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忠義,為何狠心含淚斬殺公孫策?

樸燦烈ChanYeol


一提起包拯,《包青天》的主題曲便在耳畔悠悠響起,“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好漢來相助,王朝馬漢在身邊······”

說起包青天,又不得不提起公孫策。公孫策是《包青天》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他與展昭齊名,他們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膀右臂。

公孫策是文,他是包拯的師爺,主要負責給包拯出謀劃策,輔助參與偵查疑案懸案;展昭是武,深入虎穴捉拿犯罪嫌疑人是他的特長。



說起公孫策,70後和80後首先映入腦海的,應該是範鴻軒版本的公孫策,這個版本的公孫策儒雅知性,目光如炬,一縷長髯,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但這個版本的唯一缺點就是公孫策年齡偏大,有點老氣橫秋。

對於90後而言,任泉版本的公孫策無疑更年輕,更帥氣,更瀟灑,更符合少男少女的品味。任泉也因為《少年包青天》這一角色紅透整個娛樂圈,似乎任泉便是公孫策,公孫策就是任泉。



其實公孫策是個虛構人物,歷史上並無其人,他是清朝石玉昆創作的《三俠五義》中的人物。這部小說中,除了包拯是真實存在的,公孫策和展昭等等都是虛構的。

老版《包青天》中,確實有包青天揮淚斬公孫策的情節,但公孫策並沒有死。到底怎麼回事呢?

有一次,包青天封皇帝之命南巡,途中經過太湖時,發現兩具浮屍,而且這兩具屍體居然穿著官差服飾,包青天憑藉著多年來職業敏感,判斷此案非同小可。



於是,包青天招來了公孫策和展昭等眾多好手,聯合湖州劉巡撫及其下屬,一起參與偵查此案,期間有刺客多次伺機暗殺包青天,每次都被展昭化解。展昭在與一個女刺客搏鬥過程中,奪得女刺客的手鐲。

展昭將手鐲交給包青天和公孫策,公孫策一見手鐲,大驚失色,因為這手鐲本為一對,一個在他這,一個在女兒那。當年他遭人暗殺的時候,和女兒一起跳崖逃生,後來他被包青天所救,女兒下落不明。



公孫策著手調查手鐲線索,發現女刺客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一邊是親情,血溶於水;一邊時法律,法不容情。公孫策陷入兩難之地。

展昭無意中發現湖州衙差行為異常,衙差衣服背部有破洞且用針線縫過,而且衣服破洞的位置恰好與浮屍傷口位置吻合,展昭懷疑劉巡撫和差役都是假的。

展昭施巧計戳穿了劉巡撫假面具,原來是這個劉巡撫是假冒的,他就是江洋大盜江龍,他們一夥殺了劉巡撫,然後趁機假扮劉巡撫,目的是殺害包青天。因為包青天曾經害死了他的弟弟。



展昭與女刺客激戰,公孫策見女刺客漸漸不敵展昭,於是故意讓女刺客劫持自己,公孫策成為人質。然後,公孫策與女刺客父女含淚相認。

最後,展昭生擒江龍,女刺客畏罪自盡。公孫策因為私放女兒,自認為有罪,請求包青天處決自己。

行刑過程中,突然天空一道閃電劈掉了劊子手的刀,就在這時,一聲驚呼“刀下留人”,展昭手持聖旨,快馬加鞭疾馳而來。

原來皇上開恩,特意免了公孫策的死罪。


一半秋色


公孫策作為包拯最得力的助手,兩人的友情也是非常深厚,而且公孫策的為人一直都是聰明善良的,那麼包拯為什麼要斬首公孫策呢?包拯開封府裡的龍頭鍘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公孫策發明的,可是包拯卻要用公孫策自己發明的鍘刀殺公孫策,這滋味真是讓人難以言喻呢。原因是公孫策曾有一個失散多年的女兒,一直在外流浪,等到公孫策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女兒,正要和她相認的時候卻發現女兒牽連著一樁令人咂舌的驚天命案。

