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喜歡《羅輯思維》

今天一個同事突然問我你用不用得到APP,我愣了一下,說用的。

你買課嗎?買的。

你看他還有一個什麼大學,要交1萬多學費。我說是的,那是得到大學,類似商學院,可能主要去認識一些人的。

我說我不太喜歡羅振宇和不喜歡他主播的《羅輯思維》,有點類似成功學,但是我比較喜歡得到APP。

他說聽聽《羅輯思維》挺好的,總有收穫的。

我為什麼不喜歡《羅輯思維》


今天我來說說我為什麼不喜歡《羅輯思維》?

昨天在文章的最後,我談到了一個觀點: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逃避痛苦,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其實很多人喜歡聽《羅輯思維》,就是因為他們生活中有痛苦和迷茫,而這個節目是提供給他們止痛藥,但是這個藥是治標不治本的,可以緩解但不能治癒。

聽了這個節目以後,你感慨自己知識膚淺,會心生焦慮,怎麼和人有那麼大的差距?焦慮了怎麼辦?繼續認真聽《羅輯思維》,偶爾做做筆記,接著繼續焦慮,怎麼辦呢?下來可能會拼命買課,然後繼續學課程,聽音頻,一年下來知道很多,但是沒得到什麼?除了變得更加自我外,知識不見漲進。

我曾經也陷入這種困境,那時當然還沒有《羅輯思維》,但是類似的成功學(速成術)的東西很多,比如讓你一目十行的速讀術、高中的奧數題、秘密吸引力法則、可以放在機場書店大屏幕上的李強演講視頻、于丹講論語...,很多我想不起來了,但是如果你也差不多是那個時代的,就知道我在講什麼。我當然一事無成,但我也無非證明這些東西是沒用的,你沒用不代表其他人沒用,但是我至少知道,這些都是商家用來賺錢的手段,和現在的各種付費節目(微課)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換一種形式而已。他不能讓你成功,但實實在在的在消耗你真正學習和看書的時間。

很多人會陷入這個困境出不來,這裡只是拿羅輯思維做一個例子,走出這個困境的簡單方法就是主動。

主動去看書,啃下一本書,比聽100個音頻都強。因為聽音頻門檻太低,而看一本完整的書需要不打擾的時間和毅力,一般人做不到,這樣你就贏了。在書中,有疑問,或者有答案了,可以去得到APP上看老師的見解,這樣的學習才是主動和有效果的。書為本,音頻為輔助,不要搞反了。

當你看到100本書後,你就知道閱讀的速度來自知識面的積累,當你讀了克里斯·安德森寫的《演講的力量》這本書,你就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演講,當你啃下一本《我是個怪圈》、《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就會體會到作者那廣博而深刻的知識、當你親自閱讀偉人傳記來獲得對歷史的全貌瞭解的時候,你知道那些所謂的知識都是二手或者幾手的,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想說:

雖然上面說了很多,我還是在買得到APP的課程,昨天我最新入手《顧衡私家好書榜》,就是專門讀書類的,我不想完全去聽這個音頻,我想和老師去一起讀這些書,去對比一下我們見解的高下,這是我的想法,分享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