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韓系車會退出中國市場嗎?

廣汽豐田益陽東鑫店


現代車優點是核心部件皮實耐造小毛病少質量穩定可靠,非常省心。這方面美系法系及國產還有一段差距。缺點也很明顯,車漆薄,底盤硬,隔音差,操控一般。舒適度方面不及美系法系。但是與其同價位的車其實這些方面也好不了太多。


一隻鐵牛


先說一下自己的觀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韓系車不會退出中國市場。為什麼韓系車不會退出中國市場呢?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不錯的產品力。

雖然韓系車銷量下滑,但是產品質量還是不錯。雖然自主品牌汽車銷量不斷增長,但是產品質量與韓系車還是有差距。要知道現代旗下車可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完全自主生產汽車的品牌。

第二,極高的性價比。

目前的韓系車價格進一步下探,甚至到了我們自主品牌汽車的定價區間了。作為合資車,擁有不錯品質的情況下還能有如此高的性價比,怎麼可能不受歡迎呢?韓系車可以用物美價廉來形容,而國產車廉價但物不夠美。這裡的美,不僅僅是外形。

第三,越來越理智的消費者。

很多人還是在盲目的支持國產車,由於部分自主品牌汽車不負責,傷透了國人的心,很多朋友表示以後不再購買國產車。但是購買韓系車的朋友對韓系車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消費者越來越理智,產品本質迴歸,韓系車還是比較值得入手的。

本人認為韓系車不會退出國內市場,中國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商機無限,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任何車企都不可能輕易退出的。比韓系車混的還要差的法系車退出中國市場了嗎?法系車都表示不會退出中國市場,韓系車又怎麼能夠善罷甘休呢?

自主品牌汽車確實強大了,但是不會對韓系車構成致命的威脅。可以看看美國市場和德國市場,美系車和德系車的強大不用多說吧,但是韓系車依舊可以頑強的美國和德國紮根繁衍生息。如果消費者更加理智和清醒,韓系車還是有崛起的機會的。

韓系車自身還是有諸多優勢的,包括動感拉風的造型,不錯的產品質量,深厚的技術儲備,極高的性價比,等等。憑藉這幾點,韓系車還是可以繼續走一段路程的。未來國人對韓系車的牴觸性降低,消費理念越來越理智的情況下,韓系車還是有翻盤機會的。


小強說說車


買不買韓系是消費者的自由,沒有韓系低價求生存,國產車估計的平均貴一兩萬,德日系平均貴兩三萬,我覺得只要有市場生存能力,歡迎車企都來分一杯羹。別動不動薩德,薩德美國才是罪魁禍首,不是美國逼迫,誰願意在自己國家讓美國建軍事基地同事還得罪中國?中國人的典型特色就是外面受氣了回家罵媳婦!幹不過強者拿身邊的弱者撒氣!美國豬肉大批在路上,去抵制啊!任正非的女兒還被老美扣著呢,你們去救啊?中興被老美罰了14億美金呢,你們捐款讓度過危機啊?幾百億的波音還墜毀呢,別說一輛幾萬的車有點小問題了。茅臺是純國產呀,你們不是支持國貨麼,每天來兩杯?中華也是純國產,也沒見幾個人天天抽!國人的心態就是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去噴蘭博邁凱倫嘛,幾百萬的為什麼不帶翅膀不能飛?韓系車的價格跟國產基本沒什麼區別了,讓你買的起了你就有噴它的資格了?別撿軟蛋天天捏!


伈碎寥無痕


韓系車2016年中國銷售了將近70萬輛。韓系車今天這個結局,就是當年引進薩德自作孽的後果。

如果韓國不主動跟中國和好,其他行業也好不到哪兒去,退出市場的可能性還是有一丟丟的。





大海自媒體1314


我是個很務實的人,自已開國產手市車,別說愛國,僅僅只是看車,前天帶親戚去看車,對比了豐田雷凌和現代領動,除了豐田的品牌響點,其它任何地方,比,摸,看,聽,手感,質感,等等,都比雷凌做的好,我搞不懂國民到底喜歡雷凌那一點,朗逸的外觀,質感很好,內飾硬板,1.5L無力,1.4t價高,福克斯三缸,本田三缸,別克三缸,日產1.6機無優惠,車還可以,所以一番對比下來現代車在質量和價格上很不錯。


劉高峰30


一季度幾款銷量差的車型基本上能代表韓系的問題。

東風悅達起亞KX3:809輛

起亞KX3整個一季度只賣了809輛,同比下滑了76.9%。銷量差的鍋誰來背?一方面當然是韓系從去年開始的整體式弱,不過這款車型本身其實也有不少問題,看看這款KX3另類的外觀,粗糙簡陋的內飾,還有現款車型相比老款的簡配,在自主品牌SUV車型勢頭越來越強勁的局面下,原本品牌力就不足的起亞銷量每況愈下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北京現代悅納:1583輛

