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自20世紀初在河南洛陽邙山腳下首次發現後,隨即名聞天下。其造型優美,色彩絢麗,內涵豐富,工藝精湛,神韻獨特,極具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雕塑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


唐三彩的名稱,在古代文獻中不見記載,直至20世紀初才被大量發現和真正認識。1905年-1909年清廷修築隴海鐵路時,在洛陽一帶從東到西沿邙山南麓,挖開許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數量頗多的三彩器皿和俑類。民國初年,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平琉璃廠銷售,引起了王國維、羅振玉等著名學者的讚賞和重視,同時也吸引了外國人的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名揚天下,並開始為世人所珍藏。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清末古玩收藏家趙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書,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中國古代,“三”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金屬元素的礦物釉料作著色劑,以鉛為助溶劑,二次燒成。釉料在燒製過程中相互浸潤交融,形成色彩斑斕的唐三彩。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泥與火的碰撞—唐三彩工藝


唐三彩在中國陶瓷史上開創一個新紀元。在唐以前只有單色釉,最多也是兩色釉並用。唐三彩成熟於唐代,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已燒製出綠、褐、黃等單色釉陶與瓷器,而且出現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北朝時期,儘管出現黃綠彩釉陶瓷,其複色掛釉方法已接近三彩工藝,被視為唐三彩的萌芽或前身,然而它畢竟還不是三彩。唐代,多色彩釉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得到成功運用,為以後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釉陶胡人抱皮囊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

兩次燒造 成就有色傳奇 \\\\\\


唐三彩的生產工藝,主要經過選料、成型、素燒、施釉、釉燒、開相等六個程序。它雖是陶器,卻又與一般低溫釉陶不同,而多是以白色粘土(高嶺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器皿多采用輪制或模印成型,俑象則通過雕塑模製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兩次燒成的燒造工藝。先將胚胎成型晾乾,入窯經800—1100°C高溫燒出素坯;然後在已素燒冷卻過的胎體上施以鉛釉,第二次入窯經900°C低溫釉燒而成。釉燒出來以後,人物俑還需要再開相。所謂開相,就是唐三彩中人物的頭部多不施釉,白粉打底,飾以彩繪,細緻刻畫。其具體方法是先用毛筆在面頰和唇部塗點硃紅,再以黑墨描繪出眼睛、眉睫、鬍鬚和巾帽。足部也多不施釉,有的用墨塗抹,以示靴子。人俑頸部以上或手足部,即露出皮膚部位不施釉的原因,應該是考慮到在燒製過程中無法控制其色釉流淌,不能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而不施釉,待完全燒成後再開相,則可任意繪彩,控制效果,使其形象更加寫實、逼真、美觀和生動。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釉陶胡人持壺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一、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國標中,陶和瓷是按它們的吸水率來區分的,吸水率小於0.5%的為瓷,大於10%的為陶,介於兩者之間為半瓷。

二、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三、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四、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製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製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六、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瓷器和陶器雖然不同,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如果沒有製陶術的發明及陶器製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製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光與色的跳動—唐三彩類型


大唐盛世,雄厚的國力與厚葬之風,推動了主要作為冥器以及建築材料的唐三彩的迅速發展。唐三彩的製作幾乎涉及到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使得本已湮遠的唐人生活透過唐三彩傳達了出來。唐三彩題材廣泛,造型豐富,大致可分為五大類:即人物俑、動物俑、生活用具、神煞俑和建築材料及模型。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釉陶文武官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釉陶胡人騎駝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唐三彩中絕大部分是人物和動物的俑像。其整體雕塑手法採用洗練明快的線條來勾勒輪廓,攝取神態,局部則用浮雕手法來增加立體質感,再以寫實手法細緻刻畫。這種表現手法達到了精緻完美、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峨冠博帶的文臣俑,高髻廣袖、體態豐滿的女俑,頭戴尖帽、深目高鼻的胡俑,肌肉發達、怒目圓睜的武士俑等形象的塑造,無不給人以靜中有動的藝術享受。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的動物造型也令人歎為觀止。其中尤以矯健的駿馬和穩重的駱駝最為出色,其比例準確,結構分明,雕塑精美,神態萬千。唐三彩作品也有表現唐代商人西出陽關,馱有絲織品和陶瓷器等貨物的駱駝商隊,沿著絲綢之路到西域或西亞各國經商,以及往來於長安和洛陽的外域商旅和駝群紛至沓來的情景。此外,還有許多造型別致的唐三彩雕塑佳作,當然也有一些模仿現實生活所用的各類器物和模型,均妙不可言,不勝枚舉。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釉陶鎮墓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釉陶鴨尊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發展與傳播

唐三彩對後世及世界陶瓷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唐朝滅亡之後,唐三彩的製作工藝並未隨之絕跡,直至今日仍然繼續生產。


