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顏文姜》與博山孝文化

□夏侯琳娜

淄博市博山區新編歷史京劇《顏文姜》,將流傳千年、當地家喻戶曉的孝道故事,結合國粹京劇的表演藝術形式呈現於舞臺,而幾乎所有的主創及演職人員都來自民間,屬於一部真正意義上自編、自導、自排、自演的民間戲。該劇所以頗受社會讚譽和群眾喜愛,除了運用京劇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之外,還從一個側面去具象化地解讀博山孝文化。

顏文姜是一位平民孝婦,她的孝行感天,去世之後演義成神,成為博山一帶世世代代所崇敬、所追思的孝的代表。“她所傳承的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模式的道德規範。”(《華夏孝文化概覽》:嶽公偉,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不可否認,顏文姜的孝行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封建專制政權的需要,同時在“百善孝先”的傳統倫理道德中成為了民間大眾百姓所敬拜的偶像和美好精神的嚮往。人們為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修德獲福而發自內心地去效仿她和崇拜她,“這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精神,匯成了博山孝文化的源頭,生生不息,流淌至今。”(《華夏孝文化概覽》)由於她這種文化的傳代,她這種孝行的傳播,博山當地的山稱為“顏山”、水稱為“孝水”,泉子叫“孝泉”,擴而大之,博山這一帶自古以來被稱為“孝鄉”。

在孝鄉博山坐落著一座古老的建築——顏文姜祠,始建於周朝,更建於唐代,經宋、清兩代的不斷擴建,現有四進院落80餘間殿房,總佔地3600餘平方米,為淄博市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祠內的主建築無樑大殿更是國內少有,故而被國務院頒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廟宇也已有1400餘年歷史,而這裡供奉的不是神仙佛祖,也不是帝王將相,而是當地民間這樣一位普通女性。

後來,顏文姜祠擴建暨孝園建設,增加了歷史上二十四孝故事蠟像的陳列和展示,是與顏文姜故事所體現的博山孝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對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延續,是弘揚華夏孝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這一點,在歷史遺留的萬千建築中就極為罕見,這種巨大的社會作用是其它古建築難於比擬的。由此可見,“顏文姜祠已不單單是華夏孝文化的實物象徵,更應是博山作為華夏孝文化發祥地的佐證。”(《華夏孝文化概覽》)

孝文化是我國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博山孝文化同時也哺育了博山甚至整個淄博地區經濟、文化。博山地處魯中腹地,歷史上曾經是東夷先民的衍生之地,屬於齊、魯交匯之處,齊界魯疆裂分於此,特別是在宋、金、元這三個時期,博山陶瓷、琉璃業蓬勃發展,經貿發達,商賈眾集。尤其於文化方面,在淄博地區,僅明、清兩代就出現過官居高位的四位尚書、兩代帝師,以及孝婦河畔三大文化名人——桓臺一代詩宗王漁洋、淄川曠世奇才蒲松齡、博山才華橫溢的詩人趙執信(於斐 姚原野:《淺析博山的孝文化的發展及其現實》,《科技資訊》2007年6月),都曾譽滿京城。

綜上所述,博山是華夏孝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顏文姜對博山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風俗則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一名普通的孝婦化成顏神,位列仙班,在家鄉,她的地位高過其他所有神明,現今博山一帶祭祀孝婦顏文姜的香火仍延綿不斷,每年當地的百姓都會集到顏文姜祠,把顏文姜接回孃家省親休憩、給顏文姜慶壽誕日等習俗依然盛行。虔誠的儀式流傳千年,便成為了今天的文姜廟會。清人安致遠《謁靈泉顏神祠》詩中的“白打春暄社,紅妝暗卜錢”“燈火祠堂夜,依然問寢年”就是對這一盛事的真實寫照。它所闡釋的正是廟會吸引方圓數百里的群眾趕來祝賀、盛況空前的壯觀場面,而孝的精神也通過這種方式影響著一代代博山人。“每年一度的文姜廟會,是歷史和孝文化傳統的積澱和再現,是博山民俗活動的盛典,展示了博山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人民對自己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需求,是一種民族精神和孝文化的延續,對於弘揚孝文化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也是博山地域孝文化的有力彰顯。”(《華夏孝文化概覽》)

相傳,顏文姜坐化之處的泉眼流成一條河,後世的人們賦予它一個充滿溫情的名字“孝婦河”,蜿蜒流淌的河水養育了兩岸的人們,成為古鎮的“母親河”。孝悌文化也如同這河水一樣,滋養著一代代博山人,賦予他們勤勞、善良、溫和的性情,書寫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

為更好地教育和引導人們在新時期傳承孝文化,落實“以德治國”要求和構建和諧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博山地域文化品牌,近年當地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支持將顏文姜的故事搬上戲劇舞臺,之後並多次復排演出。近年,博山區每年舉辦中國(博山)孝文化旅遊節,已成功舉辦9屆,並圍繞孝文化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歸根結底,孝文化就是道德文化,它是愛國愛家、團結互助、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等諸多優秀品質的具體體現。不同歷史發展時期,孝文化的內容會不斷地豐富和傳承。因此,現在提倡和發揚孝文化,並不是複製舊道統,必須從舊的封建宗法道德等級制中解放出來,而應該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內容。儘管由於歷史條件不同,所倡導的內容和標準也不盡相同,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孝悌倫理在歷史長河中則是有持續性和繼承性的。它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把這些閃爍著理性光芒和人格魅力的民族文化瑰寶發掘出來,形成具有博山風格、中國特色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行為規範體系,以提高全民和大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得不說是一件極有價值和現實意義的事業。

(作者系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