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司馬懿臨終留下一計,千年後竟被老農破解,為何時人笑司馬懿輸給了諸葛亮?

忠肝義膽嶽老三


導語:提到諸葛亮,第一時間想到的想必是與他糾葛最深的周瑜了,“既生瑜何生亮”,看著都替周瑜小可愛委屈,可惜今天我們不談論“瑜亮”,我們要談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故事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諸葛亮何許人也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的一生,“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也就是他的一輩子都在為天下謀算,為君主出謀劃策,哪怕到劉備的兒子之際,也是鞠躬盡瘁,有《出師表》為證。

司馬懿又是什麼樣的人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留下何計?為何會說輸給了諸葛亮?

早在在公元234年的時候,諸葛亮因病在五丈原逝世後,被麾下大將從扶靈帶回到成都,但是孔明對自己墓穴的問題很早就有了妥善的安排,就是簡單地讓四個士兵,抬著他的棺材持續前行,無論繩子在哪個地方斷掉了,就將直接將諸葛亮葬在什麼地方。可憐的是,這些士兵再次回到成都的時候,被劉禪秘密派人殺了,自此以後諸葛亮的墓穴到底在哪,就成為千古謎題。

但是司馬懿卻是個聰明絕頂的人,臨死的時候也想學諸葛孔明留下這樣一個計策,事實上他並沒有像是諸葛亮的在傳說中那樣,故弄玄虛,裝神弄鬼,而是正常的安葬,在他臨死之前曾下令:“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意思是說,把我的屍骨葬在首陽山,不可以立墳,不可以植樹,不能準備貴重物,死之後不能讓任何一個人和我合葬在一起。

2010年的一個夏天,河南偃師縣南蔡莊有個老農在首陽山上勞作,結果用鋤頭刨出了一塊石碑,上面雕刻著一名手拿戰斧的武士。經專家研究、挖掘、考證此處正是司馬懿墓。而諸葛亮的墓葬至今仍未找到,司馬懿千算萬算卻沒有躲過老農的鋤頭。以此來看諸葛亮之計更高明。

從這一方面也能夠證明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他知道自己死後,一定不會讓人找到自己的墳墓,司馬懿精心準備了這麼久,結果還是被人找到了墳墓。曾經還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如果我們曾經到過諸葛亮的一個墳墓裡面,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裡面還立一個牌子,說幾百年後劉伯溫會到這裡,當時劉伯溫就嚇傻了,因為諸葛亮名過其實,結果這麼厲害,當場就跪了下來。

而司馬懿的墳墓卻被一個農民一鋤子就給挖出來了,這兩個進行對比一下,諸葛亮自然是更勝一籌。

總結:人的成功有時候真的三分靠運氣七分靠打拼,司馬懿和諸葛亮其實都不弱,對於我們來說,大部分人還是站諸葛亮的,畢竟當年揹他的出師表是我的噩夢,原諒我有點跑題了,兩人之間吧各有千秋,司馬懿相對來說確實沒有諸葛的名氣大,他再怎麼機關算盡,也難逃世事難料,越不想被人發現卻歪打正著,你們對此有何見解?


野袍子仙女


司馬懿和諸葛亮活著時鬥,死了依然在鬥,有人問了,死了還咋鬥呢?

原來二人死前都留了一計,結果司馬懿的計謀被一個老農無意中破解,而諸葛亮的遺計至今無人能破,所以當時人們笑稱司馬懿又輸給諸葛亮了。

司馬懿和諸葛亮死前各留了怎樣的計策?為何司馬懿的計策被一個老農破解了?

話說2010年6月某一天,河南偃師市南蔡莊楊老伯(化名)正在首陽山上開荒,一撅頭下去他刨出了五六枚錢幣,老伯知道首陽山上埋葬著許多名人,比如西晉的五位皇帝都葬在這裡,陸陸續續也發掘了一些陵墓,但晉宣帝司馬懿的陵墓一直沒有發現,千百年來始終是個謎。




楊老伯心想,難不成我挖到了司馬懿的墓了?隨後他笑了,笑自己痴人說夢,司馬懿的墓專家、盜墓賊都找不到,我一個老農哪有這福氣啊!

楊老伯想的沒錯,千百年來司馬懿的墓讓人魂牽夢繞,尤其是盜賊對它情有獨鍾。

盜賊想:司馬懿是西晉的開創者,他的陵墓裡陪葬品一定很多,能找到就發財了……。

然而現實是,司馬懿的陵墓和盜賊玩起了捉迷藏。

司馬懿陵墓千年找不到,是司馬懿臨終留下的計謀起了作用。




司馬懿早就料到自己死後會被盜賊惦記,臨死前把大兒子、二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叫到床前:“兒啊,我死後千萬別起墳頭,不要立碑,不要燒紙祭祀,埋了後不要讓人看出和周圍環境有何區別”。

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引自《晉宣帝.司馬懿傳》

司馬師和司馬昭很詫異,心想老爸為何要這樣做呢?

司馬懿看出了他們的疑惑,隨後說:“魏王曹操死前佈下了七十二疑冢,就是防止盜墓賊盜墓。”

“魏王可是盜墓高手,他曾盜掘漢梁王墓,據說得金百萬,一下子解決了軍隊缺資金的燃眉之急”。司馬懿說罷看了看兩個兒子,見他倆垂首跪在床前。

司馬懿沒有底氣,喘了一口氣,繼續說道:“曹操有鑑於此,為了防止別人打他墓中的寶貝主意,也為了自己身後安定,於是絞盡腦汁想出了四門出殯,八方分散開來埋了72個假墳計謀。這就是曹操的“72”疑冢之計。



兩個兒子聽的仔細,不由而同的說道:“計策雖好,但有個弊端,假如盡掘72疑冢,不是同樣能找到曹操埋的地方嗎?”