迄今為止,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唐三彩窯址有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址、陝西省銅川市黃堡窯址、河北省內丘縣西關窯址和陝西省西安市郊機場窯址。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國外考古發現還表明,唐三彩在唐代就沿著陸上的“絲綢之路”,及通往東海、南海海上航道的“陶瓷之路”輸出海外。在沿線的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埃及、朝鮮和日本,都曾發現有中國的唐三彩。可見,唐三彩並不僅僅都是作為明器隨葬之用,而且同時還被當作珍貴的工藝品大量銷往海外。此外,在我國唐三彩的影響下,古代日本奈良還仿燒成功了“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也燒成有“新羅三彩”。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隨著大唐文化向外的強勁輻射,唐三彩生產技術很快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海外併產生巨大的影響。迄今為止,唐三彩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發現,其蹤跡遍佈歐、亞、非各大洲,特別集中在“絲綢之路”沿線和海上交通線附近的國家和地區。


\\\\\\ 三彩欣賞 :意想不到的大唐盛世 \\\\\\

雲髻峨峨 修眉聯娟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梳半翻髻女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梳簪花髻女子


唐代男子的“風騷”穿戴


唐代男裝一方面取意於傳統華夏禮制概念,繼承中原地區農耕文明傳統的漢式冠冕衣裳,另一方面又採納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特點,接受西域胡族影響,造就了有唐一代各式各樣的“風騷”男裝。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代三彩武官俑

咸陽市禮泉縣李勣墓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三彩釉陶載樂駱駝

唐代國家博物館藏

1957年陝西西安市鮮于廉墓出土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彩繪豹紋褲陶胡人俑

慶城縣博物館藏

甘肅慶城縣趙子溝村穆泰墓出土


\\\\\\ 大唐盛世三彩重器 \\\\\\


明天的《華豫之門》— —民間珍寶檔案,帶領藏友們一起走進世界頂級的唐三彩收藏博物館“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收藏圈裡有句老話“三彩掛藍,價值連城 ”,今天的“民間珍寶檔案”向您展示的就是這樣一件通體施藍釉的三彩立馬,另外一件則是身上載有“絲綢之路”重要證物——絲綢和瓷器的三彩載物駝。

這樣的一組藏品即將出現在《華豫之門》的舞臺上,喜愛收藏的各位藏友們,千萬不要錯過。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陝西唐博李館長與館內工作人員也為我們送來新春祝福)


文章轉自華豫之門官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冀藏文化網拍三彩器賞析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代藍彩堆塑獅腿爐-冀藏文化網拍有售
高14.7CM。
側面看像荸薺形,短束頸,唇向外翻。窄平肩,鼓圓腹,腹部下弧向內收,球形底。三支獅腿做足,獅腿關節、骨骼、筋腱、指甲皆有表現。
口部、下腹、獅腿施褐色釉,肩部、上腹施深藍釉,腹部飾有重瓣團菊浮雕,褐色和綠色點於花心。
我們知道唐三彩常見的是褐、綠、黃、白等多彩配色的器物,少見藍彩。如本件這般大面積純正鈷藍釉色的重藍彩更是珍貴。
因為鈷顏料是經由絲綢之路從西域進口,在當時極少見。且鈷顏料在陶器上面很難著色,所以只有在貴重器皿才使用藍釉,是三彩器中最尊貴的品類。在古玩行裡有句古話:三彩掛藍,價值連城。
本件重藍彩,其彩釉千年不變,釉面絢麗多彩,美輪美奐,靈光寶氣。
表面附有少量泥沙,可以清理。釉面有部分剝落,總體保存完整。微瑕。
器物雅緻美觀,珍貴稀少,宜於收藏觀賞。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三彩錦地寶相花紋脈枕-冀藏文化網拍有售

長10.2cm,寬8.7cm,厚約4cm。
器型方正,稜邊有磕損,無礙紋飾。
正、底面以三彩紋飾寶象花紋,醬色勾線,青、黃暈染。側面以青、黃暈色,做出唐色染織錦的美感,非常漂亮。
難得精品,適宜陳設觀賞。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轉載│泥與彩的邂逅—唐三彩淵源,新年最詳“唐三彩”講解

唐代三彩胡人頭口哨-冀藏文化網拍有售

長4.3CM。
人頭在造型上將胡人高鼻深目顴骨高聳的骨骼特徵把握的很是到位,髮型為歷史上的真實形象,配合下撇的嘴角與無辜的眼神,有一種憨傻之態。這種適當的外形誇張與表情選取讓形象充滿了趣味性。
整體呈青棗形,頭頂與蘋果肌位置開有通氣孔用以發聲。大小易於把玩。後腦勺位置沒有施釉。


本件保存完整,光澤油亮,已有包漿。




歷 │

史 │

文 │

章 │




懷希冀於美,故品有所成

幫您擁有更多古玩、文玩專業知識

關注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