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吗?为什么不能随意挥洒?

西陵在线


学习书法要不要临帖的问题,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问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看样子还要争论下去。

康有为说:“学书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得其性情也。”

苏轼临颜真卿《争座位帖》

假如康有为的话无误,那么不临帖便不能学好书法,那么第一位书法家,甚至最早的一批书法家便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实似乎在反向证明,不临帖同样可以登堂入室,甚至登峰造极!

但事实上,千百年来喜爱书法的人们只要条件允许,都是在刻苦临帖的基础上学习、继承、弘扬中国书法。下面这张图片就是古代人临习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的直接证据,虽然水平看起来跟你我都差不多,嘿嘿!

古代普通人临《兰亭序》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试笔》中有言:“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意思是学习书法要临帖,但不能死守法帖,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进得来,也要出得去。

同为北宋的大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在他的《论书》中也谈到了临帖:“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言下之意也是鼓励学习书法的人不能受法帖的羁绊,要在临摹中走向“自成一家”的化境。

清代张照临米芾《蜀素帖》

清代书法家朱和羹在他的《临池心解》中说道:“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朱和羹的观点也是说临摹不必追求形似,不要寄人篱下, 而应该追求神似,追求前人书法艺术的用意入神,也就是说要“出帖”!

冯承素奉旨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

综合上面这几位有造诣的书家所述,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论断:学习书法确实需要临摹古人书法墨迹,但不能死临帖,钻牛角尖不出来。

远古的书法家无帖可临,咱们不用去管人家是怎样成为书法家的,反正我们有大量的法帖可以很方便地学习,我们当然要临帖,只是要会临帖,不能进得去出不来,最后成为临死贴,死临帖,临帖死!

文征明临摹王羲之《兰亭序》


永书101


临帖学习书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他是最有效的途径。随意发挥只会导致离书法艺术越来越远!

我就拿硬笔书法给大家谈谈临帖的好处,我以前从来都没有临过字帖,因为总是觉着临帖太浪费时间了。所以,当时就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不临帖也能把字写好。

不懂书法的我,就这样坚持自己的“自由体”好几年,就是间接性的写写而已,可是,到今年我才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字没有进步,和几年前写的差不多,没有突破。

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已经意识到不临帖是不行的,光靠自身的一点小小的天赋,是扭转不了乾坤的。所以,在今年九月份的时候,我才开始临帖学习的书法。

记得当时选择字帖的时候,抱庸老师推荐的是赵松雪的行书《千字文》,临帖模式以单页为主,也就是一页写十遍以上,然后再换页,就这样每天拿出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临帖。

说实话,我当时都想放弃了,因为临帖有半个月左右的时候,感觉在创作的时候用不上,因为当时只是没入门的小学生,什么都不懂,后来听老师们的建议,我才坚持下来的,老师们告诉我学习书法没有那么快速的,要坚持。所以,我临帖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天如果有空就写写。

所以说,临帖虽然不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方法,但是他肯定是进步最快的途径的!我以前写的基本都是江湖体,自己随意发挥,笔画也是故意拉的很长的那种字,现在回头看看之前写的字,真的是写字,根本就不能叫书法!如果想让自己的字很快提高的话,就和强哥一样吧,坚持临帖学习吧,如果每天都能坚持写写,那将会得到很大的收获的!

强哥浅谈,插图为强哥硬笔书法习作!想了解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强哥书画”!


强哥书画


题主好,大家好。

本人其人,真名刘彤,生于70年代初,自16岁开始练字,至今30多年,不才,至今自认为在书法这块还需要很多的练习和学习。

现在,我不请自来回答该问题,说说我的看法。仅供各位参考。

先说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临帖?这里说的是书法,而不是平时的写字或者江湖体。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所谓临,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来进行反复的对照临摹练习。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草,楷,行,从第一个记名的书法家李斯到后来的李邕以及楷书鼻祖钟繇,再到二王书风,再到楷书的鼎盛时期唐楷,楷书四大家,宋四家等等....他们的贴经过几千年的检验流传下来必是有法有度,不会随意乱造。

我们之所要临帖,学的就是法度,学的就是规则。

我们在临帖的过程中就是要改变自己胡编乱造,随意搭配,以为很美,其实是贻笑大方,孙过庭说过,翰不虚动,下笔有由,所以我们现在想走捷径,学现代人的字以为是捷径,其实是不明智的。

