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諸葛亮為何要借刀殺關羽?

豬鼻子兔


劉備借刀殺關羽其實根本是談不上的,早知道劉備之所以可以打下蜀漢就是因為他的手下的這些個大將,雖說諸葛亮攜手東吳孫權與曹操三分天下,但是劉備的蜀漢的實力確實最弱小的。而荊州這個地方又是諸葛亮整個戰略佈局的重中之重,可是關羽這麼弄丟荊州以後,劉備的漢室復興也就成為了夢想。

既然荊州這個地方是這麼重要,在關羽丟失荊州的時候怎麼沒有派人前來搭救呢?當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關於這件事情,但是有學者跟隨這件事情有了一些自己的猜想,他們覺得關羽失荊州,沒有搭救的原因其實並不是諸葛亮想要借刀殺人,而是劉備自己想要借刀殺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然劉備和關羽那是桃園三結義的好兄弟,但是我們都知道關羽這個人其實是非常得囂張的,對於劉備也是一樣的態度。在定軍山一戰中,黃忠斬殺了曹操手下的一員大將夏侯淵,這一戰更是奠定了蜀漢的基礎,劉備自然是要論功行賞的,關羽和黃忠被封為了前後將軍,但是關羽對於這個結果是非常的不滿意的,他甚至還說了:“大丈夫豈能與老兵為伍”,很多人都覺得這句話是關羽說給黃忠聽的,可是事實並非如此,而是關羽覺得自己的功勞不應該只是一個前後將軍,他是藉機告訴劉備,劉備其實心裡也是非常明白關羽的想法的。

其實劉備想要借刀殺人可能還有這麼一個原因,我們都知道關羽被人們傳頌了幾千年,就是因為他的忠貞勇猛,可是從帝王的角度來看並不是這麼樣,關羽算是在蜀漢既有勇又有謀的一個人,要說蜀漢誰的威脅最大,絕對不是智慧過人的諸葛亮,更不是武藝超強的張飛,而是才智雙全的關羽,自己的兒子劉禪是什麼樣劉備太清楚不過,所以他想要關羽死可能還有這麼一個原因。

可能大家會說劉備怎麼會這麼想呢?關羽死的時候,劉備痛哭流涕甚至是昏過去。其實正史中並不是這樣,劉備一滴眼淚也沒有流。在劉備生前也從未給關羽封侯,關羽死後也沒有追贈諡號,關羽的是諡號還是劉禪上位的時候追贈給關羽的。


司徒歷史


劉備和關羽兩個人是不錯的好兄弟,但是到了劉備做了皇帝的時候。為什麼要借刀殺掉了關羽呢?其實關羽被殺主要有這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關羽到了後期的勢力太大,劉備為了自己的江山能夠延續所以要殺掉關羽。

關羽和張飛不同,張飛雖然說是特別的猛但是卻是一個沒有頭腦的人。整天就知道打打殺殺這樣的一個人在劉備的眼裡是成不了什麼氣候的但是關羽這個人卻是有所不同了,關羽本身有著不俗的功夫對於計謀方面也不缺少,所以如果關羽活著的話那麼等到劉備死後他的兒子將控制不住局面,很有可能自己的江山都保不住。但是劉備是別人眼中重情重義之人,又不能直接殺掉自己的好兄弟所以最為穩妥的辦法就是借刀殺掉關羽,這樣以來的話關羽的死就和自己沒有關係了。

二、關羽被曹操封為了漢壽亭候,他自己的內心深處也是效忠的漢室江山。

關羽曾經被曹操封為了漢壽亭侯,這個侯是漢室給的所以關羽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十分效忠漢室江山的,跟著劉備一起打天下也是看中的劉備是要恢復漢室江山,那麼這樣以來的話劉備建立起來的蜀國,就和漢朝沒有多大的關係了,所以關羽到了後期的時候一心想要收復漢室丟失的地方,包括主動帶兵攻打孫吳也是這個情況,這樣是不符合劉備的基本利益的,所以劉備就想著把關羽幹掉,所以就借用了孫吳的力量,最終關羽也是因為走了麥城然後被孫權給幹掉了。