悅納一季度總共只完成了1583輛的銷量,同比下滑66%。這款去年11月還曾銷量破萬的車型一月份銷量就猛跌到了1500多臺,二月份基本上已經處於戛然而止的狀態。一方面,這與悅納在河北滄州的生產基地抽調產能至ix35有關,不過說到底,在整體銷量萎靡的情勢下,現代此舉多少有些棄車保帥的意味,因為不只是悅納,一季度北京現代旗下悅動、瑞納、朗動等轎車車型銷量均暴跌,而名圖和領動能夠實現增長,也是建立在大幅降價後犧牲這些低價車型的基礎上。

途勝:19149輛

同樣的局面還出現在北京現代的SUV板塊,2017年的SUV支柱車型途勝一季度銷量大幅下跌了三成,不足2萬輛,去年12月份,這款車型還曾月銷破2萬,上演單騎救主。另一款SUV車型全新勝達同樣銷量大跌了49%。在兩款SUV下滑的背後,除了自身品牌力和產品力不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新上市不久,價格已經下探到自主品牌區間的ix35吃掉了不少訂單。毫無疑問,現代在轎車和SUV板塊的操作都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飲鴆止渴。


汽車天涯


自然界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樣適用於汽車市場。一片繁榮時,車企們一榮俱榮雞犬升天,一片蕭條時,車市弱肉強食的本質便顯現出來。

2018年,國內車市出現28年來首次銷量下滑,車市寒冬到來,汽車市場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2019年銷量下滑趨勢不減,前兩個月進一步下滑15%,暴跌過後,車企一片哀鴻。其中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韓系車。

2018年,韓系車整體銷量為118萬臺,相較2016年暴跌61.2萬臺,現代汽車集團淨利潤暴跌60%。 與銷量相對的是現代起亞富餘的產能,8家工廠總產能255萬臺,產能空餘高達139萬臺,為降低運營成本,現代起亞已經接連關閉兩大中國工廠,削減產能30萬臺。在形勢一片唱衰下,現代起亞似乎將同鈴木一樣退出國內市場。曾經與日系車一時瑜亮的韓系車,怎麼會落到如此境地?

1、產品力及產品特點不夠突出

市場上的各個車系都有其鮮明的特點,美系車的豪華性和出色的隔音靜謐性,德系車的出色的行駛質感和機械素質,日系車使用保養的省心都是其品牌調性,韓系車初期以日系車作為模仿和學習的對象,並憑藉較出色的質量穩定性、出色的外觀設計、高配置豐富度佔領市場,但同時韓系車每一個產品特點都不夠突出,配置豐富度沒有自主品牌高,質量穩定性不及日系,曾經以“流體雕塑”為代表的外觀設計已經創新乏力優勢不再。

雖然質量穩定性較高,但是耐操的代價,就是落後的技術、醜陋的外觀、廉價的內飾、鬆散的底盤、孱弱的動力……韓系二手車的不保值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全球車企加速四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韓系車在技術創新上的步伐顯得有些滯後。

2、競爭對手夾擊下優勢不再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下,韓系車的競爭對手們不斷下探價格提高產品競爭力,從20萬左右的價位來看,二線豪華品牌沃爾沃凱迪拉克終端優惠上不斷擴大,旗下中級車基本已經下探到20萬元的價格區間。日系三強凱美瑞引入TNGA架構,雅閣下調指導價,天籟搭載可變壓縮比的同級最強動力。同時,自主品牌不斷提高產品力,領克/WEY等品牌開始衝擊高端汽車市場,並且相比韓系車售價更低,配置豐富度更高,韓系車性價比優勢的護城池被攻破。2018年德、日、美、韓和法五大車系分別生產了508.05萬輛、444.63萬輛、247.79萬輛、118.05萬輛和30.70萬輛乘用車,在國內乘用車市場的銷量佔比分別為21.43%、18.75%、10.45%、4.98%和1.29%,韓系車的市場份額被不斷侵蝕。

3、其他因素

自2000年初進入中國後,韓系車銷量一路上升,最高逼近200萬臺,而現代起亞集團也躋身全球第五大車企集團。但好景沒幾年,現代起亞的銷量又迅速下跌,淪落到關閉工廠的境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韓系車的衰落不是短期內造成的,而是來自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種下的苦果,薩德事件等政治因素、韓系車的售後問題較差也是其中原因。

尾巴:經歷堪稱“斷崖式”下滑後的韓系車,要想快速走出陰影,單靠產品力顯然不足以解決問題,大幅度降價成為救命良方,但是這同時也是一杯毒藥,在大幅降價的同時,品牌地位也會被進一步拉低。隨著來自日系和自主品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韓系車想要重現往日榮光已經不再可能,如何守住僅存的市場份額成為韓系車的當務之急,至於是否會步鈴木後塵,不妨拭目以待。