以上图片均为本人所写,有硬笔,也有软笔,欢迎广大书法爱好者在留言区留言交流,一起学习进步。


其人墨坊


用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话类回答这个问题:"学习书法,临帖是不二法门,切不可随便瞎写,否则养成不良习惯,要把字写滑写坏的。"

1、临帖就是学规矩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书法也是有规律的,他的规律就是笔法、结构、墨法、章法等等。掌握书法技巧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必须先深入钻进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前人总结的规律和经验都学到了才能变通,才能创立自己的风格。

2、临帖就是找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一切的,也不是天生就会写字的。深入学习古帖,得其精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成就自己。


3、随意挥洒实则毫无法度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拿起笔就乱写,笔画潦草、毫无法度,俗不可耐还自己觉得神气,不懂的人看了反正也不懂,高人见了不耻一笑。

真心想学书法的朋友们,还是拿起字帖虚心像古人学习吧!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学习书法可以不临帖,兴趣之至,信笔涂几鸦未尝不可。但要学好书法,则必須临帖,而且是系统的、扎实的、长期的临。(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书法的本身,更多的是承袭,在承袭的框架之内,允许有个性特质,但不可以在根本上巅覆传统、孛离法度。比如,二王在承袭魏晋风韵的基础上把行书推上新的高度,在真书已渐蔚然成风的大唐,颜柳欧褚等人悟习出了新的风格,把唐楷唐法推上巅峰……。纵观书法历史,所有名家无一例外地是在承袭传统、集大者成的基础上,融塑造化出新的体例风韵,未有一人是不学古临古、习悟前人技法经验而横空出世的,这样的天才,一个都没有,而且永远不可能有。



临帖是书法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内容、途径、手段,是书法人平生治学修为的永恒功课。不临帖无以知法度技乎,不临帖无所谓审美逻辑,不临帖的书法压根就是胡写乱画。当然,我们说的这个临帖,未必只局限于描红、米字格、对临等纸墨纸砚的动作行为,还包括读悟法帖、观瞻他人之作,如果你书写时脑中有王羲之、欧阳询、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笔法结体印记,并力图按他们的技法规则来写好字,这也算是一种临习。



练书法是不是必须临帖,很多的书法爱好者在学书之初,都会试图得到一个权威的答案。我想,但凡是认真接触过书法习练或者知晓书法历史的人,都会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学书法必须要临帖,不临帖的书法是站不稳、立不足、行不远的。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要不要临帖,就看准备学到什么程度吧!

如果只是点到为止,那就随便了。偶尔练习一下,享受一下随意挥洒,也是很不错的。不临帖没什么的说的,主要说一下临帖。

想要学好书法必须要临帖

日常练习书法大致分为硬笔和毛笔,我们大部分人初学书法从硬笔开始的比较多。现在市面上,网上很多字帖,现代的古代的很多名家字帖。

练习之初可以选择一下比较初级的字帖,要是练习硬笔,推荐现代硬笔字帖。现代书法家写的字帖大多都是简体字,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考虑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场景,硬笔书写占比更重,所以练习一下现代书法家写的字帖,对日常书写还有很多好处。从书写速度来讲,行书书写速度比较快,所以刚开始要是有基础可以从行书开始练习。总之所有的练习都已日常使用为基础。毕竟我们练习书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都是要以使用为主。

不管练习那种字体,要是想要学好,就必须临帖。不临帖的书法不是不能成为书法大家,而是太少了。除非自己有成为书法大家的自信。自古以来能够创造字体,自成一派的大家少之又少。目前为止我最佩服的就是毛泽东,自创毛体书法大气磅礴,看毛体书法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可是上下五千年一共才有几个人自创了字体书法呢!

我们学习书法就是在学习古人的书写习惯和书写方法,不去临帖怎么知道古人的书写方法呢!所有的临帖都是为了自己学习的更透彻,更准确。不掌握方法是学不好书法的,不管是硬笔还是毛笔。

所以想要学好书法尽快临帖吧!


雨夜构想


凡事没有绝对,我是从来不讲绝对的话的,我认为学习书法不一定临帖,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写好书法,那么,对不起,你还真就得临帖,除了这条路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了。

有人问我,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吗?为什么不能随意挥洒?

