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兒子曹彰,擁兵十萬,為什麼不反了曹丕?

歪膩50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這首《七步詩》流傳千古,兄弟同室操戈是十分愚蠢選擇,和睦方可保天下太平。曹丕作為合法繼承人,曹彰若貿然反對曹丕必然結果悽慘。

曹丕作為合曹操合法繼承人天時地利人和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洛陽去世,曹丕作為接班人順利繼位,曹彰率軍直逼洛陽,並交出兵權。

曹彰雖有十萬大軍,可他一旦謀反必不得人心,曹丕作為曹操合法接班人,深得人心,並有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等人輔佐,百官擁戴、眾望所歸。

曹彰謀反必然忤逆曹操意思,不忠不孝,此舉必然引起百官和天下共討之。

曹彰就算攻下洛陽,也很快給各路討逆大軍擊潰,不會有人支持曹彰,曹彰選擇謀反,就是曹氏罪人,何以見亡父曹操。

曹丕作為合法繼承人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優勢,曹彰謀反,必敗。

曹彰有勇無謀,世族大家不會支持其謀反

曹彰有勇無謀,不善權術,不懂與人交往,曹丕懂得收攏人心,善權謀,禮賢下士。百官必然支持曹丕,符合他們利益。

世家大族必然不支持曹彰,曹丕作為曹操法定接班人,已是實事,深得人心,曹彰若謀反無論成功與否,不會獲得世家大族支持,曹彰若謀反,很快也會敗退。

不利曹魏政權穩定

曹彰謀反導致內亂,東吳孫權、巴蜀劉備乘機偷襲,得不償失,這兩方勢力巴不得曹彰謀反,坐收漁翁之利。曹魏內鬥,孫劉聯盟壓境,曹彰就算獲得一時勝利,就算不給曹魏文臣武將殺害,也會死在孫劉聯盟之手。

綜合所述,曹彰一旦起兵奪權,必為曹魏罪人,有可能天下大亂,混戰不休,曹彰成為歷史罪人,這不是曹彰希望結果,他選擇交出兵權,明智之舉。


莫地方


曹彰就是擁兵20萬,他也不敢反曹丕,曹彰沒有造反的野心和時機。

之所以有人認為曹彰有造反的嫌疑,是因為曹操臨死前,曾經召身在長安的曹彰前往洛陽見面,結果曹彰還沒有到洛陽,曹操就去世了,於是曹彰就問賈逵:曹操的璽綬在哪裡?被賈逵一句話頂回去了,賈逵說:太子在鄴城,國有儲君,這不是你應該問的。




其實這件事很有意昧,曹操臨死前為什麼召曹彰?曹彰為什麼問璽綬?

先說第一件事,曹操召曹彰應該是想見兒子一面,交待一些事情。至於交待什麼事?肯定是家事,跟繼承人無關,去看看曹操臨死前寫的遺書,全是交待一些家中的瑣事,沒有一句話提了權力交接問題,全是家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況且曹操的繼承人問題早就定了,曹操早就確定了曹丕是繼承人,曹丕當時的官職是五官中郎將,同時是副丞相,留守鄴城,曹操的兒子當中唯獨曹丕沒有封侯,為什麼?因為曹丕是要繼承曹操的爵位的,所以不封侯,其它兒子不用繼承,所以封侯。

當時漢獻帝在許都,曹操在洛陽,曹丕在鄴城,鄴城才是曹操的大本營,同時也是曹操魏王封國的都城,皇帝出征,太子留守,這是常規,曹操出征,讓曹丕留守,也符合這個原則,曹丕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是繼承人的鐵定人選,不存在爭議。



曹操是公元220年正月到達洛陽的,當月就病死了,曹操召曹彰也應該是220年正月的事,在這之前,曹操剛剛解決關羽的襄樊之戰,回師洛陽。按道理來說,如果不是曹操生病,他應該繼續回到鄴城,曹操到達洛陽的當月就病逝了,說明曹操得的是急病,他自已也沒有想到。

換句話說,曹操在召曹彰到洛陽時,很可能是沒有生病的,結果一得了病之後,連曹彰的面都沒有見到,曹操繼承人都定了,召見兒子無非就是交待一些事情,敘敘舊而已,千萬別想得太複雜了,雖然曹操有時候很複雜,但對自已家人,曹操一直很簡單。



再說曹彰為什麼要問先王璽綬?璽綬就是玉璽和印綬,是權力的象徵,按道理來說,曹操去世後,璽綬應該保存好交給繼承人,以便繼承權力,這個不應該是曹彰問的,要解釋曹彰為什麼問,就得了解一下曹彰是什麼人?

