三省16個城市開埠通商,奉天、營口、安東劃定日本租界,鐵路兩側駐紮軍隊等等。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日俄簽訂《朴茨茅斯和約》


這三個條約簽訂後,南滿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但是南滿顯然喂不飽日本,日本的目的是拿下整個東北。直接出兵佔領顯然行不通,吃相太難看容易引起公憤,俄國就是前車之鑑,穩妥的辦法是滲透擴張。由於剛打完仗分完贓,日本還需要時間消化成果,而列強也都盯著遠東,這段時間日本比較老實。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波及東北,張作霖奉東北總督趙爾巽之命,帶兵進入奉天鎮壓革命黨,在此期間,張作霖為了在東北立足,主動抱日本人大腿。1912年1月26日,張作霖拜訪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落合謙太郎時表示:“日本國如對本人有所指令,本人自必奮力效命。”幾天後,又對領事館表示:“日本國在南滿洲享有權利,乃屬當然,毫不為過。”

當時,張作霖只是巡防營統領,利用價值不大,日本人沒看上他,但這並沒有影響張作霖親日的腳步。1912年9月,張作霖被袁世凱政府任命為關外練兵大臣和27師師長,這是一個關鍵的點,往前一步,可以成為一方諸侯,前途不可限量,這使張作霖更加認識到獲得日本支持的重要性。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寺內正毅


之後,張作霖先後拜訪了關東都督福島安正、奉天滿鐵工所所長佐藤、朝鮮總督寺內正毅等人,表達親日態度,爭取日本支持。此時的張作霖就像一個到處路演的人,迫切希望獲得日本的天使投資。

日本經過評估,認為張作霖是一個有潛力的投資者,扶持他做代理人,可以更方便日本在東北擴展勢力。後來出任寺內內閣外務大臣的後藤新平在《日支衝突真相》一書曾分析過日本為何會選中張作霖:

“張作霖並無宦途履歷,與中央政府亦無密切因緣,而在滿洲,則有特殊之勢力與地位。張離滿洲則無地位,蓋以滿洲為其唯一之勢力範圍也。張氏心中唯有權勢利慾,別無他種知識。彼認日本在滿洲有絕大勢力,反對日本,於彼不利,傾向日本,於彼有益。如果利用此特殊之地位,照其心中所認知者而行,則張氏將為滿洲專制之王,而日本亦得利用張氏,在滿洲為所欲為。”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後藤新平


一句話:日本支持張作霖稱霸東北,張作霖配合日本蠶食東北,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袁世凱去世後,長期在張作霖身邊的日本顧問菊池武夫在給日本政府的意見書中這樣說道:“只有乘此機會,不失時機地利用張完成稱霸願望,或明或暗地支持和援助他,採取一種形影不離的的態度,為帝國將來著想乃上策也。”

為了避嫌,早期日本人對張作霖的支持比較隱晦,比如暗中賣軍火,派顧問出謀劃策,在關鍵時刻給張作霖的競爭對手製造麻煩等。在張作霖吞併黑龍江時,日本人拋棄了黑龍江督軍許蘭州,在張作霖吞併吉林時,日本人搞出了寬城子事件,把吉林督軍孟恩遠拉下了臺。

日本人或明或暗的支持,讓張作霖從督理奉天(1916年)到掌控整個東三省(1919年),只花了三年時間。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中東鐵路


張作霖的回報是對日本在東北擴張和滲透大開綠燈,一大批日資和中日合辦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涉及鋼鐵、煤炭、鐵路、銀行等關乎經濟命脈的行業,此外,日本人還在東北創建了一系列的新聞報刊。

除了常規侵略要求,張作霖對日本的最大價值是幫日本在東北修鐵路,這也是日本在東北擴張滲透的最主要方式:鐵路不僅能掌控交通權,控制資源運輸,方便經濟掠奪,還能控制沿線附屬地,獲得駐兵權。鐵路修到哪裡,哪裡就是勢力範圍。為此,早在1906年日本就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這是一個類似於東印度公司性質的組織,專門為殖民擴張服務。

民國剛一成立,日本就找袁世凱索取“滿蒙五路權益”,即修築四平至鄭家屯、鄭家屯至洮南、開元至海龍、海龍至吉林、撫順至山城子5條鐵路,後來由於中國反日情緒高漲,袁世凱沒敢履行協定。袁世凱死後,日本人又找段祺瑞,但是當時中國戰亂頻繁,政權更迭不斷,鐵路和借款問題最終都沒有落地,形成了“滿蒙鐵路懸案”。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南滿鐵路


張作霖和日本親善後,幫忙運作,鐵路問題很快取得了突破。1917年四平至鄭家屯鐵路通車,鄭家屯至洮南、鄭家屯到通遼的延長線也順利開工。袁世凱和段祺瑞不敢搞或者沒搞成的事,在張作霖這裡搞成了。