三、諸葛亮和關羽一直都不對付,到了蜀國的建立以後諸葛亮更是不允許關羽存在。

其實蜀國建立以後所有的大權都在諸葛亮的手裡,劉備雖然是主公但是已經徹徹底底的被諸葛亮所架空,張飛成不了氣候能夠和諸葛亮進行抗衡的也只有關羽了,所以關羽被諸葛亮安排在了很遠的荊州負責守護城池,後來的關羽想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中了吳國的算計,最終敗走了麥城然後被一位籍籍無名的將軍砍掉了自己的腦袋。

其實不管從那種原因來看,關羽到了後期的時候也一定得死,因為關羽活著會影響到很多的人,所以關羽儘管是義薄雲天的大英雄,但是關羽的下場到了最後是很慘的。


凡塵了事


關於劉備和諸葛亮借刀殺關羽的事情,的確有那麼一點點的歷史依據,但當我們進行一個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劉備與關羽之間的情分仍在,儘管雙方之間已經變得不再愉快,可是劉備也絕對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關羽。事件回顧

關羽敗走麥城這件事情非常簡單,甚至簡單的有些可怕。我們今天藉著這樣的一個機會來細細的窺探下關羽敗走麥城的來龍去脈以及三國當中的各個小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變化。

最開始的時候,關羽得知劉備已經取得荊州,並且部分將軍表現非常出色,劉備準備給他們提高軍銜,並且給予優厚的俸祿,關羽心中自然不服,認為那些將領能夠做到的自己也能夠做到,既然那些將領有戰功,自己也應該有戰功,於是主動出擊進攻曹魏。

在進攻的半途當中,曹魏就已經有一封書信送往東吳,明面上的意思是要聯合東吳一起去奪取荊州,可是孫權也不傻,表面上說要配合曹魏,實際上一直處於按兵不動的狀態。

在曹曹魏與關羽進行拼殺的途中,東吳巧用計謀將關羽擒殺,並且將荊州一舉取得。反而是之前忙前忙後的曹魏政權什麼都沒有撈到,可即便沒有撈到,政治方面曹魏已經收到了足大的好處。

因為一旦東吳取得了荊州,那麼東吳與蜀漢之間將會處在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雙方之間必有一場大亂,而曹魏政權則需要趁著這場大亂混水摸魚就好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

那麼劉備到底有沒有去救關羽呢?

事實上劉備準備去救,只不過沒有機會了。

因為此時荊州離川蜀距離之遠,常人難以想象,當快馬傳報傳過來的時候,劉備在想要發動大軍前往營救,根本不可能,而距離關羽最近的劉封集團,卻在這個時候端著瓜子坐在一旁,猶如看戲一般眼睜睜的瞅著關羽被殺。

這也是為什麼後期劉封被處死的主要原因,我們從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道理來講,劉備和諸葛亮即便想要殺掉關羽,也絕對不會藉助東吳的手,因為此時殺掉關羽,那麼荊州將不復存在,一旦失去了荊州,諸葛亮所說的恢復漢室也將成為子虛烏有之談。

好了,接下來我們需要講一些與三國志相關的歷史文獻,來證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謠言散播。

關羽的稱號一直都是漢壽亭侯,這個號是誰給的呢?是劉備給的嗎?並不是。這個稱號是曹操給的,換句話來說,關羽在過五關斬六將之後與自己的大哥相遇,依然在使用著曹操給予自己的稱號,這樣的稱號很難去解開劉備、關羽之間的那一層疙瘩。

第2點則更加敏感,那就是入主漢中之後,當時很多朝廷大臣希望劉備能夠稱帝,而劉備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為什麼會拒絕呢?因為關羽不同意。