曹彰就是一介武夫,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是武夫,沒錯,曹彰作戰勇猛,力能搏虎,立志當一個將軍,從來不是一個政治家。



就連曹丕也從來沒有認為曹彰是自已爭奪繼承人的競爭對手,在曹丕和曹植爭位的時候,基本上沒曹彰什麼事,因為曹彰的理想是當一個有作為的將軍,就連曹操本人都知道,沒有人認為曹彰有野心。

曹彰本人也確實是一個沒有野心的將軍式人物,我認為曹彰問璽綬恰恰是曹彰正直,無野心的表現,曹彰作為最先到達洛陽的曹操兒子,他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曹家的政權,他問璽綬只不過是為了保護璽綬,如果曹彰真有野心,賈逵能擋住得曹彰嗎?



賈逵一句話就把曹彰頂回去了,曹彰也什麼過激的表現,只是在那個敏感特殊的時機,難免外人有其它想法,曹彰的本意無非就是保護璽綬,沒有野心,如果曹彰真要造反,不應該先搶了璽綬,再偽造詔書造反嗎?可是他沒有,否則就是十個賈逵也擋不住曹彰。

曹彰就是個耿直BOY,曹操問他將來的志向是什麼?曹彰就老老實實回答:當個縱橫疆場的將軍。曹彰平定西北鮮卑烏桓叛亂時,經過曹丕處,曹丕教他跟曹操彙報工作時,說功勞是別人,曹彰就老老實實按曹丕的話說,曹操就大喜,曹彰就是這樣一個毫無心機的人。



這樣的曹彰,就算擁兵二十萬,也不用擔心他會造反呀!況且曹彰身邊並沒有聚集一批文武謀士慫恿他造反呀!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彰是曹操兒子中最驍勇的,而且手握重兵,曹操死後,他為什麼沒反曹丕呢?

第一,曹彰在武勇上,與曹操最像

曹操的兒子中,若論勇武,只有曹彰與父親最像。因此,曹操還是比較疼愛曹彰的。曹彰在戰場上最出色的表現,是平定烏桓部將的叛亂。

公元前217年,代郡、上谷一帶烏桓部落叛變,曹操派曹彰前往鎮壓。曹彰不負所望,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在桑乾河北擊破烏桓,殺數千人。曹彰這一戰,威震北疆,烏桓、鮮卑等部落紛紛歸服。

第二,曹操死後,曹彰試探父親的璽印

曹彰與曹丕、曹植是親兄弟,母親都是卞夫人。曹丕排行老大,曹植老二,曹彰老三。以古代長子繼承的傳統,曹丕理所當然應成為法定繼承人。從名份上看,曹彰實際上並沒有成為繼承人的資格。就算繼承人不是曹丕,那也還有個曹植。

曹操去世後,當時曹彰被封為鄢陵侯,他從長安趕往洛陽,見到賈逵後就問:“父王的印璽在哪裡呢?”一見面就問父親的印璽,要知道印璽是權力的象徵。曹彰顯然有窺視神器的念頭。但這個念頭很快就被賈逵給打下去。賈逵不客氣地指出,國家已經有新的君主,印璽在哪裡,不是你能問的。

曹彰在名份上不足以跟兩個哥哥競爭,又得不到老臣們的支持,自然就知難而退了。

第三,曹丕對曹彰下黑手

當時不止賈逵,很多人都認為曹彰很可能政變奪權。尚書陳矯要曹丕趕緊即位,他說:“曹彰正守在靈柩之側,萬一有變,國家社稷危矣。”可見大家對曹彰這個是,是非常擔心的。因此,第二天,曹丕正式繼承王位,以杜絕曹彰奪權的企圖。

