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在書法中,什麼是隸書線條,楷書線條,篆書線條。有沒有人能系統的回答下?

xuweinan2233


隸書線條:藏鋒用筆、蠶頭雁尾,以圓筆為主 , 行筆向外拓展 , 字中主筆突出 , 主筆線條一般比較粗長。 以橫為主筆時,主橫一波三折,行筆要有肥瘦變化並向右舒展; 以豎為主筆時 , 豎筆向下懸垂 。

篆書線條:篆書是用中鋒運筆的方法進行書寫,其下筆及收筆均為藏鋒,圓轉、通暢;線條形態上看 , 篆書的線條外形光潔整齊,兩端圓潤飽滿。

楷書線條:筆畫特點是提頓、藏露、方正、筆畫分明、堅實有力、直而不僵、彎而不弱、筆畫線條要有質感做到橫如“千里震雲”點如“高山墜石”氣勢。


醒墨勤耕


在百度看的這篇文章,分析的很好,和大家分享如下:

筆法

筆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種:絞轉,提按和平動。

平動最為簡單。使轉和提按則相對比較複雜。對於一個線條,它的兩段大致平行,這基本上就是平動的結果。在二李小篆中這種用筆最為多見。


李冰洋謙卦碑


天欣小篆

所謂絞轉,不妨理解成在行筆的過程中,筆與紙接觸的面,是在不停的變化。這種用筆在篆隸在極其多見。其造成的效果往往是不對稱的,大大豐富了線條的表現。

最愛莫過石門頌,石門頌將絞轉用筆發揮的淋漓盡致。


石門頌


天欣隸書

關於提按,這種用筆可以理解成,筆的上下運動。當一個點畫它的外輪廓可能是對稱,並且存在輕重的變化,那麼大致是提按所造成的結果,提按最為明顯的作品,莫過於勤禮碑


顏勤禮碑

除了二李小篆只用到平動這一種筆法之外,其他諸多發帖這三種筆法幾乎是都存在的。(這也是二李被很多人詬病為美術字的原因)

線條

那麼回到原題。篆書線條,隸書線條和楷書線條。

個人認為是這三種用筆相互作用的結果。

對於篆書線條,平動為主,絞轉為輔助。提按最次。

石鼓文線條厚重凝鍊,圓勁挺拔,我個人覺得是篆書線條最為最好的代表。

對於隸書線條而言,絞轉得地位進一步上升。但是在這一時期,提按的作用也得到加強。我們不妨去看一下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

但是隸書線條的發展,也對篆書出現了一定得影響。(對於一邊倒地說隸從篆出,個人更傾向於二者存在一點的相互影響)


袁安碑

袁安碑中平動與絞轉並行,其中也有一定的提按。

關於楷書線條,提按上升到最主要的位置。


大字陰符經

大提大按,但是平動和絞轉也必不可少。這種楷書線條所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

比方說,唐人隸書。


石臺孝經碑

唐隸是一個畸形兒,大量使用楷書線條。怎一個俗字了得。

關於行草書的線條,行草書並未作為官方書體出現過,它的線極大受到正體字的影響。唐朝之前,任然以平動和絞轉為主。


姨母帖

但是唐朝之後,則變為提按為主。


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是隨著提按的增多,越來越多人發現行草變得“不古”,過度通過提按來雕琢筆畫,使得距離自然書寫越來越遠。這時候,很多人站出來。比方說,懷素。懷素在自敘帖中的表達的線條我們可以理解成一種篆書線,通過書寫的速度和線條的擺動,去盡力較少由於單一的平動所造成的線條的單一感。


懷素 自敘帖


天欣章草

但是提按對行草書造成的影響依然巨大。“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所以,唐代往後,草書大家除了黃庭堅之外,很少有人可與前人比肩。雖然說明代草書有一定的繁榮,但是我們不妨看看那個時代草書大家的楷書。


傅山小楷

傅山楷書中有一片“魏晉氣象”,和同時代的文徵明相比,提按相對較少,使轉相對較多。這為其草書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線條與用筆息息相關。這也可能導致了,很少有五體全能的大家出現。(五體皆能歷史上大概公認的一個是趙孟頫,一個是趙之謙。前者隸書依舊沒有擺脫俗的尷尬,後者說是五體,但是線條則大底都是用一種)


欣遠齋


嚴格意義說,書法理論中並沒有線條一說,用線條來描述書法的點畫是近來守西方美術理論的影響,才出現的。雖然用線條描述書法的點畫,並不準確,因為線條和點畫是有非常大的本質上的不同。但在從理論上描述行草書卻還是比較方便的。

實際上,我們說的隸書的線條就是指的隸書的點畫,具體到隸書的點畫上,隸書的點畫從哪裡看出有線條的呢?這就需要回歸到什麼是線條的問題上來。線條就是繪畫中的線,這是百度的解釋,但在談到書法的線條問題上則比較簡單籠統一帶而過。