好啦儘管關羽、劉備雙方之間合作不愉快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從關羽死後劉備的表現來看,劉備的心中一直有著自己這個二弟,並且時時刻刻準備為他復仇,如果劉備真的需要處死關羽通過一些小的計謀都可以了,為什麼要將荊州拱手相讓呢?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從情感而言,劉備不太可能殺掉關羽;從穩定人心而言,劉備也不會殺掉關羽讓將士們失望;從軍事利益而言,劉備也不希望殺掉關羽而失去荊州。

如果劉備不想殺關羽,借給諸葛亮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殺關羽。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不可否認,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絕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歷史記載那麼簡單,裡面貓膩很多,這個值得仔細品味。

01

孫權、曹操就是睡覺也在夢裡惦記著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217年)春,孫權與呂蒙商議,準備伺機收回荊州,於是積極備戰。孫權又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新結為姻親。

這是非常敏感的時刻,值得仔細琢磨一下。

回過頭來看一下,孫權對荊州的意圖吧。

208年,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就佔據了荊州部分地區,孫權礙於孫劉聯盟的存在,而且面對著曹操的威脅,沒有跟劉備徹底翻臉,但始終存在著糾結的情緒。

周瑜是堅定地主張殺掉劉備、諸葛亮,奪回荊州的,一了百了,但當時孫權沒有同意。孫權留著劉備、諸葛亮,並不表明他不惦記著荊州。僅僅是認識、策略不同,但奪取荊州的意圖一樣。

周瑜病逝後,孫權採納周瑜的建議,讓魯肅代替他的職務。魯肅是孫劉聯盟的始作俑者,也是堅定地維繫孫劉聯盟的存在。鑑於君臣關係,魯肅不得不服從孫權的安排討要荊州,但可以用“陽奉陰違”來說明魯肅的態度。魯肅不希望對劉備集團斬盡殺絕,這也符合孫權的意圖。

217年,魯肅病逝,呂蒙接任魯肅鎮守陸口,魯肅所統帶的人馬全部交由呂蒙。自此開始,呂蒙就在設計奪取荊州的問題,這也是孫權一直在琢磨的問題。

這個呂蒙就是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逼迫劉備湘水劃界的“吳下阿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狠角色。孫劉聯盟不可能一直處在蜜月期,收回荊州是孫權的既定目標,是早晚要解決的事。

呂蒙接替魯肅,這個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但劉備集團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此時的曹操,對於荊州也是覬覦已久。

在曹仁敗退南郡之後,經過多次的交戰,也始終沒有任何的收穫。關羽坐鎮荊州,對於曹操企圖南下,染指江南是極大的障礙,清除這顆眼中釘是曹操一直盤算的事情。孫權主動求降,圖謀荊州,曹操自然是心中大爽,不謀而合,一拍就合。

在荊州面臨如此嚴峻局勢的情況下,而劉備呢?不是設法破解荊州的危局,卻做出了進攻漢中的戰略決策。

02

漢中之戰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採納法正的建議主動進攻漢中,發起了對曹操集團的作戰。至219年五月,戰役結束,持續了近兩年的時間。

曹操方面,由於跟孫權達成了妥協,建立了形式上的聯盟,基本解除了後顧之憂,曹操親自坐鎮,全力進行漢中之戰。

劉備方面也是以舉國之兵,參與了這場大戰。最終劉備取得了勝利,但戰役的結果,遠遠超出了劉備的預料。

第一,劉備已經到了“男兵女運”的地步,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第二,曹操主動撤軍,將漢中人口撤離,基本上就留給了劉備一座空城。

此戰,曹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雖然劉備佔據了漢中,但也稱不上是重大的勝利。

但劉備還是興奮異常,大大地慶祝了一下,就在漢中,迫不及待地自立為漢中王。

03

襄樊之戰

219年七月,就在曹操剛剛撤軍兩個月之後,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

這個時間節點非常微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漢中之戰時,孫權也曾經進攻合肥,在曹操背後用兵;襄樊方向,曹仁也與關羽存在摩擦,但都沒有大規模地衝突。

這都是很理性的決策,孫權想趁機揩點油水,關羽圍魏救趙,減輕漢中方面的壓力。

但是,漢中之戰已經結束,關羽卻發動了大規模的襄樊之戰,這不合常理。

第一,曹操不是大敗,而是主動撤軍,基本的勢力還在,關羽不存在痛打落水狗的情況。

第二,劉備已經在漢中幾乎耗盡了最後的精力,無暇再顧及荊州的情況,關羽為何還要惹是生非呢?

