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公元四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古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


一、君士坦丁大帝統一內戰中的羅馬

君士坦丁一世的父親名叫君士坦烏斯,是當時羅馬帝國皇帝的副手,君士坦丁自小在軍營中長大,軍事素養自然沒的說,很快便升為高級軍官了。後來,君士坦烏斯成為了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自然回去輔佐父親四處征戰。公元306年,其父親死後,君士坦丁一世被擁立為新的西羅馬皇帝。

新帝登基,肯定會有人反對,這也就導致了一次長達6年的內戰發生。據說這次內戰中的米爾維婭橋戰役中,一天夜晚,君士坦丁一世正在橋邊思考大戰的應對策略,忽然他看到遠處天邊出現了四個血紅色的巨大十字架,同時還有“依靠此,大戰勝”的字樣。

歐洲公元四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古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

這次事情之後,君士坦丁忽然變得非常推崇基督教,還於公元313年頒佈了《米蘭敕令》將基督教定義為國教,頒佈了不少政策來支持基督教,同時減免基督教的稅收。到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再次將分裂的羅馬帝國統一。

二、《米蘭赦令》—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米蘭敕令,又譯作米蘭詔令或米蘭詔書,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在313年於 意大利的米蘭頒發的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

歐洲公元四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古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


此詔書宣佈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

三、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天然良港,是連接歐亞大陸的要衝,也是歐亞洲貿易的重心。隨著羅馬帝國疆域擴大,拜占庭位置顯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公元330年,君士坦丁為了從地域上更便於統治,並從政治上擺脫羅馬的諸勢力的牽制,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並將該地改名為新羅馬(非正式稱呼為君士坦丁堡)。

歐洲公元四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古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遷都後重建並大規模擴建了古老的城市拜占庭,使得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布爾)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直到1453年仍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四、古羅馬永久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

公元395年1月,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79—395年在位)在米蘭“駕崩”。

歐洲公元四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古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


不久,根據皇帝的遺囑,羅馬帝國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城為都城,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又稱拜占庭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