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格律詩必須用平水韻麼?有的也用新韶,對麼?

調元蜀手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依照韻書來押韻的,平水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升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用韻,叫做押韻。

新韻是指根據現代普通話對比古代平仄而分出的韻。一般是一聲二聲對照平聲,三聲四聲對照仄聲。相對於古韻(比如說平水韻,等)少了入聲韻。(多音字對照不同讀音也有不同的分類)

我們可以追溯到1911年以後的出版,並且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為基礎語音編寫的韻書。運用:韻母開頭的部分i、u、ü,稱為韻頭;韻頭後面的元音部分是韻母發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稱為韻腹;韻腹後面的輔音部分,即n、ng,稱為韻尾。韻腹和韻尾全稱韻身。

新韻韻書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1941年黎錦熙先生主編,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佈的《中華新韻》(俗稱18韻);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詩韻新編》;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推出的《中華新韻》(俗稱14韻)。

中華新韻,平水韻,詞林正韻都是韻書。中華新韻是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標準把漢字分為十四個韻部。平仄關係以新華字典的標音為準。用新韻創作的格律詩音韻更美更合理 ,符合格律要求,當代人都能讀懂。用新韻創作格律詩是新時代的要求。是盛世的標誌,新韻取代舊韻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運用的話就是,如果你普通話標準的話,基本上就看韻腳一樣就是同一個韻部的,一聲二聲對照平聲,三聲四聲對照仄聲,用起來很簡單。然後就填詞,寫詩就行了。因為詩詞都是有格律限制的。

近代,一些崇拜中國古代格律詩的愛好者,發起了一個捍衛古代格律詩的運動。其起源是中華詩詞學會要編一部以現在的普通話為基礎的《中華詩韻》。而有些年輕人認為,古代的《平水韻》是不可撼動的。因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自古以來的詩人,都是按照這個韻書來寫詩的。原先我覺得時代發展了,應該按照現在的普通話來寫詩(當然我現在仍然堅持我的看法),但是,這些年輕人說,實際上在各個時代,中國語言一直是變化的,而但凡寫詩卻都一直遵守平水韻。所以,我認為使用平水韻,就應該是千古不變的規則,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傳統意義上的格律詩。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為仍需繼承中國統文化,好好學習古詩詞,詩作必須遵循古詩詞格律,在近代來,廣大愛好者詩作更趨向於新韻。





鵬飛觀像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首先,我們認識一下什麼是格律詩。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唐以後形成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字數,分為五言和七言。

格律詩的形式有一定規律。其結構嚴謹,數字,行數,平仄或輕重音,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講究上下聯平仄對仗,句尾押韻(首聯起句,也就是第一句句尾可押可不押)。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串用。比如,一東和二冬,音同都是dong ,但不可混用。

2)說到押韻,就得有統一的韻部為標準,否則就不成體統。韻典就相當於格律詩的法規一樣,寫詩韻字的運用,一定要守法。

這個統一韻部的韻書,是由國家最高的主管機構頒發。所以是官韻書。

流傳至今的《平水韻》,原為金代官韻書,供當時科舉考試用。

此韻書分為兩種,一種是南宋山西平水官員王文鬱(金人),將宋代的《禮部韻略》註明同用之韻全部合併,把不用的改編,併為一部《平水新刊韻略》,共106韻;另一種是宋末平水人劉淵,在唐代193韻的《切韻》同韻合併整理,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共107韻。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又編寫了《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後來廣位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是舊平陽府城的別稱,今為山西臨汾市。因該韻書刊行者劉淵為平水人,所以得名《平水韻》。

3)再來看新韻,它是依據普通話劃分的,標準是同身同韻,另外,之分平仄,不辨入聲。對多音字,音隨意定,韻依音歸。

從這些特點看,新韻對於現代人來說,用起來更少拘束,會更得心應手。

4)現在實行的是,倡今知古,雙規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所以說寫格律詩,可以用平水韻,也可用新韻。