平時和包拯一樣公正無私的公孫策遇到這種事情也不淡定了,父女倆剛相聚女兒就要被殺頭,公孫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性對待這件事的。於是平常公正廉潔的原則被他拋到腦後,公孫策開始包庇自己的女兒。但是這種事情怎麼能逃過破案如神的包拯的法眼呢,事情敗露後包拯也是無比心痛,但是錯了就是錯了,即使兩個人的友情再深厚,法不容情包拯還是秉公辦事準備把公孫策給斬首了。

這件事情鬧得很大驚動了當朝皇帝,皇帝看在公孫策為斷案也作出了不小的貢獻才下旨免除公孫策的死罪,包拯和公孫策又重歸於好了。包拯為官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的美譽可不是說說而已,包拯和撫養自己長大的嫂嫂感情很好親如母子,但是她嫂嫂的兒子卻是個敗家子,在外面殺了人包拯接到這起案件後毫不留情的就用鍘刀把親侄子給斬首了。絲毫沒有顧忌到兩人的親戚關係。由此包拯成了流芳百世的清官,他的豐功偉績也被人們世代流傳。


朝飛暮卷


咱們先來了解下包拯這個人,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要含淚斬公孫策了。提起包拯的名字婦孺皆知,他是北宋的名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向來以鐵面無私、執法嚴明而著稱。



包拯在當官前就立下從政不徇私情的志向。23歲那年,包拯在廬州合肥求學時,受到出知廬州的劉筠嘉許,他的名聲大火。老家有一土豪兩次邀請他吃飯順便談談人生,包拯都拒絕了,拒絕的很乾脆,而他的一位李姓同學覺得盛情難卻決定要去,包拯一語驚人:

“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

可見包拯為官前就已經明確自己要走的路: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為官絕不念私情。果然這個土豪犯事了,包拯審理案子時果斷執法,保證了公正嚴明。


在官場上一些人為了升遷或自保趨炎附勢、阿諛奉承,藐視法規幹出一些黑暗勾當。而包拯對這些是極其恨惡的,他崇尚廉潔,以法為大,不畏權貴。


包拯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他彈劾以權謀私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和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彈劾王逵剝奪老百姓的錢財,還對老百姓濫用私刑激起民憤。王逵的密友都是朝廷要員,如宰相陳執中、賈昌朝,他又是宋仁宗的大紅人。包拯才不管這些,他連續7次向宋仁宗彈劾,不法辦王逵絕不罷休。包拯最後一次彈劾還直接指責皇帝說: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是,“現在您竟體恤老百姓,堅持己見,任用酷吏王奎,這樣做對於王奎一人來說是一件幸事,但是那些千千萬萬百姓的不幸又該怎麼辦!”

包拯的這些話無不透露出一股強烈的正氣,他性格剛直,言語懇切,令朝野震動,一些有良知的官員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紛紛站在包拯這一邊,面對輿論的壓力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還了黎民百姓一個公道。

包拯還彈劾過宰相宋庠、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凡事為官人員不論是誰只要不幹正事不務正業包拯都會勇往直前去彈劾。也由此得了個外號叫“包彈”。

包拯的剛正不阿不徇私情在自己身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自己老家廬州任職時,他的一些親朋好友暗自高興,以為有了保護傘,從此可以為所欲為逍遙無邊了。因此明裡暗裡幹了不少狗仗人勢的事,有些親近還明目張膽到去擾亂官府。包拯得知義憤填膺決心大義滅親,這時正好有一倒黴蛋,包拯的從舅犯了法。包拯不顧親人的求情,根據宋法規定,讓他這個舅舅吃了一頓板子,自此以後,沾親帶故的沒有一人膽敢違法。

