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一個意思嗎嗎?

苡居Ync66290


我覺得是一個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同一個道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管仲列傳》。這是我們古代人逐漸從社會生活中總結的理論。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生活中衣食無憂之後會進一步考慮禮節與榮辱的問題。要想讓百姓在精神文化上有所追求,那麼首先要解決百姓所關心的基本生存與溫飽問題

“倉廩實”與“衣食足”都是講的是物質基礎,也就是經濟基礎;而“知禮節”與“知榮辱”都是講的精神文化追求,也就是上層建築。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遞進關係,強調“倉廩實”進而才能“知禮節”,“衣食足”進而才能“知榮辱”,所以也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根據現代心理學重要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的需求是從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解決基礎的溫飽問題,達到倉廩實和衣食足的物質經濟問題,解決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思考和解決發展問題的“知禮節與知榮辱”。

前一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我國古代先人的社會生活經驗總結,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而後一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馬克思通過社會實踐與觀察後進行的經驗與理論的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理論觀點。

所以,兩者在表達上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實際上表達的是同一個道理。所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可見,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一點不比近現代的思想哲學理論家差,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應該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更應該堅持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保持我們的文化自信,繼續傳承和發展我們優秀的文化。


文人鬼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家庭富裕啦!糧食充足啦,有盈餘啦!才會去講究繁瑣的禮節!豐衣足食啦!才會知道恥辱廉恥!什麼東西是高尚榮耀!,什麼東西是低賤恥辱?什麼事情可做,什麼事情可做。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是說只要你有實力啦!有錢之後!才能決定你的地位的高低!處在哪一個階層?簡單的翻譯就是說,錢能決定你是窮人還是富人,決定你的社會地位!!

兩句話不是一個意思!第一句話的意思說,有錢豐衣足食之後,人會慢慢的學好變善良!會尊敬人愛護人!知可為知不可為!從善如流!禮賢下士!君子不食嗟來之食!廉者不飲盜泉之水!知道什麼事兒是榮耀的,什麼事兒是恥辱的?

第二季話的意思是說,有錢了才會成為富人,才會在朝堂上行走!有權利有地位!但富人中也有很多為富不仁的壞蛋!很多財富也是來歷不明的!靠偷蒙拐騙得到的!並且更加的斂財聚財!成為一個更大的蛀蟲壞人,比如歷朝歷代的奸臣賣國賊!如趙高!嚴嵩,秦檜,蔡京

所以我認為這兩句話不是一個意思!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裡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翻譯成白話就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這是講的一個普遍常理,如果一個人都肚子吃不飽、衣服不蔽體,哪還有心思講禮儀榮辱?中國歷史幾千年也證明,只有在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了,社會禮儀風尚才能提高,經濟文化也會相應發展,反之,民不聊生的時候就蘊藏社會危機,很多人把禮儀綱常就拋之腦後了。

但是,衣食足是知禮儀的條件,但不是絕對條件。正如司馬遷所改:如果衣食足則知禮儀,那就是絕對條件,只要衣食足了,人們就自然而然地知禮儀了,其實不然,還要倡導教育,人們才能知禮儀,是“衣食足而知禮儀”,衣食足了提倡禮儀更容易一些,並不是說社會經濟不發達國家就不要禮儀了。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關係比衣食足知禮儀的關係包含的內容要豐富得多。


鵬學天下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的管仲之口,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才能知道禮儀,豐衣足食才會知曉榮譽和恥辱。

簡而言之,這句話重在強調物質條件(社會經濟)對精神文化的影響,從某中程度上說,經濟基礎對文化的水平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在古時候,平民子弟與地主家庭和官宦家庭出身的子女他們在經濟基礎方面確實有較大差距,某種程度上也確實影響啦他們在追求文化修養方面的途徑,包括在當今社會,家庭經濟水平對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還是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看來,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們不能否認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在不同歷史時期,文化都是前後相繼的,文化的獨立性還表現在特定歷史時期教育的形態,並不完全和當時社會的形態相一致。

而且文化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經濟會決定或者帶動文化的發展,反過來文化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促進經經濟的發展。

因此,總體看來,這句話說的過於絕對,不夠全面,我認為他的觀點有點過於片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 ,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

經濟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也就是說經濟基礎會決定上層建築發展的程度和結果,這是完全正確的,毫無爭議的。

因此,個人認為“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有著區別的,不能完全把這兩句話等同,我們應用發展的觀點來品讀這兩句話,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



夢想紛飛mg


我從以下幾點來解答您的疑惑:

1: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2: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3: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同一個意思,不過在具體理解上稍有不同,管子提出這個理論的願意在於想提醒當時的君主要以民為本,讓老百姓豐衣足食才能去顧忌禮義廉恥,如果百姓都餓著肚子吃不飽怎麼去顧及這些道德層面的東西呢?管子想表達治理國家是自下而上的,提醒君主不要貪圖享樂,要更多的體察民情。

4: 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中提到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5: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必須先滿足衣食住行(經濟基礎)然後才能考慮思想、文化、藝術和文明(上層建築)等精神層面的問題!