不可否認,線條的一些基本特徵,書法的點畫上確實是具備的,但並不全面。是用區別的,書法的點畫是有非常明確的定義的,如點橫豎撇捺,就是行書草書中的練到符合也是有相對具體到明字與規範。繪畫中的線條所描述的是直線曲線等等,雖然書法的點畫中確實有直和曲調概念,但描述的只是局部而不是一個點畫的整體和連帶符合的整體。書法中的點畫線條是具有自己所屬的獨立性的,具有相對固定的意義。而繪畫中的線條則沒有固定的形態,是隨著形體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且可能會因人理解認識不同而異。書法中的點畫線條則不行,基本上有一個相對完整固定的模式框架。

所以說,我們理解有人用線條描述書法的點畫線條時,在概念上不同完全混同與繪畫線條的概念。仍然需要從點畫方面去理解。毫無疑問,點畫加上線條的描述確實增加了書法點畫線條內涵的豐富性,特別是現代的草書。


翰墨書道


在漢字書法中,本無“線條”一詞,只有“筆畫”的稱謂!不知從何時起,由哪位“大師”提出“書法是線條的藝術”之謬論,流毒至今。你這裡提的“線條”一詞應更正為“筆畫”!不要以訛傳訛,要維護傳統藝術的尊嚴!

我可以就各種書體及其各種筆畫的書寫要領簡單概括的闡述一下,僅供參考。

1、篆書:各種筆畫均使用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的方法來書寫。留在紙上的筆畫墨跡有圓潤鋼絲狀質感。如若起筆或收筆處與其他筆畫相接可忽略逆鋒起或回鋒收的動作。如果某一筆畫起筆處,或收筆處是裸露的,必須要逆鋒起或回鋒收。

2、隸書:逆鋒起筆,行筆過程根據筆畫特點需要可中鋒行筆,可偏鋒行筆、可側鋒行筆,筆畫末端根據需要可回鋒收筆、可出鋒收筆。如若起筆或收筆處與其他筆畫相接可忽略逆鋒起或回鋒收的動作。如果某一筆畫起筆處,或收筆處是裸露的,必須要逆鋒起或回鋒收。這種方法篆書、隸書、楷書通用。

3、楷書:起筆根據不同筆畫特點需要可下切起筆、可逆鋒起筆、可順鋒起筆;行筆根據不同筆畫特點需要可中鋒行筆、可偏鋒行筆、也可側鋒行筆。

終上所述,不管是哪種書體,哪種筆畫在書寫過程中都要經過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來完成,哪怕是小小的點畫也要如此,不可忽視。只有這樣做才會寫好每一畫,每一字。

推薦閱讀:《中國書法通解講義》第六講“五種書體筆法解析”。此書“孔夫子舊書網有售。摘要截圖如下:

篆書筆法解析:

隸書筆法解析:

楷書筆法解析:


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


“線條”是當代書法分析的一個概念。將毛筆在紙上寫出的軌跡稱作線條,實際上使得書法更具備分析的特質,於是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點畫”概念,成為描述書法筆畫形態的主要方法。

傳統的“點畫”,指的是除了“點”之外的筆畫統統是“畫”,同樣非常籠統。而在線條的分析中,點也納入了線當中,認為點是短線,或者“積點成線”,實際上是一個接軌其他藝術領域的說法,與傳統認識並不矛盾。



那麼,正如問題所說,······的線條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這實際上是一種視覺感受與心理反應的一種講法,我們暫且回顧一番書法的發展。

在書法中,我們常見的創作書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五種,那麼,前三者被稱之為“正書”,也就是靜態書體,後兩者則被認為是“動態書體”,在這兩類對比中,分類的依據,是以書寫線條的節奏感為劃分依據的,明顯後者比前者書寫速度要快的多。


其中書法中的“篆書、隸書”因用筆古樸紮實,寫出來的線條是單一的圓勁有力的線條,這樣的用筆被認為是不論任何書體都應該具備的能力,於是這種具備圓勁有力、遒勁觀感的線條被稱為“篆書的線條”或者“篆隸的線條”。

因為篆書和隸書的線條不論立體感還是力量感都特徵明顯且使用頻率極高,故而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重要的筆法秘籍。

比如,著名的唐代草書作品《自敘帖》,就是典型的篆書用筆。

米芾曾經說:“得筆則雖細為髭發,亦圓。不得,雖粗如椽,亦偏”,故而如果有人說,你要用篆書的線條來寫字,實際上是在批評你不懂筆法,要從篆隸中學得用筆,也就是暗示你重來吧,寫法不對。




