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忆昔》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个最“盛”的王朝,那一定是大唐。

大唐盛世,因为璀璨诗歌,比大汉多了几分风华;因为万国来朝,比大宋多了几分霸气;因为海纳百川,又比明清多了几分豪迈……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华人仍被称为“唐人”,华人居住的地方则被称为“唐人街”,大唐历世之荣耀,即华人历世之荣耀。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长安繁华)

荣耀之余,我们是否想过,唐朝为何会强盛至此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处处开花、处处繁华,大唐究竟有何不同?这盛世,究竟“盛”自何处?

一切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统说起。

李世民,汉人or胡人?

李世民是汉人还是胡人?这是一个问题。

正史上能找到的记载为:李世民之父为李渊,李渊之父为李昞,李昞之父为李虎,李虎为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五世孙(李唐自认),李暠又自称是西汉将领李广的十六世孙 。这样看来,李世民似乎应该是纯正的汉人,不急,接着往下看。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 唐太宗李世民)

我们先从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来看,李虎其人,是大名鼎鼎的北朝“八柱国”之一,早期跟着鲜卑人拓跋魏起家,后来又跟随宇文泰奠定了北周政权,被赐姓“大野氏”,开始世世代代和少数民族通婚。

李虎的儿子李昞,娶了大名鼎鼎的独孤信的四女儿,后封元贞皇后,乃是正统的鲜卑族;接着再是李昞和独孤氏的儿子李渊,即我们熟悉的唐高祖,其妻为窦氏,是宇文泰的外孙女,也有一半的胡人血统;最后再看李渊和窦氏的儿子李世民,其妻是著名的长孙皇后,长孙晟之女,同样具有一半的鲜卑血统。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曾祖母、祖母、生母包括自己的正妻,都是胡人血统,所以,即使李世民的先祖是个实打实的汉人,到了李世民这一辈,也已经连一半的汉人血统都没剩下了。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西魏—北周—隋—唐关系图,标红者确定为胡人)

所以,基本上可以下定论了,这个伟大王朝的伟大开拓者李世民,其实是个胡汉混血儿,是那个混乱年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而整个李唐家族,至少自李渊以下,其实是个“混血家族”。

“混血”王朝的吸收与优化

那么,为什么要把唐朝强盛的原因和李世民的血统关联起来呢?

在遗传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律,一般基因差异越大的夫妻,生下来的孩子就会越聪明,有着民族差异的混血儿尤其如此。其原因是,父母之间的基因相差甚远,因此孩子更容易遗传到父母双方的显性基因,即更容易“吸收”到父母的特点。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混血宝宝)

作为“混血政权”的李唐同样如此。

透过李世民的血统,我们可看到,李唐政权(包括隋朝)实际上传承自北周,而北周政权建立的基础则是以宇文泰为核心的西魏“八柱国和十二将军”体系,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关陇集团”。这个缔造了西魏、北周、隋、唐,传承了几百年的传奇贵族集团,在建立之初即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 “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

总结起来就是:胡汉相融、文武合一。因此,关陇集团在建立之初就自带“混血体质”,擅长吸收和包容。因此,传承自关陇集团的李唐自然也就继承了这一特质,能够不断地摄取胡、汉文化中的优质部分,并进行条贯、折衷、优化。这即是大唐能够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并最终成长为盛世的根源所在。

接下来,我们就唐朝的几个重要的制度来细细分析。


一、三省六部制

历史书上讲过,三省六部制这一中央官制,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并沿革千年,一直到清末。但实际上,魏晋南北朝这一大混乱时期才是三省六部制的重要形成期,隋与唐做的只不过是融合与优化。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尚书省形成最早,尚书一职最开始只是秦之九卿中隶属于少府的一个小官,专门负责给皇帝出纳书籍的。到了汉朝,汉武帝连续废了几个丞相后,觉得还是身边的人好用,便开始重用尚书一职,以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目的,到了东汉,尚书称台,已经发展成名副其实的宰相了。魏晋时期,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称尚书省,成为全国政治枢要。

中书省的出现是为了防止尚书省的权力过重而开始的,东汉时期“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因此到了魏晋,起源于汉朝的中书一职正式称省,承接了尚书省的一部分权力。

到了两晋南朝时期,中书省的权力又迅速膨胀,一时“势倾天下”,于是门下省随之出现,开始与中书分权,原本只是秦汉时期散官、加官一职的侍中迅速成为大权在握的机要之臣。同时,伴随着门下省的出现,谏议制、封驳制也开始形成,也标志着三省制最初雏形的确立。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担任过侍中一职的魏征)

可以看出,“三省”并不是在唐朝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相权的不断分散中历朝历代依次出现的,最终在南朝演化成了出令、审核、执行,三省三权分立的最终局面。

