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昔年曾向五陵遊,子夜歌清月滿樓。

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裡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

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韋莊·《憶昔》

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找一個最“盛”的王朝,那一定是大唐。

大唐盛世,因為璀璨詩歌,比大漢多了幾分風華;因為萬國來朝,比大宋多了幾分霸氣;因為海納百川,又比明清多了幾分豪邁……

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華人仍被稱為“唐人”,華人居住的地方則被稱為“唐人街”,大唐歷世之榮耀,即華人歷世之榮耀。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長安繁華)

榮耀之餘,我們是否想過,唐朝為何會強盛至此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處處開花、處處繁華,大唐究竟有何不同?這盛世,究竟“盛”自何處?

一切還得從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統說起。

李世民,漢人or胡人?

李世民是漢人還是胡人?這是一個問題。

正史上能找到的記載為:李世民之父為李淵,李淵之父為李昞,李昞之父為李虎,李虎為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五世孫(李唐自認),李暠又自稱是西漢將領李廣的十六世孫 。這樣看來,李世民似乎應該是純正的漢人,不急,接著往下看。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 唐太宗李世民)

我們先從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來看,李虎其人,是大名鼎鼎的北朝“八柱國”之一,早期跟著鮮卑人拓跋魏起家,後來又跟隨宇文泰奠定了北周政權,被賜姓“大野氏”,開始世世代代和少數民族通婚。

李虎的兒子李昞,娶了大名鼎鼎的獨孤信的四女兒,後封元貞皇后,乃是正統的鮮卑族;接著再是李昞和獨孤氏的兒子李淵,即我們熟悉的唐高祖,其妻為竇氏,是宇文泰的外孫女,也有一半的胡人血統;最後再看李淵和竇氏的兒子李世民,其妻是著名的長孫皇后,長孫晟之女,同樣具有一半的鮮卑血統。

綜上所述,李世民的曾祖母、祖母、生母包括自己的正妻,都是胡人血統,所以,即使李世民的先祖是個實打實的漢人,到了李世民這一輩,也已經連一半的漢人血統都沒剩下了。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西魏—北周—隋—唐關係圖,標紅者確定為胡人)

所以,基本上可以下定論了,這個偉大王朝的偉大開拓者李世民,其實是個胡漢混血兒,是那個混亂年代民族大融合的“產物”,而整個李唐家族,至少自李淵以下,其實是個“混血家族”。

“混血”王朝的吸收與優化

那麼,為什麼要把唐朝強盛的原因和李世民的血統關聯起來呢?

在遺傳學上有這樣一個規律,一般基因差異越大的夫妻,生下來的孩子就會越聰明,有著民族差異的混血兒尤其如此。其原因是,父母之間的基因相差甚遠,因此孩子更容易遺傳到父母雙方的顯性基因,即更容易“吸收”到父母的特點。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混血寶寶)

作為“混血政權”的李唐同樣如此。

透過李世民的血統,我們可看到,李唐政權(包括隋朝)實際上傳承自北周,而北周政權建立的基礎則是以宇文泰為核心的西魏“八柱國和十二將軍”體系,陳寅恪先生稱之為“關隴集團”。這個締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傳承了幾百年的傳奇貴族集團,在建立之初即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 “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 “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徒之事”

總結起來就是:胡漢相融、文武合一。因此,關隴集團在建立之初就自帶“混血體質”,擅長吸收和包容。因此,傳承自關隴集團的李唐自然也就繼承了這一特質,能夠不斷地攝取胡、漢文化中的優質部分,並進行條貫、折衷、優化。這即是大唐能夠朝氣蓬勃、富有生機,並最終成長為盛世的根源所在。

接下來,我們就唐朝的幾個重要的制度來細細分析。


一、三省六部制

歷史書上講過,三省六部制這一中央官制,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並沿革千年,一直到清末。但實際上,魏晉南北朝這一大混亂時期才是三省六部制的重要形成期,隋與唐做的只不過是融合與優化。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尚書省形成最早,尚書一職最開始只是秦之九卿中隸屬於少府的一個小官,專門負責給皇帝出納書籍的。到了漢朝,漢武帝連續廢了幾個丞相後,覺得還是身邊的人好用,便開始重用尚書一職,以達到削弱相權、強化皇權的目的,到了東漢,尚書稱臺,已經發展成名副其實的宰相了。魏晉時期,尚書檯正式脫離少府,稱尚書省,成為全國政治樞要。

中書省的出現是為了防止尚書省的權力過重而開始的,東漢時期“天下樞要,在於尚書”,因此到了魏晉,起源於漢朝的中書一職正式稱省,承接了尚書省的一部分權力。

到了兩晉南朝時期,中書省的權力又迅速膨脹,一時“勢傾天下”,於是門下省隨之出現,開始與中書分權,原本只是秦漢時期散官、加官一職的侍中迅速成為大權在握的機要之臣。同時,伴隨著門下省的出現,諫議制、封駁制也開始形成,也標誌著三省制最初雛形的確立。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擔任過侍中一職的魏徵)

可以看出,“三省”並不是在唐朝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相權的不斷分散中歷朝歷代依次出現的,最終在南朝演化成了出令、審核、執行,三省三權分立的最終局面。