包拯在東京(今開封)為官時,面對向來難治的眾多皇親國戚、高官人士,包拯首先亮明他拒絕一切私人關係,不論背後的權勢有多大違法者一律法辦。所以沒有人敢向他送禮走後門自討沒趣,對鐵面無私的包拯多少有些畏懼,不敢胡作非為,包拯的威名震動都下。

說了這麼多我們對包拯這個人多少有些瞭解,咱們言歸正傳,來看看包拯為何含淚斬公孫策。

包拯包青天的光輝形象深入人心,是百姓心裡理想的“青天大老爺”形象,所以很多民間流傳的秉公辦案的故事,或載在史書裡的,又不知道這些故事的來源,自然就安在了包公的身上,有的口口相傳,有的拍成影視登上舞臺。而包公含淚斬公孫策就是電視裡的段子,其實也並不是包拯要斬公孫策。




公孫策實際上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裡的虛擬人物,他是北宋開封府主簿師爺,協助包拯辦案的智囊高手。開封府三口鍘刀龍、虎、狗就是公孫策設計的。公孫策陽光帥氣懂醫術,羅輯思維能力很強,他善良足智多謀,綽號“再世諸葛”。


有一次,包拯奉命南巡,在太湖發現浮屍命案,而且是穿著官服的兩具屍體。 很明顯這是大案要案。包拯立刻馬不停蹄和公孫策和展昭商議要儘快破案,他們在破案過程中,突遇刺客要直取包拯性命,刺客還自稱叫江龍。萬幸被武功高強的展昭打敗,其中有一女刺客慌不擇路被展昭拿下手鐲。

面對這隻手鐲公孫策不淡定了,這是他女兒的手鐲。原來公孫策有個女兒,已經失散多年。公孫策激動、驚慌終於調查出女刺客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公孫策深深瞭解包拯絕不會因此尋私放了自己有命案的女兒,但他又怕自己的女兒被抓捕法辦,思來想去公孫策最終私下放了她女兒,然後去找包拯坦白決定以死謝罪。


公孫策知道,在包拯的心裡法大於一切,他辦案向來秉公執法,他更不會接受自己的手下徇私枉法。而自己是包拯最信任的助手、部下,竟然涉及到雷區,包庇殺人犯,這是包拯不能容忍的,哪怕是自己最親的人也不行,這也是包拯的為官原則,所以公孫策不想讓包拯為難一心求死。

至於包拯眼“含淚”也不難理解,雖然在包拯的心裡秉公執法是第一,但不代表他沒有“情”,公孫策在他身邊多年幾乎寸步不離,沒有公孫策的協助許多大案要案就不會那麼容易破解,或者不一定能破解,包拯對公孫策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非常疼惜的。另一方面,包拯心裡也在為公孫策的知法犯法感到悲哀,殺人償命這是天經地義,怎會為了父女之情去包庇兇手,怎麼還死者公道。再者,他哭公孫策的命運,沒想到學法多年死於犯法,而且是死於自己設計的鍘刀之下,悲慘!悲哀!

最後公孫策的結局也是有驚無險,展昭出手阻止公孫策,並且苦苦相勸,公孫策不為所動,一心求死。就在劊子手馬上就要手起刀落之時,突然雷公動怒,一道響雷擊落劊子手手裡的鬼頭大刀。所有人都認為斬公孫策有違天意,公孫策也因此得救。


小姐姐講史


包公要殺公孫策,是因為公孫策犯了法,只好忍痛要殺了他,起因是包公在南巡的時候,接到報案說在太湖中發現一具浮屍,包公就此展開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包公還遇到了行刺,後來兇手混江龍被抓,招認了是為了自己的弟弟報仇而行兇,混江龍有個養女,也參與其中。

公孫策在調查混江龍養女的過程中,卻從龍鳳手鐲的線索中發現混江龍養女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這種情況讓公孫策很糾結,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現在成了罪犯,難道要眼睜睜的看著虧欠多年的女兒被斬首或是被流放千里吃盡苦頭嗎?在情與法之間掙扎的公孫策最終選擇了情,私自放走了親生女兒。

公孫策在放走女兒後,知道自己這樣做法理不容,對包公問心有愧,就主動投案,供出自己的罪行,鐵面無私的包拯見自己所敬重的公孫先生犯了法,心中雖然不忍,卻也只能含淚宣判了公孫策的死刑,擇日處斬。


荼蘼


公孫策為包拯發明出龍、虎、狗三口執法銅鍘,最終卻將自己送到了鍘刀之下。這一刻,素有鐵面無私之稱的包拯也是眼含熱淚,究竟原因何在?