学习方法的过程,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唐僧西天取经的历程。我们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是到哪里呢?是到当时大唐的西边,所以他在取经过程中,心中一直有一个方向,虽然历经了种种磨难,经历了种种苦难,但是他始终不改初心,一直坚持向西走。

而再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取的经”,就是提高我们书法的书写水平,尽最大可能提升技巧。而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呢?其实字帖上的字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实际上,字帖上的方向,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不努力,其实就跟唐僧去取经一样,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那唐僧要到几时才能取得真经?

茫茫世界,没有方向、没有未来,其实是最让人焦虑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是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所以,临帖的目的,其实就为了给我们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如果我们不临帖,不学古人书法,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我们写了很长时间,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收到的成效最小。

这是比较可怕的事情。很多人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书法时间太短,没有心思、没空去学习书法。

我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方式、坚持往一个方向进行努力,那就一定可以再造辉煌,取得成功。

此外,从书法这个艺术的构成上来说,书法可以分为两大块要素,一个是技法,一个是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就是我们在平时书写书法之外所需要用到的为人处世的修养、气度、精神。而这些字外功是我们在学习书法、艺术时候,所必须掌握的。

除此之外,书法的技巧性因素则是通过临帖加以获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让我们的书法学习必须带有一定的技巧性、方向性。否则,再怎么学习、再怎么进行创作,都很难达到书法应该有的技巧水平。

当然,我们在市面上也经常看到一些书法写的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倒不是说写的不好看,而是总给人一股江湖气,一股野气、邪气。这也是被人们称呼为江湖体的书法。

江湖体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江湖体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度规范系统,在书法家书写他的艺术作品时候,必定会受到一定限制,有一定的约束。但是这个人没有这样的约束,没受到这样的限制。所以我们说这样的书法学习、创作,他就是“非法”的。

因此,我们学习书法最好临帖,随意挥洒不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应该有的行为。


松风阁书法日讲


如果来了兴致,随便挥洒几笔是可以的,以前我也这样做过,特别是文革期间,没少抄写了大字报,只是写的不入贴,不耐看,属于老干部体。要想写得耐看,必须理解书法的意义。所谓书法,就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许许多多的墨宝,这些墨宝就是学习书法的范本,要想学好书法,必须以范本为标准,因为范本就是自学书法者的老师,所以认真读贴临贴。临贴是学书法的关键,它是掌握书写技巧不可缺少的练习方法。只有通过临贴,才能使视觉形象与动觉结合起来,达到形成书写技能的目的,因此,必须临贴,并且先从楷书入手,熟练掌握各种点画的书写技巧,为学习行书,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学问,都有老师引导,目的是学得快,学得好。否则,要老师干什么?


岳陽樓記


自由发挥,随意挥洒。如果符合书法的法度,是己达到创作程度的水平。

但是在书法史上取得成就的书家,没有一个不是经过认真大量的临帖才取得成功的。创作书法是在临摹学习、掌握古人碑帖风格特征和规律后进行的。

将抽象的风格语言描述,转换成具体的书法作品视觉形象。表达胸中的意象,难度很大,没有临帖时学的技法,以及理论作支撑,很难完成。

清代书家钱沣,工楷书,学颜真卿,又参以欧阳询、褚遂良,气势雄强。行书字米芾笔意,跌宕多姿。

钱沣(174o一1795)号南园,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后步入官场,一生高风亮节。

当时朝廷内外腐败,钱沣初入政坛,一反官场明哲保身之风,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贪污之事,查实之后,毕沅被处分降级,钱沣由此声名鹊起,有"鸣凤朝阳″之誉。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钱沣所书书法作品。)











神韵轩书法


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因为要学习字帖中的精彩笔法,使自己的毛笔字成为书法。

学习书法也可以不临帖,只要懂了书法原理即笔法,就可以按照笔法来挥洒,创作书法艺术了。因为临帖的目的就是学笔法,而不是学字形,依样画葫芦。

宋四家之首苏轼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清杨宾也曾总结学习书法说:……不须摹帖,笔笔与古人暗合。

所以临帖如不知笔法,瞎子点灯。不临帖而能得笔法,悟性天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