至梁陈(南朝),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则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文献通考》

北朝各代入主中原后,开启了胡汉相融的历史,积极学习南朝汉人制度。北魏师承南朝,北齐、北周又沿袭魏制,与此同时,宇文泰又复古为今,采用六官制,确立了六部制的最初蓝本。再后来杨坚代周,在隋朝继续使用,最终大唐建立,承接隋制,完成了对三省六部制的最终确立。

由此可见,所谓的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实是李唐对数百年来各代典章制度的吸收,然后再进行条贯和折衷,继而才传承千年的。

二、科举制

接下来再来看看确立于唐朝的科举制,同样也与大唐的“混血体质”有关。

在隋唐以前,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其弊端正是在于其“举荐”二字。虽然“孝”、“廉”的判断标准看似公平公正,但是却极易被拥有“察举权”的世族大家所操纵,特别是到了魏晋时期,察举制的加强版“九品中正制”彻底沦为世族大家的统治工具,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极端局面。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举孝廉)

门阀政治下的士族们奢靡、清谈之风盛行,朝廷上下,只图享乐,不知责任为何物,司马王朝也很快在这种风气下陨落。

到了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已经逐渐意识到魏晋以来门阀政治所带来的危害,于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长久,开始提出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

汉人统治下的南朝,明确提出“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而胡人统治下的北朝则更加激进,除了不拘门第,在考官监督考场时,“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不合格的人当场就会遭到训斥以及惩罚。

到了隋朝,杨广正式设立了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但此时的选官仍未脱离“举荐”的范畴。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江南贡院)

唐朝建立后,在充分吸收了自南北朝以来对选官制度的改进后,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1. 投牒自应,即自行报名,不用推荐;
  2. 考试定期举行;
  3. 严格考试。

至此,科举制才正式形成,并在中国一直传承了一千多年。可以看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一样,同样也是大唐对于历代制度的吸收与优化。

三、府兵制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唐的军事制度。如果说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形成是胡、汉共同努力的结果,那接下来要说的“府兵制”,则是完完全全来自胡人。

大唐军队之所以能够横行天下,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可汗”,府兵制功不可没。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大唐府兵制)

府兵制起源起于鲜卑族的部落兵制,由宇文泰和苏绰所创。最早时,鲜卑人当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而汉人则负责耕种,缴纳赋税来供养府兵。这种体制强制地将胡人擅长打仗、汉人擅长耕种的特点结合起来

,同时,又赋予了军人特权,提高了军人地位,因此部队战斗力相当高。

到了北周后期,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汉人也开始被募为府兵,延至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又在保留军籍的前提下把府兵归入州县户籍,同时授予土地,让他们平时耕地,农隙训练,战时则从军打仗。这样一来,不仅保留了府兵制下的强大战斗力,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唐朝建立后,又一次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直接继承了府兵制,并在唐太宗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府兵制下的唐朝,战斗力强悍,同时军费开支大大缩减,农业生产大大提高,贞观之治也由此开启。

四、均田制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均田制,同府兵制一样,唐朝的均田制同样起源于鲜卑。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计口授田)

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国家的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把荒芜的土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然后由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这种措施一方面安置了大量的流民,降低了发生暴乱的概率,另一方面,又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赋税,因此一直沿袭到了隋朝。

唐朝的建立同样经过了数年的战乱,产生了大量荒芜的土地,因此继续采用了均田制用来恢复农业生产。均田制在唐朝的实行,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同时又未触及到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王朝的封建进程,为大唐盛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综上,继承了关陇集团“混血体质”的大唐王朝,在建立之初,即开始了它的吸收与优化之路。先是条贯、折衷了历代的典章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及科举制,接着又包容、继承了胡人文化中的府兵制和均田制,最终勾勒出了大唐盛世的轮廓,绘出了大唐荣耀。

与此同时,由于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吸收和优化能力,大唐对于其他外来文化的摄取同样很积极。通过西域传播过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播过来的南亚文明,同样对大唐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李世民以及李唐之“混血”,其实体现的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一种相融。

当中原的帝国体制僵化、失去活力时,草原民族就会变成华夏传统复兴的主要承担者。异族特殊的政治结构不断地融入中原文明,为帝国体制的延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进而带动一系列的制度演化,使历史的车轮不断滚滚向前。

用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说,即: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数千年来,从秦,到隋唐,到元,再到清,边疆民族一如一股股“活水”,通过不断地入侵给中原这片大湖泊注入活力,虽然这股“注入”染满了鲜血,却也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所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大唐盛世,“盛”自何来,李世民用他的血统告诉你答案

(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