自從曹彰“問璽”後,曹丕對這個親弟弟非常防患。據說曹彰後來便是死在曹丕之手。據《世說新語》的說法,曹丕是用毒棗毒死自己的弟弟。當時卞夫人發現後,想取水給曹彰喝,以便排出毒素,但曹丕把所有裝水的器具都毀掉了,最後曹彰毒發身亡。

曹彰之死,一點也不奇怪。曹彰有野心,但沒付出行動;而曹丕又是心胸狹隘之人,怎麼能容得下他呢?


君山話史


曹彰在當時確實是傭兵十萬,曹彰並不是沒有要反曹丕,三國在曹操死前將自己的位子讓給了曹丕,於情於理曹丕是真的有實力接受這個位置的,當時曹彰傭兵十萬,帶著十萬的精兵回許昌給曹操送喪。


這件事只要是明眼的人就可以看出,曹彰不滿曹丕要帶十萬兵馬推翻曹丕,這時曹丕也是知道,當時許昌守兵不足五萬,再加上其他將領也不在許昌都各自在自己的領地守著,曹丕知道憑藉許昌的兵馬是守不住曹彰的,這時候司馬懿就說只要他一人就可以勸退曹彰讓曹丕不要急。

司馬懿孤身來到曹彰的營裡,先是以曹操遺書說曹丕確實是曹操親自定的接班人,然後又以曹操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希望的就是你們兄弟團結一致對抗孫劉,問曹彰是否真的狠心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嗎?最後又和曹彰說,將軍你雖然有十萬精兵但是短時間內要想攻下許昌也是做不到的,在你攻打許昌的時候,張遼、徐晃、曹仁、夏侯等將軍就回來許昌救援,到時候將軍能打的過嗎?張遼將軍他們所擁有的兵將一個也不會比將軍少,曹彰聽完馬上就坐不住了問司馬懿我要如何做,我現在有十萬兵馬,曹丕一定不會放過我的,司馬懿就和曹彰說,當今魏公就是不想看到兄弟相殘特使我前來和曹彰將軍說和,只要曹彰將軍將兵權交出,然後主動負荊請罪,魏公是不會過分懲罰將軍的,而且天下人也看在眼裡,魏公剛剛即位要得天下比先得民心,所以曹彰將軍安我剛剛的去做不會有任何的錯的。

所以說曹彰並不是沒有反曹丕,相反的是曹彰有反曹丕,都兵臨城下了,怎麼可能沒反,只是被司馬懿給說服了,自己交出了兵權正是因為這樣曹彰保證了自己的性命,在歷史上曹丕雖然在眾多的子嗣中勝出但是曹丕對於自己的兄弟姐妹還是很不錯的,並沒有趕盡殺絕。


幽暗的啟明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一共有25個兒子,他和卞夫人的嫡子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位。其中,曹彰,字子文,“臂力過人”,武功高強,曾多次領兵作戰,手下有數萬精兵強將,實力雄厚。因其鬍鬚黃色,被曹操親切地稱為“黃鬚兒”。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後,擁有十萬軍隊,實力雄厚的曹彰為何沒有反了呢?

個人認為曹彰沒有反了曹丕,有以下三個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曹彰不愛讀書,愛刀劍。

曹操的四個嫡子,曹丕、曹植都喜歡讀書,和曹操並稱“三曹”,而曹彰卻不喜歡讀書寫字。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帶兵打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在曹操創業時期,“打天下”是需要征戰沙場的大將的。然而,“坐天下”需要有文化,善於權謀之人,武將是不適合的。像孫堅和孫策,都是開疆闢土的主公,而孫權的長項是治理天下。曹操的幾個兒子也是同樣的道理,曹彰適合打天下,開疆闢土,而穩重的曹丕適合治理天下。曹彰作為武將,最傑出的戰績為擊破代郡烏丸,降服鮮卑,闢地千里。

