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必須臨帖嗎?為什麼不能隨意揮灑?

西陵在線


學習書法要不要臨帖的問題,就好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問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看樣子還要爭論下去。

康有為說:“學書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以得其性情也。”

蘇軾臨顏真卿《爭座位帖》

假如康有為的話無誤,那麼不臨帖便不能學好書法,那麼第一位書法家,甚至最早的一批書法家便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事實似乎在反向證明,不臨帖同樣可以登堂入室,甚至登峰造極!

但事實上,千百年來喜愛書法的人們只要條件允許,都是在刻苦臨帖的基礎上學習、繼承、弘揚中國書法。下面這張圖片就是古代人臨習王羲之書法《蘭亭序》的直接證據,雖然水平看起來跟你我都差不多,嘿嘿!

古代普通人臨《蘭亭序》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試筆》中有言:“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意思是學習書法要臨帖,但不能死守法帖,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創造性,進得來,也要出得去。

同為北宋的大書法家、文學家黃庭堅在他的《論書》中也談到了臨帖:“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言下之意也是鼓勵學習書法的人不能受法帖的羈絆,要在臨摹中走向“自成一家”的化境。

清代張照臨米芾《蜀素帖》

清代書法家朱和羹在他的《臨池心解》中說道:“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朱和羹的觀點也是說臨摹不必追求形似,不要寄人籬下, 而應該追求神似,追求前人書法藝術的用意入神,也就是說要“出帖”!

馮承素奉旨臨摹王羲之《蘭亭集序》

綜合上面這幾位有造詣的書家所述,可以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論斷:學習書法確實需要臨摹古人書法墨跡,但不能死臨帖,鑽牛角尖不出來。

遠古的書法家無帖可臨,咱們不用去管人家是怎樣成為書法家的,反正我們有大量的法帖可以很方便地學習,我們當然要臨帖,只是要會臨帖,不能進得去出不來,最後成為臨死貼,死臨帖,臨帖死!

文徵明臨摹王羲之《蘭亭序》


永書101


臨帖學習書法雖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他是最有效的途徑。隨意發揮只會導致離書法藝術越來越遠!

我就拿硬筆書法給大家談談臨帖的好處,我以前從來都沒有臨過字帖,因為總是覺著臨帖太浪費時間了。所以,當時就抱著僥倖心理,認為不臨帖也能把字寫好。

不懂書法的我,就這樣堅持自己的“自由體”好幾年,就是間接性的寫寫而已,可是,到今年我才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字沒有進步,和幾年前寫的差不多,沒有突破。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已經意識到不臨帖是不行的,光靠自身的一點小小的天賦,是扭轉不了乾坤的。所以,在今年九月份的時候,我才開始臨帖學習的書法。

記得當時選擇字帖的時候,抱庸老師推薦的是趙松雪的行書《千字文》,臨帖模式以單頁為主,也就是一頁寫十遍以上,然後再換頁,就這樣每天拿出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臨帖。

說實話,我當時都想放棄了,因為臨帖有半個月左右的時候,感覺在創作的時候用不上,因為當時只是沒入門的小學生,什麼都不懂,後來聽老師們的建議,我才堅持下來的,老師們告訴我學習書法沒有那麼快速的,要堅持。所以,我臨帖一直堅持到現在,每天如果有空就寫寫。

所以說,臨帖雖然不是學習書法的唯一方法,但是他肯定是進步最快的途徑的!我以前寫的基本都是江湖體,自己隨意發揮,筆畫也是故意拉的很長的那種字,現在回頭看看之前寫的字,真的是寫字,根本就不能叫書法!如果想讓自己的字很快提高的話,就和強哥一樣吧,堅持臨帖學習吧,如果每天都能堅持寫寫,那將會得到很大的收穫的!

強哥淺談,插圖為強哥硬筆書法習作!想了解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強哥書畫”!


強哥書畫


題主好,大家好。

本人其人,真名劉彤,生於70年代初,自16歲開始練字,至今30多年,不才,至今自認為在書法這塊還需要很多的練習和學習。

現在,我不請自來回答該問題,說說我的看法。僅供各位參考。

先說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臨帖?這裡說的是書法,而不是平時的寫字或者江湖體。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所謂臨,就是以碑帖或別的法書來進行反覆的對照臨摹練習。

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草,楷,行,從第一個記名的書法家李斯到後來的李邕以及楷書鼻祖鍾繇,再到二王書風,再到楷書的鼎盛時期唐楷,楷書四大家,宋四家等等....他們的貼經過幾千年的檢驗流傳下來必是有法有度,不會隨意亂造。

我們之所要臨帖,學的就是法度,學的就是規則。

我們在臨帖的過程中就是要改變自己胡編亂造,隨意搭配,以為很美,其實是貽笑大方,孫過庭說過,翰不虛動,下筆有由,所以我們現在想走捷徑,學現代人的字以為是捷徑,其實是不明智的。

