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氣球》看電影中兒童視角的美學特點和意義

視角,是創作者和敘述者神世界的角度、眼光以及觀點,在電影中,視角是導演為了展開敘述或者為了觀眾更好的審視電影中人物形象以及事件意義所選擇的角度。導演選擇的敘述角度決定了電影作品的趣味走向,也是作品風格的一部分。一個好的視角可以給觀眾提供更廣闊的解讀空間,也會賦予電影更多美學價值和道德層面的思考。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電影的時候,實際上也是通過自己的視角來分析電影的種種。

從《紅氣球》看電影中兒童視角的美學特點和意義

1956年,艾爾伯特.拉摩里斯拍攝了一部叫做《紅氣球》的短片,這部短片曾經獲得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以及第9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短片金棕櫚獎。2007年臺灣導演侯孝賢拍攝了一部致敬艾爾伯特.拉摩里斯的電影——《紅氣球之旅》,這部電影是對《紅氣球》的擴充和二次解讀。

《紅氣球》講述了一個帶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孤獨的小男孩帕斯克在獨自上學的路上撿到一隻紅氣球,紅氣球彷彿是另一個小孩,始終跟隨著帕斯克。紅氣球填補了帕斯克童年的缺失,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快樂。但街頭上的另一群男孩卻總是想方設法把氣球搶走,並試圖打破氣球。於是,小男孩為了保護自己的紅氣球挺身而出。

導演艾爾伯特.拉摩里斯在電影中,藉助小男孩帕斯克的視角,對成人世界、成長記憶和情感流變進行了細緻的刻畫。視角不僅是導演選擇的敘事技巧,它也包含著導演的個人意識,有著導演的創作理想、藝術表達以及道德文化的內在需求。換言之,導演選擇的任何一種敘事視角都蘊含著豐厚的人生哲學和流暢的詩意。

其一:兒童的社會化程度比較低,讓兒童成為電影世界中的觀察者,有助於電影拋開世俗的功利性。

《紅氣球》中的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處於對立狀態,代表兒童視角的是小男孩帕斯克,代表成人視角的是帕斯克的母親。帕斯克渴望友情和陪伴,而母親希望帕斯克聽話乖巧。兩種不同的視角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不僅是帕斯克的童年,大多數人的童年也是如此。

從《紅氣球》看電影中兒童視角的美學特點和意義

導演艾爾伯特.拉摩里斯並沒有過多的強調成人視角,而是在恰到好處的時候,讓成人視角帶著一定的權威性出現,以此來維護對應的秩序。比如,帕斯克無法帶著紅氣球搭乘巴士,無法帶著紅氣球走進教室,甚至無法帶著紅氣球回家。之所以出現這些不可以,是因為成人世界的秩序。雖然還是孩子的帕斯克並不理解這些秩序的意義,但他還是遵守了這些秩序。導演伯特.拉摩里斯並沒有藉助孩子的視角來抨擊這個世界的死板,相反,他是肯定這些規矩和制度的。雖然對帕斯克來說有些殘酷,但這正是帕斯克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面對的現實。

兒童在整個社會秩序中,屬於社會化程度比較低的一個群體,他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時,考慮的不是利弊,而是真實的需求。這一點可以看作是導演在敘事上的一種“撤退”和“躲避”。拋棄了成熟理性的成人視角,讓孩子成為自己的眼睛,在這一過程中,孩子通過對世界、事件的簡單處理和判定,呈現出來的卻是導演對現實世界的審美觀照以及更為隱蔽的社會觀察。

從《紅氣球》看電影中兒童視角的美學特點和意義

除了《紅氣球》之外,在很多電影中都可以看見兒童視角,比如《蠅王》、《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最後一課》等,這些電影通過純真的兒童視角勾勒出一個宏大的主題,這些都可以顯現出兒童視角所蘊含的深刻性、獨特性以及優越性,同時實現對世俗的批判和諷刺。

其二:兒童在認識世界時,表現出來的模糊性、不確定性、直覺性等特點有一種天然的詩意,不需要任何修飾,就能實現詩意的藝術性表達。

電影其實是有兩種形態的,一種是靜態的,另一種是動態的。之所以說它是靜態的,是因為電影完成之後,它的時間和空間無法再更改,說它是動態的,是因為它可以不斷被解讀。

我們賦予一部電影意義或者評價它有沒有詩意的時候,往往是根據自己的體驗而來的。為了讓觀眾可以更好的感受到電影的詩意,導演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相關詩意理論的影響,在電影中刻意增添可解讀的詩意元素。