第三,關羽一向與糜芳、傅士仁不和睦,劉備沒有精力派遣大隊人馬馳援關羽,起碼派趙雲等大將去坐鎮南郡,協助關羽也未嘗不可。

第四,智勇雙全的關羽不可能不清楚戰役的後果,即便佔據了襄樊又能如何呢?失掉荊州那可是要命的事,關羽豈能不知?

由此看來,在戰略上或者說在信仰上,關羽與劉備產生了根本的分歧。

劉備漢中稱王,已經超越了關羽堅守的底線,劉備已經成為背叛朝廷的漢賊,與曹操無二,這恐怕是關羽不能容忍的。兄弟情義再重,在忠君面前都微不足道。

關羽孤軍奮戰,不成功便成仁,為了自己的信仰,孤注一擲。

在劉備、諸葛亮來說,勝則有利,敗亦無妨,隨他去吧。

否則,就劉備與關羽的情義,豈能對襄樊之戰這麼大的戰役無動於衷?

就諸葛亮而言,一向謹慎有餘,謀事緻密,豈能不管不顧,任由荊州事態聽天由命?

沒有足夠的史料佐證,劉備、諸葛亮有借刀殺關羽的意圖,但的確出現了匪夷所思的結果。這個絕不能僅僅以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諸葛亮料事不周來解釋這件事。

史學家尚且不能定論的事,我們也不好妄加揣測,但仔細品味這段歷史,是很有教益的。





初心不言


劉備和諸葛亮沒有必要為了殺關羽而犧牲整個荊州集團。劉備在公元219年隨著漢中的佔領,其勢力達到了頂峰。當時的劉備擁有益州和荊州的大部分,總兵力在17萬人左右,荊州軍團是劉備手上非常大的一支兵團,人數在3-4萬人左右,同時還佔據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荊州。關羽是劉備手下第一大將,上手有著劉備集團中不可或缺的重病軍團,又掌握著戰略要地,就為了殺了關羽而丟掉一支重兵集團和戰略要地,換了是誰也不會這樣做的。

襄樊之戰時期形勢

在公元219年劉備佔據了漢中,而此時駐守荊州多年的關羽也因此而興奮了起來,率領荊州軍團北上進攻襄樊,由此拉開了襄樊戰役的序幕。

▲襄樊戰役時期形勢

關羽當時兵鋒直指樊城,駐守在樊城方面的曹仁採取了一半嚴防死守,一邊向許都的曹操求援 。

▲關羽進軍樊城示意圖

由於曹仁的防守非常嚴密,關羽率攻不下。曹操在得到曹仁的救急信後,派出于禁、龐德率領他手下精銳的七軍三萬餘人援救樊城。關羽與于禁、龐德激戰數日不分勝負,到了8月份,關羽利用漢水大漲之時,水淹七軍,全殲了來援的于禁七軍,威震華夏。

此時的在北方許多地區,尤其是在許都附近就有許多人響應關羽,形勢對曹操來說岌岌可危,一旦樊城失守,那麼許都便大門敞開。對此曹操曾有遷都到黃河以北的鄴城的想法,被司馬懿制止。

其實在這個時候,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形勢一片大好,關羽剛殲滅了曹操的精銳援軍,樊城也指日可下,至少這個時候,劉備也不會想到要援救關羽。

問題就出在形勢變化太快。

東吳攪局

就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東吳的孫權表示願意幫助曹操在關羽背後偷襲荊州,並告訴曹操不要洩露消息。然而老謀深算的曹操很快就把消息透露給了關羽,為的就是讓孫劉兩家翻臉,相互死磕,自己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還可以解樊城之圍。