以上圖片均為本人所寫,有硬筆,也有軟筆,歡迎廣大書法愛好者在留言區留言交流,一起學習進步。


其人墨坊


用當代草聖林散之的話類回答這個問題:"學習書法,臨帖是不二法門,切不可隨便瞎寫,否則養成不良習慣,要把字寫滑寫壞的。"

1、臨帖就是學規矩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書法也是有規律的,他的規律就是筆法、結構、墨法、章法等等。掌握書法技巧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必須先深入鑽進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前人總結的規律和經驗都學到了才能變通,才能創立自己的風格。

2、臨帖就是找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並不是天生就知道一切的,也不是天生就會寫字的。深入學習古帖,得其精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成就自己。


3、隨意揮灑實則毫無法度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風氣,拿起筆就亂寫,筆畫潦草、毫無法度,俗不可耐還自己覺得神氣,不懂的人看了反正也不懂,高人見了不恥一笑。

真心想學書法的朋友們,還是拿起字帖虛心像古人學習吧!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學習書法可以不臨帖,興趣之至,信筆塗幾鴉未嘗不可。但要學好書法,則必須臨帖,而且是系統的、紮實的、長期的臨。(文中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書法的本身,更多的是承襲,在承襲的框架之內,允許有個性特質,但不可以在根本上巔覆傳統、孛離法度。比如,二王在承襲魏晉風韻的基礎上把行書推上新的高度,在真書已漸蔚然成風的大唐,顏柳歐褚等人悟習出了新的風格,把唐楷唐法推上巔峰……。縱觀書法歷史,所有名家無一例外地是在承襲傳統、集大者成的基礎上,融塑造化出新的體例風韻,未有一人是不學古臨古、習悟前人技法經驗而橫空出世的,這樣的天才,一個都沒有,而且永遠不可能有。



臨帖是書法學習最重要的方法、內容、途徑、手段,是書法人平生治學修為的永恆功課。不臨帖無以知法度技乎,不臨帖無所謂審美邏輯,不臨帖的書法壓根就是胡寫亂畫。當然,我們說的這個臨帖,未必只侷限於描紅、米字格、對臨等紙墨紙硯的動作行為,還包括讀悟法帖、觀瞻他人之作,如果你書寫時腦中有王羲之、歐陽詢、黃庭堅、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筆法結體印記,併力圖按他們的技法規則來寫好字,這也算是一種臨習。



練書法是不是必須臨帖,很多的書法愛好者在學書之初,都會試圖得到一個權威的答案。我想,但凡是認真接觸過書法習練或者知曉書法歷史的人,都會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學書法必須要臨帖,不臨帖的書法是站不穩、立不足、行不遠的。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要不要臨帖,就看準備學到什麼程度吧!

如果只是點到為止,那就隨便了。偶爾練習一下,享受一下隨意揮灑,也是很不錯的。不臨帖沒什麼的說的,主要說一下臨帖。

想要學好書法必須要臨帖

日常練習書法大致分為硬筆和毛筆,我們大部分人初學書法從硬筆開始的比較多。現在市面上,網上很多字帖,現代的古代的很多名家字帖。

練習之初可以選擇一下比較初級的字帖,要是練習硬筆,推薦現代硬筆字帖。現代書法家寫的字帖大多都是簡體字,對於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掌握。考慮到我們日常使用的場景,硬筆書寫佔比更重,所以練習一下現代書法家寫的字帖,對日常書寫還有很多好處。從書寫速度來講,行書書寫速度比較快,所以剛開始要是有基礎可以從行書開始練習。總之所有的練習都已日常使用為基礎。畢竟我們練習書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書法家,都是要以使用為主。

不管練習那種字體,要是想要學好,就必須臨帖。不臨帖的書法不是不能成為書法大家,而是太少了。除非自己有成為書法大家的自信。自古以來能夠創造字體,自成一派的大家少之又少。目前為止我最佩服的就是毛澤東,自創毛體書法大氣磅礴,看毛體書法跌宕起伏,蕩氣迴腸。可是上下五千年一共才有幾個人自創了字體書法呢!

我們學習書法就是在學習古人的書寫習慣和書寫方法,不去臨帖怎麼知道古人的書寫方法呢!所有的臨帖都是為了自己學習的更透徹,更準確。不掌握方法是學不好書法的,不管是硬筆還是毛筆。

所以想要學好書法儘快臨帖吧!


雨夜構想


凡事沒有絕對,我是從來不講絕對的話的,我認為學習書法不一定臨帖,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寫好書法,那麼,對不起,你還真就得臨帖,除了這條路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

有人問我,學習書法必須臨帖嗎?為什麼不能隨意揮灑?