公孫策跟隨包拯之初,偶然見到包拯打算呈遞給朝廷的陳州賑災奏摺中,直言當今聖上宋真宗趙恆用人之過。因此,心下大驚,認為包拯會被罷官去職,當即收拾行禮,準備各奔東西,另謀生路。

這時,包拯府中下人包興急匆匆報來喜訊,言包拯已被當今聖上加封為龍圖閣大學士,並被派往陳州賑糧救災。同時,為了增加包拯的執法權重,又賞賜三道御禮。聽後,公孫策也是心下大喜,看來不用再另謀前程去了。

不久,包拯下朝回來,找來公孫策進行商議:“為了我方便辦差,聖上恩賞三道御禮,你幫著想個好主意,不能辜負了聖上大恩。”

聞聽此言,公孫策認為是包拯想要趕自己走,卻又抹不開情面,才以此事來為難自己。所以,公孫策暗思,反正要散夥,隨便想個辦法糊弄一下包拯算了。想到這裡,公孫策立即擺好筆墨紙硯,設計出了龍、虎、狗三個檔次的執法鍘刀,並註解好說明。

當公孫策將此方案提交給包拯時,已做好了被其痛罵一番的準備。誰知,包拯看後大喜,並派他指導木匠儘快將此物做出來。次日,包拯令人抬著三口執法鍘刀,呈給聖上御審。聖上及朝臣盡皆驚歎不已,朝議當廷通過。至此,包拯執法之時,便以龍、虎、狗三口鍘刀為執法工具,以此來懲治奸佞,威懾宵小。

接著,為了配合包拯審案,公孫策又發明出刑具杏花雨,既不傷人筋骨,又能令人痛入骨髓,因此在案件審理中多有建樹。

從此,公孫策便死心踏地輔佐包拯,以自己的足智多謀、回春妙手等優勢,成為包拯的左膀右臂,並被後世稱為“再世諸葛”。平日裡,公孫策在包拯面前自稱“學生”,而包拯和展昭則尊稱其為“公孫先生”。一者,公孫策同包拯之間名為上下級,實已達到了亦師亦友的地步;二者,公孫策確實有大才華,才會被狀元之才的包拯和南俠展昭尊為“公孫先生”。

後來,聖上命包拯南巡各府縣期間,一日路經太湖時,有人前來報案,言太湖中發現一具浮屍。接著,包拯便令公孫策、展昭一同查辦此案。

經過數日調查,兇手混江龍被擒,招認因報兄弟之仇而殺人,又有養女孟如憶,從旁相助。但是,當公孫策調查孟如憶時,通過龍鳳手鐲的線索,竟然發現該女子原來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丫丫。

這下,令公孫策心生糾結。一邊是自己虧欠多年的女兒,失而復得;一邊是為救養父脫身,殺害多名官兵的兇手山賊。結果,律法的天平傾向了情感一方。最終,知法犯法的公孫策,私自將親生女兒放走。

事後,公孫策心生愧疚,遂決定以死明志,主動投案自首。作為鐵面無私的包拯,雖然心中不忍,但還是根據律法條款,含淚宣判了公孫策的死刑,擇日處斬。

孟如憶逃離後,思慮再三,認為不能陷生父於不義,同樣也來投案自首,並死在了公孫策的面前。

處斬公孫策當日,若非展昭從聖上處求來赦免旨意,公孫策定然人頭落地。

注:以上情節均來自電視劇廖啟智版公孫策的《包青天》。同時,《宋史》中並無公孫策其人的記載。其實,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三俠五義》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五義》中均沒有包拯含淚暫公孫策的情節記載。

