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中醫通俗化?

理性愛國矢志不渝


學中醫首先要對古文要有動了解,而且要有熱愛之心,只要你耐心去學習,多掌握醫古文,要是入了門,就容易掌握其中的道理,如陰陽代表兩種事物的屬性,不是陰,就是陽。天為陽,地為陰,發熱為陽,惡寒為陰等等。陰陽為總綱,指導診斷和治療。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用杏林春暖


這個真不好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赤腳醫生的推行已經說明了問題,短期培訓可以方便患者治療一些輕微疾病,如落枕、輕感冒、一般頭疼或上火等,要做一個較好的中醫得確很難,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語文基礎,還的有古漢語的底子,才能逐步掌握中醫理論。當然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苦功,是可以學有所成的。


楊美春862


要想使中醫通俗化,必須國家要重視。發揚光大中醫中藥,要從娃娃抓起。建議把中醫中藥作為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必修課,把《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作為古文教材來學習。這樣可以一舉三得:既學習了古文,又學習了中醫中藥,還學會了養生保健。這樣中國人個個從小都懂養生保健,世世代代就會少得病,得個小病自己也會治療。如此,中國人就會一代更比一代健康、強壯!

既然從小就開始學習中醫中藥,中醫通俗化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到那個時候,中醫中藥就深深烙在中國人民的腦子裡了,人人都懂中醫藥,個個都是赤腳醫生。何愁中醫不通俗化呢?!

如果真能夠把中醫中藥編入小學、中學、大學教材,中國人絕對不會是西方列強眼裡的東亞病夫了!

想想都萬分激動和振奮!

不遺餘力宏揚中醫文化,是我人生的終極目標!

多麼希望國家經過這次疫情,能夠重視中醫中藥這個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加大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力度,讓其發揚光大,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望而知之


第一,從醫患溝通的層面來講,患者對中醫的理解,和中醫大夫認識不對等,所以,當醫生用中醫的術語來溝通是,患者是一頭霧水,這就會造成醫患之間溝通的障礙。有的人看過中醫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是怎麼回事,所以中醫的通俗化,首先需要中醫大夫持久的去用一些生動和具象的例子來闡述,患者才能聽的明白,這樣也有利於中醫的推廣和傳承。

第二,從中醫職業來講,古老的中醫傳承了幾千年,它的深奧和精深,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和理解表達能力,才能把它更精準的轉化為通俗化的內容,利於傳承推廣。

第三,中醫科普的通俗化。中醫書籍的普及,要適合不同層面的受眾閱讀,這樣才能利於讀者理解。用形象的,直白的,簡單明瞭的內容,來闡述中醫的理論,更加有利於中醫的發展。


新春吉祥


中醫是可以通俗化的,比如我感覺近幾天,比較愛生氣,而且一生氣,左下腹就很不舒服,甚至有點疼,我就想到,俗語說“氣傷肝”,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不是,可以用中醫的辦法自己調整一下呢?當然可以。而且,辦法也有好多哦。比如,食療、針灸、拔罐、穴位按摩等等。我雖然不是醫師。那麼,我是怎麼辦的呢?與大家分享一下:我選擇穴位按摩,自己弄,也不用花錢,首先,百度“疏肝的穴位”,答案來了,太沖穴、行間穴、大敦穴三個穴位,按照百度裡的位置找準,每天按兩次,每次20分鐘,兩日就見效果了,我想再按摩幾天,堅持一個禮拜,就會好的。就這麼簡單。你也可以試試。


howell849


中醫藥是文化,是古文化。中醫有點玄,所以一直有點懸!中醫很神奇,甚至很神密,但不能“神經”,通俗化將走向庸俗化!

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所謂守正創新,從發展的時間軸上看,中醫應該向傳統挖掘,中藥則應向現代突破!





曰通俗悅管理


中醫結合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在古代是通俗化的,所以如果要適應現在的通俗,那就是改變了中醫的本質,那就不是中醫了,最好的辦法是中華文化的復興,讓中國哲學思想重現,去衝擊西方哲學,讓中國人的思想不能西方化。

眼下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沒有那麼雄厚,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很落後,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現在應該還是大力發展經濟,只有人民有錢了,不再為衣食住行擔憂了,才會去發展文化實現文化復興,中醫才能強大!!!


九千七m


中醫,就像傳統武術,中國國學,中國哲學,你要一輩子去學習,去熱愛,去研究,它不是簡單的一種工作,你要對它很感興趣,很喜歡,這樣的人才可能有所大成。或懷有濟世救人的信念意志,起步就想靠它賺錢,診治過程利益化,很難促進中醫藥發展。中國的車輛保險,沒有降低交通事故,打架鬥毆違法賠償,只要你打傷了人,就得賠錢不管誰的責任。你可能會在法律面前低頭,可是怨氣難消,不能像個男人一樣,用原始的方式,又跑題了[呲牙]。


70後毅哥


中醫的很多知識都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像大棗養血、生薑湯散寒、黃芪補氣等等,大家很常用的養生知識也能治病。中醫雖然來自民間,但是博大精深,全盤通俗也不太現實。只要全民相信中醫,媒體多普及中醫知識,讓大家感受到中醫的好處,自然願意學習中醫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普及還是有可能的。


中醫博士臧運華


中醫的起源之地是黃帝內經。有許多說法和辯證思維,更多的是驗方即長期經驗記錄、歸納、總結、再次演繹。

民間多有聽說一些事和道理,如化痰、清熱解毒、去溼、火氣等。但要具體解釋就沒有幾個人說等清楚。這可能就是提問者的通俗化不夠吧!

好在現在數據化、AI處理發展快,中醫將是最先進入信息化的傳統行業。

隨著測量手段、量化數據、可視化檢測,中醫會更好地服務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