司馬懿聽後露出了一絲微笑,一陣喘息過後,司馬懿說:“看來我兒沒有曹操奸詐,你倆怎麼會被曹操的障眼法騙過?”

司馬懿臨死前為兩個兒子上了一堂謀略課。

司馬懿斷斷續續說道:“曹操佈置的72疑冢里根本沒有他的真身,實際在出殯的同時,早就遺計兒子埋到了一個無人知道的地方了”。

司馬師和司馬昭恍然大悟。

“兒啊,蜀國丞相諸葛亮和我鬥了一輩子,可是他短命,54歲就死在了五丈原,聽說他臨死前遺計劉禪,佈下了疑陣,到目前沒人知道他埋在什麼地方。



司馬懿憤然說道:“顯然諸葛亮和我叫板,他有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之能,肯定預測到將來咱司馬家要得天下,為了防止咱們清算他的過去,和咱們玩起了躲貓貓。”

講真司馬懿果然是百年不遇的奇才,諸葛亮的所作所為沒逃出他的研判。

司馬懿於嘉平三年(251年)病逝,享年73歲。

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遵照遺囑“不樹不墳”埋葬了老爸,然後按照老爸留下的錦囊妙計,用毒酒毒死了所有下葬的士兵,除了兄弟二人知道墓址外,沒有第三個人知道。

時光如白駒過隙,千百年悠乎過去了。時間來到了楊老伯開荒的這一天,奇異的事情發生了。



楊老伯刨到的恰恰是司馬懿的陵墓,他刨出的五六枚錢幣經專家鑑定,是魏國錢幣,這時還不能斷定是司馬懿的墓,經過考古人員進一步的挖掘,發現墓中有宣帝、仲達等刻文。

這些出土文物無疑證明這就是司馬懿埋葬的地方,千百年司馬懿墓葬之謎被楊老伯無意破解。

消息很快傳開,當時人們笑稱,司馬懿又輸給了諸葛亮。因為到發現司馬懿墓時,諸葛亮的真身埋葬的地方依然是個謎。(定軍山上武侯祠是衣冠冢,其他諸葛亮的墓都是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司馬懿始終沒鬥過諸葛亮,他永遠想不到諸葛亮的計策更高一籌。

原來在魏、蜀交戰的前沿陣地五丈原,司馬懿和諸葛亮死磕,由於諸葛丞相事必躬親,長期超負荷工作讓他身心交瘁,最終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當時司馬懿56歲。



司馬懿得到消息後,總算長出了一口氣,假如諸葛亮不死魏國興許就滅了。

據說諸葛亮臨死前為劉禪留下了一條錦囊妙計:“他讓劉禪派四個壯漢抬著裝著自己屍體的棺材一直往南走,繩斷處就是他的葬身之地。”

諸葛亮死後,劉禪不敢有違丞相遺命,於是依計而行。

卻說四個壯漢抬著棺材走了兩天後,看繩子完好無損,四人為了偷懶就把諸葛亮的屍體下葬了。打算回去騙劉禪說繩子斷了。

埋葬了諸葛亮,四個人打道回府領賞,等四個人說兩天後繩子斷了就地埋葬了丞相,劉禪覺得不可能,繩子怎麼會這麼快就斷了,經過審問,四個壯漢如實招供了,劉禪大怒殺了四人。



等劉禪平靜後,一想壞了,忘記問四個人把丞相到底埋在哪裡了。後悔也來不及了,從此後諸葛亮到底埋在哪裡無人知道,到現在都找不到真身的埋葬地。

結語:諸葛亮的真身埋在哪裡無從知道,四個壯漢把信息帶到了陰間地府,司馬懿沒料到諸葛亮能想出如此妙計,司馬懿最終沒鬥過諸葛亮。


秉燭讀春秋


司馬懿謀朝篡位,死後被挖了墳墓。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得後人們敬佩,依然在廟堂上受萬民朝拜。可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不僅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更重要是他們在死後做出的決定。司馬懿死後是要自己簡單的下葬,不要告訴別人自己埋哪裡,只是吩咐了這些而已,但是卻沒想到千年之後,被一個老農民隨便的挖了幾下,就挖出他的墳墓了。而諸葛亮的墳墓不僅是沒有找到,就算找到了也不會有人去挖墳的。諸葛亮在死的時候,讓別人去抬棺,走到哪裡就下葬到哪裡,結果最後那些人回來的時候都忘記在哪裡了。

其實諸葛亮就早就已經是算計好了。他致死也是比司馬懿技高一籌,死的時候都能夠嚇走司馬懿。到了下葬的時候,自然是不會讓別人找到自己的墳墓,或者說諸葛亮是已經修仙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位置。而司馬懿是一個凡夫俗子,因為他惡劣的名聲,所以很多人都惦記他的墳墓。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具體的原因。

諸葛亮的真實墳墓還沒有被找到,而司馬懿的墳墓已經被人挖了。

現在司馬懿的墳墓已經被人找出來了,而且是一個老農民。這個是司馬懿臨死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把自己的墳墓隱藏的那麼好,卻被一個農民隨便的挖了幾塊土就給挖了出來,最後得到了大家的注意,司馬懿的墳墓也就被挖開了。

司馬懿臨死的時候可是仔細的吩咐過兒子,首先就是不要讓兒子篡位,一定要好好的對待國君,讓魏國變得更加強大起來。這個可是重複了很多遍,當時他的兒子都已經深刻的記住了,司馬懿也是非常滿意的死去。

但是這個最重要的一點,他兒子根本沒有做到,他司馬昭不光是殺掉了當時的皇帝,而且讓自己的兒子也坐上了皇帝。司馬懿就變成了一個亂臣賊子,謀朝篡位,該遺臭萬年,死後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名聲。