但是,在同一首詩中,不可把新舊韻的不同部分混用。比如,平水韻中竹,石,菊,都是入聲,是仄,但在新韻中,這些字是平聲,是平。這就不能在同一首詩中新舊標準同時混一起。韻腳的韻字也是如此。比如十三元中的許多韻字,如言,門,村,在今天的新韻看來,就不是同一韻部。

所以,新舊韻部的運用,在同一首詩中,要始終用一個標準約束。

🧚‍♀️🧚‍♀️🧚‍♀️

好了,我的問題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20.02.22 把酒沐唐風


把酒沐唐風


大家好,我是一個文化歷史愛好者,最喜歡研究歷史,還有文化書籍,希望我的觀點對大家有所幫助,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新韻韻書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1941年黎錦熙先生主編,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佈的《中華新韻》(俗稱18韻);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詩韻新編》;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推出的《中華新韻》(俗稱14韻)。

中華新韻,平水韻,詞林正韻都是韻書。中華新韻是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標準把漢字分為十四個韻部。平仄關係以新華字典的標音為準。用新韻創作的格律詩音韻更美更合理 ,符合格律要求,當代人都能讀懂。用新韻創作格律詩是新時代的要求。是盛世的標誌,新韻取代舊韻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運用的話就是,如果你普通話標準的話,基本上就看韻腳一樣就是同一個韻部的,一聲二聲對照平聲,三聲四聲對照仄聲,用起來很簡單。然後就填詞,寫詩就行了。因為詩詞都是有格律限制的。

近代,一些崇拜中國古代格律詩的愛好者,發起了一個捍衛古代格律詩的運動。其起源是中華詩詞學會要編一部以現在的普通話為基礎的《中華詩韻》。而有些年輕人認為,古代的《平水韻》是不可撼動的。因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自古以來的詩人,都是按照這個韻書來寫詩的。原先我覺得時代發展了,應該按照現在的普通話來寫詩(當然我現在仍然堅持我的看法),但是,這些年輕人說,實際上在各個時代,中國語言一直是變化的,而但凡寫詩卻都一直遵守平水韻。所以,我認為使用平水韻,就應該是千古不變的規則,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傳統意義上的格律詩。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為仍需繼承中國統文化,好好學習古詩詞,詩作必須遵循古詩詞格律,在近代來,廣大愛好者詩作更趨向於新韻。

以上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回答,希望對書籍跟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可以跟我交流一下,書籍裡的故事跟文化底涵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圓規之夢


世上無論什麼事都要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發展,才能進步。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字簡化,規定了標準音,全國通用的新華字典統一了發四聲字,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取消了入聲。大大方便了學習漢語言和詩詞寫作。對韻腳的選取也方便寬泛多了 ,所以寫詩填詞都應該提倡新韻。那麼有的人鑽到故紙堆裡,死咬“平水韻”和“詞林正韻”那也沒辦法,他們願意查表,不怕麻煩,就查吧!隨著時代的變遷,早晚被淘汰。


青松2369396


中華詩詞有三千多年曆史,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發展到成孰的一漫長的過程,其優美抑揚頓挫的韻律,雄渾的境界,磅礴的氣勢,空靈的意境,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是中國傳統文化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格律詩起源於魏晉隋唐,工於唐朝,使用的韻先後有《五音韻集》、《禮部樂韻》和《切韻》等,後來古體詩無論格律詩,還是古風,歸納統一使用的韻基本是《平水韻》。

現在寫格律詩就不僅僅是《平水韻》,你也可以使用《中華新韻》和《中華通韻》等。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梅林居士


毛彥文的《往事》。毛彥文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這本《往事》最吸引人的地方無過於記敘她與他表哥朱君毅的愛情經歷。對毛彥文而言,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歷,她想好好相愛,朱君毅則始亂終棄。毛彥文自比家鄉的一條河流“須水”,須水旁邊便是郎山,自誓“須水郎山,亙古不變”。最後結果是毛彥文嫁給大自己三十歲的熊希齡,書中寫道:

你給我的教訓太慘痛了,從此我失去對男人的信心,更否決了愛情的存在,和你分手後近十年間,雖不乏有人追求,我竟一概拒絕。理由是:以你我從小相愛,又在同一個環境中長大,你尚見異思遷,中途變心,偶然認識的人,何能可靠。如與年相若者結合,他不會和你一樣嫌我年事大了嗎?你長我四歲,尚振振有詞,要娶十七八歲的少女為配偶。其實自我情竇初開,以迄於彼此決裂時,三十餘年來,全部精神與愛都為你一人所佔有,換言之,我二十餘年來只認識一個男人,我的青春是在你佔有期間消逝的!

