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辦公如何真正做到高效率,關鍵在於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

疫情在家辦公確實成了很多職場人士真實工作狀態的放大鏡。通勤上班覺得累,在家上班繼續喊累。

拋去在家辦公存在的不可控因素,比如家人的打擾、三餐的問題,你有沒有真正思考過一直以來可能存在的個人效率問題。

在此之前不妨先回想一下:

  • 你的正常辦公時間都花在了哪?
  • 工作的時候,你有一直專注在任務上嗎?
  • 想要動手工作時,你拖延了沒有?
  • 有沒有及時調整好狀態回到工作情緒?

想想,這些是不是有意無意成了你在家辦公效率低下的原因。

關於如何檢視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記錄自己的時間。

柳比歇夫就是一個特別喜歡記錄時間的效率狂魔,從年輕時候在部隊服役直到生命的結束,56年如一日,都堅持記錄自己每天都幹了什麼,甚至精細到每完成一項工作具體消耗了他多少時間。

例如下面一段,就是他在一篇論文結束尾頁,寫下的內容:

“準備:(提綱、翻閱其他手稿和參考文獻)

14小時30分

寫29小時15分

共費43小時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至19日”

柳比歇夫不止記錄完成一項工作所需要花費的總時間成本,他更關注完成任務的有效時間

比如寫好這篇論文後,他已經清晰的知道,自己實際用在寫作上的時間是29小時15分,如果再算上寫提綱,翻閱資料,則總共要花去他43小時45分,除此之外,8天之內的時間,除了寫論文,他還做了其他很多跟論文無關的事情。

經過這樣長期的時間記錄,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感知時間的方法,只要腦子稍微一轉,就能準確的估計時間大概過去了多久,自己完成某項任務大概需要花多長時間,進而幫助自己更加合理地安排工作計劃。

這就是柳比歇夫著名的“時間統計法”。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對時間統計法已經習慣了,沒有它就沒法工作。

事實也證明,他的時間統計法,讓他一生積累下了很多的成就,比如昆蟲學家、哲學家和數學家,出版了70餘部學術著作,還有多達12500張打字稿的各類論文和專著。

在《奇特的一生》中長期研究柳比歇夫的作者格拉寧,在書中寫下了這麼一句既簡單又深刻的話,“柳比歇夫一生最大的秘密就是——如何生活得更好。”

在家辦公如何真正做到高效率,關鍵在於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

時間統計法指導著他過著充實的生活,他並不認為他的成就應該像那些天才科學家一樣,需要留下多麼重要的跨時代理論,享受時間帶來的成果才是他真正的人生準則

他擅長學習,喜歡研究感興趣的生物分類學,而且他認為生物學離不開數學,所以又花了很多時間用於學習相關數學。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雜家。當談起英國君主制度,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臨朝秉政的細節,說到宗教,不管是猶太傳經還是羅馬教廷的源流、馬丁路德的學說、畢達哥拉斯學派思想......等等,他也都能夠侃侃而談。

可見,時間統計法,不僅保證了柳比歇夫的高效率,更保障了他旺盛的生命力。

高效行動力的起始,最先來源於個人的動機。

社會心理學認為,“動機是行為的原形,行為又是動機的外顯表現”。

夢想早讀會創始人彭小六,每天都會堅持早起,帶領學員進行早讀。他運營早讀會最大的目標,就是在行業中打出自己的讀書招牌。

然而他最初的個人理想是實現財富自由,從小鎮出來,通過創立讀書會的方式,為公司創造年入百萬千萬的流水。

在他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超強的行動力,還有深刻的個人成就動機。

如果在家辦公效率低下,不妨先問問自己,對於“在家辦公”你是如何定位的?難道只是把它當成一項用來養家餬口的任務嗎?

我們不能只看到在家辦公的表面,並把它看成煩人的工作去敷衍,而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思考每個行為背後的動機。

既然特殊時期,我們的工作能夠實現在家辦公,那麼從長遠來看,未來在家辦公可能會成為更多人的常態,這就像自由職業,雖然時間自由,但更要懂得時間和自我管理。

而如何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就在於考驗我們是否能夠及時付諸行動力。

那麼怎樣才能幫助我們快速提升行動力?

<strong>1、做事前先強調慾望。

在家辦公如何真正做到高效率,關鍵在於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

人真的很容易矛盾,我們總說要學會「延遲滿足」,但是沒有及時獎賞,又很難激起我們的及時行動。沒有了及時行動,則又實現不了長期的目標。

這時慾望就成了最好的牽引劑。當然這裡的慾望,指的是能夠引導我們往正路上走的目標感。‘好的慾望’可以幫我們擺脫拖延,成為行動力高手。

就像彭小六為什麼要堅持早起早讀,因為為了在帶給別人價值的同時,還能夠實現能力變現。這種強烈的目標感,往往能夠推動我們持續的朝目標前進,即使中途遇到阻礙。

<strong>2、把任務進行可視化。

在家辦公如何真正做到高效率,關鍵在於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

有清晰的目標還不夠,再遠大的目標,都必須建立在可落實的基礎之上。既要腳踏實地,又要穩步前進。

MORS法則常被用於確認行動的可視化。只有清楚地知道我們應該如何行動,才能更好的衡量一件任務是否能夠被完成。

什麼是MORS法則,即measured、observable、reliable、specific。

M=measured(可測評):明確任務的可量化。

還是拿在家辦公來說,我們不能一上來就要求自己成為一個高效達人,達到一天工作12小時還精力滿滿的狀態,這樣的目標既不現實又難以測量。

把任務進行量化,首先從調整自己的作息開始,同時加強鍛鍊和注意飲食,保證身體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條件,能夠隨時應對、投入到工作中。