當時司馬懿還要講了,要自己埋葬的時候,一定要隱秘一點,不要有什麼樹之類的,陪葬品也非常的少,儘量的簡樸一點。可能這句話也沒能夠讓他兒子聽下去,否則的話也不會這麼容易被找到。要是真的想要隱藏的深一點的話,會有很多方法的,但是司馬昭肯定是沒有對他父親的話太過於在意。

像諸葛亮的墳墓都沒有找到,就是因為他埋藏的非常的好。根本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就算是劉禪也不知道。這個可是諸葛亮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的,不希望自己死後有人打擾自己。

諸葛亮比司馬懿聰明的多,所以才不會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我們現在看三國演義,很多時候就把司馬懿當做諸葛亮的對手,就連周瑜都沒有打敗過諸葛亮。這兩個人是旗鼓相當,在北伐期間兩個人是掙的你死我活,各有勝負,但是最終還是沒有什麼結果。生前沒有人是能夠徹底的碾壓另一方,但是死後諸葛亮卻是戰勝了司馬懿。

從這一方面也能夠證明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他知道自己死後,一定不會讓人找到自己的墳墓,司馬懿精心準備了這麼久,結果還是被人找到了墳墓。曾經還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如果我們曾經到過諸葛亮的一個墳墓裡面,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裡面還立一個牌子,說幾百年後劉伯溫會到這裡,當時劉伯溫就嚇傻了,因為諸葛亮名過其實,結果這麼厲害,當場就跪了下來。

而司馬懿的墳墓卻被一個農民一鋤子就給挖出來了,這兩個進行對比一下,諸葛亮自然是更勝一籌。

諸葛亮或許就已經成仙了,在人世間裡沒有墳墓。

諸葛亮或許沒有死去,有很多人認為他是死後成仙了,所以才找不到他的墳墓。在北伐中死去,只是因為他的使命已經結束了,不管他再怎麼努力,這一切都是天註定的,諸葛亮選擇放棄了。就比如上方谷的大雨,明明就可以一舉殺死司馬懿,可是上天卻不要司馬懿死,最後諸葛亮只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即使諸葛亮再怎麼聰明,他也不能夠和上天做對。可是就算是這樣,諸葛亮依然是我們心目中那個偉大的諸葛亮,他的生前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們自然是為他追封為神。就算真正知道他的墓也一定不會去盜的,從小讀過三國演義,稍微有良知的人,不僅是不會盜諸葛亮的墓,反而是會盡量的保護。

司馬懿就算了吧,他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千古的大壞蛋。所以司馬懿輸了也是正常的,諸葛亮一定會取得勝利。雖然在歷史上沒有,但是在人們心目中諸葛亮就已經贏了。

文: 唯戀無名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2010年的一個夏天,河南偃師縣南蔡莊有個老農在首陽山上勞作,結果用鋤頭刨出了一塊石碑,上面雕刻著一名手拿戰斧的武士。經專家研究、挖掘、考證此處正是司馬懿墓。

而諸葛亮的墓葬至今仍未找到,司馬懿千算萬算卻沒有躲過老農的鋤頭。以此來看諸葛亮之計更高明。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主要謀士,他是曹魏的四朝元老,司馬懿長期執掌曹魏大權,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一生將隱忍發揮到極致計謀無數。他活的年紀挺長,熬死曹操祖孫三代和諸葛亮。他一輩子都在算計,有人稱他是老狐狸。五丈原和諸葛亮鬥智鬥勇,勝出。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帶兵35萬在祁山,司馬懿帶兵40萬在渭水,兩方擺開陣勢,一決死戰。諸葛亮利用上方谷特別地形定計。 上方谷地處兩山之間,地勢低窪,入口處狹窄,僅容一人一馬通過,而谷內寬敞,能容千人。於是,諸葛亮令人把火 藥、乾柴等易燃物藏於谷中,準備火燒司馬懿,他在山上安排埋伏數千名精兵。


諸葛亮讓魏延誘敵深入,甕中捉鱉。果然 司馬懿上當入谷,谷口被堵。諸葛亮命人將火投入谷內,引燃一切易燃物,一時間火光沖天,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眼看就要化身火海,忽然天空烏雲密佈,大雨傾盆,澆滅了烈火。

天助司馬懿父子,他們突破重圍死裡逃生。諸葛亮此計失敗,從此在五丈原一病不起,54歲終於五丈原,人算不如天算,司馬懿熬死諸葛亮。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73歲,被葬於河陰首陽山。他臨死時還有個“臨終之計”,此計的目的就是保障自己的墳墓不被人挖掘。據《晉書》記載,司馬懿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這樣的安排:



“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不起墳頭,不在葬身處種樹,不立墓碑,不要陪葬器物,不做任何標記。另外也不和遺孀合葬。另外司馬懿還安置後人下屬:“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不許掃墓祭拜。司馬懿下葬的當天多副棺材同時出城,葬畢讓抬棺之人服下毒藥,司馬懿的墓葬處成為千年秘密。期間也有好多人尋找司馬懿的墓穴,清朝年間有個洛陽的知縣叫龔松林是司馬懿的崇拜者,為司馬懿墓痴狂,潛心研究司馬懿的墓葬。經過多方面蒐集材料他認定洛陽老城北的青菜冢是司馬懿的墓葬,並且經常去祭拜,崇拜司馬懿的人包括文人、學者、市民百姓也紛紛效仿。青菜冢一時名聲大噪,引起摸金校尉們的注意,1948被盜挖。1965年專家進行搶救性挖掘,確認這是北魏清河王的墓葬,那麼多人才知拜錯了墓主。誰也沒想到司馬懿的密葬處竟被一老農發現。