至梁陳(南朝),舉國機要悉在中書,獻納之任又歸門下,則尚書但聽命受事而已。——《文獻通考》

北朝各代入主中原後,開啟了胡漢相融的歷史,積極學習南朝漢人制度。北魏師承南朝,北齊、北周又沿襲魏制,與此同時,宇文泰又復古為今,採用六官制,確立了六部制的最初藍本。再後來楊堅代周,在隋朝繼續使用,最終大唐建立,承接隋制,完成了對三省六部制的最終確立。

由此可見,所謂的唐朝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其實是李唐對數百年來各代典章制度的吸收,然後再進行條貫和折衷,繼而才傳承千年的。

二、科舉制

接下來再來看看確立於唐朝的科舉制,同樣也與大唐的“混血體質”有關。

在隋唐以前,中國曆代的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舉薦為主,考試為輔,其弊端正是在於其“舉薦”二字。雖然“孝”、“廉”的判斷標準看似公平公正,但是卻極易被擁有“察舉權”的世族大家所操縱,特別是到了魏晉時期,察舉制的加強版“九品中正制”徹底淪為世族大家的統治工具,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極端局面。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舉孝廉)

門閥政治下的士族們奢靡、清談之風盛行,朝廷上下,只圖享樂,不知責任為何物,司馬王朝也很快在這種風氣下隕落。

到了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已經逐漸意識到魏晉以來門閥政治所帶來的危害,於是為了維護統治的長久,開始提出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

漢人統治下的南朝,明確提出“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而胡人統治下的北朝則更加激進,除了不拘門第,在考官監督考場時,“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後;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奪席脫容刀”,不合格的人當場就會遭到訓斥以及懲罰。

到了隋朝,楊廣正式設立了分科考試製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但此時的選官仍未脫離“舉薦”的範疇。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江南貢院)

唐朝建立後,在充分吸收了自南北朝以來對選官制度的改進後,正式確立了科舉制:

  1. 投牒自應,即自行報名,不用推薦;
  2. 考試定期舉行;
  3. 嚴格考試。

至此,科舉制才正式形成,並在中國一直傳承了一千多年。可以看出,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一樣,同樣也是大唐對於歷代制度的吸收與優化。

三、府兵制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大唐的軍事制度。如果說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形成是胡、漢共同努力的結果,那接下來要說的“府兵制”,則是完完全全來自胡人。

大唐軍隊之所以能夠橫行天下,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天可汗”,府兵制功不可沒。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大唐府兵制)

府兵制起源起於鮮卑族的部落兵制,由宇文泰和蘇綽所創。最早時,鮮卑人當兵,全家可以免除賦役,而漢人則負責耕種,繳納賦稅來供養府兵。這種體制強制地將胡人擅長打仗、漢人擅長耕種的特點結合起來

,同時,又賦予了軍人特權,提高了軍人地位,因此部隊戰鬥力相當高。

到了北周後期,隨著民族的不斷融合,漢人也開始被募為府兵,延至隋朝時,隋文帝楊堅又在保留軍籍的前提下把府兵歸入州縣戶籍,同時授予土地,讓他們平時耕地,農隙訓練,戰時則從軍打仗。這樣一來,不僅保留了府兵制下的強大戰鬥力,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可謂一舉兩得。

唐朝建立後,又一次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直接繼承了府兵制,並在唐太宗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府兵制下的唐朝,戰鬥力強悍,同時軍費開支大大縮減,農業生產大大提高,貞觀之治也由此開啟。

四、均田制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均田制,同府兵制一樣,唐朝的均田制同樣起源於鮮卑。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計口授田)

永嘉之亂後,中國北方長期戰亂,百姓流離失所,田地大量荒蕪,國家的賦稅收入受到嚴重影響。為保證國家賦稅,北魏政府頒佈“均田令”,把荒蕪的土地按人口分配給農民,然後由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並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這種措施一方面安置了大量的流民,降低了發生暴亂的概率,另一方面,又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增加了國家賦稅,因此一直沿襲到了隋朝。

唐朝的建立同樣經過了數年的戰亂,產生了大量荒蕪的土地,因此繼續採用了均田制用來恢復農業生產。均田制在唐朝的實行,使農業生產迅速得到了恢復,同時又未觸及到當時地主階級的利益,促進了王朝的封建進程,為大唐盛世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綜上,繼承了關隴集團“混血體質”的大唐王朝,在建立之初,即開始了它的吸收與優化之路。先是條貫、折衷了歷代的典章制度,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及科舉制,接著又包容、繼承了胡人文化中的府兵制和均田制,最終勾勒出了大唐盛世的輪廓,繪出了大唐榮耀。

與此同時,由於本身所具備的這種吸收和優化能力,大唐對於其他外來文化的攝取同樣很積極。通過西域傳播過來的印度、中亞、西亞文明以及通過南海傳播過來的南亞文明,同樣對大唐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總結

李世民以及李唐之“混血”,其實體現的是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一種相融。

當中原的帝國體制僵化、失去活力時,草原民族就會變成華夏傳統復興的主要承擔者。異族特殊的政治結構不斷地融入中原文明,為帝國體制的延續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進而帶動一系列的制度演化,使歷史的車輪不斷滾滾向前。

用陳寅恪先生的話來說,即: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

數千年來,從秦,到隋唐,到元,再到清,邊疆民族一如一股股“活水”,通過不斷地入侵給中原這片大湖泊注入活力,雖然這股“注入”染滿了鮮血,卻也是我們在研究中國歷史時所不能忽視的一部分。

大唐盛世,“盛”自何來,李世民用他的血統告訴你答案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