這段時間,是張作霖與日本的蜜月期,雙方來往非常頻繁。張作霖頻頻發表親日言論,派人去日本參觀考察學習,交流聯絡感情,聘用日本顧問,比如9·18事變時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在1921年6月代替菊池武夫,出任奉天督軍署顧問。作為回報,張作霖獲得了日本天皇賜予的勳章,並以內閣會議的形式,專門做出了《關於對張作霖的態度》的決議,決定援助張作霖充實東三省的內政和軍備。

曾任日本首相的原敬在日記中曾這樣闡述日本和張作霖的關係:“事實上是張企圖以日本為背景來擴張勢力,而我們為了在東三省發展,有給張以優遇的必要,雙方利益不謀而合,事情就是如此。”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原敬


成為東北王之後,張作霖得隴望蜀,向關內擴張勢力。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張作霖聯合直系吳佩孚,打垮了段祺瑞的皖系,分贓時獲得了蒙疆經略使的頭銜,節制熱河、綏遠、察哈爾,將手伸到了華北。

最大的敵人皖系倒臺後,直系和奉系的矛盾逐漸激化。直系背後英美支持,張作霖也想獲得日本更大程度的支持,但日本對張作霖的支持有一個原則:不希望張作霖進入中央政界。在日本人看來,張作霖是日本侵略東北的白手套,在東三省折騰就行了,手伸太長對日本不利:一來分散精力,不能好好的配合賣國,二來容易引起其它列強的干涉,節外生枝,三來翅膀太硬了,不好控制。

張作霖不是安分的人,安分的人也幹不成大事。他鐵了心的要和直系一較高低,以期獲得更大地盤,更大的生存空間。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奉軍閱兵


戰爭前夕,日本國內對是否援助張作霖產生了嚴重分歧,日本政府認為,援助張作霖風險很大,不僅會招來直系的敵視,也會激發中國國民的反日排日情緒,還會引起世界輿論的非議。英美方面,為了對抗日本援助張作霖,肯定會大力援助吳佩孚,這樣就相當於把日本擺在了英美的對立面,得不償失。

但是,軍部勢力和日本民間輿論,都要求援助張作霖,在他們看來,張作霖混的越好,日本從他那裡得到的好處越大,張作霖如果入主北京,不僅能賣東北,名義上還能賣全國。雖然有風險,但值得一睹。

為了平衡雙方的意見,最後的結論是:以間接或不為人知的方式,暗中支援張作霖。又是間接,又是不為人知,援助力度自然很有限,遠遠達不到張作霖的期望。張作霖對日本的行為十分困惑和不滿。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張作霖被吳佩孚擊敗,其正式職務也被一擼到底,張作霖收拾敗兵退回關外,宣佈東三省脫離中央政府自治,日本對此表示歡迎,但張作霖對日本援助不爽快一事耿耿於懷,開始生出異心。

表面上,奉日關係還是一如既往的親密。1922年張作霖從日本購買了大量軍火,1923年分別聘請日本人巖間德和儀我誠也為奉天省公署和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顧問,四鄭鐵路鄭洮延長線也在張作霖的運作下順利通車,日本關東大地震,張作霖還組織捐助賑災。此外,張作霖還在境內嚴厲鎮壓反日活動,禁止反日言論。

暗地裡,張作霖也在試圖擺脫日本控制和干涉,方法有兩個,一是引入其它列強勢力,以夷制夷,制衡日本,比如向美英借錢修鐵路、建港口,購買設備、材料和武器,為美英在東北投資大開綠燈等等。但是由於各種因素,沒起到什麼效果。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瀋陽兵工廠


二是自己發展,打破日本的壟斷和控制,比如修建鐵路港口,與日本競爭,拒絕中日合辦企業,發展官辦企業和民族企業,建立自己的兵工廠,在歐美採購武器,減少對日本武器的依賴,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立東三省交通委員會和建立瀋陽兵工廠。

交通委員會借英美的錢,買英美的材料、設備,籌建東北鐵路網,與日本鐵路競爭,令日本大為不滿,至於瀋陽兵工廠,張作霖指示不用日本括資金、設備以及技術人員,兵工廠的設備和技術人員來自歐洲各國,其規模之宏大,設備之完善,令日本人為之側目。

鐵路和武器是日本人控制張作霖的兩個基本點,同時也是張作霖抵制日本人掌控的兩個關鍵,最後奉日鬧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鐵路問題。


張作霖的陽奉陰違,日本心知肚明。為了安撫張作霖,也為了獲得更大的回報,在1924年爆發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日本一改之前不爽快的毛病,積極支持張作霖。戰爭中,日本向奉軍派遣軍事顧問幫助策劃作戰行動,在天津租界架設電臺,為張作霖提供情報,還奉上了山海關一帶的精確軍事地圖。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的勢力範圍