司馬懿的“臨終計”其實來自於曹操和諸葛亮。據史書記載,曹操設立摸金校尉等軍銜,專業盜墓取財,貼補軍餉,對前朝墓穴大盜特盜。以至於考古界無奈感嘆“漢墓十室九空”,“漢墓考古靠運氣”。曹操當然不想讓自己死後落個被盜的下場,臨終安排薄葬,用障眼法安排72個墓穴,真身密葬。根據史書的記載,曹操一共有72個墓穴,被稱為“72個疑冢”。直到2009年12月27日,經考古隊才發現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就是曹操。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後,也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一番安排,據《三國志》記載: “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據說當年諸葛亮遺言讓劉禪叫四個大漢抬著自己的棺材往南行走,一直到繩子磨斷為止,斷繩之處就是埋葬之處。但是當時四個大漢抬了很久繩子都沒斷,累的受不了就商議不再往前抬了,乾脆直接掩埋。回去後領賞時遭到劉禪懷疑,劉禪斷定那麼粗的繩子不會很快磨斷,於是就審訊四人,他們招供後被賜死。諸葛亮的葬身處成了千年之謎,直到今天未解。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鬥勇,千年後還是甘拜下風。


小姐姐講史





答:正式作答之前,先說一個離奇的故事。

話說,東漢靈帝時代,益州有一個名叫司馬貌的憤青,恨世憤俗,經常寫詩文罵世道。

詩文寫好了,就焚化祭天。

司馬貌的文采很好,玉帝看到他的詩裡寫“我若作閻羅,世事皆更正”,就決定罰他代替閻羅王上半日班,看他能力如何。

判官故意刁難,呈上一宗反覆纏繞了三百五十多年的疑難大案交由他判。

該案是以忠臣自居的韓信、彭越、英布狀告劉邦夫婦冤殺自己的冤殺案。

司馬貌細審前來後去事,非常同情韓信、彭越、英布三人的遭遇,痛恨劉邦夫婦的薄情寡義,當場拍板說:“你們三人的確是死得可憐!寡人做主,就把漢家天下三分與你三人,各掌一國,報你生前汗馬功勞!”

司馬貌對韓信說:“韓信,你盡忠報國,替漢家奪下大半江山,可惜銜冤而死。寡人發你在樵鄉曹蒿家託生,姓曹,名操,表字孟德。先為漢相,後為魏王,坐鎮許都,享有一半漢家山河。你那時威權蓋世,任你謀報前世之仇。當然了,你終生不得稱帝,以證明你沒有背叛室漢的心思;你的兒子受禪代漢,追尊你為武帝,償還你前生的十大功勞。”

然後對英布說:“發你在江東孫堅家投胎,姓孫,名權,表字仲謀。先為吳王,後為吳帝,坐鎮江東,享一國之富貴。”

又喚上彭越,說:“發你出生在涿郡樓桑村劉弘家,姓劉,名備,字玄德。千人稱仁,萬人稱義。做蜀帝,撫有蜀中之地,與曹操、孫權三分鼎足。曹氏滅漢,你續漢家國祚,可以表明你的忠心。”

彭越跺腳說:“三分天下,正是大亂之時,西蜀一隅之地,怎麼可能和吳、魏分庭抗禮?”

司馬貌安慰他道:“先別急,我早幫你物色好扶助你的文臣武將了,韓信的謀士蒯通足智多謀,可發往南陽託生,複姓諸葛,名亮,表字孔明,號為臥龍。為劉備軍師,共立江山。再發霸王項羽到蒲州解良關家投胎,只改姓不改名,姓關,名羽,字雲長,仍有萬夫不當之勇,與劉備桃園結義,共立基業。”

安排好韓、彭、英三人,司馬貌扭頭對劉邦說:“罰你來生繼續做皇帝,好嗎?”

劉邦面露喜色,說:“好,我前生做皇帝還沒做過癮呢,您這麼判,太好了。”

司馬貌看著劉邦的流氓相,氣不打一處來,咬牙切齒地說:“你來生就做漢獻帝,一生都要給曹操玩,膽戰魂驚,坐臥不安,度日如年。這叫做:前世君負其臣,來生臣欺其君以相報。”安排完劉邦,該安排呂后了。

司馬貌對呂后說:“你呢,就投胎到伏家,將來做漢獻帝的伏皇后,一起接受曹操的折磨凌辱,最後被紅羅長絹勒死在宮中,償還長樂宮的仇恨。”

司馬貌的判定結果有條有理,玉帝稱讚說:“三百多年的陳案積案,你一下子就斷明瞭,真是天下之奇才啊。看來,你的確是有經天緯地之才,今生懷才不遇,來生宜坐王侯之位。這樣吧,你改名不改姓,仍託生司馬之家,名懿,表字仲達。一生出將入相,傳位子孫,併吞三國,國號曰晉。曹操雖說是韓信報冤,但他欺君弒後的惡行,不可為訓。怕就怕後人不知前因後果,有樣學樣,壞了世道。就讓司馬懿像曹操欺凌獻帝一樣欺凌曹氏子孫,以警後人。”

司馬貌大喜,手舞足蹈,連聲叫好……

那麼,按照這個故事的設定,東漢末年的亂世大廝殺,原來是西漢初年的大冤案埋下的禍根,萬物皆有因果,世事全有前緣。

南陽諸葛亮,前生不過是韓信手下區區一謀士蒯通,如何能跟玉帝欽定的“王侯”人選司馬貌鬥?

所以,就有了秋風五丈原、司馬懿耗死諸葛亮的結局。

那麼,所謂司馬懿和諸葛亮“死前都留了一計,結果司馬懿的計謀被一個老農無意中破解,而諸葛亮的遺計至今無人能破”,到底是從何說起呢?

說的無非是諸葛亮的墓地尚無人知曉,而司馬懿的墓地已被髮掘。

諸葛亮留下的“計”是:讓四個壯漢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繩一斷,馬上就地掩埋。

由於墓地是隨機定的,所以至今成謎。

司馬懿留下的“計”是:簡葬了事,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

按說,司馬懿的墓地也很隱秘,但這之前,他的後代——西晉的五位皇帝也都和他葬在一起了,司馬懿根本沒法低調。

那麼,2010年夏天,河南偃師市南蔡莊的一位楊姓老農在首陽山上開荒時,無意中挖出了司馬懿的陵墓。

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用隱秘的方法下葬,但司馬懿的墓地被髮掘,而諸葛亮的墓地仍無人知曉,可不就是“司馬懿輸給了諸葛亮”?