有了這個慘酷經驗,我對於婚事具有極大戒心,以致久延不決。青春逝去,年越三十許,不能不找一歸宿。適於此時,熊秉三先生因朱夫人已逝世四年,擬續絃,託人向我議婚。當時反常心理告訴我,長我幾乎一倍的長者,將永不變心,也不會考慮年齡,況且熊氏慈祥體貼,託以終身,不致有中途仳離的危險。我沒有想到人的生命如此脆弱,在數小時便可毀滅。這是我生命過程中的另一幕悲劇!

你是我一生遭遇的創造者,是功是過,無從說起,倘我不自幼墜入你的情網,方氏婚事定成事實。我也許會兒女成行,渾渾噩噩過一生平凡而自視為幸福的生活。倘沒有你的影響,我也許不會受高等教育,更無論留學,倘不認識你,我也許不會孤零零終身,坎坷一世。

假如沒有任何背景知識的讀者閱讀這部自傳,我相信會對毛彥文深表同情。這是一個時代新女性的愛情自述書,哀婉痛楚無以言盡。如果分析書中所言事實是否都為真實,這個問題肯定只能去追問作者本人。因此說真實並不是從無限逼近本真事實層面而言,寫作上的真實當然以事實為底子,但必須有剪裁,才會呈現賞心悅目的感覺。


民國滋味


寫格律詩以及對對聯平水韻、新韻都可用。本人建議用新韻,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一些傳統的知識,我們應繼承地發展,與時俱進!國家提倡普通話,推行《中華通韻》,就是對格律詩指明瞭發展的方向!平水韻是按方言總結的格律韻,而在普通話中已清除了入聲,不適合再用平水韻。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統一普通話意義重大!所以,建議儘量使用新韻,平水韻將隨著歷史的進步逐浙被淘汰。平水韻就象現在的繁體字,新韻就象目前使用的簡化字,其使用方向可想而知!


張吉保643


格律詩用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默認《平水韻》,另一種是中華新韻,作詩時要標清楚。平水韻是“中古音",普通話是“近古音",從元朝開始到現在逐漸形成的(民族融合)它們最大的區別是近古音沒有入聲字,沒有濁音,作詩時聲音不豐富,明、清兩朝文人作詩也是用中古音(默認平水韻)


吟湧俠


【新平皆可用】

現在的讀音已經與古代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不必拘泥。用平水韻者有恆心,用新韻者有新意,因此,不必強求隨君選擇。附:

三月陽春疫毒終,隨溪細思意難窮。

東風不與行人便,樓室春來困萬眾。

一一疫情解除之日當作(閬水漁民)🉐

詩源: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一一【唐】杜牧《赤壁》





白溪釣客


寫格律詩必須符合各項格律規定,主要是平仄和押韻。這牽涉到古代語音與當代語音的演變,使得平水韻和當代語韻出現不同,特別是古入聲字的消失,使得平仄難以判斷。在寫格律詩時,可以新舊語音並存,即能用平水韻,也能用當代新韻,但兩者不能混淆。也就是說,在一首作品中,只能用一種語韻。平水韻有現成的韻書,照用即可。至於新韻,我個人認為,以漢語拼音的韻母為押韻標準、以漢語拼音四聲為平仄標準就可以了。

古韻、新韻一時還難以統一,因此,可以兩者並行,理論上進行探討、寫作中各自選擇。要反覆強調的是,寫作中古韻、新韻非此即彼,不能在一首作品中同時使用。我自己寫作過程中,即用古韻,也用新韻,視作品需求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