所以,此情節應該為編劇臨時添加。不過,卻也如同畫龍點眼之筆,起到驚醒世人的作用。但是,無論是什麼版本的《包青天》,包拯都離不開公孫策這個得力助手。

從整個情節來看,只有公孫策來承擔這個責任,結局才更加完美。如果,公孫策真是冷血到捉拿愧對一生的親生女兒,世人會如何評價人間真情。事後,作為執法犯法的公孫策,又能主動投案自首,並承擔責任,則又顯示出其重義重情的一面。同時,雖然包拯號稱“鐵面判官”,但是他在判決公孫策死刑時,卻能眼含熱淚,足見包拯也是個重情重理之人。面對情理法的權重問題,執法如山的包拯果斷選擇了重法輕理去情,將律法的公平、公正完美體現。如此以來,不就將人間的情理法給予了更加完美的詮釋嗎?


祥子談歷史


歷史上的包拯,眉頭上沒有月牙,臉也不黑;不認識南俠展昭,三俠五義,白眉大俠,手下也沒有什麼王朝馬漢,張龍趙虎;更沒有什麼龍虎狗,三口鍘刀,沒有鍘過陳世美,包勉和公孫策。


包拯出身在官宦之家裡,少年是很是努力學習。二十九歲考取進士,為孝敬父母沒出去當官。三十九歲時,包拯父母去世,並守孝期滿。包拯才開始出來當官。

包拯首先到天長做知縣,後調端州。由於處理端硯案出名,被調入京城任御史中丞。在彈劾和進諫中,直抒己見,不畏權勢。六年後,包拯升任知諫院。

1057年,五十九歲的包拯權知開封。他在開封改革了訴訟制度。裁撤了門牌司,使百姓打官司直接接觸辦案的官吏,使百姓不再被那些小官吏敲詐。“包青天”應該是這時候喊出來的。


可惜,包拯在開封只待了不到兩年,就被調到朝裡做了“三司使”,主管國家財政。1061年,包拯官至副樞密使(副宰相),成為宋朝重臣。1062年,包拯病逝於開封,舉國哀慟。

包拯一生忠義,他曾作為使節出使遼國,他曾因彈劾貪腐官員與仁宗爭吵,他曾帶人給百姓挖井,曾為受災地區免稅。他的仕途很平淡,是一位埋頭苦幹的良臣。

至於包拯鍘公孫策,那只是人們為了褒揚包拯,秉公執法,剛直不阿的正義精神,演繹出的故事,當然也正是展現了百姓心中的嚮往。


這個故事說的是,包拯去太湖一代巡視,發現水中一女屍體。在展昭等人的協助下,捉拿到了女嫌疑犯(叫什麼想不起來了),公孫策在審理案件現場,發現這位女嫌疑犯是自己丟失多年的女兒。

公孫策思前想後,覺得對不起女兒,於是,在親情與法律的天平前,失去了平衡,他將女嫌疑犯給放走了。

公孫策放走了犯人,並沒有逃避,而是主動投案給包拯,並說明了情由。包拯無奈,法不容情,含淚鍘了公孫策。


路遙lgy


公孫策是包拯的好搭檔好兄弟,而包拯要殺公孫策,也是因為公孫策觸犯了法律,包拯不得不遵守他心中的準則,含淚把公孫策斬殺了。這件事的緣由還要追溯到包拯南下的時候碰到的一個案子。當時那個案子的起源是,發現有人發現河中漂浮著一具女屍,就告知了包拯,包拯決心要查清此案。