得到消息的關羽猶豫不決,就在關羽猶豫的時候,東吳大將呂蒙便偷襲了荊州成功,整個荊州迅速落入了東吳之手,時間是在219年11月。

▲關羽敗退樊城路線

關羽最終被殺是因為形勢變化太快

此時的劉備其實也沒有想到要援救關羽。其實我們從關羽敗退的路線就可以看出,至少剛開始的時候關羽還認為荊州的局勢是可以挽回的。不然他也不會往荊州方向走,如果他得知荊州局勢不可挽回,那麼他會直接去上庸。

等到了荊州的時候關羽才發現荊州局勢不能挽回了,此時他要撤退的話最近的路線是沿長江而上去往益州。但是整個長江防線被東吳控制,這條路關羽是走不了了。於是關羽不得不從麥城前往上庸。不幸的是走了沒多遠就被東吳擒獲,不久被斬殺,時間是在220年1月份。也就是說,從東吳偷襲荊州成功的11月到關羽被斬殺的220年1月,前後不到2個月的時間,關羽的形勢一下子從天上掉到了地下,不僅劉備想不到,沒反應過來,始終在一線的關羽也想不到,也反應不過來。

那麼如果關羽一開始就知道荊州局勢不可挽回呢?那麼他肯定會直接從樊城去上庸。

從現在的導航地圖我們可以算出,從樊城到上庸的直線距離是190公里,關羽走到麥城的時候直線距離就走了160公里。如果一開始他就去了上庸,那麼肯定是可以活下來的。只可惜形勢變化的太快,關羽援救荊州不成反送了性命。

而上庸要救援關羽實際上也不切實際,因為上庸兵馬太少,當時總人口也就2萬人左右,而關羽發動的戰役是數萬人的大型戰役,就上庸的那點兵馬如果前來援救,還不夠一場稍微有點規模的戰鬥估計便全軍覆沒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關羽被殺完全是因為形勢的變化過快,劉備諸葛亮根本來不及反應,不是劉備諸葛亮要借東吳之手去殺關羽,這點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


老威觀史


大家好!我是小芽菜,今天就由我來分析下劉備諸葛亮為何要借刀殺關羽!

首先關羽死於荊州失守後,被呂蒙所殺。

關羽何許人也?關羽,字雲長,號逼王,一手裝逼是勇冠三軍。

其實大家還不知道關羽有一個小癖好,那就是喜歡偷窺,關羽曾經偷窺過劉備和諸葛亮的老婆,但劉諸葛二人礙於情面,不好意思揭穿他,又因為那個年代女人如衣服,所以還是兄弟要緊些。

那麼他倆為何要借呂蒙之手殺了關羽呢?

經常看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呂蒙深愛大都督周瑜,而周瑜又記恨劉備和諸葛亮,記恨諸葛亮比自己有才,記恨劉備把孫小妹娶了,因為周瑜是暗戀孫小妹的。

劉備去西川后,關羽襯著劉備不在經常偷窺孫小妹,此事被諸葛亮知道了,但不敢明言警告,諸葛亮怕關羽一怒之下殺了他。所以後來劉備去荊州後悄悄把此事告訴了劉備。

劉備當時忙著西川的事,這件事他顧不上,就寫了一封書信給東吳,當時呂蒙已經當上了副都督,他看了此信後,心裡是恨之入骨,就領軍攻取荊州,而劉備在信中許諾,以荊州換取關羽人頭。此事對東吳而言,百利而無一害。

這就是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的內情!