漢中之戰中,劉備派出“義子”劉封挑戰,曹操大罵:“賣草鞋的小子,親兒子不行,怎麼派出你的義子來戰。我的黃鬚兒來如果在此,豈容你的義子猖狂。”於是調遣曹彰前來助戰。曹彰得到命令後,日夜倍道而來,可惜已經遲了。當曹彰來到時,曹操已經從漢中回來,回到長安。

而在演義中,曹彰成功來到前線,和劉封大戰在一起,僅僅三個回合,打敗劉封。從這可知,曹彰比劉封厲害多了,是名副其實的猛將。曹操也為自己有一個能征善戰的親生兒子自豪。

其次,在曹操眼中,曹彰不適合作為繼承人,只在曹彰的哥哥曹丕和弟弟曹植之間選擇。

曹丕文武雙全,他六歲學會了射箭,八歲學會了騎馬。從十歲起,曹丕就隨父親曹操南征北戰,在軍旅中長大,養成了他特有的沉鬱性格氣質。像曹丕這樣的人物,最適合當皇帝了,給臣子們威壓,有效治理國家。年僅十歲的曹丕能在宛城之戰中,趁亂逃出,而他的哥哥曹昂卻未掩護曹操,和典韋戰死在亂軍之中。

而曹植從小非常聰慧,人稱“小神童”,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他出口成章,文思敏捷,如銅雀臺落成,曹操召集了一批文士“登臺為賦”。曹植下筆如有神,第一個交卷。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一度還打算立其為世子。

像曹丕和曹植這樣有才華,曹彰自愧不如,他因此放棄了和哥哥、弟弟爭奪世子的想法。在曹操的眼中,曹彰只知道舞刀弄槍,是不適合作為繼承人的。因此,曹操在曹丕和曹植兩人之間選擇,把曹彰排除在外。

最後,曹丕對待曹彰,還是很不錯的,一直加官進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陽病重,召見曹彰。然而曹彰還沒到來,曹操就已經逝世了。由於曹操生前已經定下了世子是曹丕。所以曹丕順利成為新的魏王。曹丕以魏代漢後,加封自己的兄弟們。其中對曹彰非常優厚,頒佈詔書說:

“先王之道,庸勳親親,並建母弟,開國承家,故能藩屏大宗,禦侮厭難。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並前萬戶。”

黃初二年(221年),曹丕將曹彰的爵位由鄢陵侯為鄢陵公。僅僅過了一年,他又將曹彰封為任城王。曹丕毫不吝嗇,一直給兄弟曹彰加官進爵,可知曹丕對待兄弟曹彰還是很不錯的,到了王爵。

總結:由於曹彰不愛讀書,愛征戰,不適合“坐江山”,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自己的哥哥曹丕和曹植,因此沒有爭奪繼承人的位置。同時,曹丕登基為帝后,對待曹彰等兄弟還是很不錯的,他一直給曹彰加官進爵,一直到了王爵。曹彰也只適合衝鋒陷陣,為曹氏江山保駕護航,而不是成為一家之主。


魁哥說歷史


兄弟同室操戈乃是最愚蠢的事情,更何況曹彰與兄長曹丕感情犢深,曹彰何反之有。




懷疑曹彰有謀反之心的,多是因為看了《三國演義》。曹操病逝之後,曹丕即位為魏王,當時鎮守長安的鄢陵侯曹彰率領十萬大軍自長安前往鄴都奔喪,曹丕大驚,懷疑曹彰為圖魏王之位而來,諫議大夫賈逵自告奮勇前去勸說曹彰。結果曹彰一到鄴都城下,即問:“先王玉璽何在?”賈逵答曰:“世子已即魏王大位,國有新君,這不是你做臣子該問的”。並勸說曹彰隻身入城,兄弟二人在宮中抱頭痛哭,一場極有可能發生的變亂在賈逵的勸止下有驚無險的得到平息。



當然這一段自然是《三國演義》的杜撰,歷史上的曹彰,是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二子,與魏文帝曹丕、陳王曹植都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曹彰尚武,不喜文章,而且勇力過人,弱冠前曾與猛虎搏鬥,在曹操諸子中,曹彰其實最像他,曹彰曾率軍征討烏桓,降服遼東鮮卑首領軻比能,因戰功顯赫,所以深得曹操寵愛,被曹操稱為“黃鬚兒”。