但是這個消息讓真正的兇手江龍知道了,於是江龍就決定要刺殺包拯,因為包拯的斷案能力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如果不提前刺殺他的話,那麼自己就會受到牢獄之災,或者是死刑。而公孫策作為包拯的搭檔,自然會為包拯做事。

公孫策在調查兇手的途中,發現江龍的養女居然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而江龍也正是讓他的養女去刺殺包拯,公孫策兩難之下還是決定放走兇手,也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其實作為一個父親來講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包拯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還是決定不能夠因為私情而放過任何一個人,於是就斬殺了公孫策,公孫策因為保護自己的女兒而死,想來也沒有遺憾吧。

而包拯在痛心的同時也沒有很大的遺憾,因為法律是人人都必須要遵守的,不能夠因為他是自己的好兄弟就不去做到公正執法,這對於對不起皇帝給自己的三份文書,也就是十分的信任。大家都知道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但是鐵面無私的背後又何嘗不是一顆柔軟的心呢。




小魚兒經典影視


一提包拯的大名,世人就會想到清廉和公正這樣的字眼。包拯為人正直、嫉惡如仇、鐵面無私,再加皮膚是黑色的,有“包青天”的美譽。

包拯斷案如神,扶持正義,為民申冤,還不離兩個得力幫手。一位是武功超群的展昭一位是公孫策,如果說展昭是包拯的私人保鏢兼得力保鏢,那麼公孫策就是包拯的軍事顧問。

公孫策有三大特長:一是博學多才,二是醫術高明,三是足智多謀,有“再世諸葛”的雅稱。當然,公孫策雖然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赴入仕途後屢屢碰壁,最後幸運地遇到了伯樂包拯。包拯對他器重有加,封其為開封府六品主簿,視他和展昭為左膀右臂。

據悉,宋仁宗時陳州遇到了旱災,而當地官員卻私吞賑災銀兩,皇帝聽聞後很是憤怒,命包拯前去調查整治,並給了他特權——“御札三道”。

這次“御札三道”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包拯便找公孫策商量怎麼辦?公孫策頭腦一轉,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建議把“御札三道”具體落實在刑法上,可變成“御鍘三刀”。隨及,公孫策趕緊畫了龍、虎、狗三幅鍘刀的畫,拿給包拯看。包拯一看大喜過望,於是呈給宋仁宗。宋仁宗認為他很有見的,對懲治罪犯是有良好的震懾和警示作用,便豪爽的批准了。

這三把鍘刀可與尚方寶劍相媲美,擁有可先斬後奏的大權。龍頭鍘可斬皇親國戚、公孫王侯;虎頭鍘可斬貪官汙吏,佞臣奸臣;狗頭鍘可斬惡霸無賴,違法平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公孫策完成了獨一無二的發明,但他最後也死在了這鍘刀下面!

那麼,包青天對公孫策器重有加,又為何要揮淚斬公孫策呢?原因很簡單——公孫策知法犯法。

他犯了什麼法呢?這得從一個故事說起。

原來,一次包拯南巡時,無意中發現太湖面上出現多具浮屍,便馬上前去調查。結果太湖水賊賊首江龍怕他們的罪刑敗露,便做出驚人之舉,派遣自己的養女江憶引開展昭,自己帶人蒙面行刺包拯。

結果武功超群的展昭迅速擊退了江憶,並奪得了她所攜的一枚手鐲後返回,正好營救了刺殺包拯的江龍等賊寇。

後來,展昭獻出了賊寇的“髒物”——江憶的手鐲。一旁的公孫策一看,頓時大驚失色,這手鐲“似曾相識”啊。

原來,十五年前,公孫策還沒有發跡時,他的妻子被知府衙內看中,結果妻子受辱後選擇上吊自盡。公孫策為妻子鳴冤,反遭奸臣誣陷入獄,幸得僕人相救,但卻被衙役所追趕。公孫策帶著女兒逃到山崖上,眼看衙役越追越近,公孫策心一橫,抱著女兒跳下了山崖。