6: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句話跟這兩個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所以,他們的大意是相同的,不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更加的被廣泛使用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這裡是青海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兩個句話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大的不同。

就相同之處而言。這兩句話都表示:只有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但是不同之處也很明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更多的強調的是,只有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後,人們才會考慮到自己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比如說知禮節知榮辱。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並沒有強調精神方面的需求,它只是強調只有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之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沒有刻意強調是精神方面的發展還是物質方面的發展。

所以綜上所述,這兩句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更多的是強調物質基礎,對於精神方面需求的決定因素;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僅僅強調物質基礎的重要性。


海海文化閒談


不完全,

一個是指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滿足了吃飽就會需求社交和尊重,也就知禮節而明榮辱。

一個是指社會:國家機器的構建。馬克思和恩克思在1845~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誌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在這之後,馬克思依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理論,分析了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獲得的重大成果,並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充實和具體化。

他在1859年寫的序言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作了精闢的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凡人評論熱點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古人說的,我怎麼覺得禮儀榮辱和窮富沒啥關係。至於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也沒有發現有決定的關係,這兩句古今論述混搭的就是一鍋粥,什麼成色也確定不出來。

當年的地主官僚家出來的孩子常常是惡少,他們家缺錢乎?怎麼出那麼多不知禮不守法的小混混,難道史書記錄故意歪曲,還是仇富人太多醜化。抑或是現代人貶古頌今。當然窮人也不等於優秀,但陋山惡水出刁民一樣不是誠摯的說法。仁義禮信常與知書達理並行,這點到是挺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過科學論證了,總不能因為出自名人筆下就籤作正確,有錢就有好的上層建築,唐朝玄宗時期,經濟基礎雄厚,各行業興旺發達,人民生活談不上富足可也得以溫飽,但是上層建築開始腐化垛落,官僚相互傾軋,逐漸演化成整個帝國的危機,到底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還是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人是第一位,物是人造的,這還用說。

倉稟衣食故且算經濟基礎,禮節榮辱更象說民生氛圍,也可包括上層德政作風,單說上層,衣食足的經濟基礎不一定養出賢明公正施政團隊,高薪養廉,高薪敬業,高薪似乎不一定做到,更難說是決定因素,但知禮節重榮辱的上層締造堅實充裕的經濟基礎好象更有可能。


綠約風影


完全不是。

先說邏輯體系模型:在西方社會學研究中,可見形態是基礎元素,以這些元素進行運算,找歷史沿襲變化規律,再依此推導下一個變化;中國高端的社會學體系,是以人的心靈、願望、情感,作為社會動力源泉,釐清民心民欲和當前社會的關聯與切入,讓社會積極、快樂而有回報地動起來,而當社會形態發生主次矛盾變化,則進入下一階段。

再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管仲高級的施政智慧(司馬遷把‘則’換成′而’,此從管仲本意)——禮節、榮辱,重不重要?非常重要。但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解析,並不是急所和可立即做的。先從倉稟衣食入手,集結統一社會認知與控制合力,專注做一件事。一者,民眾先擺脫生存壓力,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幸福感,推進到發展的下一階段;二者,是通過國家體系與民心民欲最大化重合,上下同欲,團結一體,國家信任民眾,民眾信任國家,以此作為實現更高追求的社會基礎;三者,齊桓公靠兄弟爭位、有醜行繼承登位,先放一放禮節、榮辱這些有漏洞的、被人非議攻訐的領域,真抓實幹,先讓社會全面受益,看到齊桓公的好,攻擊意願也就淡了。這也是促進貴族階層團結的最優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規律推導的結論成果,適用於我們的思維模型、分析模型。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則是完全的實踐應用模型,是先後、主次的判斷,執行者對階段、進程、目標與方法,早已瞭然於心——要注意的是,我們從“倉稟實而知禮節”,這一句,要學到的核心,不是這個結論本身,而是管仲推導出這個結論,所採用的思維體系、思維邏輯、思維方法,執行方法技巧與主次收益的統合覆蓋計算法。


文化傳送帶


基本上是一個意思,但是你看看四周,有的地方發達卻不受待見,有的地方窮而受尊重(希臘)有的地方富而受尊重,有的地方窮而不受待見,你就知道這一套理論是南郭先生混世界的理論,不能說完全沒道理,但是私貨太多。

什麼意思,倉凜實而知廉恥有一定的可能。但是如果根本沒有讀聖賢書,本就是個無賴,則發達了也會不義。然後壞事做多了而敗落,就是“富不過三代”的典型嘛。

相反如果一直道德傳家,注重家教,注重忠厚仁濟,則發了家還可以發家,成為真正受尊敬的人。這就是”詩書濟世長”。

當今世界,有的國家經濟基礎非常好,但是到哪裡都不受待見,別人專門收一種只找他要的小費,在別國機場被警察拷住打,到別國任何地方不文明警示牌一定有他的文字版本,這就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為何?經濟基礎的正緣是財佈施,助緣是勤奮。而禮節,廉恥的正因是親近正法,受道德教育。這兩者根本上是兩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