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

魁哥說歷史


前言:景耀六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率軍大舉征伐蜀國,蜀國迅速做出應對,派出大將姜維把鍾會十幾萬大軍擋在劍閣,可是沒想到的是,鄧艾引兵兩千取道陰平直奔蜀國皇城成都,對於這樣一支突如其來的部隊,雖然來的突然,可是人數並不多隻有區區兩千,劉禪完全有能力將他們絞殺在城門之外,可惜的是,劉禪的選擇出乎所有人意外....


一,面對區區兩千孤軍,劉禪完全有能力剿滅,可是,劉禪居然選擇了投降,而改變了戰局。

按照正常思維,劉禪面對孤軍深入的兩千鄧艾軍,要麼選擇出擊,要麼選擇固守,完全可以等到後援,守城更加是綽綽有餘,可是,劉禪的選擇令人大跌眼鏡,直接打開城門,帶領滿朝文武,直接向鄧艾投降了。

或許,劉禪選擇投降有他自己的原因,原因之一,仗打到這個份上,兵臨城下,大勢所趨,已經無力迴天。原因之二,蜀國人口稀少,連年的戰爭,數次的北伐,已經消耗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蜀國的失敗已經是命中註定,民心所向了。


二,劉禪在投降時,黃皓曾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也就是說若魏延還在,蜀國尚能為續,在我看來,蜀國根本不可能得到延續,原因如下:

1.魏延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可以掌控全局的帥才,蜀國滅亡在所難免。

原因之一,魏延說他一名將才一點不為過,而且魏延是個其極自負的人,他一直自認為自己才能比諸葛亮要高,也正因為這原因,諸葛亮與魏延在大局把控上意見格格不入,就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來說,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魏延對於蜀漢的北伐的確有自己的看法,可惜將帥失和,意見相左,難以成事。


原因之二:魏延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他不一定是個帥才,所謂帥才不僅要會指揮打仗,還要做到賞罰分明,有著大局觀。但是就單看魏延獻的子午奇襲之計確實是過於冒險,作為一名武將,可以獻出此計當屬不易,但是作為一名統帥,此計確實過於冒險冒進,缺乏大局觀。而諸葛亮就不同了,他就是一個標標準準的帥才,陳壽在《三國志 諸葛亮傳》提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肯定了諸葛亮在治理國家方面可以和春秋的名相管仲和漢朝的宰相蕭何相提並論。



2.魏延人格上的缺陷註定他不可能得到重用,同僚們不反他已經算燒高香了

魏延性格孤傲喋喋不馴,不單單在政見上和諸葛亮意見相左,格格不入,即便在朝堂上,得罪的人也不少譬如楊儀,同僚之中看魏延不順眼的大有人在,試問,這樣一個人,即便沒有冤死,主持蜀漢大局,又怎麼能夠服眾,怎麼能夠繼續北伐,沒有內亂已經不錯了。


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這個時期的蜀國 ,從上到下根本無力繼續支撐軍隊作戰,已經面臨資源枯竭

我們來看看魏蜀實力對比,魏國盤踞中原十二州之多,地大物博,兵強將廣,資源豐富。而反觀蜀國偏安一隅,只佔據益州,地少人稀,資源匱乏。你以為諸葛亮為什麼要堅持多次北伐,其實他的想法思路沒錯,你不北伐,表面上修生養息了,強大的魏國何嘗不是修生養息,魏國資源人口都是你蜀國數倍,蜀國發展了一成,魏國發展到了數成,這筆賬誰都會算,北伐是必須必然,而到了後期,連年征戰未果,資源人力更加匱乏,即便是魏延未死,試問,他拿什麼去和魏國打?


綜上所述,劉禪的投降也並非心血來潮,實在也是大勢所趨,可以理解,已經無力支撐繼續作戰兵臨城下,在打下去受苦的還是百姓,是我也會投降,反之,即便魏延沒死,繼續主持蜀漢大局,他是將才而非帥才加上人格缺陷,加上舉國上下已經資源人力匱乏,無力支持大戰,不要說換魏延,換誰都無力迴天,天下大勢已定!

