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北宋匯刻叢帖《大觀帖》全 10卷,為大觀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閣帖》板已斷裂,出內府所藏墨跡,命蔡京等稍加釐定,重行摹勒上石。款署“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聖旨摹勒上石”。各帖標題與各捲款識皆蔡京手書。刻工精良,勝於《淳化閣帖》。《大觀帖》糾正了《淳化閣帖》中的許多錯誤,如《淳化閣帖》第二卷中張芝《知汝殊愁》帖有一個草書“*”字被誤認為“不可”2字,《大觀帖》把它合攏了。此帖筆畫沉著豐腴,起筆、收筆以及筆劃的轉折,鋒穎畢露,如同手書,原石早佚,傳世拓本無全帙。此拓本雖是殘卷,但珍如拱璧。

臨川李氏本,每冊均為紅木面刻翁方綱題簽,有“華夏”、“伯雅”、“孫氏叔夔”、“翁方綱”、“宗瀚”等藏印 110餘方,翁方綱、李宗瀚等跋18 段。聊城楊氏本有“迪志堂印”、“大雅”、“範大澈圖書印”等藏印100餘方,並有崇恩、王拯,孫毓文等跋。此2種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外,中國歷史博物館還藏有第 7卷,南京大學藏第6卷。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一) 江州帖

吾當託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當具東改(次)枋三四。吾小可者,當自力無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諸謝當有,有便是見。今當語之,大理盡此。信可一一(具)白。胛痛可堪。而比(以)作書紀(殆)若不可識。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二) 疾不退帖

疾不退,潛處當日深。豈可以常理待之。此豈常憂憂。不審食復何如。(雲)肌色可可。所堪轉勝。復以此慰馳辣耳。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三) 消息帖

消息亦不可不恆精以經心。向秋冷疾下。亦應防也。獻之下斷來。恆患溼頭痛。復小爾耳。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四) 省前書帖

省前書,故有集聚意。當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聞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體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廣州耶。當有得集理。不念懸心也耳。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五) 近與鐵石帖

近與鐵石共書。令致之,想久達。不得君問,以復經月。懸情豈可言。頃更寒不適。頗有時氣。君頃各可耳。遲旨問,僕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脾,腳重痛不得轉動。右腳又腫,疾侯極是不佳。幸食眠意事,為復可可。冀非藏病耳。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六) 知鐵石帖

知鐵石前往,快作樂。諸君善處世,達於當年,不復過此。僕端坐將百日,為屍居解日耳。不知那得不散懷。何其相思之深。臨書意塞。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七) 玄度何來帖

玄度何來遲,深令人憂懸耶。常復(謂)有理,因祠監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極難。想足下每思先後,卿豈須言親親,不已意耳。安石停此過半日。猶得一宿。送所道,所以致嘆。何物喻之。十一當浦陽。諸懷兒不可言。且不復得卿送,有此嘆。令此弈上道。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八) 忽動帖

忽動小行多,晝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風不差。腳更腫,轉欲書疏,自不可已。唯絕嘆於人理耳。二妹復平平,昨來山下差靜,岐當還。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九) 委曲帖

委曲前書,且思勝常也,諸人悉何如,承冠軍定入,計今向達都,汝奉見欣慶。但恐停日不多耳。

「每日一帖」第002篇|王獻之--草書九帖(大觀帖)

《大觀帖》自北宋以來流傳即已不多,傳世殘編,幾乎成為孤本。今海內公家收藏有三處。故宮博物院藏有完整的第二、第四、第五卷。此三卷為明代詩人、學者王世貞舊藏,入清有乾隆間享有盛名的詩人、學者、金石家、鑑藏家和書法家翁方綱跋。故宮另有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等卷殘本合裝一冊,為清楊氏海源閣舊藏,中有詩人、鑑藏家和書法家崇恩跋。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第六卷,為翁方綱舊藏,中有翁氏跋及評語。中國歷史博物館(今歸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第七卷,經清初詩人、書畫家、鑑藏家宋犖、張鏡菡遞藏,中有與翁方綱同時的詩人、書法家王文治以及清末書畫家趙世駿等人的題跋。

此外,民國二十年(1931),神州國光社石印王世貞舊藏《大觀帖》第十卷一冊,惜乎原本已不知所在。

《大觀帖》摹勒謹嚴,鐫刻精工,論者以為在《閣帖》之上。

《大觀帖》原石的宋拓殘本2種。臨川李氏本存2、4、5卷,白麻紙,淡墨拓,剪方裝,2卷存24開半,4卷存14開半,5卷存16開半,縱30.8釐米,橫28釐米;聊城楊氏本存2、4、6、8、10共5卷,白麻紙,烏墨擦拓,剪方裝,2卷存13開半,4卷存14開,6卷存3開半,8卷存14開,10卷存16開,每開2頁,每頁縱32.3釐米,橫20.9釐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