後來,公孫策和女兒都僥倖存活了下來。公孫策被路人所救,而他的女兒為江龍所救,收為義女,改名江憶。而公孫策父女失散時,這枚手鐲是女兒手上的信物。

公孫策確認江憶是自己親生女兒後,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再後來,展昭奉命抓捕江憶,公孫策見女兒不敵展昭,便假意讓女兒將自己挾持,逃至破廟中,玉告訴江憶她的身世。江憶先是不信,後經過查訪確認了公孫策所言。

而這時,包拯此時已經查明瞭案件的來龍去脈,於是派遣展昭追至水寨,成功抓拿了江龍和江憶等人。

公孫策一生只有這個一個女兒,對她又憐又愛又愧,本著對女兒多年虧欠的想法,決定讓她走,由自己來贖罪,於是私自把江憶等人放了。

包拯知道後大怒,雖然傷心欲絕,但他仍然以庇護罪的名義,要用虎頭鍘來斬殺公孫策。

而公孫策的女兒不想讓父親受委屈,回來自首,在公孫策面前自盡。

雖然真兇落網,可公孫策包庇之罪屬實,包拯只得大義滅親,用虎頭鍘來怒鍘公孫策。

當然,這其實是野史的記載,真實性值得懷疑。要知道,歷史上的包拯,是真實存在的,然而,歷史上的公孫策是不存在的,他是石玉昆在他的《三俠五義》中創造的純架空的虛構人物。後來經過“演繹”成了童孺皆知的“智慧”人物。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以下說法全為戲說,請勿當歷史來看。

首先《三俠五義》中並沒有提及公孫策死的橋段,更沒有包拯揮淚斬公孫策一說。“包拯揮淚斬公孫策”一說源於金超群版《包公奇案》的第二單元“怒鍘公孫”。當然在這部電視劇中,包拯雖是揮淚斬公孫策,但是在開鍘之際,鎮南王田平春突然出現,從鍘刀下救出了公孫策,並說服包拯重申此案。



那很多人不明白,在書中一向以足智多謀,和藹善良,遵紀守法形象出現的公孫策為何在這裡會被包拯下令以狗頭鍘處死呢?難道公孫策真的犯了法?答案當然不是。

公孫策雖犯法(包庇真兇,替真兇頂罪,置律法於不顧),但卻是情有可原,在愛情和親情面前,即使是被譽為“再世諸葛”的公孫策亦有犯糊塗的時候,為了不讓自己曾經的戀人韓翠英(鎮南王王妃)被斬首,也為了不讓自己的親生女兒冰兒(名為鎮南王之女,實為公孫策之女)失去自己的母親,同時為了彌補這數十年對她們母女倆的虧欠,公孫策毅然決然的站了出來,他替韓翠英承擔了殺害常彪(鎮南王讓他以小冰身世向韓翠英威脅以此作試探,韓翠英為免小冰身世曝光,將他殺死)的罪行,向包拯投了案。



而包拯、展昭等人雖明知此案另有隱情,但礙於公孫策至死都不願意說出實情,而是一口咬定常彪就是他所殺,再加上苦無證據,因此雖心急如焚,但卻沒有任何辦法。與此同時,公孫策曾經的戀人,現在的鎮南王妃韓翠英,她見自己現在還深愛著的男人居然去為自己頂罪,承擔著這殺頭的罪行,她實在是難以接受,於是準備自己去投案,還事情一個真相。

但是,深知內情的鎮南王卻不準韓翠英這麼做,他也不想自己深愛的女子身首異處,但也不想自己的情敵公孫策活在這世上。於是他一面哄騙韓翠英,說自己會出面力保他,另一面又暗命親信秦志剛去與公孫策說,只要他咬死是自己做的,他一定會想辦法保住韓翠英。



