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現在的年輕人卻不重視?

旅途中品味生活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追求個性獨立,追星,娛樂至上,玩瘋了,玩嗨了,哪還有心思,靜下心來,學習中國傳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呢?說白了,就是太--浮躁,整個社會的風氣太浮躁,沒有那種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意識了。但是,我相信,這種浮躁之風氣,會慢慢改變過來的。



月亮女神之丐幫長老


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我們老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產物,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那還是拿我們廣西來說,廣西人好客,以酒待客,以歌會友這是廣西人的傳統文化,愛唱山歌,在我們這每月的一號,大明山旅遊景區都會聚著一群愛號山歌的老人聚在一起開始著他們精彩的山歌比賽,還有每街的街圩日街上都有山歌賽,一陣陣笑聲,加上精彩時爽朗的笑聲,把他們樂得,沒有煩惱,沒有被現代人的生活步伐左右年齡都在50歲以上,而走過的年經人去卻加快步伐,生怕那些山歌拉長的音調傳入耳,現代年經追求的是怎麼街舞呀,Dj,流行歌曲呀,好像傳統文化的精髓有著隔世之遙,在博大精深也被他們視如不見,不願去學,更聽不懂,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些土話的山歌將被現在的年經人埋沒,遺忘……而這終將成為歷史。









丘翔鑫話風水


我認為問題出在價值觀上,佛家講因果、知足常樂,道家講道德、無為而治,儒家講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都是輕物質,重精神,講道德,這些和現代人的價值觀格格不入。

現代人的價值觀追求的是物質、享受、攀比、速成,很多人的觀念裡一旦學習傳統文化,勢必會給自己現在的生活帶來挑戰,即使是有心想學,現代人心普遍都浮躁,連一篇二千多字的文章看著都嫌長,更不要說像傳統文化裡的四書五經等經典,而且都還是文言文,所以現在年輕人都不重視。

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把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每位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屏幕前的你和我一起努力[贊]





國學尖子生


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很深厚的底蘊。但是目前社會普遍不珍視自身的傳統文化。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是美國拍的,片名是《最後的武士》,主要講了日本人對於自身傳統的珍惜和傳承,裡面有很多感人的細節,不管是什麼人,無論職位高低,身份尊卑,人們專注的做所有的事,騎馬、射箭、釀酒、品茶等等,對於現代科技的衝擊,能夠在吸取經驗的基礎上,尊重優秀的傳統,確實可貴。

再考現在的日本社會,雖然存在著這樣活著那樣的問題,但是從學生教育,日常生活,服飾來看,很多習慣都有所保留,不得不感嘆。

反觀現在,越來越感覺大家都很浮躁。從比如短視頻的快餐文化的興起就能看出,現在看電影都是倍速播放,快進著看,想在短時間內把想幹的事都幹完。社會上崇尚快速致富的手段,鄙視踏踏實實的做事,從學術研究到平時工作,越來越多的公共事物沒有人願意去做。很悲哀。希望大家警醒。



心裡顫動的一點點


這個問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比如秦代焚書坑儒,法家獨大,是對儒文化傳統的徹底否定。再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其它文化傳統的否定。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發展需要,會產生對文化的不同認識和選擇,雖然這是錯誤甚至極端的。

然後是發展的成就對人的認知影響。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環境、物質等,都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年輕一些的人,更多的把發展成就歸功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卻忽略了科技研發背後的傳統智慧作用。

再後也是最重要的,人性中的劣性作用。歷史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當人為了生存而疲於奔命時,往往能夠承認自己的渺小而心存敬畏。當人衣食無憂、錢物充足時,往往自以為是、狂妄自大而敬畏全無。

其它社會方面原因也有很多,比如,社會風氣、教育導向等,都會對年輕人認識傳統文化而形成影響。


簡學話題


中國的傳統文化卻用西方的教育體系來傳承,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喪失其特點、特色。

現在的年輕人不重視是因為不能在短期內就能看到傳統文化的真諦。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去體驗,去感受,並從中吸收營養豐富自己。

不客氣的說,一個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萬人爭搶獨木橋,學習的方式不是傳統文化該有的方式。每天的學習這根弦繃得非常緊,到大學畢業再也沒有了學習興趣,傳統文化再好也難以吊起年輕人的胃口。

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的謀生之道脫離也是難以引起年輕人重視的一個原因,學習傳統文化時間長見效慢,不如干別的來錢快。像傳統木雕,需要十年才能出師,出師了再自立門戶,對年輕人來說難度太大了。年輕人結婚要有房有車有存款,哪能等啊?遠不如到技校學挖掘機,學烹飪,學理髮,能夠貼近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章異


