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医通俗化?

理性爱国矢志不渝


学中医首先要对古文要有动了解,而且要有热爱之心,只要你耐心去学习,多掌握医古文,要是入了门,就容易掌握其中的道理,如阴阳代表两种事物的属性,不是阴,就是阳。天为阳,地为阴,发热为阳,恶寒为阴等等。阴阳为总纲,指导诊断和治疗。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用杏林春暖


这个真不好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的推行已经说明了问题,短期培训可以方便患者治疗一些轻微疾病,如落枕、轻感冒、一般头疼或上火等,要做一个较好的中医得确很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语文基础,还的有古汉语的底子,才能逐步掌握中医理论。当然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苦功,是可以学有所成的。


杨美春862


要想使中医通俗化,必须国家要重视。发扬光大中医中药,要从娃娃抓起。建议把中医中药作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必修课,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作为古文教材来学习。这样可以一举三得:既学习了古文,又学习了中医中药,还学会了养生保健。这样中国人个个从小都懂养生保健,世世代代就会少得病,得个小病自己也会治疗。如此,中国人就会一代更比一代健康、强壮!

既然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医中药,中医通俗化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到那个时候,中医中药就深深烙在中国人民的脑子里了,人人都懂中医药,个个都是赤脚医生。何愁中医不通俗化呢?!

如果真能够把中医中药编入小学、中学、大学教材,中国人绝对不会是西方列强眼里的东亚病夫了!

想想都万分激动和振奋!

不遗余力宏扬中医文化,是我人生的终极目标!

多么希望国家经过这次疫情,能够重视中医中药这个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让其发扬光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望而知之


第一,从医患沟通的层面来讲,患者对中医的理解,和中医大夫认识不对等,所以,当医生用中医的术语来沟通是,患者是一头雾水,这就会造成医患之间沟通的障碍。有的人看过中医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是怎么回事,所以中医的通俗化,首先需要中医大夫持久的去用一些生动和具象的例子来阐述,患者才能听的明白,这样也有利于中医的推广和传承。

第二,从中医职业来讲,古老的中医传承了几千年,它的深奥和精深,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和理解表达能力,才能把它更精准的转化为通俗化的内容,利于传承推广。

第三,中医科普的通俗化。中医书籍的普及,要适合不同层面的受众阅读,这样才能利于读者理解。用形象的,直白的,简单明了的内容,来阐述中医的理论,更加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新春吉祥


中医是可以通俗化的,比如我感觉近几天,比较爱生气,而且一生气,左下腹就很不舒服,甚至有点疼,我就想到,俗语说“气伤肝”,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不是,可以用中医的办法自己调整一下呢?当然可以。而且,办法也有好多哦。比如,食疗、针灸、拔罐、穴位按摩等等。我虽然不是医师。那么,我是怎么办的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选择穴位按摩,自己弄,也不用花钱,首先,百度“疏肝的穴位”,答案来了,太冲穴、行间穴、大敦穴三个穴位,按照百度里的位置找准,每天按两次,每次20分钟,两日就见效果了,我想再按摩几天,坚持一个礼拜,就会好的。就这么简单。你也可以试试。


howell849


中医药是文化,是古文化。中医有点玄,所以一直有点悬!中医很神奇,甚至很神密,但不能“神经”,通俗化将走向庸俗化!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所谓守正创新,从发展的时间轴上看,中医应该向传统挖掘,中药则应向现代突破!





曰通俗悦管理


中医结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在古代是通俗化的,所以如果要适应现在的通俗,那就是改变了中医的本质,那就不是中医了,最好的办法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让中国哲学思想重现,去冲击西方哲学,让中国人的思想不能西方化。

眼下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没有那么雄厚,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很落后,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应该还是大力发展经济,只有人民有钱了,不再为衣食住行担忧了,才会去发展文化实现文化复兴,中医才能强大!!!


九千七m


中医,就像传统武术,中国国学,中国哲学,你要一辈子去学习,去热爱,去研究,它不是简单的一种工作,你要对它很感兴趣,很喜欢,这样的人才可能有所大成。或怀有济世救人的信念意志,起步就想靠它赚钱,诊治过程利益化,很难促进中医药发展。中国的车辆保险,没有降低交通事故,打架斗殴违法赔偿,只要你打伤了人,就得赔钱不管谁的责任。你可能会在法律面前低头,可是怨气难消,不能像个男人一样,用原始的方式,又跑题了[呲牙]。


70后毅哥


中医的很多知识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像大枣养血、生姜汤散寒、黄芪补气等等,大家很常用的养生知识也能治病。中医虽然来自民间,但是博大精深,全盘通俗也不太现实。只要全民相信中医,媒体多普及中医知识,让大家感受到中医的好处,自然愿意学习中医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及还是有可能的。


中医博士臧运华


中医的起源之地是黄帝内经。有许多说法和辩证思维,更多的是验方即长期经验记录、归纳、总结、再次演绎。

民间多有听说一些事和道理,如化痰、清热解毒、去湿、火气等。但要具体解释就没有几个人说等清楚。这可能就是提问者的通俗化不够吧!

好在现在数据化、AI处理发展快,中医将是最先进入信息化的传统行业。

随着测量手段、量化数据、可视化检测,中医会更好地服务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