圖:來源網絡


唯戀無名


黃皓如果說過“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樣的話,雖然黃皓是禍國殃民的大太監,但是他這句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說明黃皓認可魏延的能力,魏延是蜀漢名將,實力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蜀漢五虎上將是一個檔次,魏延鎮守漢中面對強大的曹操毫不畏懼,成功地保衛了漢中。


其次說明黃皓與魏延的關係不錯。黃皓與蜀漢名將姜維關係不好,姜維要殺黃皓,黃皓也陷害姜維。而蜀漢當時唯一可以與姜維相提並論的名將就是魏延,黃皓懷念魏延也非常正常。

當年劉備派魏延守漢中,魏延何其豪情萬丈——曹操舉天下來,為大王拒之;偏將10萬眾來,為大王吞之。

事實上,魏延也是踐行了自己的誓言,兢兢業業守衛漢中門戶。 諸葛亮時代,以攻為守。諸葛亮將丞相幕府移到漢中,魏延雖受制於諸葛亮,但是作為最瞭解漢中軍事的蜀漢大將,一直頗受諸葛亮倚重。

在諸葛亮時代兩類將軍頗受重用,一是荊州派系,比如鄧芝向寵;二是西北武將,比如瞭解雍涼軍事的姜維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兩種特性,荊州出身同時熟悉漢中前線軍事。

如果姜維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還能反擊和推進。

從理論上來說,黃皓的話是對的。如果魏延活到蜀漢滅亡的時候,有姜維魏延兩位蜀漢超一流名將防禦曹魏,蜀漢的確不可能滅亡。

姜維12次北伐曹魏,取得5勝5平2負的戰績,姜維最遠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打到現在的青海甘肅一帶。如果有魏延這樣實力不亞於姜維的蜀漢名將鎮守漢中,蜀漢對曹魏的戰爭更加遊刃有餘,當然不可能被曹魏滅亡。

曹操對魏延都毫無辦法,何況實力遠不如曹操的鐘會鄧艾等曹魏將領。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情況,實際上魏延很難活到蜀漢滅亡的公元263年。

歷史上對魏延的出生時間沒有明確的記載,公元211年魏延跟隨劉備進軍四川,就算魏延此時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將領,到蜀漢滅亡時候的公元263年也已經七十多歲了,魏延即使活著估計也廉頗老矣,很可能已經退休回家養老了。

實際上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後,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為蜀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魏延在蜀漢權力鬥爭中被冤殺,昏君劉禪甚至滅了魏延的三族。中國歷史上被皇帝滅族的名將屈指可數,兩漢三國也就韓信彭越魏延三位,而姜維全家是在蜀漢滅亡以後被曹魏軍隊殺害。

如果在蜀漢王朝權傾天下的大太監黃皓真的說過這樣的話,他就應該讓皇帝劉禪為含冤遇害的一代名將魏延平反昭雪,可是黃皓並沒有這樣做,劉禪更沒有這樣做,可見劉禪是比殺害名將岳飛的趙構更加昏庸無能的昏君,趙構畢竟是南宋開國皇帝善於逃跑,而劉禪連逃跑都不敢直接投降,成為亡國之君並不冤枉。


厚德載物49847


蜀漢滅亡是勢不可擋的。

首先,從魏延的年紀來看,他可能都活不到劉禪投降那天。魏延211年跟隨劉備,234年被殺。如果估計魏延開始追隨劉備時近30歲的話,那麼被殺應該在53-55歲左右。劉禪263年投降蜀漢滅亡,這時候就算魏延活著也至少八十多歲了,根本打不動了,按照三國時期人的壽命來看,根本沒什麼人能活到這麼大年紀。



其次,從雙方實力來看,即使諸葛亮還在都不一定打不過魏晉。蜀國偏安一隅,只佔據益州,地少兵弱,魏晉盤踞中原十二州之多,兵強將廣,而且正是司馬氏強勢的時候,連年征戰蜀國國力更加微弱,更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一說法。這時候就算魏延還活著,也跟廖化差不多80歲的大將,估計這時候騎馬行軍一天都比較困難吧!



可能有人說有魏延在,用子午谷奇襲早就滅了魏國。子午谷奇襲成不成功不說,就算成功了,還要攻打長安,這期間還需要人牽扯敵人的其他兵力。就算攻下了長安,但是能守下來嗎?周圍都是敵人的地盤,而且魏晉的國都在洛陽還完好無損,除非魏晉內亂,而且蜀國兵力源源不斷的紅給才行。



所以蜀國滅亡是大勢所趨,就是魏延在也無濟於事了。


博古論今天


在頭條上,如“某某若在,事必不至此事”的這種恍然大悟事後追悔的段子,出現最多的有三個例子。

第一個:曹操哭郭嘉。

周瑜火燒赤壁,曹操死裡逃生,等到他統計戰敗的數據後,發現前期戰果不僅化為烏有,而且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大好形勢,他不禁悲從中來,哭著說了一句,“奉孝若在,何至於此!”