這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所必然經歷的。因為在每個時代側重點是不一樣的,社會側重點不一樣就導致人們的關注點不一樣。中國從清末開始到國共戰爭,一直處在戰爭階段,戰爭打的是錢,各個行業經濟也幾乎損失殆盡。一個國家也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不會讓外人欺負。一個國家首先是要強盛起來,不讓別人欺負,所以發展經濟就是必然現象。人們可以看到這麼個現象,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崇拜資本,喜歡接近西方文化,在世界觀裡也是認為有錢就可以主導一切。對於中國傳統儒家道家的思想則棄如敝履,大多數人認為是封建迷信。但是他們沒深入想過,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五千多年的歷史,靠的就是儒家道家思想。中國古代也有過輝煌的時刻,版圖也到過歐洲。每個國家都有過輝煌,也有過衰敗的時候,這就是天道循環。不能因為清末的遭難,就把傳統文化的功勞抹殺的一乾二淨。

目前社會上道德教育的呼聲很高,這是為什麼?因為最缺什麼人們就會越表現出來什麼。在人們經濟條件普遍好起來的情況下,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就開始顯得更重要了。這也符合易經裡否極泰來,週而復始的規律。我個人認為,人們重新拾起來中國傳統文化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越早越好。越早的話,我們中國人的核心才不會偏,中國才能在以後得歲月裡創造更多的奇蹟。


易經傳播小助手


這是由大環境決定的,如果中考,高考,考碩,考博有相當部分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你不重視學習傳統文化,就進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學,更成不了碩士博士,年輕人能不重視傳統文化嗎,他們不要美好前程嗎?如果能寫一手好詩,能寫出錦繡文章,能獲得影星,歌星一樣的名利,我相信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必將超越唐宋,大放異彩。個人拙見,淺陋之至。


匯侃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已經被所有學文化的人深深的體會到了,而現在的年輕人不重視不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不重要,是因為他們的閱歷太淺根本體會不到傳統文化的力量在哪裡,他們還沒有懂得對他們的作用是什麼你如何要求他們重視呢?那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懂的呢?是因為他們父母長輩愛的偏離教育的缺失閱歷的空白!年輕人想做什麼他們的父母長輩就給他們鋪平了道路;他們想得到什麼他們的父母長輩就給他們準備好了一切,他們沒有深度的思考,沒有困難的歷練,沒有自主抵抗過危險戰勝過艱難,他們何以懂得文化是力量的源泉,在他們眼裡只有父母的權勢和金錢才是重要的,他們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滿足活下去的需要。窮富不過三代就是源於這樣的現象!


刀匠


年輕人不重視是因為教育設計的結果。

傳統文化包羅萬象,但所有的文化一直在不斷被改進有的改好了,有的改敗了,有的改沒了(中醫有些歷史記載過的經典就只是傳說了),所以傳統文化的傳承還需要一大批傳承人的參與。

拷古溯源,去偽存真,留存歷史,改良理論,新的價值探索,取其精華棄之糟粕與時俱進等等大量基礎工作要做。

說到傳統文化,更多人想到的可能都是子說詩云等大家耳熟的經典,尤其是儒教文化。

儒教在漢朝以前春秋戰國時期應該是很有意義的學說,無論對帝王還是百姓教化之功不可沒。漢朝以後經過鮮卑,滿清等朝被犬儒們改造的面目全非,而且成為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精神根源,通常外表中庸,通常卻總是以兩張面孔示人。白天的斯文儒雅,夜晚的慾望滔天。人前的冠冕堂皇仁義道德,人後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儒教傳統文化成了一隻怪胎。很多被教化的人逐漸失去了脊樑,甚至也沒了筋骨,膝蓋都沒有支撐了,動不動就跪下去,很多時候該站不起來。我想這是年輕人最不喜歡的部分原因。

世界的進步是不可遏制的,年輕人的世界也是不可矇蔽的,從思想到骨子裡他們希望呼吸新鮮的空氣。他們接觸的傳統文化,除了古典詩詞,還有不多的笙管笛簫的民樂,恐怕就是藉以德育之名的教育了,在現代教育體系當中很少,很多是家長家族的灌輸。

現代教育注重“科學”的概念,而我們的文明都在哲學的高度,其中也包括一些科學的讀本,如《天工開物》《算數》等,但是更多是天人合一的思考。

在多元的文化世界,國內流行的主要宗教有本土的道教,廣結善緣修今生之圓滿。儒教,普教眾生講入世之功德。泊來的佛教也是普渡眾生廣納信眾修來世之因果。

國內的宗教文化基本認同“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宗教大多人為人是帶著罪惡來的所以要時刻保持“慚悔”。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錯,但是傳承真是如西天取經一樣充滿波折,在人類進化,秩序不斷重塑的過程中也進入了“適者生存”的硬循環,最後保留下來的都是今生人們還需要的東西。

世界在變,人類繁衍生息在變,年輕人需要繼承的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至於價值,那就是教化塑造的了。如果文化被塑造的有價值了,就好像16世紀宗教與科學之爭,就會形成主流價值觀念,自然會得到傳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