曹彰不愛讀聖賢之書,卻好騎馬射劍,曹操對此頗為不滿,勸誡他說“你不向往學習聖賢之道,卻只好騎馬射箭,這都是對付一個人的,並不值得珍貴。”曹彰卻對身邊的人說:“大丈夫應該要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大將軍,統御十萬之眾在沙漠上馳騁,驅逐夷狄,建功立業,哪能做什麼博士呢?”曹彰是一個典型的武痴,曹操有一次問幾個兒子的愛好,要他們說出自己的抱負和志向,曹彰與眾不同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說:“願做將軍。”並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披堅甲,握利器,面臨危難不顧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曹操很是欣慰,因為諸子之中,極為尚武的曹彰其實是最像自己的。

在曹丕與曹植為世子之位明爭暗鬥的時候,曹彰已領 越騎將軍職留守長安,曹彰遠離世子之爭,應該是因為自己有自知之明,帶兵打仗可以,但治國理政能力就遠不如哥哥了,曹操應該是知道將來會出現兄弟爭位的事情,所以早早便把曹彰安排到長安,這無疑是直接斷了曹彰爭位的念想。



卞皇后所生三個嫡子,長子曹丕與次子曹彰關係比較要好,這是關鍵。曹彰手握重兵,是曹操對他的信任,曹彰無意於爭權奪位,對於兄長曹丕與三弟曹植緊張的關係他也並未參與其中,這說明曹彰很早就被踢出了王位之爭,曹彰自己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己註定與王位無緣,他為人耿直,與兄長關係融洽,在大是大非面前,曹彰雖握有兵權,卻從未有過謀反的想法。


大國布衣


長子曹昂逝世之前,曹操最喜歡的兒子就是曹昂,世子之位基本沒什麼爭議。曹昂在宛城戰死後,曹操最喜歡的是曹衝。直到曹昂、曹衝都意外死了,曹丕、曹植才有了爭奪世子的機會。

曹彰是曹丕、曹植同母所生的兄弟,他從小就不喜歡文學,專愛騎馬射箭。兩臂的力道驚人,能赤膊搏虎,徒手伏象,是天生的武將胚子。曹操曾試探過幾個兒子的志向,曹彰回答道“好為將。”這時候的曹彰幾乎沒有表現自己爭權奪政的野心。

不過曹操駕崩後,曹彰並不是完全沒有反心,期間好像也有過一些異動。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老闆在洛陽駕崩,臨死前召曹彰到洛陽。當時曹彰行越騎將軍留駐長安,於是火速趕至洛陽。到洛陽後,他立馬向賈逵詢問先王的璽綬。結果被賈逵以“國有儲副,非其所問”一口回駁了。曹彰見賈逵聲色俱厲,因此沒敢繼續糾纏。

史籍記載如下:

鄢陵侯彰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

正如賈逵所說,王國有太子曹丕尚在,“璽綬”不應該是曹彰該關心的問題。曹彰急於找尋璽綬的下落,明顯是不服曹丕的表現。

我們再看一下《三國志·曹彰傳》裴松之引注《魏略》

彰至,謂臨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曹彰找尋璽綬不成,反被賈逵訓斥一頓。於是他又去攛掇曹植。說曹操召他回來,本意是想傳為給曹植。曹彰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激起曹丕、曹植之間的內鬥,自己則可以坐收漁利;但是曹植也非常聰明,一早就看出了他的意圖。於是以“袁氏兄弟”的結局也將他回駁了。

曹彰想反,但他得不到朝臣的支持。想攛掇兄弟曹植造反,又被曹植一眼識破。雖有十萬之眾卻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一氣之下捲鋪蓋捲走了。

始彰自以先王見任有功,冀因此遂見授用,而聞當隨例,意甚不悅,不待遣而去。

後曹彰病逝,《魏氏春秋》有載:

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

因此!綜合以上史書典籍,正應了曹老闆的那句話“黃鬚兒竟大奇也!”曹彰並非完全沒有帝王之志,只不過他比曹丕、曹植隱藏得更深。


愛尚文史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曹彰為卞夫人與曹操所生第二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世人都說,曹操兒子各身懷絕技,而曹彰卻承襲了曹操作戰勇猛的特點。曹彰自幼不好讀書,專愛騎射,臂力過人,他是難得的將才。年少時就曾射殺白虎,深受曹操的器重。曹操曾責問曹彰為何不讀聖賢之書,曹彰卻說:大丈夫應該馳騁沙場,建功立業,鎮守一方。

由此可見,曹彰自幼就立志做大將軍。因其鬍鬚為黃色,又被曹操稱為黃鬚兒。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為鄢陵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陽去世,任命曹丕為繼承人,曹彰曾率十萬大軍兵臨洛陽,前來弔孝。隻身與賈逵一起入城,並交出所有兵權。有人便質疑,如果曹彰率軍謀反,能否擊敗曹丕,成功篡權。筆者認為曹彰會以失敗告終,以下依據演義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曹彰謀反,忤逆曹操,會被世人認為不忠不孝。曹操在臨死前,便指定曹丕為繼承人。在曹操看來,曹植嗜酒成性,胸無大志,而曹彰有勇無謀,曹熊更是體弱多病,都不能成為合格的繼承人。於是曹操在死前,託孤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等,共同輔佐曹丕為繼承人。而曹丕也得到百官們的擁戴,眾望所歸。

如果曹彰依然率軍謀反,就是忤逆曹操本意,與百官們作對,作為兒子,曹彰行為是不孝,作為下屬,曹彰的兒子是不忠。而當時世人忠孝看的最重,因此百官們會竭盡全力討伐曹彰。而曹丕會以魏王的身份,號召天下諸侯,共同討伐篡逆者曹彰。一時間曹彰便成為眾矢之的,夏侯惇、張郃、徐晃、張遼等,都會前來協助曹丕。這些人都是當世名將,曹彰不是對手。

除非曹彰在十天之內攻克洛陽,但洛陽也有守軍,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曹彰攻克洛陽,也會被各路大軍擊敗。由於沒有人擁戴曹彰,各路諸侯都會各懷鬼胎,曹彰很有可能成為曹氏的罪人。因此曹彰謀反,不會成功。

其次曹彰篡位,不得人心,不會得到百官和世族的支持。曹操臨終遺命,讓曹丕做世子,這已經成為事實,曹彰謀反,不得人心。無論他是否成功,都不會得到眾人的支持。三國是世族政治,世家大族壟斷了絕大部分領域,人才濟濟,沒有他們的支持,別說是曹彰,就是曹操也不能坐穩江山。這就是為何曹操不敢謀反,因為當時很多人還是向漢室的。

再者說曹彰有勇無謀,不善權術,更不懂得與人交往。而曹丕就更懂的籠絡人心,百官們家中有事,曹丕都會到訪。在百官們看來,曹丕為人中肯,做事有分寸,遠非曹彰可比。

最後曹彰如果謀反,東吳孫權,西蜀劉備也會乘機偷襲。劉備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視曹魏為頭號大敵,最痛恨的人就是曹操。可以說劉備巴不得曹彰叛亂,這樣他就可以起舉國之兵伐魏。而東吳也不會作壁上觀,孫權也會乘勝進兵,分一杯美羹。於是會出現曹魏被夾擊的局面,而曹魏內部也在爭鬥,承受不起大軍壓境,即便曹彰踐行攻克洛陽,即使不被曹魏文臣武將誅殺,也會被孫劉聯合絞殺。

曹魏一但出現動盪,其政權就有可能傾覆。而曹操的後代沒,也會被誅殺,不會有好下場。可以說曹彰一但起兵奪權,就會成為曹魏的罪人,而天下很有可能再次大亂,混戰不休,曹彰也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對於曹彰本人來說,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因此他沒有篡權,是明智之舉。


