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更多更深的陪伴,我與父母的距離更近了,愛要常回家

中學時學習過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疫情之下更多更深的陪伴,我與父母的距離更近了,愛要常回家

鄉愁

01

兒時嚮往長大,長大後又盼望七十二變回到小時候,就像一對矛盾體

從開始求學到步入工作時間算起,已經有19個年頭過去了,從一個毛頭小子逐步蛻變為而立之年的青年,談起人生也會有一些體會,時間猶如一粒粒沙子,你攥的越緊它漏的越少,你若放開瞬間就會從手中滑落,再想攥緊就有了些困難。

工作後在單位職業是從事文字材料工作,加班是常態,也是一種對工作負責和職業尊敬的職場原則和底線。遠離農村到省內其它城市上班,再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回家次數寥寥無幾。每到放假科室裡的同志總會照顧我,讓我回家看看父母。遇上兩三天的假期,往返近五百公里很費周折,要是七天的長假期,回家到是能夠多待幾天。

02

春節雖然遇到最壞的事情,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疫,在最小的家也有暖流融融

而今年的春節長假尤為特殊,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下,專家、醫護人員、社區幹部等衝鋒在前,我們普通人員能夠做的而且必須做好的就是宅在家,也是另一種貢獻。

隨著疫情吃緊和攻堅深入,在家休息時間一延再延,達到了20多天。從回家父母見到那一刻,父母又說在外吃不好,看見瘦了很多,從小我的身體比較消瘦,小時候也是體弱多病,父母對我也是就格外關注和照顧,為了不讓父母有更多擔心,我總是說為了健康養生,要不然吃胖了以後體檢多項指標都得超標。但是父母還是覺得胖一些好,每天會問我今天想吃什麼,我是對於飯菜沒有多少挑剔,只要是家裡飯菜都是美味佳餚。母親就變著花樣做飯,第一天酸菜燴菜,第二天地皮菜油炸糕(地皮菜是本地特有的特產,雨後山坡上較為常見),第三天燉豬肉、羊肉……飯菜散發著濃濃的家的味道。


疫情之下更多更深的陪伴,我與父母的距離更近了,愛要常回家

本地地皮菜油炸糕

03

面對面嘮嗑永遠是溝通情感最廉價的媒介,有時確是最昂貴的,陪伴價值大於一切

每天中午吃完飯以後,就和父母聊一會兒天,不侷限於任何話題,想到哪些就聊哪些,可能是父母年事已高,也有可能是我到現在仍然單身原因,他們喜歡聊的話題是我找對象的問題,勸我不要太挑剔,找一個善良女孩子就可以,我們是農家人,與城市家的孩子條件不能相比,我也跟著應承下來。不論什麼時候,父母都是最操心的人,上學的時候操心學習,畢業後操心工作,工作後操心婚事,看不到操心有結束的盡頭。有時候也會聊一些過去的往事,父輩們過去的點點滴滴,從山西走西口出來後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也不輕鬆很多,但是他們仍然是把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沒有承受過多的委屈。這也許是年事已高父母的共性,回憶過去更是感嘆時間流逝,眨眼間已經步入花甲之年,這或許就是一代人的使命,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午飯後養成午睡習慣,起來後我會忙於手頭的一些瑣事,父母看我忙便不再打擾或者多說,他們藉助某些直播平臺,觀看一些主播在賣力第進行二人臺表演或者是一些家庭感情糾紛解決,這也是我長久不在家父母唯一的娛樂和打發時間方法。到了晚飯雖沒有中午那樣豐富,但是絕對是綠色養生,晚飯是小香米稀粥和麻葉(北方內蒙一帶比較喜歡的冬季油炸甜點,過年的時候都會油炸一些),喝著粥圍坐在火爐旁,熊熊火焰炙烤著臉龐一陣滾燙,喝著冒著清香熱氣騰騰的稀粥,感覺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心底紮根更緊。也會聊一些家長裡短的事,父母就會說的多一些,而我會更多的默默聽著,不想打斷此刻這種彌足珍貴氛圍,平常回家都是匆匆忙忙,沒有也沒想有時間去和父母嘮嘮嗑,而其實是父母有太多的話想和我們作為子女們說了,他們不是需要衣服、鞋子,每次買了他們也不穿,還是以前的一件衣服、一雙鞋子能穿到不能再穿才肯換新,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哪怕就是回家坐在他們身旁,亦或是和他們聊一些事,他們都會感覺到滿足,我們做的很少,而他們一生為我們撐開臂膀,趟開路子,只為我們幸福。


疫情之下更多更深的陪伴,我與父母的距離更近了,愛要常回家

本地小香米

04

別離是無奈也是需要,為了能夠更好的陪伴,也為了下次更好的相見

再長的時間到了離別的時候總是感覺短暫,在2月19日我也踏上返回另一個家的路程,父母早早把家裡能做的吃的喝的大包小包放在我車裡,就擔心我出門在外吃不好。發動車子緩緩起步往前走,父母不捨的跟著往前走。母親說我走了覺得空蕩蕩的,20多天下來有了更深的陪伴,也領悟到了在一起的珍貴,不論多忙以後我得常回家看看,做一個實實在在孝順的兒子。

總結

父母在,家就在,不要說等未來飛黃騰達再孝順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就珍惜當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常回家哪怕是一次短暫的陪伴,一次不著邊際的嘮嗑,都是對父母養育的最好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