學習方法的過程,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唐僧西天取經的歷程。我們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經是到哪裡呢?是到當時大唐的西邊,所以他在取經過程中,心中一直有一個方向,雖然歷經了種種磨難,經歷了種種苦難,但是他始終不改初心,一直堅持向西走。

而再我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們所要“取的經”,就是提高我們書法的書寫水平,盡最大可能提升技巧。而我們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呢?其實字帖上的字就給我們指明瞭一個前進的方向。

實際上,字帖上的方向,就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如果我們不努力,其實就跟唐僧去取經一樣,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那唐僧要到幾時才能取得真經?

茫茫世界,沒有方向、沒有未來,其實是最讓人焦慮的。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是在一條正確的路上。

所以,臨帖的目的,其實就為了給我們指明一條正確的道路。而如果我們不臨帖,不學古人書法,那麼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我們寫了很長時間,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收到的成效最小。

這是比較可怕的事情。很多人說自己沒有時間,學習書法時間太短,沒有心思、沒空去學習書法。

我認為,只要我們掌握了科學的方法方式、堅持往一個方向進行努力,那就一定可以再造輝煌,取得成功。

此外,從書法這個藝術的構成上來說,書法可以分為兩大塊要素,一個是技法,一個是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就是我們在平時書寫書法之外所需要用到的為人處世的修養、氣度、精神。而這些字外功是我們在學習書法、藝術時候,所必須掌握的。

除此之外,書法的技巧性因素則是通過臨帖加以獲得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讓我們的書法學習必須帶有一定的技巧性、方向性。否則,再怎麼學習、再怎麼進行創作,都很難達到書法應該有的技巧水平。

當然,我們在市面上也經常看到一些書法寫的龍飛鳳舞的書法作品,這些書法作品倒不是說寫的不好看,而是總給人一股江湖氣,一股野氣、邪氣。這也是被人們稱呼為江湖體的書法。

江湖體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江湖體的問題就在於他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法度規範系統,在書法家書寫他的藝術作品時候,必定會受到一定限制,有一定的約束。但是這個人沒有這樣的約束,沒受到這樣的限制。所以我們說這樣的書法學習、創作,他就是“非法”的。

因此,我們學習書法最好臨帖,隨意揮灑不是學習書法的初級階段應該有的行為。


松風閣書法日講


如果來了興致,隨便揮灑幾筆是可以的,以前我也這樣做過,特別是文革期間,沒少抄寫了大字報,只是寫的不入貼,不耐看,屬於老幹部體。要想寫得耐看,必須理解書法的意義。所謂書法,就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毛筆寫漢字的藝術。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留下許許多多的墨寶,這些墨寶就是學習書法的範本,要想學好書法,必須以範本為標準,因為範本就是自學書法者的老師,所以認真讀貼臨貼。臨貼是學書法的關鍵,它是掌握書寫技巧不可缺少的練習方法。只有通過臨貼,才能使視覺形象與動覺結合起來,達到形成書寫技能的目的,因此,必須臨貼,並且先從楷書入手,熟練掌握各種點畫的書寫技巧,為學習行書,草書打下堅實的基礎。俗語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都有專門的學問,都有老師引導,目的是學得快,學得好。否則,要老師幹什麼?


嶽陽樓記


自由發揮,隨意揮灑。如果符合書法的法度,是己達到創作程度的水平。

但是在書法史上取得成就的書家,沒有一個不是經過認真大量的臨帖才取得成功的。創作書法是在臨摹學習、掌握古人碑帖風格特徵和規律後進行的。

將抽象的風格語言描述,轉換成具體的書法作品視覺形象。表達胸中的意象,難度很大,沒有臨帖時學的技法,以及理論作支撐,很難完成。

清代書家錢灃,工楷書,學顏真卿,又參以歐陽詢、褚遂良,氣勢雄強。行書字米芾筆意,跌宕多姿。

錢灃(174o一1795)號南園,清乾隆年間考中進士後步入官場,一生高風亮節。

當時朝廷內外腐敗,錢灃初入政壇,一反官場明哲保身之風,彈劾陝甘總督畢沅貪汙之事,查實之後,畢沅被處分降級,錢灃由此聲名鵲起,有"鳴鳳朝陽″之譽。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錢灃所書書法作品。)











神韻軒書法


學習書法必須臨帖,因為要學習字帖中的精彩筆法,使自己的毛筆字成為書法。

學習書法也可以不臨帖,只要懂了書法原理即筆法,就可以按照筆法來揮灑,創作書法藝術了。因為臨帖的目的就是學筆法,而不是學字形,依樣畫葫蘆。

宋四家之首蘇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清楊賓也曾總結學習書法說:……不須摹帖,筆筆與古人暗合。

所以臨帖如不知筆法,瞎子點燈。不臨帖而能得筆法,悟性天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