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混得好的人,都養成了這些好習慣,真希望你能早點看到

好久沒發總結性的文章了,最近對各方面的感觸都挺深的,尤其是認知跟感悟。

所以啊,今天的內容少了點晦澀的理論,但多了些現實骨感。

那些混得好的人,都養成了這些好習慣,真希望你能早點看到

1、別人在微信上給我發“在嗎”,卻不說下一句的時候,我絕對忽略不回;除了熟人,有事找我卻連招呼都不打,我也絕對裝看不見。

因為這兩類人,八成都是索取者,你付出再多,他們也覺得這是理所應當。

2、不刻意討好任何人。

刻意討好同事,刻意討好同學,刻意討好朋友,刻意討好戀人,都會多少帶來關係上的不平衡,只有家人,才有可能不計較你任何表達。

3、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自己的強項上,弱項空餘的時候再補。

這點跟我們熟悉的木桶效應恰恰相反,所謂的木桶效應,說的是木桶的盛水量多少,取決於短板。

但那其實是針對團隊,對個人來說,單點突破才是重點,因為很多時候,收穫需要突破,而突破往往是自己最強一面才能帶來的。

4、當一直猶豫一件事要不要做的時候,做!當一直猶豫要不要吃的時候,不吃!

熟悉君佳的都知道,以前我是個差不多180斤的肥宅,這兩個明確簡單的大腦指令,解決掉了我的懶癌跟肥胖。

5、聽其言,觀其行。

跟一個人有交集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地聽他說什麼,再觀察他怎麼做,如果說一套做一套,那基本上可以判定這個人不能深交了。

有一次朋友向我推薦項目,一直說項目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牛逼,他自己有多看好之類的,後來我投了三萬塊打了水漂,才知道那個所謂的朋友根本一分錢都沒投,就是拿我當實驗小白鼠的。

當然了,失去我這個朋友也是他的損失(自我安慰)

6、永遠對別人保持30%的神秘感。

對於剛認識的人,動不動就全盤托出,別人不會覺得你沒有心機,只會覺得你傻筆;

對於熟人,你越有邊界感,越有分寸地表達自己,他們會越尊重你,越對你感興趣。

7、除了情感方面的事情,其餘都要跟利益掛鉤。

這個點雖然聽起來很俗氣,但卻大大提高了我的執行力,興趣並不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尤其是當你需要興趣來養活自己的情況下,生存才是。

跟利益相關,才不會因為情緒的波動而輕易放棄做一件事情。

8、除非自己的靈感很值錢,否則最好不要靠所謂的靈感做事。

很多人拖延跟逃避,老是拿“沒有靈感”做藉口,但說句實話,大部分事情,靠的是規劃跟執行,很少需要到拼靈感的境界。

就像君佳自己,如果是靠靈感,不可能長期寫原創給大家,做選題、找素材、不間斷輸入,這個流程我幾乎已經潛移默化了。

9、在自己還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一定要放下假期思維,可以給自己放鬆的時間,但千萬不能長時間地放空,在假期裡,每天至少保持學習或者工作2小時。

10、每天跑步為的就是狀態的延續跟習慣的養成。

11、有些時候,懶惰並不是性格問題,而是身體素質問題,試著每天堅持運動30分鐘以上,養成規律的睡眠,少糖少鹽少油炸食品,試個三個月,保準你精力充沛,做事積極。

那些混得好的人,都養成了這些好習慣,真希望你能早點看到

12、不把朋友當情緒垃圾箱。

同理,也不要當朋友的情緒垃圾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沒有人喜歡當任何人的情緒垃圾箱,而且抱怨真的會傳染。

13、除了車房跟意外,真的沒有什麼值得我們透支未來。

很多君都在欠費之後,來問我有什麼兼職可以做,但我很明確的告訴大家,任何有價值的兼職都需要時間來沉澱,千萬不要被消費主義跟虛榮心佔據了大腦。

14、不要糾結於那些不公平的現實。

尤其是當實力相差懸殊的時候,他們會不知道那樣不公平嗎,當然不是,他們只是無視你的訴求而已。

你跟一個黑心的老闆講付出有什麼用?直接辭職就完事了。

15、不要總是提起自己的舊光環。

比如說高考成績,比如說考上了某個大學......

那些明明進入職場了,卻總是不停提自己畢業於X大,那可能就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成就了。

16、對於沒有資源的人來說,攢錢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創業不是。

都說創業沒有門檻,但其實沒有門檻的事情最難,因為拼的是另一個維度的東西,比如說背景,比如說資源,比如說認知,而攢錢跟底氣掛鉤,有了底氣,不說爆發了,至少生活會好過很多。

17、直面那些讓你痛苦,害怕,逃避的事情。

成長是有陣痛期的,這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情,才有可能讓你收穫些什麼。

就像考試,你不研究難題,把1+1=2寫一萬遍,也考不上985/211

18、不要被“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騙了,如果你沒“哭”的資本,只會挨一頓臭罵。

很多人很多文章,總會把別人的成就歸因於一兩條準則,一兩個操作。

但現實是即使再小的勝利,背後的原因也是錯綜複雜的,會哭的孩子為什麼敢哭,因為他知道,大人偏愛他的某些點,那就是他哭的資本,而你只關注哭那個行為,就已經輸了。

19、失敗跟成功其實是近義詞,它們倆的共同對立面,是“不作為”。

做了一件失敗或者不該做的事,當下會受到沉重的打擊,但陣痛過去也就過去了,一直耿耿於懷的,卻是那些本該做,卻不敢做沒有做的事情。

20、每天晚上抽空規劃一下第二天要做的事,睡前覆盤一下當天的工作跟學習情況,這兩個小點堅持下來,就能把進步或者退步可視化,對自己的生活會更有掌控感。

21、做一件事之前,至少先預習一遍失敗。

很多朋友都興致勃勃跟我說想要創業,張口閉口都是事情成功之後了怎樣怎樣,卻沒有預想到如果失敗了得怎麼應對,承不承擔得起,因為人總是會逆向合理化,想做事了,就只看到那些成功的例子,想要某件東西了,就只盯著它的好處。

多預習幾遍失敗,這不是悲觀,這其實是靠譜。

————

今天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小總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