接著合理安排各項工作任務,關注提升時間管理的高效工作方法。

最後,進行總結覆盤。想要達成在家辦公的高效率狀態,是作息、鍛鍊、飲食的個人管理佔較大比重,還是高效工作方法更勝一籌,還是在於如何相互協調兩者之間的投入佔比才能達到最佳成果。

這就是把任務進行可量化,通過量化的方式,凸顯出各個環節中各自的重要性程度,使目標可覆盤迭代升級。

在家辦公如何真正做到高效率,關鍵在於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

O=observable(可觀察):能夠實現自我檢視。

目標的設定,最忌的就是好高騖遠。有時候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鎖定的目標遠超出現實能力範圍。多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客觀檢視自己的真實能力,如果做不到高效率,是不是更應該適當放低標準。

比如剛開始在家辦公,就想要實現跟網絡另一端的同事零障礙溝通,辦事效率遠勝平時在公司的辦公效率,基本不太可能。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實際與理想目標差距在哪。

譬如通過時間統計的方法,記錄下前幾天都把時間花在了哪些地方。進而從數據入手,分析實際工作效率與想要達到的理想效率之間存在的差距空間。

通過這種自我檢驗的方式,認清自己的真實能力,及時調整目標,讓計劃變得更加可操作執行。

在家辦公如何真正做到高效率,關鍵在於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

R=reliable(可信任):可獲得及時反饋。

很多人會因為短時間內看不到好處,就容易淺嘗輒止。因為任務線太長,造成對於能否完成任務並實現成果,沒有足夠的把握。

如何才能掌握足夠的信心?就是要通過一步一個腳印的方式,從每一步中汲取經驗和靈感,形成反饋,並以此來增強完成任務的信心

《習慣的力量》中指出,要促成一個習慣的養成,就需要在習慣迴路中出現及時獎賞。獎賞就是一種正向積極的反饋,通過‘嚐到甜頭’,進而促使動作的不斷循環,最後形成習慣。

比如想要每天輕鬆做到準點早起辦公,而不是在被鬧鐘吵醒後,昏昏沉沉的刷完牙就坐到了電腦前。

替而代之,我們應該通過早起的自驅力,帶動早起行為,逐漸養成早起的習慣。

具體譬如在家辦公既然省去了通勤的時間,那麼完全可以在早起後,利用上班前的通勤時間段,給自己做一份營養滿滿的早餐,以此作為早起的獎勵。

用獎賞機制,完成對早起的積極反饋。


在家辦公如何真正做到高效率,關鍵在於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

S=specific(可明確化):目標可拆解。

對目標進行拆分,把總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可落地執行的小目標。這樣每完成一個小目標,離大目標就又近了一步。

這樣計劃下的每個小任務都是可視化的,每完成一個任務,都是可以進行及時覆盤和總結,從完成小目標做起,並不斷向總目標對齊。

這樣通過MORS法則,就能不斷修正自身目標,明確目標,實現目標的可視化,最後推進行動力的提升。

<strong>3、建立儀式性習慣。

儀式性習慣,其實就是藉助我們的條件反射,來建立起一個習慣。

通過習慣起點的不斷重複,最後起到暗示後續習慣性行為的作用,讓習慣自然而然的發生。就像睡前刷牙,即是暗示我們已經到了睡覺的時間點,機體就會開始放空進入休息的狀態,完成早睡。

建立好儀式性習慣,可以幫我們更快的進入工作狀態。比如工作前先打卡,每次在打完卡後,就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打卡行為作為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的起始點,暗示身體儘快投入到工作當中。

敢於打破認知偏差,不做行動“積極廢人”

在家辦公如何真正做到高效率,關鍵在於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

所謂“積極廢人”,說的就是經常在自律和懶散之間徘徊的人。這類人最擅長給自己立flag,在短期內真的做到了自律,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動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完不成目標又重新給自己立起同樣的flag。

在不強調慾望和行動力的前提下,完成長期性自律,才是實現時間和自我管理最大的難點。

因為積極廢人們總是過於高估自己的自律能力,容易給自己設定過高的目標,最後導致目標的失敗。

既然失敗了就要敢於直面自己,從自我身上找問題,敢於進行自我審視、分析和檢討。對自身實際能力進行準確預估,不給自己掛上過高的期望,實事求是,靈活調整目標方向。

本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真正做到自律,關鍵在於破除“積極廢人”的思維習慣,及時糾正自己的認知偏差,從低標準做起,一路腳踏實地。


我是金小牛,聚焦個人成長和職場問答,擅長學習,熱衷分享。

來關注我,獲取更多幹貨知識!一起交流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