不過,說老農“破解”司馬懿的計謀,有些欠妥,啥“破解”?不就撞了狗屎運,無意中掘出一座墓嗎?

所以,提問者提這個問題確實很無聊,為了讓這個無聊的問題帶上點趣味,我多講了一段荒誕不經的小故事。

謝謝閱讀。


覃仕勇說史


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智謀在後世看來司馬懿要略輸於諸葛亮,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中,司馬懿以防守為主,以耗糧食為主,現在人們說到司馬懿,除了他的陰狠之外,還會說到他的壽命,因為司馬懿耗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也耗死了蜀漢丞相諸葛亮,最終三國統歸司馬懿,司馬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司馬懿在臨終留了什麼計在千年後被老農破解了?


司馬懿和諸葛亮活著時在鬥,死了之後還在鬥。

司馬懿在曹真病死之後被調到西線應對蜀漢丞相諸葛亮,諸葛亮一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為蜀國殫精竭慮,進行了數次北伐,為此耗盡了心血。

在司馬懿第一次面對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就採取了堅守的策略,被部下譏笑“畏蜀如畏虎”,一開始司馬懿還鎮的住,但由於諸葛亮使用了高科技木牛流馬,持續作戰能力超過了預期,司馬懿的威信開始下降,軍中風言風語也多了起來,司馬懿看看再不出擊這威望就要掃地了,於是牙一咬,當了一回純爺們,結果就是被諸葛武侯教育了一下怎麼做人,怎麼打仗。

司馬懿雖然打了敗仗,不過卻證明他的龜縮戰略是正確的,而蜀軍糧盡不得不撤回的時候,張郃去追趕結果丟了性命。


234年二月,諸葛亮又舉大軍北伐,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於五丈原,期間諸葛亮送巾幗給司馬懿以羞辱他,司馬懿就是不上當,死活不跟諸葛亮開戰,諸葛亮就派蜀軍幫助魏國農民種田,意思就是我要長期駐紮跟你玩啦。

不過司馬懿在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作息和飲食之後,得出一個結論:“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事必躬親的諸葛亮最終因操勞過渡病逝於兩軍對峙的五丈原,享年54歲。蜀軍依諸葛亮臨終安排徐徐撤退,司馬懿立馬帶兵追擊,老遠望見熟悉的身影還坐在車上,嚇了一身冷汗,留下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故事。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臨終各留了一計,不過在千年之後司馬懿再次輸給了諸葛亮。

司馬懿耗死了諸葛亮,在魏國的威望更是水漲船高,魏明帝曹睿臨終的時候,又讓司馬懿當了一次輔政大臣,而和司馬懿同為輔政大臣的就是豬對手曹爽,249年正月,司馬懿父子三人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奪了曹魏政權,251年9月,司馬懿也走到了人生盡頭,此時曹魏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司馬懿父子手上,曹魏已經名存實亡。


位高權重的司馬懿在臨死前卻吩咐司馬師兄弟,在他死後要薄葬,不要起墳頭,不要栽樹立碑,比他死的晚的就不要和他合葬了。

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司馬師兄弟相當不解,司馬懿說道:“你看看魏王是幹什麼的,他就是盜墓的祖師爺,被他盜的墓有多少,那些生前威風無比的人物,死後不知道被他糟踐成什麼樣,所以魏王死的時候才不封不樹,還留下七十二疑冢,就是怕被人盜了他的墓,我現在這些安排就是不想讓人在以後找到我的墓,死後不得安寧。”還特別交代“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司馬師兄弟遵照司馬懿的遺囑,並把那些到抬棺到墓地的人全部毒殺,司馬懿的墓址只有司馬師兄弟兩人知道。



司馬懿的臨終安排,確實讓他的墓地躲過了千年,不過在2010年的夏天,司馬懿的墓地還是被人找到了,河南偃師市南蔡莊的一個農民在首陽山勞作時,一鋤頭挖到了一個石碑,這無意中就破解了司馬懿的計策,後經過專家挖掘考證,此處就是司馬懿埋身之處。

據說諸葛亮臨終前作了安排,讓後主劉禪派四個壯漢抬著他的棺材往南走,繩子斷的地方就是安葬之處。

這四個壯漢抬著諸葛亮的棺材走了幾天,卻發現繩子都沒有要斷的跡象,於是商量了一下,將繩子弄斷,然後安葬了諸葛亮回去覆命,劉禪雖然傻卻也覺得繩子不應該這麼快就斷了啊,於是審問這幾個人,在四個人招認自己為了偷懶所以把繩子弄斷之後,劉禪一氣之下也沒問諸葛武侯的墓在哪就將他們殺了,這下子諸葛亮的墓地就沒人知道了。



司馬懿的墓被找到了,而諸葛亮的墓地到現在還沒被發現,所以大家都笑說司馬懿又輸給了諸葛亮!


