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國內絕大多數觀眾唯一的記憶點,可能只剩下“賈樟柯再次代表內地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一枝獨秀”!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疫情之下,一波三折


第70屆柏林電影節是Carlo Chatria從Dieter Kosslick手上接過藝術總監職務後執掌的第一屆電影節,全世界的電影人都騏驥著它能在“新生代”的領導下煥發新機,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從一開始便時運不濟,在諸多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退再退。

首先是和奧斯卡撞檔期,無奈更改舉辦時間。去年8月,奧斯卡宣佈2020年的電影頒獎典禮將提前至2月9日舉行,比往常早兩週。而這個時間恰好與第70屆柏林電影節的舉辦時間發生衝突,一個藝術類電影節撞上流量王者,為了“自保”柏林電影節不得不主動將時間改為2月下旬至3月1日之間,避其鋒芒。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其次,截至目前為止,德國是歐洲各國中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各類國際級別的活動勢必受到影響。儘管電影節官方在開幕式前夕發佈了聲明,表示已為所有放映、活動場地提供滅菌消毒用品,併為可能出現的疑似病例準備好應對措施,也無法挽救頹勢。

最直接的原因是媒體報道的缺失,以中國為例,許多中國媒體和電影從業者因為簽證以及航班受限,被困在國內,無法奔赴柏林進行實時報道。曝光率的減少直接導致流量的流失,自然沒有熱度。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再者,一向以政治敏感著名的柏林電影節,親自表演了什麼叫“吃瓜吃到自己家”。幾天前,電影節發佈官方消息,宣佈暫停頒發以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鮑爾名字命名的“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改為在今年將特別頒發“70週年銀熊獎”。原因是鮑爾涉嫌曾為納粹德國時期的電影部門服務。

原本是大刀闊斧搞“變革”,沒想到一波三折,今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仍然難以摘下“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影響力最弱”的標籤。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華語片從“過年”到“過冬”


去年2月,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舉辦時,華語電影扎堆,被稱為彷彿在“過年”。

大導演相繼迴歸,張藝謀的《一秒鐘》、王小帥的《地久天長》以及王全安的《恐龍蛋》均入圍主競賽單元,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則入圍了全景單元。新生代導演亮眼,曾國祥的《少年的你》、白雪的《過春天》、王麗娜的《第一次的別離》共同入圍新生代單元,向水晶熊獎發起挑戰,相梓的《再見,南屏晚鐘》則提名評委會特別獎。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雖然有遺憾,《一秒鐘》和《少年的你》因為技術和後期製作相繼退出柏林,但是戰果還是可喜的。《地久天長》的男女主王景春和詠梅分別獲得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獎;《第一次的離別》和《再見,南屏晚鐘》分別拿下水晶熊和泰迪熊獎。

相比之下,今年的華語電影在柏林電影節則是“悽悽慘慘慼戚”,彷彿“過冬”,僅三部華語電影將參與競選。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新作《日子》入圍主競賽單元,這是他的第十一部長片作品,講述了兩個孤獨的人互相取暖的故事。蔡明亮和柏林電影節淵源頗深,他的處女作《青少年哪吒》便成功亮相電影節,第三部《河流》得了評審團大獎,最受爭議的《天邊一朵雲》則拿了銀熊獎。對於他本人來說,《日子》得不得獎只看緣分。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賈樟柯導演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入圍特別展映單元,影片從數十位作家參與、於鄉村舉辦的呂梁文學季開始,講述賈平凹、莫言、餘華等作家所經歷的時代,展示中國70年間的社會變遷。《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也是賈樟柯繼《站臺》後,時隔19年重返柏林國際電影節。

中國水墨電影短片《秋實》入圍新生代單元,該片是全球首部8K水墨動畫作品,講述了一隻蟈蟈爭分奪秒儲備糧食,為了生存不斷掙的樸實但具有哲學的故事。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更加藝術也更加小眾


新任藝術總監Carlo Chatrian曾為洛迦諾電影節服務,洛迦諾電影節向來以小眾、冷門和藝術性被譽為歐洲電影節的藝術先鋒,與柏林、戛納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起並稱為“歐洲四大國際電影節”,卻因為太過小眾在知名度上要弱於前三者。

Carlo Chatrian接手柏林電影節時,帶來了此前為洛迦諾電影節服務的核心團隊成員一起,這直接導致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競賽入選影片藝術性愈加顯著。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就如《日子》的導演蔡明亮所說“電影不能只是迎合觀眾”,本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共有18部影片角逐金熊獎,這些影片大多都是放棄了商業選擇了藝術性。

巴西影片《所有死者》也在其列,而它的導演之一的馬可·杜特拉便是位年輕的“洛迦諾系”導演。他是一名導演編劇,代表作品有《苦差事》、《我的父親母親》、《禮貌》等,曾憑藉後者入圍洛迦諾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此次和Carlo Chatrian聯手登上柏林電影節的舞臺,事業上一定會有新突破。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此外,本屆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少見的不是主競賽單元的作品,而是特別展映單元的《當我成為塞林格》。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喬安娜·雷科夫的作品,講述了文學少女成為知名作家J·D·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的代理人的助理,在貧窮和富貴間不斷穿梭的故事,被稱為“文青版《穿普拉達的女王》”。女主瑪格麗特·庫裡是一名星二代,曾在《好萊塢往事》中飾演搭訕布萊特·皮特的吉普賽女郎。

之所以選擇它,藝術總監Carlo Chatrian認為,“這部影片以主人公的新鮮視角講述了關於成年的故事,幽默又甜蜜地展示了20世紀90年代紐約的一方文學天地。”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事實上,除了藝術影片外,本屆柏林電影節最受關注的影片之一,其實是同樣入圍特別展映單元,由約翰尼·德普主演的劇情片《水俁病》。講述攝影記者尤金·史密斯,去日本報道因汞汙染引起的怪病“水俁病”一事,揭露政府掩蓋真相的醜陋事實。


最沒有流量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遇冷”


無論是為觀眾拍得商業電影,還是不為觀眾拍得藝術電影,都有各自的受眾,無法用統一的標準判斷高下。但在強調藝術性的柏林國際電影節,還是後者的天下。

距離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頒獎還有8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華語電影能否逆境求生拔得頭籌,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