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跟著德魯克學時間管理

同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跟著德魯克學時間管理

一、同讀緣由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是現代管理大師,對世人貢獻卓越,影響深遠,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宣佈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他在6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共寫了29本書,大約發行了600萬冊。他的著作很直白,少有歧義,不必揣摩,也沒有必要用心去悟。雖然德魯克並不擅長也不打算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思想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驕傲,他對社會的價值貢獻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事實。

1966年,他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是德魯克最著名的管理學著作之一,傾注了德魯克極大的心血,是德魯克本人推薦的兩本書之一(另外一本是《管理的實踐》)。作為—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如下五種習慣: 善用時間、著眼貢獻、聚焦優勢、要事優先和有效決策。他認為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學,本次同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包括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分享德魯克的思想,第二個環節是悅讀者們圍繞其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想和實踐。

同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跟著德魯克學時間管理

二、德魯克說

悅讀者們首先分享了德魯克給自己印象深刻的話。


  • 一個重視貢獻的人,為成果負責的人,不管他職位多卑微,他仍屬於“高層管理者”。


  • 要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與其他人有所不一樣的話,其最大區別就在於,他們對自我的時間十分愛惜。


  • 時間稍縱即逝,無法儲存,時間才是最短缺的東西。


  • 為了保證最低的效益,管理者的絕大部分任務都需要有相當多的整塊時間。每一次所花的時間若少於這個極限,事情就做不好,有時候還得重新來過,那等於浪費時間。


  • 如果卓有成效還有什麼“秘密”的話,那就是善於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一次做好一樁事情。


  • 一次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辦法。管理者越是善於集中時間、精力和各種其他資源,那麼他就越能完成好各種各樣的任務。


  • 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貫注於一項工作,前提就是安排你的工作優先順序。只有這樣,管理者才能有希望成為實踐和任務的主要,而不是隻當它們的奴隸。


  • 管理時間三步驟:記錄時間、管理時間和安排時間。


  • 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幹,如果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那不論其職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反過來說,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意對成果負責的人,即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績效負責。


  • 決策從洞見開始,而非從蒐集事實開始。


同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跟著德魯克學時間管理

三、悅讀者說

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悅讀者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實踐。

思思:擁有自己的整塊時間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時間其實給了別人,供自己支配的時間比較少。這一點看似容易但實踐起來卻很困難,原因在於人有各種缺點和惰性,另外外部也有很多的影響因素。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避免碌碌無為,活出精彩的人生呢?那就需要我們下點功夫在時間的管理上。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人生短短兩萬多天,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們應該把握好自己的時間,做更多自己喜歡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事。


智遠:提起管理學,沒有人不知道彼得•德魯克,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他的經典代表作,這本書中處處強調有效這個詞,正體現了管理者和管理學的特點,管理很多時候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更多的是有效和無效之分,正因為如此,才需要研究什麼樣的管理行為是有效的。


周曉雲:如何診斷自己的時間?

第一步是記錄自己時間耗用的實際情形。(以連續三四個星期為一個時段,每天記錄,一年內記錄兩三個時段。有了時間耗用的記錄樣本,他們便能自行檢討了。)

第二步是要做有系統的時間管理。(首先要將非生產性的和浪費時間的活動找出來,儘可能將這類活動從時間表上排除出去。)

記錄時間這個方法我自己也在實踐。比如,讀書的時候記下起止時間,一本書讀完知道用了多少小時(不一定是一兩天)。記錄一天做過的重要事情,一個月結束總結本月的收穫。


再興:對於德老師分析問題時既窮盡又不重複印象深刻,決策的五個要素:1、認清問題的性質。經常性問題要設立一套規則;2、找出解決問題的限制因素;3、先找正確方案,再考慮條件、妥協;4、解決方案要兼顧執行;5、執行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從我個人工作實踐角度理解,一是將時間有效分塊(一天大致分為8塊),二是明確每塊時間的用途(常規性事務和突發性事務有效區分),三是不斷總結每塊時間的使用規律和流程並根據新情況不斷優化,四是每個半年一年對自己時間的分塊、使用、效果進行反思並作出戰略調整,五是不斷將潛在的突發性事務轉變為預研的常規性事務從而使得時間使用安排更為穩定高效;


空格:在德魯克先生看來,想要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先決條件是作為管理者必須先管理好自己。德魯克老先生在本書強調的第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時間管理。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關於時間的新的概念。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每天24小時,不會多也不會少。


