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一個人的成就,來源於自我反省的覺悟

《易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六二:鹹其腓,兇,居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傷其腿肚子,這是凶兆。安居不動,自然平安。

《易經》:一個人的成就,來源於自我反省的覺悟


在缺乏實踐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產生各種錯誤認識,進而面臨意想不到的災難。如果他們能安居樂業,學習和思考,他們就能得到好運。面對災難,我們應該善於反省,能夠避免危險。

王陽明曾說,悔改是治病的良藥。如果你待在中間,你會因為吃藥而生病。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需要一些東西來衡量,然後我們才能知道它是好是壞。只有反省自己,才能認識自己,提高自己。

“自我反省”並不是王陽明的終結。這是一種反思過去、糾正錯誤的方法。只有這樣他才能成功。

《菜根譚》中似乎有這樣一句話:修身,總要反省自己。

這不難做到。很多人總是容易被忽視。生活就像散步。當走得順暢時,很多人都不會思考如何停下來思考自己。當走在拐角處時,許多人會想當他們迷路時該如何生活。

人們有時需要經歷一些挫折和痛苦。這時,他們會想到來反省自己。面對災難,我們要善於反省,才能脫離危險,這是一個道理。

《易經》:一個人的成就,來源於自我反省的覺悟


我們要學會反省自己,通過自我反省來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

大禹時期,一個叛逆的藩屬率領他的軍隊入侵。夏禹派兒子啟去抵抗,啟被打敗了。他的部下不服氣,要求啟繼續進攻。啟說:“我的兵力比他多,地方比他大,我被他打敗了。這是因為我的德行不如他,領導軍隊的方法不如他。從今天起,我會努力工作,力量得到糾正

從那時起,啟每天起來工作,愛護人民,任用人才,德高望重。一年後,胡家知道他不敢入侵,就主動投降了。

和啟一樣,他也願意在犯錯誤的時候認真檢討自己,改正錯誤,這樣才能最終成功。

更重要的是,自我反省的精神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控制。

因為自考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律,有了足夠的自律,人有了這樣的心態,事業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興旺發達。

《易經》:一個人的成就,來源於自我反省的覺悟


有一個瘋狂的哲學家,在晚年,刺傷自己的眼睛使自己失明,這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他說:“我要把自己看得更好。”

當我們身處世俗世界時,總是很容易看到別人的一切,忘記在任何時候反省自己。只有當人生最大的敵人有一個時刻審視自己、反省自己的人,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並讓自己繼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