歷史紅塵


司馬懿謀朝篡位,死後被挖了墳墓。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得後人們敬佩,依然在廟堂上受萬民朝拜。可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不僅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更重要是他們在死後做出的決定。司馬懿死後是要自己簡單的下葬,不要告訴別人自己埋哪裡,只是吩咐了這些而已,但是卻沒想到千年之後,被一個老農民隨便的挖了幾下,就挖出他的墳墓了。而諸葛亮的墳墓不僅是沒有找到,就算找到了也不會有人去挖墳的。諸葛亮在死的時候,讓別人去抬棺,走到哪裡就下葬到哪裡,結果最後那些人回來的時候都忘記在哪裡了。



其實諸葛亮就早就已經是算計好了。他致死也是比司馬懿技高一籌,死的時候都能夠嚇走司馬懿。到了下葬的時候,自然是不會讓別人找到自己的墳墓,或者說諸葛亮是已經修仙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位置。而司馬懿是一個凡夫俗子,因為他惡劣的名聲,所以很多人都惦記他的墳墓。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具體的原因。

諸葛亮的真實墳墓還沒有被找到,而司馬懿的墳墓已經被人挖了。

現在司馬懿的墳墓已經被人找出來了,而且是一個老農民。這個是司馬懿臨死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把自己的墳墓隱藏的那麼好,卻被一個農民隨便的挖了幾塊土就給挖了出來,最後得到了大家的注意,司馬懿的墳墓也就被挖開了。


司馬懿臨死的時候可是仔細的吩咐過兒子,首先就是不要讓兒子篡位,一定要好好的對待國君,讓魏國變得更加強大起來。這個可是重複了很多遍,當時他的兒子都已經深刻的記住了,司馬懿也是非常滿意的死去。

但是這個最重要的一點,他兒子根本沒有做到,他司馬昭不光是殺掉了當時的皇帝,而且讓自己的兒子也坐上了皇帝。司馬懿就變成了一個亂臣賊子,謀朝篡位,該遺臭萬年,死後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名聲。

當時司馬懿還要講了,要自己埋葬的時候,一定要隱秘一點,不要有什麼樹之類的,陪葬品也非常的少,儘量的簡樸一點。可能這句話也沒能夠讓他兒子聽下去,否則的話也不會這麼容易被找到。要是真的想要隱藏的深一點的話,會有很多方法的,但是司馬昭肯定是沒有對他父親的話太過於在意。


像諸葛亮的墳墓都沒有找到,就是因為他埋藏的非常的好。根本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就算是劉禪也不知道。這個可是諸葛亮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的,不希望自己死後有人打擾自己。

諸葛亮比司馬懿聰明的多,所以才不會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我們現在看三國演義,很多時候就把司馬懿當做諸葛亮的對手,就連周瑜都沒有打敗過諸葛亮。這兩個人是旗鼓相當,在北伐期間兩個人是掙的你死我活,各有勝負,但是最終還是沒有什麼結果。生前沒有人是能夠徹底的碾壓另一方,但是死後諸葛亮卻是戰勝了司馬懿。


從這一方面也能夠證明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他知道自己死後,一定不會讓人找到自己的墳墓,司馬懿精心準備了這麼久,結果還是被人找到了墳墓。曾經還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如果我們曾經到過諸葛亮的一個墳墓裡面,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裡面還立一個牌子,說幾百年後劉伯溫會到這裡,當時劉伯溫就嚇傻了,因為諸葛亮名過其實,結果這麼厲害,當場就跪了下來。

而司馬懿的墳墓卻被一個農民一鋤子就給挖出來了,這兩個進行對比一下,諸葛亮自然是更勝一籌。

諸葛亮或許就已經成仙了,在人世間裡沒有墳墓。

諸葛亮或許沒有死去,有很多人認為他是死後成仙了,所以才找不到他的墳墓。在北伐中死去,只是因為他的使命已經結束了,不管他再怎麼努力,這一切都是天註定的,諸葛亮選擇放棄了。就比如上方谷的大雨,明明就可以一舉殺死司馬懿,可是上天卻不要司馬懿死,最後諸葛亮只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即使諸葛亮再怎麼聰明,他也不能夠和上天做對。可是就算是這樣,諸葛亮依然是我們心目中那個偉大的諸葛亮,他的生前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們自然是為他追封為神。就算真正知道他的墓也一定不會去盜的,從小讀過三國演義,稍微有良知的人,不僅是不會盜諸葛亮的墓,反而是會盡量的保護。

司馬懿就算了吧,他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千古的大壞蛋。所以司馬懿輸了也是正常的,諸葛亮一定會取得勝利。雖然在歷史上沒有,但是在人們心目中諸葛亮就已經贏了。

你們認為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嗎?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夢到了倆人,驚醒後一病不起,很快死了,終年73歲。

那麼司馬懿夢見誰了呢?是諸葛亮嗎?還真不是。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魏國的很多老臣向曹爽保證,司馬懿只是要軍權,不會要曹爽的命,這些大臣有尹大目,陳泰,蔣濟等人,他們給曹爽寫信,說司馬懿已經指燈發誓了,絕不會傷害曹爽一家老小,絕不會少了曹爽的榮華富貴,曹爽信了。

即使不信司馬懿,這些魏國老臣曹爽還是相信的。

尹大目,殿中校尉,那是天子的近人。

陳泰,陳群之子,陳群歷侍曹家三代,是股肱之臣,他的兒子陳泰此時已經官至尚書,說出的話自然字字千鈞,不由曹爽不信。

蔣濟,四朝老臣,他從曹操時就入朝當官,資歷比司馬懿還老,他應該不會和司馬懿沆瀣一氣,替他說謊。

正是因為信了魏國老臣們的擔保,曹爽才認為司馬懿不會殺我:

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曹爽才投降的。

但是沒想到,司馬懿乾脆利落的將曹爽一夥人斬殺乾淨,歷史書上有了倆個字:誅之,這倆字其實隱含了很多血腥。

由於司馬懿的出爾反爾,令很多魏國大臣不服,甚至當年為司馬懿擔保的蔣濟直接氣死了。

蔣濟一死,代替他太尉一職的是司空王凌。

這一年王凌七十七歲,當上太尉後,他開始密謀一件事情,那就是推翻司馬懿。

為此他聯絡了自己的外甥,兗州太守令狐愚,密謀擁立曹操的兒子曹彪為皇帝。

都城都設計好了,就在曹操起家的許昌。

萬事俱備,王凌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

但是也許老天真的不再保佑曹家了,王凌這位外甥令狐愚沒有像舅舅一樣精神矍鑠的活到七十多,中途就掛了。

令狐愚去世的消息很快傳到京城,這時候一位令狐愚的幕僚正在京城彙報工作,聽說令狐愚死了,這位幕僚嚇壞了,他既然作為令狐愚的幕僚智囊,肯定參與了令狐愚謀反的大事。

令狐愚活著這事兒有條不紊的進行,萬一成了自己還能官升數級。

但是令狐愚一死,一切就都不一樣了,一旦朝廷派新的官員去接替兗州太守,那麼他們謀劃的大事肯定會暴露。

與其等著雷爆,不如先自己點著這個雷。

於是這位幕僚決定向司馬懿說出令狐愚計劃謀反的事情。

這位幕僚因為這次出首,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他的名字一般愛讀武俠小說的人會很熟悉,這哥們叫楊康。

令狐愚手下有兩大謀士,一個叫單固,一個就是楊康。

令狐愚謀反這事兒這兩大謀士都深入參與了,《三國志》上說:

愚與王凌通謀,康、固皆知其計。

雖然楊康這次舉報了王凌令狐愚謀反的事,但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卻沒有立即行動,因為王凌身為太尉,三公之一,不能聽到一個舉報就貿然動手,這樣也不能服眾,司馬懿在等待一個機會。

其實,矇在鼓裡的王凌也在等一個機會。

後來這個機會終於來了。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螢惑守南鬥。

螢惑就是火星,南鬥,二十八宿之一的鬥宿,屬於人馬座的六顆星。

古人相信,鬥宿入南鬥,太子殿下走,王凌認為自己機會來啦,現任天子曹芳大約要下臺了。

於是他加緊了活動。

第二年,機會來啦,七十歲的吳大帝孫權派兵封鎖塗水,理由是怕自己死後,魏軍進攻吳國。

王凌在壽春防守吳軍,他覺得機會來了,他上書朝廷希望朝廷給自己虎符,自己將率領大軍進討吳國。

但是他的請戰書如泥牛入海。

王凌此時已經等不及了,他畢竟七十九了,也真的等不起了。

王凌派自己手下的將軍楊式去聯繫兗州刺史黃華,但是這倆人直接聯手把王凌造反的消息捅到了司馬懿哪裡。

這下實錘了,一個嚴州刺史,一個王凌手下的大將,這分量完全和一年前出首令狐愚的幕僚不是一個層級。

於是司馬宣王親自帶大軍來到壽春,討伐王凌。

司馬懿對付王凌和對付曹爽使了同一個招數,大軍剛剛啟動,就發詔書赦免王凌的所有罪責,這是軟硬兼施啊。

王凌自知自己城裡幾千人肯定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於是自己乘坐一艘小船出城請罪。

司馬懿親自接待,豪言安慰,然後派一隊兵馬護送王凌回京城。

走到半路上,王凌試探司馬懿是否真的想要饒恕自己,向司馬懿要了一樣東西,釘棺材的釘子。

司馬懿很豪爽的給了他很多。

王凌知道自己必死無疑。

船正好走到項城,這裡有魏國曹家三朝老臣賈逵的祠堂,王凌對著祠堂大喊:

賈梁道,王凌固忠於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

然後飲毒酒自殺。

回到京城後司馬懿果然又食言了,命人殺了王凌令狐愚的三族,對死去的王凌令狐愚也不放過,從墳裡挖出他們的棺材,暴屍三日。

司馬懿在這年四五月間殺了王凌全家,到了六月他每天晚上做夢都會夢到賈逵和王凌來找他玩,八月司馬懿也掛了。

這大約就是司馬宣王的最後一計了。

=======================



薛白袍


不得不說,歷史有時候就是會有驚人的巧合,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有三家分晉,於是晉國一分為三,而到了同為亂世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出現了三家歸晉,即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最終被司馬家族打破而建立了晉朝。當然,此晉朝非彼晉國,而三家歸晉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以老謀深算和心狠手辣著稱,當時魏、蜀、吳三國打來打去,誰也解決不了誰,沒想到最後司馬家成了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將魏蜀吳三國滅掉然後建立了晉朝,說到司馬懿,就不能不提諸葛亮,這兩個人是三國中後期戰場上的對手。

喜歡三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一句話,即“既生瑜何生亮”,說的是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而當時的三國還有這樣一句話,即,“死諸葛走生仲達”,這說的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故事。諸葛亮興兵北伐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和司馬懿對戰,兩人互有勝負,可謂旗鼓相當,但是司馬懿勝在長壽,而諸葛亮則沒有活過司馬懿。

說起來,諸葛亮比司馬懿還好小兩歲,卻比司馬懿早死了17年,但即便如此,諸葛亮臨死之前也不忘和司馬懿對戰,這就是著名的五丈原之戰,當時諸葛亮已經在軍中去世,但為了避開司馬懿順利撤退,諸葛亮臨死之前將軍中的大小事宜安排妥當,然後下令在他死後秘不發喪。

所以等蜀軍有條不紊的撤退的時候,司馬懿先是認為諸葛亮死了,自然應該趁機追擊蜀軍,但又看到蜀軍中似乎有諸葛亮的身影(其實是姜維等命人雕刻的諸葛亮模樣的木雕),司馬懿又懷疑真是諸葛亮設下的計,其實還沒有死,所以魏軍不敢貿然去追。

就這樣,司馬懿錯過了最佳的追擊時間,等到知道諸葛亮確實已經去世的時候,已經不能再去追了。而司馬懿也只能感嘆“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也因此,才有了民間傳說中的“死諸葛走生仲達”。

這似乎是兩人最後的一戰,畢竟諸葛亮在這個時候已經去世了,但其實兩人的對比從沒有停止,當然這種對比是後世之人強加到兩人身上的,說的就是兩人的身後事,身世後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墳墓。墳墓是一個人死後的安息之地,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墳墓歷來被帝王將相所重視,墳墓的選址、規格、建造、陪葬品以及安全都是慎之又慎的事情。