這一仗張作霖打贏了,吳佩孚一敗塗地,奉系與馮玉祥國民軍共同掌控了中央政府,張作霖的軍隊還一路南下,拿下了山東、江蘇、安徽、上海等地。

日本人則在戰前提條件,又在戰後分紅,獲得了開元至朝陽鎮、吉林至敦化、長春至大齎、洮南至齊齊哈爾四條鐵路的修築權。

1925年11月,奉軍將領郭松齡聯合馮玉祥倒張,這次反叛使張作霖的統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關鍵時刻,張作霖來到瀋陽滿鐵事務所,與日本簽訂了密約,密約為:日本人在東三省和東部內蒙古享有與當地居民一樣的商租權,間島地區行政權轉讓,吉敦鐵路延長,與圖們江以東的朝鮮鐵路接軌聯運,洮昌道所屬各縣均允許日本開設領事館。

交換標的是:日本組織郭松齡軍隊通過滿鐵沿線,必要時關東軍出兵保護張作霖,維持省城治安,為張作霖等人提供避難場所等等。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郭松齡(劇照)


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張作霖最終平息了郭松齡倒戈事件,事後,日本人多次要求張作霖履行密約,均遭到張作霖推脫,有人把張作霖的這種違約理解為機智圓滑,其實這隻能算無奈的小聰明,在絕對的實力差面前,這些都沒有意義。

日本人雖然沒有因此而翻臉,但恨意已經埋下,未來總會連本帶利收回的——危急時刻簽訂的密約,就像埋下的定時炸彈,履不履約,都會爆炸的。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吳佩孚、孫傳芳相繼被打垮,張作霖控制的北洋政府岌岌可危。日本意識到北洋政府已威信掃地,而張作霖的權威也日漸削弱,於是計劃將日本在華利益與張作霖進行切割,以免被其連累。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田中義一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為了對付蘇俄,日本意欲“使滿洲脫離中國本土,置於日本勢力之下”。具體措施是趁張作霖還掌握北京政權,並且身處危機之時,向其施加更大的壓力,索要更多滿蒙權益,榨乾其最後的剩餘價值。

這一次,日本計劃從1925年算起,20年之內修建35條鐵路,總長8828公里,覆蓋整個東北全境。鐵路修成之時,便是日本把東北變成殖民地之日。作為這個龐大計劃的組成部分,滿蒙新五路計劃也隨之出爐。

敲定好計劃之後,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吉田茂、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滿鐵總裁山本條太郎輪番出動,軟硬兼施,要求張作霖簽約。此時,張作霖陷入了一個不得不滅亡的閉環之中,簽約就相當於把讓日本肢解東北,把東北變成殖民地,不簽約,日本就支持北伐軍,讓張作霖立馬滅亡。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日本在東北的鐵路網


1927年10月10日,張作霖終於屈服,在日本人草擬的“滿蒙新五路協約”上籤了一個“閱”,之所以不簽名字,一是怕攤上賣國賊的罵名,二是為之後抵賴埋伏筆。但日本人顯然不是那麼好糊弄的,1928年5月15日,日本要求張作霖在滿蒙五鐵路細目案上簽字,張作霖不敢籤,交給張作相處理,張作相也不敢籤,轉交給別人,結果人人推諉,無人敢籤。

芳澤謙吉找張作霖徹夜密談,依舊沒有談攏,日本人調兵遣將,頻頻舉行軍事演習,製造緊張氣氛進行威脅——我能捧你上去,也能拉你下來。張作霖則發表宣揚指責日本侵略東北,表示要尋找國際干預。雙方徹底撕破了臉。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張作霖


即便如此,在現實面前,張作霖也沒有徹底放棄爭取日本的支持,在皇姑屯事件前夕,張作霖在給奉天省長的信中說道:“現在對日外交純取公誠態度,所有從前懸案,如系無關緊要者,應速分別解決,不必爭持,倘因關係重大不能輕易讓步者,仍應本外交方式慎重辦理。”意思很明顯,雖然滿蒙新五路這樣的大事不敢答應,但日本的其他小要求可以“秒過”。

但是,關東軍少壯派已經等不及了,他們覺得張作霖長期對日本陽奉陰違,已成為日本獨霸東北的障礙,決心除之,然後趁亂佔領整個東北。這便是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的背景。

夾縫中求生存:張作霖是如何與日本人相處的?

​張作霖


在張作霖崛起之前,日本在東北的勢力範圍侷限於南滿,權益也很有限,日本扶持張作霖之後,張作霖投桃報李,為日本向東北擴張滲透大開方便之門,最後當日本的要求超出張作霖的底線時,雙方決裂。張作霖在最後關頭抵制了日本的侵略並因此喪命,但日本經過長期或明或暗的經營,已在東北形成大氣候,這也是九·一八事變中,萬餘關東軍能輕易收割整個東北主要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張作霖時代,東北的殖民化程度就已經很高了,最後武力佔領是水到渠成的事。




潘德昌:《滿蒙路權外交與日奉關係》

康豔華:《張作霖抵制日本控制的舉措與東北近代化》

賈熟村:《張作霖集團與日本的恩恩怨怨》

張文俊、申曉雲:《論張作霖與日本關係的雙重面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