自由撰稿人小芽菜


看到這個提問,與我看樊城之戰,感覺會差不多,在心裡也會懷疑是不是劉備和諸葛亮放棄了關羽?任由曹軍和東吳攻殺關羽。

關羽武藝高強、威震華夏,就因為樊城一戰,死於曹魏和東吳的兩軍夾攻,多少有點冤。不過他看不起人的毛病,不止得罪了敵國,像東吳孫權對關羽就恨得牙癢癢;在蜀漢內部,關羽的行事,也常不給同僚面子,眾人對他多有怨恨,也給荊州後院起火埋下了伏筆。


而蜀漢的最高層,對於荊州之失,劉備和諸葛亮沒什麼反應,既沒有派兵給關羽,也沒有給敗走的關羽接應,這些疑點的確很令人懷疑。

從戰略地位上來說,荊州是三國必爭之地,劉備想要,也想牢牢的拿在自己手裡。關羽攻打樊城之戰,劉備沒有派兵給他支援,這裡頭有什麼理由呢?真的是漢中之戰,蜀漢已經打的沒有兵了?所以對荊州已無能為力,這個理由有點牽強,但也是有一些可信度的。

那為什麼劉備這時要同意關羽去攻打樊城呢?沒兵,不是應該緊守地盤,嚴防曹魏和東吳的偷襲嗎?而不應該是舉動挑釁,以荊州的3萬人馬去挑戰曹魏和東吳。

就算是蜀中已無兵力可支援荊州,劉備和諸葛亮也應該給關羽派個大將,比如張飛、趙雲、或者是魏延,去鎮守荊州後方,去給關羽打打下手也是可以的。或是派個軍師,好像當時法正還沒有死,讓他去荊州和關羽湊成一對,起碼關羽不會敗得那麼慘。


可是劉備和諸葛亮沒有這麼做,這對於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來說,完全不是他的風格,與他的謀略實力相差很遠。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會惡意的揣測,是不是劉備和諸葛亮打算放棄荊州?竟然放棄荊州,也可以不放棄關羽啊,連關羽都不管,難道是連關羽也放棄了?

關羽攻打樊城還是手下的舊部人馬,兵敗於山倒,向外求援,上庸劉封滿口拒絕,而蜀國那邊也無接應救援。不知當時的關羽心中會不會怨恨劉備對自己無情?還是覺得是自己沒本事守住荊州給劉備留下了後患?

這些人心計算,我們現在根本就不明白當時的局勢,只能說提問者說的劉備和諸葛亮借刀殺人,就是要除掉目中無人的關二爺,不一定是沒有道理的。

只不過,這對於講義氣的關二爺是不公平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的整段故事的開篇,也是蜀漢的建國之本。

若劉備連關羽都能捨棄,世人很難接受,滿口仁義的劉備,將會道德坍塌,淪為利益的計算者,估計很多三國迷是接受不了的。


昊陽閒看歷史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因沒有得到有力支援,被曹操和孫權前後夾擊,敗走麥城,隨後被擒殺。有人說,這是劉備和諸葛亮借曹操、孫權之刀,除掉尾大不掉的關羽。真相是這樣的嗎?個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分析如下。

其一,如果關羽之死是劉備借刀殺人,那麼這個代價太大了。

關羽死的時候,陪葬的不但是數萬精兵,還有富饒的大半個荊州。當時蜀漢僅僅佔有荊州、益州、漢中,其中益州地盤最大,荊州最富饒。荊州不但富饒,更重要的是荊州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諸葛亮隆中對中對荊州尤為看重他認為將來有一天,待天下有變,派一個上將軍從荊州發兵,主公劉備從漢中伐魏,兩路夾擊,就可以消滅曹操。因此,即使劉備感覺到關羽不太聽話,在荊州成為了獨立王國,也不會為了除掉關羽,捨棄荊州的。

其二,劉備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情深義重,是不會違背誓言的。

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偶遇,越聊越投機,於是在張飛後花園—桃園之中結為異姓兄弟。他們三人立下了“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誓言,三人生死綁在了一起。劉備、關羽、張飛也是這樣做的,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他們三位都是共進退。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劉關張三人雖然不是親生兄弟,卻勝似親生兄弟。如果劉備捨棄了關羽,也相當於捨棄了張飛。因為張飛非常重情義,是無法忍受“背信棄義”的劉備的。因此,劉備也不會為了除掉潛在的威脅,借刀殺人殺關羽的。