我們的三國


在三國之中是有著這樣的場景的。在曹操死後很多人都是不服的,尤其是曹操的那幾個兒子,個個都是非常的優秀,都認為自己應該繼承曹操的王位,並且是擁有統一三國的實力,可是曹操死的時候把所有的權利都給了曹丕,自己什麼都沒有,所以很多人都是不服的,於是很多人就想要造反,但是很多人也沒有辦法,畢竟曹丕是那麼強大,而有一個人擁有很強大的力量,他敢反對曹丕,這個人就是曹彰。



但是他擁有很強大的兵馬,尤其是魏國最強大的兵馬,所有人都是聽從他的號裡的,可是面對已經是這樣的結局了,他本來是想要反抗的,但是最後為了不讓自己兄弟相殘,最後是選擇放棄了,而且這一切都是他父親曹操的遺願,所以他也沒有辦法。


曹彰本來是有機會的,但是他最後是選擇放棄了,因為他們是為了家族和睦,為了天下統一,所以才會這樣子的。

曹丕聞曹彰提兵而來,驚問眾官;一人挺身而出,願往折服之。眾視其人,乃諫議大夫賈逵也。曹丕大喜,即命賈逵前往。逵領命出城,迎見曹彰。彰問曰:“先王璽綬安在?”逵正色而言曰:“家有長子,國有儲君。先王璽綬,非君..


當曹操死後很多孩子都趕了過來,而且這也是必須要改過來的,要不然的話曹丕這麼陰險狡詐的話,必然是會殺掉這些兄弟,當初曹植差點就被殺掉了,就是因為有這個理由的。而很多人都瞭解曹丕,畢竟是親兄弟的,所以他們必須要趕過來,而有一個人不放心不僅是自己趕過來了,並且是帶著10萬大軍,怎樣通過用武功的方式去壓迫曹丕,但是曹丕雖然害怕,但是手底下還是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這都是曹操留給曹丕的。



有一個人提升而出,最終是和曹彰理論了起來,說這一切都是曹操的願望,希望他能夠安定下來,不要再搞其他事情了,當時他聽到了這些事情的時候已經是沒有辦法了。要是再這麼弄下去的話,自己不僅是沒有好果子吃,反而是使自己父親的意願沒有得到安穩,更重要的是當時有外部強大的敵人,他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磨難,自然是明白一個道理,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既然一切都是已經是結局了,再加上他也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很多人看到他是一個非常火爆脾氣的人,和張飛是差不多的,但是他腦子和張飛也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粗中有細,一切都是以大局為重,這也是曹操非常放心他的一個原因,最後他放棄了所有的權利,聽從了曹操的安排。

你們知道他是一個多麼偉大的人物嗎?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曹彰沒有動機,他也不會反。

曹彰根本就不在意世子之位,只想學衛青,霍去病建立功業。

世子之爭是曹丕和曹植,這兩個人都是曹彰的親兄弟,對他來說,誰當都一個樣。

曹丕之位是曹操承認的,如果曹彰起兵,那就是造反。

建安二十三年曹彰徵烏桓,功勞即著,去長安見曹操,經過鄴城,此時曹丕己經成為世子並駐守鄴城,他們兩人見面曹丕還勸曹彰要謙虛。

或許曹丕不喜歡曹植,但曹彰與他又沒利益相爭,也沒什麼討厭的,畢竟親兄弟。

世說新語說曹丕害死了曹彰,小說可信度小。

曹丕剛繼王位時,曹彰就放棄兵權回封地了。

黃初四年,曹彰覲見時暴斃於府中,此時曹丕已經當皇帝四年了,早就穩了,要是剛當皇帝,我信他會對曹彰下手,如今,己經沒必要了。

曹植贊曹彰:以王之雄武,吞併巴蜀,如鴟銜腐鼠耳!

況且,連關係不怎麼的的曹植都活得好好的,曹丕也沒對曹植往死裡整,又何苦為難曹彰呢?

只能說,他們兄弟幾個都是短命鬼

曹丕,四十歲。

曹彰,三十五歲。

曹植,四十一歲。

曹熊,早薨,不知道活過三十沒。


(關注我,有更多三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