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會興起學醫熱嗎?

乖乖英語


這次疫情中,國人對醫護人員的看法很積極。至於疫情結束後,國人對醫護人員的積極看法能不能轉化為學醫熱,我不敢輕易下結論。

首先,探討一下學醫熱的形成條件吧!

如果社會上形成學醫熱,需要以下條件:

1,有大量立志從醫報國的熱血青年。

2,有相對較好的醫護工作待遇。

3,有較強的尊重醫護的社會氛圍。

4,有較強的對醫護的社會需求。

5,有較大的醫護工作發展上升空間。

現在分析一下上述五種情況:

第一條,坦率的說,醫生護士工作具有比一般工作更大的危險性,膽小的,恐怕都不敢學醫。此次抗疫,醫護人員的辛苦,醫護人員的被感染,醫護人員的死亡,都給大家留下很深印象。立志從醫報國的熱血青年現在和以後肯定有,但人數不一定會和現在有太大變化。因此,第一條難形成。

第二三四五條中所涉及的醫護的工作待遇、機遇和環境等條件,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和現在難有太大的變化。

根據以上條件來分析推斷,疫情結束後,學醫熱不會形成或很難形成。

筆者以為,如果醫生護士中能出現幾個扁鵲、華佗一樣的神醫,定能吸引青年蜂擁學醫,畢竟,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呀!(疫情不太可能有神醫那樣的吸引力)。


曉曉微微


隔壁鄰居家學醫的大學生今年回家後,聊天的時候就說到了這個問題:疫情的衝擊下,今年的高考的醫學志願會不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可能原本不想報的人,現在立志成為一名救病治人的醫生,也有可能曾經滿腔熱血的人想要退縮了。

學醫靠的不是一腔熱血

2003年的SARS結束以後,就有一位學生本來報考的是醫學系後來進入了生物學領域,原因就是經歷了SARS以後,感覺醫生的職業風險太大了。

醫患關係,師生家長關係一直是社會上解不開的結。首先學醫的成本很高,不只是高考時的高錄取線,更多的還是以後的深入學習,本學、碩士、博士、進修培訓,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和經濟成本的。再其次是職業風險,任何職業都有風險,但是醫生這個職業的風險特殊,自己努力多年的成果,因為患者的不理解而化為烏有的事情很多,這也是讓很多人寒心的。

隔壁大學生還說了另外一個事情:回老家和街坊鄰居聊天的時候,難免就提到了自己上學的情況,大家都清一色的說學醫好啊,社會待遇高,福利還挺好,沒準還能有點小收入等等,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說著,好像都忘了學醫是為了治病救人,每個人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魯迅先生說的話是有道理的。



數理化博揚


疫情結束後,我認為有可能,會興起學醫熱,但必須加個前提條件。

國家要立法保護好醫務工作者,對暴力傷醫事件的肇事者進行嚴懲。提高他們的待遇和地位。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阻擊戰中,全國各地前後派出幾百支醫療隊,馳援武漢和湖北各地。近4萬名醫護工作者,日夜奮戰在疫情戰的第一線。他們拋開家人,不顧生死,在防護用品不足的情況下,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還在積極救護患者,有的應被感染新冠肺炎,搶救無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用生命捍衛著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他們沒有忘記醫學生誓言,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聖醫學學府的時刻,謹莊嚴宣誓:我志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於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他們的醫術和人格值得全國人民的尊重和敬仰,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相信在疫情結束後,一定會有許多有志青年,向仁心仁術白衣天使學習,積極湧躍報考醫學院,形成學醫熱潮。


破風騎遊


我覺得不會,奮鬥在一線的都是醫護人員很辛苦甚至有的人犧牲在崗位上了。學醫從從學校到進醫院工作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不是不一般人能承受得了,但是醫生這個職業顯得很有社會地位受人尊敬,所以學學的還是會學,不學醫的也還是有啊!我覺得以後倒是藥學專業會更吃香一些!


y宿命的風


肯定會的,尤其是在中醫理療方面,像艾灸呀、針灸呀、刮痧呀、養生項目一定會好起來,發展中醫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張明利一脊柱矯正


會有一部分人想來學習,不會是大家都來學習!


慧有才


我覺得本就願意學醫的人或者是不願意的人,都會有兩種情況

1.被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救人技能發動,堅定自己或者樹立起當醫生的決心!

2.也有可能因為醫護人員的艱辛,不被人理解,心裡打退堂鼓


竹子127236982


有一定學醫促進作用。


大樹55523


會!我想這更多還是一些高校考慮的事情吧。我們大前提還是經濟復甦。


公考助力君


不會,我還是會繼續我的擅長的專業來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