其三,如果劉備和諸葛亮借刀殺人殺了關羽,對他們沒有一丁點好處。

借刀殺人,總得有好處吧。可是按照三國演義中的劇情發展,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丟了小命後,蜀漢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他們朝氣蓬勃的積極向上精神都沒有了。總之,關羽的死,對劉備是一堆壞處,沒有一點兒好處。

古代借刀殺人的事情很多,為此付出一點代價也在所不惜,可是後面他們能獲得更大的好處。現在,劉備失去了關羽和荊州,後期一點好處都沒得到,還賠上了益州的軍隊。

其四,如果劉備和諸葛亮借刀殺人殺了關羽,劉備就不會發動夷陵之戰,和東吳大戰一場了。

然而,事實上,關羽剛剛死後,劉備就想發動討伐東吳的戰爭,只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才沒有立即實行。後來,張飛還因懷念關羽之死,悲傷過度,大量飲酒,被手下範疆、張達所殺。劉備也在兩年後,即剛剛登基就開始籌劃討伐東吳之戰。

這說明劉備對關羽是真的很在意,他為了給關羽報仇,不惜賠上自己的全部家當。演義中,劉備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被燒得一乾二淨,僅僅數百人逃回白帝城,從此一蹶不振,一年後病故。

總結:關羽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劉備是不可能因為猜忌,而故意借曹操、孫權之手除掉。劉備對關羽是非常信任的,將那麼大的荊州交給他打理。以上四個原因,充分說明劉備和諸葛亮不會將關羽拋棄的,也不會賠上那麼富饒的荊州。


魁哥說歷史


關羽之死,曹操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關羽鎮守荊州,一時威震華夏!如若關羽不義,扯旗自立,將會對劉備造成致命的打擊。但劉備識人,關羽忠義!那為何還要致關羽於死地而不顧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打的曹仁無還手之力!曹操派屯田多年的上將於禁為主將,立義將軍龐德為副將先鋒助陣曹仁。

關羽先擒于禁,後斬龐德。嚇得曹仁想放棄樊城,汝南太守滿寵力勸才最終堅守!嚇得曹操有了遷都的想法!



此時劉備軍營捷報連連,自然不會為一位打勝仗的將軍派援兵!

此時的關羽傲氣沖天,自然不會想到會那麼快敗下陣來。

孫吳這邊呂蒙、陸遜白衣渡江,夜襲荊州!心思縝密的呂蒙,先控制關羽安置的哨兵,封鎖消息,切斷通往西川的交通要到。勸降了糜芳、傅士仁。後擊敗斬殺了關羽。

諸葛亮入川前勸關羽:“聯吳抗曹”。關羽不僅沒聽進去,反而是“辱吳揍曹”!這才導致自己腹背受敵,變成“肉夾饃”了!



這一切劉備想不到,曹操想不到,關羽想不到。正是因為這些想不到!劉備失荊州,關羽丟性命!


呂蒙提關羽人頭歸吳,孫權將關羽首級獻於曹操!

曹操厚葬關羽於洛陽南門外,然後對著關羽墓說道“想當年你溫酒斬華雄,株文丑,斬顏良,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是何等的英雄!如今你卻死在了鼠輩手中。因為你缺的是一個好主子,如果你跟了我曹操怎會身首異處?劉備假仁假義,你什麼都不缺,唯獨缺的是一個好主子!”曹操這番話意思已經很明確了


關羽為什麼兵敗如山倒,連一支救援部隊也沒有呢?

這跟他的性格與平時做人有關!博士仁、糜芳降吳,看似呂蒙威逼恐嚇加利誘,實際是關羽平時瞧不上他倆所造成的倒戈。

劉封,孟達距離關羽最近,為什麼沒有出兵呢?表面看似關羽不看好劉備收劉封為義子,造成的拒不出兵!試想沒有劉備或諸葛亮的暗示,劉封敢自私到以公報私的地步?要知道要不是諸葛亮力勸,劉備本不打算殺劉封的!