可韓翠英還是沒能逃過良心上的折磨,她還是跟包拯說了事情的所有真相,將二人之關係、小冰為公孫親女及常彪所作所為和盤托出(唯獨沒有說出常彪是自己所殺)。但是韓翠英的這般作為卻併為讓包拯相信公孫策是無辜的,反而是讓包拯相信公孫策確為兇手,而後在眾人求情下仍不徇私,忍痛升堂,下令將公孫策斬首示眾,明正典刑。

此後,韓翠英見包拯不但沒有放過公孫策,反而是要將公孫策明正典刑,驚慌失措下,她欲趕緊向包拯投案,保住公孫策的性命。可此時,鎮南王依舊阻止她去投案,並答應她會親自前往公堂救出公孫策,而後在行刑之際,他說服了包拯重申此案,公孫策倖免於難。



當然,鎮南王可不會真的有那麼的好心,他只是不想公孫策的死是替韓翠英而死,從而讓韓翠英永遠都忘不掉他,他要的是讓公孫策身敗名裂,是因自己而死,這樣自己心愛的女人就不會再想念著他。於是,在公孫策被重新關入獄中時,鎮南王就在暗地派其親信秦志剛將其劫走,囚禁在王府之中,而後又擄走冰兒以嫁禍之,誓要使他身敗名裂。但鎮南王這般作為,卻是適得其反,包拯開始懷疑公孫策真的是被冤枉的,他決定徹查免公孫含冤。

此後,在種種機緣下,包拯瞭解到了事情的所有真相,並也得到公孫策就被囚禁在王府中,就率人攻入王府解救公孫策。之後韓翠英為維護王府的尊嚴自殺身亡,而鎮南王因受不了打擊,得了重病,公孫策的親生女兒冰兒不忍拋下這位養育了她二十餘年的父王,於是決定留在王府而不跟隨公孫策。



就這樣,公孫策懷著滿心的傷痛離開了故鄉,繼續追隨著包拯巡狩天下。


澳古說歷史


說起包拯,在中國,包拯就是正義的象徵,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只要犯了罪,在包拯這裡都會伏罪。都說一個人的成功是離不開朋友的幫助,家人的支持的,包拯也正是如此,在電視劇的劇情中,包拯有很重要的兩個人,一個是展昭,一個是公孫策,三人配合,查案所向披靡。

在老版的包青天電視劇中,公孫策是曾被包拯判案過得,本來都準備斬殺了,但是後來又拿到了皇上的聖旨,決定恩赦公孫策。那麼為什麼包拯會殺掉自己的助手公孫策呢?這是因為在包拯奉皇帝之命南巡中,遇到了一件案子,牽扯出了公孫策失散多年的女兒。

包拯一行人經過太湖時,發現了兩個人被殺之後漂浮在太湖中,而且兩人還穿的官家的衣服,那這件案子挺大的,因為在當時敢殺官府的人,膽子很大。所以包拯就聯合當時的巡撫一起查詢此案,在查案的過程中,一直有人想要刺殺包拯,多次都被展昭擋過,其中展昭在和刺客打鬥過程中,拽下了刺客的一個鐲子,包拯和公孫策見到鐲子後,包拯沒說什麼,但是公孫策不淡定了,因為自己也有一個同樣的鐲子,這個鐲子是當年逃荒時自己和女兒各自留的信物,怕失散不好相認。

公孫策就和包拯一起調查手鐲的事情,一查真的查出來女刺客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一邊是法理,一邊是血緣,公孫策陷入兩難,恰好女刺客又再次行刺,正好被展昭拿下了,公孫策見此不妙,就故意當了女刺客的人質。然後故意放掉了女刺客,包拯經過調查之後,查清了此案,但是公孫策卻因私放殺人犯及是殺人犯的親人而受到處罰,所以被判處斬首。

好在最後在屠刀還沒落下的時候,包拯找到皇上,求了赦免公孫策的聖旨,公孫策才得救。法理不外乎人情,畢竟公孫策本身是好的,而且為包拯和皇上做了很多事情,所以得到赦免也是情理之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