曉一:我實踐了德魯克先生提出來的三個步驟:

(1)記錄時間。這個看著簡單,還是有點挑戰的。一方面如果說時間如同錢一樣,那麼就相當於金錢的流向,很多人是不敢記錄的,在錢方面是不敢看到自己的鉅額賬單,在時間方面是不敢去面對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低效率上;另外一方面其實要記錄自己的時間去向,也是需要花時間的,這個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因為我們記性沒有那麼好;第三個方面是堅持,因為樣本如果太小不具備參考性,連續記錄也是一種堅持,而堅持一件事情其實比較難。我自己的實踐是12年的時候開始客觀記錄時間,用手寫和電腦結合進行,我就客觀記錄下來自己醒著的時間段+所做的事情,連續記錄了近100天,每週每月會回顧一下,發現自己有很多時間是空耗過去或者不知所蹤就過去了的,而這樣的時間是需要避免的。


(2)管理時間。當你面對自己的時間清單的時候,哪些時間是飽滿充實的,哪些時間是無所事事的,哪些時間固定用來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哪些時間總是被用來做一些浪費生命的事情,其實是一目瞭然的,我覺得評判時間是否有意義的標準是看你是否有收穫或者讓別人有收穫。可以很清楚地知道:1、什麼事對於自己來說不必做,比如說一個無趣的會,一次沒有目標的網絡衝浪,一次不知所云的娛樂節目,下次注意避免;2、什麼事可以由別人來做而並不影響結果,這樣的事情可以委託給別人來做,什麼時間容易做一些低效率的事情,需要警惕;3、儘量不浪費別人時間,比如開會或約了人,沒有按照規定的時間開始或結束,比如說一些沒有營養的話佔用別人注意力,比如說開會召集了不相干的人。


(3)安排時間。基於前面的時間耗用記錄和分析後,就能夠比較切實地安排自己的24小時了,請務必將時間貢獻在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分配去做能夠對自己或外界有貢獻的事情上。這個與每個人的價值觀有關,比如說讓自己提升或者促進公司使命的實現或者給周圍的人愛與善意,並將你經常做的事情,逐漸形成習慣。對於我個人來說,舉幾個例子:在工作方面:1.每天會花30分鐘左右時間來閱讀行業資訊,自己學習並選擇其中的好的分享給團隊成員;2.每天會花60分鐘左右計劃今日要做的事情、記錄本日的完成情況(這裡是24小時的時間);3.上午基本不接受外部問詢,而是集中注意力瞭解情況和分析思考,若有會議和外部溝通會安排在下午。在生活方面:1.每天會花60分鐘來閱讀,具體的閱讀內容根據當天的主題來定;2.每天會跑步2-3KM;3.每天儘量早睡早起。在關係方面:1.每天為朋友做一件事;2.每天給父母發一個笑話,並打一個電話;3.每天在群裡分享一則#讀書要趁早#。這些是部分要做的具體事情,我現在自己實際用的方法是五色時間元管理法,基於時間類似於金錢的開支,去決定時間花在必要的使用(消費)、將其投資自己或者投資關係(投資)、毫無目標的閒逛(浪費)。今天是第49天,目前是第二個階段,有待進一步實驗。

總的來說:我現在有一點的時間感,時間利用率得到了比較好的提高。有待進一步提升。


雪兒:“擬一份報告大概得花7、8小時才能完成第一稿。如果說每次花15分鐘,每天2次,一共花上2個星期,雖然總時間也達到7個小時,恐怕結果還是空白一片。但如果能主動地切斷打擾,集中精力5、6個小時,一份自己基本滿意的第一稿就應該能完成了。有了這個基礎,再做進一步的補充,以及繼續的深入修改。”這個案例給我印象很深,想到另外一個實驗,每11分鐘就會被打斷一次,而重新集中注意力則需25分鐘,人類正處於一個“充滿中斷的時代”,隨時被打斷,時間的碎片化越來越強。科學家發現,處於這種多任務切換狀態的人,其智商的下降比吸大麻還厲害。多任務其實一方面會讓人的壓力增加,有更強的挫敗感,並且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有時人們是以犧牲工作質量為代價的。