另外,因為從楷書開始,一直到行草書,用筆技法的豐富也使得線條豐富了起來,已經不能單純的以“XX的線條”來進行概括,只能講“篆隸線條”要加強或者說“中鋒用筆要加強”這樣的話。


清妙集


所謂的篆、隸、楷線條,篆書就是畫字,隸書是樸素的自然主義,順手而已。篆籀筆法就是說楷書的,篆隸時代,沒有筆法的說法。

隸書是沒有明確學術定義的,只是一習慣性稱呼,或者說,是未完全進化完成的楷書。

篆書,只有簡單的圖案,審美觀沿用著最原始的人的本能。

隸書,是毛筆作為實用工具後產生的過渡性字體。審美觀建立在“效率優先”原則上,比篆書要進步。

楷書,是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的終極形態,審美觀建立在哲學概念上。至少在毛筆工具階段,代表著最先進的思維狀態。



凌霄居士


系統的回答確實很糾結,三種字體的線條各一把其表現的精美,用文字又很難表述清楚,這個要靠多練用心體會。楷書興盛於唐朝,一些大家達到精緻;起收筆富於變化,中鋒行筆講究寬厚有力,橫平豎直。隸書興盛於漢朝,字體講究寬扁,字中有一主筆叫蠶頭燕尾,要求蠶不重臥燕不雙飛;中鋒行筆,講究一波三折,鐵劃銀勾富於性情。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小篆有李斯興盛於秦;中鋒行筆講究圓潤。





文商匯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偏,也有些大。既然提出來了,就憑著本人多年的習字經驗和對書法的一些粗淺認識,試著回答一下,純屬一家之言,謹供大家參考,不妥之處,請多包涵。

書法作為視覺藝術的一個門類,其點劃所呈現的形態給人門的直觀感受應該是不同的,裡面存在著個體的審美差異,這應該是客觀事實的存在。欣賞書法這種抽象的美,不是先天所具備的能力,是需要後天的培養,長期的訓練,人文的薰陶才能夠具備這種審美能力。書法這種審美跟男人看見漂亮女人普遍認為漂亮,看見醜陋女人普遍認為醜陋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後天的,後者是先天的。

現在,回到問題中來,篆書,隸書,楷書的線條是怎樣的呢?首先,這三種書體是存在於歷史上的三個時期,是不同時期的產物,其次,這三種書體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是不同的,儘管隸書和楷書區別不大,但也是有微調的,最後,我認為這三種書體在線條形態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下面主要談談這三種書體線條的不同點。

先說篆書。《千字文》中有“漆書壁經”一句,這句話是講漆書是在上古時期,筆墨都還沒有出現以前,用樹脂漆書寫在竹簡上的文字,稱為"蝌蚪文";元代吾丘衍在《學古編》裡說:"上古無筆墨,以竹梃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篆書應該也是用基本相同的材料書寫的。我大膽猜測,因為漆相對於後來發明的墨要粘稠的多,當時的先民在寫線條起始和結束時,也許是直接書寫而不是像後人藏鋒起筆和收筆,想用墨的稀薄而達到漆的粘稠所形成的圓頭圓尾的效果,假設這一推理有效,那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了。

次說隸書。據有關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這一時期墨已經出現,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代,對後世影響深遠。照前面篆書的思路,墨出現以後,在書寫漢字線條時,如果還像以前一樣執筆直書,就會因墨的稀薄流動性強,線條的起始和結束就會顯得單薄,所以,我妄測,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筆法應該從這個時期開始。對於隸書線條的特徵,前人早有總結,“蠶頭燕尾”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基本常識。如果硬要舉例它是什麼形狀,只能是圓頭方尾了。

再說楷書,什麼是楷書線條?如果是從它的形狀上去考量,這個問題就很荒謬。因為楷書的線條是豐富多彩的,屬於千人千面,從北魏書體帶有隸意的楷書到後來的發展到唐的完善,真真是包羅萬象,不可枚舉。如果也要概括舉例,不外乎就是圓頭圓尾,方頭方尾罷了。

最後說說這三種書體線條的相同點。這三種線條,包括其他字體,不管它是如何變化多端,異彩紛呈,爭奇鬥豔,也是變化在線條的兩端,線條中間部分基本是相同的,都是中鋒行筆而已,沒有什麼文章可做的。所以,這三種書體線條的相同點就是線條的中間部分。

到這裡問題就回答完了。

手機直接碼字,錯訛難免,請見諒。


孫溥津KONGYUAN


實踐是檢驗真裡的標準!把字寫好是最重要的!沒有“必要量”的實踐,就不會有真正深刻的認識!只有真正把字寫好,才能準確地進行理論表述!



國承明


個人認為線條在作品中的體現要隨整個篇幅佈局的美感而變化。粗細,長短,濃淡,位置的需要而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