從《紅氣球》看電影中兒童視角的美學特點和意義

但是,如果選擇兒童視角,那麼,電影就會帶有一種天然的詩意。在《紅氣球》這部電影中,小男孩帕斯克獨自穿過無人的街巷是一種詩意,他帶著紅氣球在街道上遇見女孩帶著藍氣球這也是一種詩意,結尾處,五顏六色的氣球飛上天空更是美的不可勝收。

如果這些元素出現在成人的世界中,鮮豔的顏色難免有些喧賓奪主。畢竟不是每個導演都能像阿莫多瓦那樣駕馭濃烈的色彩。在兒童的眼睛中,豐富的色彩意味著世界整體的豐富性,他們在解讀這個世界的時候只會對通過表象粗淺的瞭解事物,這種粗淺和混沌本來就是一種詩意。

從《紅氣球》看電影中兒童視角的美學特點和意義

汪曾祺老先生認為,兒童依靠直覺感受世界,從而最能把握周圍環境的顏色、形體、光和影、聲音和寂靜。最能完美的捕捉住生活的本質。在帕斯克的眼中,只有氣球是五顏六色的,整個城市都是灰濛濛的,或許是因為孤獨,或許世界本就如此。

兒童視角中的“童心”成分其實就是歷久彌新的詩意代表,通過對“童心”的可視化表達,能夠探尋到質樸的美學特色,在對孩子兒童語言、行為進行刻畫的時候,很容易就能呈現出天然的詩意。對導演而言,用人物來表現電影的詩意,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可,也更容易讓觀眾體驗到“隱藏”的藝術風格。

其三:兒童視角不單單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是導演的心靈狀態。通過這樣一種單純的視角,可以更好的實現導演的創作意圖。

導演在實現自己表達意圖的過程中必須要藉助某個人物,在《紅氣球》中,導演選擇了小男孩帕斯克,此時,我們可以偏執的認為,是導演希望自己可以返璞歸真,通過更加純粹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

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就是,成人對世界的想象和評價往往是一種刻意行為,而前者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藉助兒童的眼光,更容易捕捉到成人不容易發覺的細節。當成人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發生的事件都會變成一種經驗和教訓。在成人無法抵達的地方,孩子可以帶著他們特有的天真輕而易舉的抵達,整個世界和孩子之間是平等對話的關係。

從《紅氣球》看電影中兒童視角的美學特點和意義

在《紅氣球》中,帕斯克在他和紅氣球之間構築了一個平等的世界,他如何對待紅氣球,紅氣球也會如何對待他。當他在街角躲起來的時候,紅氣球也會趁他不注意躲起來,等他來尋找。我們當然知道,氣球是沒有生命的物體,但在這部電影中,“紅氣球”不僅是帕斯克的朋友,也是他擺脫孤獨的唯一方式。就像我們在成長中,將陪伴寄託給玩具、卡通卡片、貼紙、人偶是一個道理。在成長中,每個人都要自己走一段路程,或許我們都曾感到孤獨,但我們都會找到陪伴自己的東西,那些東西是我們的生命之光,是可以供我們回憶一生的寶貝。

在電影中,導演一方面藉助兒童視角,一方面又加入成人對世界的掌控和牽制,對兒童視角形成一定的干預,在製造出戲劇衝突的同時,也讓該視角更好的實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因為兒童視角簡單純粹,很少出現被誤讀的情況,對導演來說,選擇簡單的敘事視角,可以讓自己的美學觀念體現的更加明瞭。

從《紅氣球》看電影中兒童視角的美學特點和意義

在電影中,不管導演選擇哪種視角其目的都是為了體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但不同的視角可以帶來不同的觀影體驗。在《紅氣球》中,導演讓帕斯克變成自己的“眼睛”,在帕斯克體會這個世界冷暖的時候,也是導演自身的體驗。對觀眾來看,跟隨著帕斯克的“眼睛”,更容易進入孩子眼中的世界,在這個淳樸天真的世界中探尋孩子成長的秘密。

其實,兒童視角在任何藝術領域內都出現過,在文學創作中,通過兒童視角體現戰爭的殘酷是很常見的手法。在這種敘事手法中,讀者可以更深刻的體驗到戰爭對人類的傷害。在音樂創作中,通過兒童視角來創作,可以讓音樂更有生命力和靈動感。兒童視角是一種帶有天然詩意和美感的視角,通過這樣的視角,我們可以跟隨著孩子回到曾經的童年,尋找散落在童年時代的記憶碎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