先生與故事


關羽在蜀漢集團的地位,真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便是諸葛亮,在蜀漢集團的地位也是相去甚遠。

關羽不僅僅是跟隨劉備創業的第一批元老,更是蜀漢集團中唯一一個能夠獨領一州之地的人。在這一點上,同為創業元老煩張飛也沒能有這樣的待遇。

有人就會想了,劉備不過區區荊益兩地,而如今關羽獨守荊州,實際上劉備能夠控制的地方也不過就是益州一地罷了。因此,劉備對於關羽深為忌憚,怕關羽行成尾大不掉之勢,威脅自己的地位。因而聯合諸葛亮借刀殺人,除掉了關羽。

這樣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切和實際。

劉備何人也?一代梟雄,志在天下!也許劉備對於關羽有忌憚,但也不至於拿荊州為代價去除掉關羽。畢竟,關羽鎮守荊州十餘年,從來沒有展現過半點要自立之意。關羽憑藉一個義字立足天下,自然不會背叛劉備,否則又怎麼會身在曹營心在漢?

相反的是,關羽鎮守荊州,是建立在劉關二人彼此信任的情況下的。劉備離開荊州取西川時,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必然是對關羽充分信任。不然,劉備又怎麼把自己的老巢留給別人,特別是在自己沒有取得新基地之時。

荊州的地位何其重要,劉備斷然不會拿荊州去除掉一個對自己忠心耿耿的關羽。

也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蜀漢集團在三國中屬於比較強勢的存在。其實恰恰相反,三國鼎力之際,蜀漢人口不過百餘萬,反觀東吳人口則達二百多萬,曹魏更是高達500萬。在冷兵器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人口就是戰鬥力,人口的多少很直觀的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而荊州作為當時一個富庶的大州,加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是蜀漢奪取天下必不可少的戰略要地,這一點早在《隆中對》諸葛亮就為劉備規劃好的。

所以說,作為三國中最為弱小的蜀漢集團,無論如何也是不會放棄荊州的,這一點在關羽失荊州後劉備孤注一擲伐吳就可以得知。

實際上,關羽作為荊州的最高軍事統帥,擁有主動對外用兵的權利,主動北伐曹魏這一軍事行為,應該來說是關羽主動發起,同時經過劉備等人首肯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關羽北伐的背景:

關羽北伐發生於公元219年,而這一年很重要,因為這一年蜀漢和曹魏的漢中之戰剛剛結束。漢中之戰中,劉備取得了勝利,重挫曹魏,獲得了漢中的控制權。關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再一次趁勢北伐曹操。

這一次北伐可不是關羽一次冒進,而是為了鞏固劉備在漢中之戰的成果。劉備新取漢中,還沒有來得及經營,如果曹操休整之後再度率大軍反撲,漢中的歸屬易手也不是不可能。而關羽的北伐,牽扯了曹操的精力,讓曹操無暇顧忌漢中之地,給了劉備得意穩固漢中的時間。

關羽發動北伐戰爭之時,蜀漢集團的中樞雖然位於成都,但必然也是之情的,畢竟關羽伐魏也是持續了半年之久。劉備諸葛亮沒有阻止關羽,說明他們也認為北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關羽也是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一度讓曹操嚇得決定遷都。

而唯一的問題在於東吳。應該來說不管是關羽還是劉備,都錯誤的估計了東吳想要奪取荊州的決心。

也許在劉備和關羽心中,都認為孫權不敢打破平衡,主動發起對蜀漢的戰爭。因為蜀漢和東吳實力均遠遜於曹魏,二者聯合方可抗衡曹操。因此關羽全力北伐之際,根本對東吳沒有防備,這才造成了關羽失荊州丟性命的後果。

首先一點,關羽伐魏之時,劉備的大軍剛剛奪取漢中,不可能大部隊撤撤回,肯定是屯兵防備曹操,因此劉備沒能派出部隊去策應關羽。

其二,劉備集團沒能預料到孫吳的突然軍事行動,所以也沒有事先派出軍隊在吳蜀兩國交界的位置去防備東吳,接應關羽。

等到發現東吳的軍事行動之後,劉備大軍遠在漢中,想要救援也是為時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