而這其中最難做到的就是墳墓的安全性,安全性的要求是什麼呢?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不要被盜墓賊盜掘,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考驗,所以帝王將相們都要絞盡腦汁想著將自己的墳墓建造在一個隱秘的地方,而且異常堅固,只有這樣才能躲開後世的盜墓賊們,畢竟誰也不想去世後的安息之地被破壞。

那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又是怎麼做的呢?先來看諸葛亮,諸葛亮在臨終前留下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就葬在定軍山,因山為墳,墳墓中只容下棺材即可,陪葬品什麼的都不需要,死後穿的衣服就平常衣服即可,可謂簡單至極,這還不是最簡單的。

諸葛亮甚至都沒有為自己選擇具體的墓穴地址,他囑託劉禪找四個壯漢,抬著他的棺材一直向南走,等到槓斷繩爛了的時候,就地挖一個墓穴,然後將他的棺材放進去即可。這可以說是相當的隨性,而劉禪也隨了諸葛亮的心願,真的找了四個壯漢抬棺。

只是四人走啊走,走了一天一夜了,槓繩還是沒有要斷的跡象,等四個人終於累虛脫的時候,實在不想繼續抬了,然後就地挖了一個墓穴,將諸葛亮葬了進去。等到他們回去的時候,在劉禪面前說露了嘴而被劉禪處死,結果就再也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究竟埋在哪裡了。

當然這個故事也只是傳說,真實性值得商酌。不過定軍山下現在確實有一座武侯墓,其內機關重重,或許就是真正的諸葛亮墓。如果是真的的話,那麼諸葛亮的墓必然是違背了諸葛亮的遺命。

接下來再來看看司馬懿的墳墓。司馬懿臨終前,也定下了墓葬制度,即“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簡而言之就是在首陽山薄葬,不墳、不樹、不謁。不墳的意思就是隻有地下的墓室而沒有地上面的封土堆。這個薄葬制度基本貫穿了整個兩晉時期,大部分的兩晉皇帝的陵墓都是不墳、不樹、不謁。

所以這就給後世探查兩晉陵墓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不過早在東晉時期,西晉帝陵就被盜墓賊盜挖過,司馬昭、司馬炎和司馬衷的陵墓都被挖了,其內風水被破壞,陪葬品被洗劫。當然後來的東晉皇帝們的陵墓也被盜墓賊光顧過。

盜墓賊光顧之後,陵墓被洗劫一空,能證明其身份的物件都沒有了,這也是現在無法確認兩晉陵墓真正歸屬的一個重要原因,考古界只能對以發現的兩晉陵墓進行推測,但卻無法得知陵墓主人到底是誰,這就是著名的兩晉皇帝陵墓集體失蹤案。

至於司馬懿的高原陵有沒有被盜挖,具體葬在什麼位置,迄今還是一個謎。至於網絡上傳言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老農在首陽山種地幹活的時候一鋤頭鋤出了司馬懿的陵墓,這基本就是一個不靠譜的言論。

所以據此有人認為司馬懿的陵墓比諸葛亮的墳墓早被發現,從而得出去世千年後的兩人,司馬懿還是輸給了諸葛亮的結論,也是後人的臆造。在三國時期,司馬懿笑到了最後,而在他們死後,再將兩人進行對比的都是後人,並不是兩人的本意,倘若兩人聽到後世之人對他們的身後事也進行了對比,那肯定是笑而不語了。


尚宮女史


事情是這樣的。司馬懿晚年的時候,為自己找好了埋骨之所:首陽山。這首陽山在哪兒呢?在河南洛陽市偃師市邙嶺鄉,為邙山在偃師境內的最高處。司馬懿選擇這裡是有原因的。

有句話叫做“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北邙就是邙山,這地方不但風景好,風水更好,陰陽先生們認為這裡是墓葬的風水寶地,到“下面”後能住得安樂,還有利於子孫,所以東漢、魏、晉的王侯公卿們不約而同的把死後的宅子安在這裡。

唐朝王建寫過這樣的詩句:“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描述的就是這種狀況。

司馬懿也不能免俗,選擇埋骨於此。但是,為了避免墳墓被盜,他臨終前遺命簡葬,還說“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意思是給他穿戴起來埋入墓穴就行,不起墳頭,墳前不栽樹,不設什麼明顯的標誌。

原則就一個:不要讓人看出這裡埋了個人。

按司馬懿所想,他已經這麼低調了,墓穴絕對不會被發現。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千年後的某一天,有個老農在首陽山種地,不經意間挖出些錢幣,再挖,挖到塊石碑,他趕緊報告有關部門,專家們來了一研究,好嘛,正好是久尋不到的司馬懿之墓。

司馬懿費盡心機,還是沒保住自己的墳墓。因為他的老對頭諸葛亮的墓葬還沒被發現,大家就笑說司馬懿又輸給了諸葛亮。

其實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司馬懿不是一直輸給諸葛亮嗎?

諸葛亮臨終前也對身後事做了一番安排。

正史《三國志》中的記載是:“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

咱們會發現個小秘密,“殮以時服”這事兒是諸葛亮先提出來的,司馬懿很可能是學習他的。

而在傳說中,諸葛亮去世前曾令四位強壯的士兵抬著他的棺槨在定軍山一路南行,繩斷便葬,這四人後來被劉禪殺了滅口,他的墳墓具體位置此後無人可知,至今也沒被發現。

總之,諸葛亮和司馬懿為了死後的安寧都是煞費苦心,我覺得這和曹操是很有關係的,要不是他手下的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盜墓部隊太厲害,大家何至於這麼小心?

雖然曹操死得更早,盜墓部隊可還活著呢。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