老司機侃侃車兒


韓系車在國內“有點慘”有好幾個因素綜合造成的,但說退出中國市場還為時過早,畢竟中國這塊大蛋糕雖然不如以前容易吃了,但也不是能隨便放棄的。


韓系車在國內糟糕的銷量來自於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是口碑糟糕,長期存在皮薄、安全性差等安全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日系、德系一樣的存在,只是在韓繫上被放大了而已,因為韓系車的油耗確實沒得說,這得益於韓系車整車質量分佈較好,整車減重了。但只要防撞梁和鋼板不減配,其實對整車安全性沒什麼太大的影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說到韓系車的優點或者是特點的時候,在網上基本上是沒人評論或者點讚的,有一兩個說說自家車真實情況的也被噴得很慘,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口碑不好-銷量下滑-被噴問題多,口碑繼續變差-銷量繼續下滑。這除了韓系車內部問題外,也是有人刻意引導的結果這裡就不多說了。

不過包括北京現代、東風起亞在內的品牌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努力改善。現在汽車行業大環境不好,是困難也是機遇,韓國車並不差,但要走得更遠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等熬過這段寒冬汽車市場整合完成,那時候說不定汽車行業又會發力,那時候又是一輪競爭。


深藍月華


我認為不會,也不希望!畢竟百花齊放的競爭市場才是對消費者最有利的市場,每有品牌退出國內市場,國內車市就少了一個競爭,消費者就少了一種選擇,等幾家獨大的時候就是消費者買單的時候了。



從今年開始韓系車的銷量逐漸回暖,這得益於韓系車自進入寒冬以來在國內市場車型的佈局。雖然減少了車型數量,但是從上新的車型看都是謹慎挑選款,都致力於力挽狂瀾,找回韓系車的定位,而不錯的優惠配合不錯的配置也讓“性價比”也成了韓系車的代名詞,一度殺入國產車價格區間。韓系銷量的持續上漲,說明人們對韓系還是認可的,這對韓系是一個好的徵兆。

上圖為1-9月份現代的總銷量,下圖為SUV銷量榜1-9總銷量。其中以轎車為代表的領動和以SUV為代表的ix35、途勝都取得不錯成績,以逆轉的趨勢上升。

韓系銷量的回升再加上新款車型的推出,讓人隱約能感覺到韓係為了不想失去中國這個大的市場還是挺用心的。但是國內市場的競爭也有很大壓力,前有日德美的夾擊,後有國產車的雄起,如果韓系能一如既往的保持自己的優勢,那麼國人還是會買賬的,當然也不會輕易退出國內市場。


現代起亞集團作為全球第六大車企,無論是在技術沉澱還是技術儲備上都達到了一流的水準,也是全球唯二(還有個豐田)的汽車一條龍車企。(從零配件到銷售全部可以自家提供)所以,它的實力還是毋庸置疑的,就看怎麼去營銷國內市場了。


旋轉的方向盤


中長期內肯定不會退出中國市場的,但韓系車的壓力,是當前合資品牌中最大的。

自從薩德事件之後,對韓國車的抵制在網絡上頗為流行。確實,韓國車在這一年裡下降挺明顯,不過我們仍然要看到,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依然是市場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現代名圖


現代的途勝、ix25、名圖、朗動等車型,市場銷量都挺不錯的。而起亞那邊雖然SUV市場表現一般,但轎車市場內,K3、K2的月銷量依然是5000+。

所以,網上的抵制,在實際市場中的影響力有限。部分經銷商可能會活得有點吃力,但從品牌的角度,現代和起亞還沒有到傷筋動骨的階段。

現代途勝


不過,韓系車當前確實挺危險,主要原因在於它的定位還處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階段,而且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抗摔打能力弱,而且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種局面。

韓系車當前的頹勢,薩德事件的影響在其次。相比於抵制韓系,當年抵制日系的餘震如今尚在,一堆人找我進行買車諮詢,都要加上不要日系的條件,但日系現在仍然過得很好。所以說,抵制這件事,只是韓系走下坡路的輔因。

韓系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是韓系逐漸沒落的核心原因。在合資品牌中以性價比、流體雕塑的設計打天下。但很顯然,自從中國品牌學習韓國,從國外未來高水平的造型設計師之後,韓系的造型設計優勢迅速消失殆盡。而性價比,同樣是中國品牌一直以來主打的優勢,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品牌SUV的群狼,圍剿了韓系產品的增長,導致了今天的頹勢。

長城WEY VV7


從當前VV5、VV7、傳祺GS8等中國品牌的中高端SUV熱銷來看,在15-20萬價位中,中國品牌正逐漸得到用戶的信任,而韓系已經消失在很多人的購車選擇集中,這是相當危險的。當人們都不曾想起它,它又如何打動用戶的心?

所以,如果韓系在品牌傳播和建設上有更多作為,不能尋找並塑造自己的獨特的核心競爭力,韓系的頹勢很難扭轉。即便不會撤出中國市場,但日子肯定不會好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