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京劇封箱那些舊習俗

說說京劇封箱那些舊習俗

春節將至,對於戲班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歲末的演出之外,就是封箱了。


封箱指的是舊時戲班在年終時停演休息。戲曲演員終年辛勞,僅在農曆歲末才得以停演數日,稍事休息。休息前將衣箱及其他演出用具摒擋就緒,有的裝入箱中,有的苫布遮擋,並貼上“封箱大吉”的封條,至來年“開臺”以前,不得再開箱。一般封箱都是過臘八兒以後,臨近除夕時。封箱要上四個靈官,跳完之後給祖師燒香行禮,而後給戲箱貼上“封籍大佔”的封條。


說說京劇封箱那些舊習俗


在封箱之前,戲班還要再演當年的最後一場戲,俗稱封箱戲。演員各演拿手戲一折,最後合演反串戲。封箱戲大都邀請他班演員助興演出,劇目務求詼諧、紅火,以便招徠觀眾。


著名的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先生曾寫過文章——《除夕話封箱》,來詳細的描述清末的封箱習俗。


說說京劇封箱那些舊習俗


前清的章程是一年沒有放假的日期。端午、中秋是最大的節日,亦只有私塾學校放兩天假.官場商家也不會放韻。戲界是每逢節日更加忙碌。官場每到臘月二十日封印,封印的禮節是,到這天把印洗淨,人匣封固,尚書率全部人員對著印行一跪三叩禮.這算是把印封起來了。次年正日二十日開印.也是這樣行禮。外省總督巡撫,下至州縣大小衙門,都是如此。


戲界則更忙,官場封印,戲班則封箱,戲園子則封臺,至封箱封臺的日期,最早者為臘月二十四五日,最晚者二十七八日。每次封箱封臺,都要唱好戲,一則因為到了年底,各商家住戶都要忙著過年,無暇聽戲,則賣座當然較平常為難。二則無論何班,演了一年了,臨末尾總要落個豐滿的面子,取個吉利。所以各班都要唱硬正之戲。


例如三慶班總是演《三國演義》,四喜班總是演八本《雁門關》,楊月樓總是自演兩出:一是《長坂坡》之趙雲,二是《二進宮》之楊波。兩出戏都好,武生有武生的好,老生有老生的好,所以永遠能叫滿座。封箱之後,本班便不再演,然班中各腳則可幫他班演唱。有的戲班自己沒有特別的戲,則都是要別班腳色加入,以助觀客興趣,所以這一天的戲永遠非常整齊。自己班的腳色分量稍差,便約別的班腳色來幫助,而且被約者必然答應,藉以表示同行人之感情,此名日八班合演,且永遠是滿座。因為平常演戲兩三個好腳到不了一處,觀眾每以為是缺憾,到這天總要想把他約到一起,所以人人愛看,多忙也要來的,因為都是平常看不到的戲。


說說京劇封箱那些舊習俗


除了封箱外,一年中的其他時間,戲班演出都有它特定的一些習俗。


春節過後要“開箱”,也叫開臺,首場演出以前要舉行隆重的典禮。先鄭重地啟封開箱,換貼“開鑼大吉”、“新喜大發”等吉慶語。正式開演前,先“跳靈官”,再“跳加官”。跳畢,開演正戲。劇目均為吉祥戲,如《金榜樂》、《播錢樹》、《黃金臺》、《鴻鸞禧》、《龍鳳呈祥》等。在頭六天中都不能唱帶死人的戲,雖然唱“定軍山"(取其“一戰成功”之意),可是不斬淵。就是在斬韓浩時,也改成韓浩接“蓬頭”下場。


正月十五日要耍骨牌燈。骨牌燈是用紗做成一尺多長的長方形紗燈。內有蠟燭,跳時點著。燈正面有骨牌點子,背面有拿手。每人一副,共十六副,三十二張牌。跳的時候,場內燈光全滅,只見骨牌燈相互配成對子。


說說京劇封箱那些舊習俗

二月二日要耍龍燈。


三月三日要唱“蟠桃會"。


五月初五要唱《五判斬五毒》、《混元盒》、《雙蛇鬥》。


七月初七要唱“天河配"。要跳喜鵲、跳七巧、跳牛八塊。


除了這些外,還有固定祭祀的日子。如三月十八日是“說行話”的日子,這天凡是接到紅白帖予的人都要到班內談談誰漲工資,誰落工資。叫“說行話”。紅自帖是白封套紅籤。內有請柬,說明這年是被聘請了,沒有接到者,是該班不用了。在“說行話”之前還要給祖師燒香行禮。五月二十三“祭五昌”。六月十二日衣箱有“靠箱會”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