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竭式育兒”:為什麼一代代母親都沒有進化?

女兒醒了。女兒睡了。


17年前,當女兒出生的時候,我的世界只有這兩種時間刻度。


尿布、奶瓶、嬰兒的哭泣,未洗的碗,下一頓飯……這些瑣碎的事情充滿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裡沒有我。沒有我的夢想,我的渴望,我讀的書,我寫的文字,以及完整的睡眠。


“我實在是太累了。”


月季疲憊的聲音傳過來。兩歲的女兒被外公帶出去一會,她才得空做一次心理諮詢。


她說,好幾次,她去市場買菜,疲憊與壓力讓她不得不蹲在路邊偷偷地哭一會。“只有和我一個閨蜜,和你(諮詢師)說話的時候,我才能喘口氣”。說這些的時候,她有些哽咽。


17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月季,都是“耗竭的母親”。還有千千萬萬的母親和我們一樣,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日漸枯萎,從身體到心靈。


往前看,我們的母親、外祖母也是一樣。



“耗竭式育兒”:為什麼一代代母親都沒有進化?


母親的認知進化:從匱乏到富足


一個耗竭的母親很容易識別。


那個聲嘶力竭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母親,那個生硬地把孩子從懷裡推開的母親,那個躺在床上無聲地哭泣的母親,那個衝孩子大吼大叫的母親,那個與孩子賭氣不說話的母親,都是耗竭的母親。


母親的這種無力、無助,或失控的狀態,被蘇茲·盧拉稱為“空轉”。


“如果你在空轉,那麼你就會覺得照顧他人是一種負擔”,在《母親進化論》這本書中,蘇茲·盧拉說,如果你的“油箱”是滿的,甚至要溢出來了,照顧他人反而讓你覺得人生充滿活力與目標。


從我到月季,中間已間隔了近20年,差不多一代人。與我所處的時代相比,月季這一代的年輕母親,在物質條件、經濟水平、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豐富很多。但為什麼她們與我當年一樣,枯萎而疲憊?


蘇茲·盧拉認為,這是因為母親普遍缺乏自我關懷。


“關懷自己是自私的表現”,這是一個根植於許多母親內心深處的信念。幾乎所有的社會文化都推崇這種的信念,很多母親也覺得自己為孩子作出犧牲是高尚的。對很多母親來說,不要說首先考慮自己的需要了,就算是在考慮孩子需要的同時考慮自己的需要,都會被認為是自私的。


一代又一代的母親放逐了自己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於是枯萎與匱乏就成為母親的集體畫像。


蘇茲·盧拉告訴母親,養育孩子還有一種富足的視角——母親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也就是說,母親要先給自己內心的“油箱”加滿油,才能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養育。


母親需要完成認知進化: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珍貴的,不光是孩子的,我們自己的亦是如此。我們越珍惜和愛護自己的生命,就越能鼓勵我們的孩子過上有意義、有目的和回報豐盈的生活。


跨越進化陷阱:“我不夠好”


從匱乏到富足,母親要完成進化之旅,需要跨越很多陷阱。


自我剝奪就是陷阱之一。社會文化教導母親:為孩子犧牲得越多,就越顯得高尚。


於是,為了孩子,母親屈辱地留在一段有毒的婚姻中;或者省吃儉用,將孩子送進貴族學校;或者為了給孩子更多陪伴,放棄自己的職業夢想……


如果母親不這樣做,她們就會遭遇另一個陷阱:內疚感


因為自己無法忍受家暴而離婚,不願意讓自己過得太辛苦而讓孩子進了普通學校,努力追求自己的職業夢想……這些自我關懷的行為,都會給母親帶來內疚感,她們認為自己做錯了事。即使沒有他人的評判,母親也會評判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甚至是一個自私的人。


這些自我評判,來自於母親“我不夠好”的個人信念。這是一個更深的陷阱。很多母親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性格有缺陷,什麼事也做不好。


如何跨越這些進化陷阱呢?


蘇茲·盧拉試著讓母親相信:自我關懷是互惠的。一個沒有自我剝奪,讓自己得到滋養的母親,在孩子的世界裡會成為一個“有益的存在”——她的情緒更穩定,對孩子更少指責,能給予孩子更多、更有質量的愛。


要清除內疚感與自我犧牲的心態,母親需要與自己的內在價值聯結。一個人的內在價值,不在於“所做”,而在於“所是”。一個嬰兒什麼也沒做,他就是有價值的。母親亦是,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你是一個獨特的精神存在,你是宇宙的孩子,你的內在美德和天賦是綽綽有餘的”。蘇茲·盧拉說。


在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慢慢遺忘了自己的內在富足。她只需跨越自我剝奪、內疚感、“我不夠好”個人信念等——這些由匱乏製造的種種陷阱,就可以重新抵達內在的富足之地。


“耗竭式育兒”:為什麼一代代母親都沒有進化?


母親的進化路徑:自我關懷


重抵內在富足之地的路徑,就是自我關懷。這也是母親進化的必由之路。


蘇茲·盧拉認為,自我關懷是母親從身體、心智、情緒和精神層面滋養自己,以便使自己可以體驗到幸福、活力和滿足的興奮感。


養育孩子可能是世界上最繁重的工作之一,會極大地消耗母親的體力與心力。很多母親認為,即使自己想要進行自我關懷,也沒有時間。


其實不是這樣的。蘇茲·盧拉在書中講述了一位母親的故事。


艾米麗的自我關懷,就是每週日買一束鮮花,將它們插在一個漂亮的花瓶中,然後擺在餐廳的桌子上。有一次,她身體不舒服,14歲的女兒格蕾絲替她買了鮮花,並非常細心地插在花瓶中。處在青春期的格蕾絲,在社交生活中將自己包裹起來。那一次,插完花之後,她向母親分享了自己的困惑。之後,格蕾絲就負責插花,艾米麗與女兒也重新有了聯結。她從未預料到,簡單的一束鮮花會給她與女兒帶來如此多的喜悅。


這個故事讓我心生感動。有時,改變生活只須在自己的桌上放一束鮮花。


每位母親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自我關懷方式,它們可能是:


放一首好聽的音樂;


用漂亮的盤子盛菜;


與孩子一起大聲唱歌;


買幾條漂亮的金魚;


用心做份水果沙拉……


我與月季探討她如何進行自我關懷。最後,她選擇每天傍晚,到家附近的公園散步半小時。她還計劃,每天睡前進行10分鐘的冥想。當她瞭解到可以為自己做些事情時,內心輕鬆多了。


“把自我關懷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蘇茲·盧拉建議,自我關懷必須能夠被輕易地納入你的時間表,與你的日常生活相輔相成。


之前,我就是一個不太會自我關懷的母親。現在,我嘗試給自己更多的自我關懷。比如,每天為自己準備三種水果。讀書或寫文休息時,削下薄薄的一片,或蘋果或梨子,丟給正在熟睡的倉鼠劉邦,看著它貪婪地大塊朵頤,心生歡喜。


當做到自我關懷時,母親就會達到一種“蓬勃的狀態”。蘇茲·盧拉認為,蓬勃是一種內在的幸福體驗,蓬勃的母親意味著即便撫養孩子所帶來的嘈雜和混亂沒有減少,但我們依然能夠體驗到幸福感。


蓬勃具有感染力。當母親充滿蓬勃的生機時,她們會發現,孩子也變得生機勃勃。


很多母親意識不到,自己內在的狀態,就是孩子每天的成長生態。“一個蓬勃生活的母親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她對孩子成長的最終影響和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影響,都是完全不同的。”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對母親而言,蓬勃就能改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