葛偉華:番茄工作法屬於分割工作法,我自己使用過,有些體會,感觸就是機械運動,毫無效果。簡單來說:我覺得番茄工作法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過於地重視節奏和細枝末節,導致在工作的時候要時常第,要心神緊張第注意要把思維隨時收回。等於是機械地做了很多無用的工作。心神和注意力大量地浪費了,對計劃的執行上。完全限制了思維和思想的。不繫統的知識不能被稱為知識,不能連貫思考的思維不能夠被稱為思考。對於心智的進步沒有任何的作用,導致我身心俱疲。


齊京京:我簡單說說自己對番茄工作法的看法。並沒有一種工具適合所有的情況。我使用番茄是在需要一個人專心在辦公室處理一些案頭工作時,這個的確可以讓我集中精力專心做好一件事。 但是如果是出差、會議中等情況時, 並不適用。 現在的辦公環境因為即時社交工具的普及和email的濫用,已經讓人很難集中精力專注做一件事情。經常是同時有幾個事情在處理。可能是接著電話,同時看著郵件,那邊微信又響了。 貌似忙得很,效率好高,其實回頭一看,哪件事都做不好。 不如一個時間段只做一件事,反而效率高。 但我的工作性質,也不可能一天在辦公室一個番茄一個番茄的做下去,經常會被打斷。


春濤:德魯克所說“尋找人的潛能並花時間開發潛能”,實質上就是捨己犧牲的表現,組織的建立,不論是組織本身還是其中的帶領人和成員,都需要奉獻自己的生命和時間。


李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首先是要利用好工作的時間,七八小時也好,加班加點也罷,要儘量使自己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我的想法有如下幾點:1、總結自己的工作規律,儘量使各項工作流程化,給各項工作找出一些規定動作,同時根據工作情況編制工作時間表,形成習慣。2、多對工作進行梳理,搞清不同任務的時限和要求,分出輕重緩急,增強工作的計劃性,也能減少遺漏。3、德魯克先生強調要把零碎的時間儘可能集中起來,加以充分利用。由於經常擔負起草材料的任務,對此我是深有體會,每天下午寫兩個小時的效果,絕對沒有兩天各寫四個小時的效果好。連續四周各開半天研討會,效果恐怕也沒有集中研討一天深入徹底。當然了,從我們的工作中找出大塊兒時間來使用是比較難的,需要我們一方面想辦法集中零碎時間,一方面當有整塊兒的時間出現時,及時利用起來。


簡寧:讀《富甲美國》,山姆·沃爾頓先生一手創建沃爾瑪,真正實踐了兩件事,一件是do right things,即做正確的事,另一件是do things right,即正確的做事。說來易,行之難,堅守更為可貴。這跟德魯克強調的管理者需要做有效的事情不謀而合。


馬向前:你是能量場,你是信息源,你變世界都跟著你變,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信息,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場能,你的情緒波動,都會影響身邊的人或帶有情感的物體,因為心裡情感活動時,都在發放不同頻率的波瀕和信號,它會直接影響身邊的一切,無論是人還是物體,乃至靈,它們存在的方式,都是因為振動頻率和信息所具有能量的大小來決定,它們或有情感,或有感知,或有受覺,因此當你的心態在發生變化時,肯定會給身邊的一切帶來變化,或許會更加美好,或許會更加遭糕,因為你所發出的信息會有相同的信號與之對接,它也會改變你自己的場瀕,這些就足以影響其他人或物體的場能受到改變,#所以說一個智者具有掌控任何場地的主動權,因為他能隨時調節自己的場能和信息的頻率,對抗、壓制、掌控都是使事情走向反面的根源,和合、相融、利導都是使事情走向發展的動力,不要強制,因為有反抗的心裡存在,不舒服,不接受,就會潛移默化地產生抵制,就會產生背動的局面,相反你把愛和陽光傳遞出去,你就會收到快樂、幸福、團結的凝聚,你就是陽光,你就是擺脫陰暗束縛的天使,你是走向光明的階梯,#讓你的家庭、朋友、同事擁有一個善良、仁愛、向上、知心的你吧!讓你的變瀕能量場和信息源,去改變那些汙濁的病態吧!世界的美好都來自於每個人的平和仁愛的心態!


摘自 解桐林。中間一段似和管理相關,我覺得高明的“管理”當是這樣相互激發正能量的,任何時候[愉快]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只要你能獨立思考,能約束自我,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那麼你就是自己的頭和兵,就需要對自己和工作負責。願你自己成為一支隊伍!

同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跟著德魯克學時間管理
用五色時間管理法,做五彩人生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