第二個:明朝太監曹化淳追思魏忠賢。

崇禎十七年二月,內憂外患,李自成渡過黃河進攻山西,除了總兵周遇吉之外,各地總兵以及鎮守太監,紛紛投降,明朝籠罩在一片亡國的陰霾之下,不到一月時間,李自成便攻至北京。

太監曹化淳哭對崇禎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但《明史》等等正史之中,並沒有見到這一句話。原來,這一句出處最早是出自於馮夢龍的小說《燕都日記》,純粹屬於小說家野史之言。

這條假歷史有好幾本野史同時記載了,包括 《石匱書後集》·張岱:

曹化淳,不知所出;向在魏忠賢門下,落職已久。崇禎甲申三月,賊勢甚急,起化淳管理皇城。化淳奏言:『忠賢若在,時事決不敢壞至此』!上聞之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骨。還有《小腆紀年》·徐鼒 也記載了:  明起復太監曹化淳守城,收葬魏忠賢屍。   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因傳諭收葬忠賢遺骸(考曰:本馮夢龍「燕都日記」)。   徐鼒曰:特書之,譏思宗之謬也。看看錦衣衛寫的實錄,《崇禎遺錄》·王世德: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一事,荒謬不足致辨。

據考證,那時候曹化淳在老家,根本不在崇禎身邊。


第三個:黃皓懷念魏延。

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黃皓到底有沒有說過,“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呢?

其實翻遍正史,也沒有看到黃皓說過這一句話,反而是見到他投降得比誰都快!

公元263年,魏國朝廷命令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攻打蜀國。

被黃皓排擠在外的姜維探到這消息之後,非常著急,便上書給劉禪,希望他調兵遣將以作應對。

但黃皓利用迷信巫術迷惑劉禪,說魏兵不可能攻打蜀國,只是姜維找理由,以圖掌握更多的軍隊而已。


因此劉禪否決了姜維的意見,當魏國鄧艾偷渡陰平小道進放蜀國腹地,又在棉竹地區打敗了諸葛瞻,蜀國大勢已去,劉禪便投降了。

諸葛亮在世時,可以統攝全蜀國軍政大權,六出祁山都不能建功,也不敢說怎樣怎樣,為何一個將軍魏延,就有怎樣怎樣的言論?

黃皓因為名聲非常壞,鄧艾便決定將他處斬,黃皓用金銀財寶買通了鄧艾身邊的人,逃過了一劫,但後來還是被司馬昭凌遲處死。

古人治國用兵,都講究一個“勢”,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當大勢已去,就算白起復生、孫武再世,都挽回不了這種亡國的形式,就別說魏延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太喪心病狂了,看有人在網上發文說,劉禪在鄧艾打向成都,準備投降時,身邊一直寵信的太監黃皓竟然說了一句“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簡直是雷出了天際。


有人竟然能夠編出這樣沒有緣由的段子來,是欺負我們文史自媒體界沒人了嗎?

這句話,最早的版本應該是在明末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崇禎身邊的太監曹化淳對崇禎所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這是一個恆古的話題,關於魏忠賢到底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目前已經呈兩極分化的態勢,但是崇禎即位之初誅殺魏忠賢這件事,至少在崇禎執政後期的時候是後悔的,崇禎在北京城破前,還讓人收殮魏忠賢的骨灰。

這裡先不去探討魏忠賢的是非功過,先來說說,三國時期的劉禪、黃皓和魏延以及姜維之間的那點事。

黃皓對蜀漢政權到底有多坑?

蜀漢政權從兩宋以來,逐漸被奉為正統,如果深究的話,那真的是越是弱越強調正統,越是強,則越是強調大一統,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十分強調正統的概念,所以,蜀漢政權由一個軍閥割據的形象被上升為匡扶漢室的形象。

對於蜀漢政權最終的滅亡,我們是抱有惋惜的,惋惜怎麼辦,必須找背鍋的,什麼樣的人能夠背下這麼大的鍋呢?

外戚?不行,劉備幾乎沒啥大舅哥;女色?不行,劉禪不是太好女色;最後只能是宦官了,劉禪貪玩,宦官當政,必然是蜀漢政權滅亡的癥結所在。

黃皓能夠說出“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樣的話,想必是一個忠於漢室的宦官了?其實,最坑蜀漢政權的,應該就是黃皓了,黃皓在取得劉禪的信任後,專秉朝政,肆意打壓蜀漢的文臣武將,給蜀漢政權內部統治帶來極大的禍害。

當時即使是姜維都要避讓三分,不敢回朝,請求屯兵在外,不敢回成都了。

在魏國滅蜀之戰前,姜維得知鍾會於關中調兵遣將,就上書給劉禪要早做準備了,而黃皓竟然以鬼神之術告訴劉禪不會有敵人到來。

後來鄧艾率領少數兵馬奇襲成都,成都在糧草充沛,兵馬足夠的情況下劉禪竟然開城投降,實在是有點讓人無法無語,黃皓在劉禪投降的過程中必然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黃皓:“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將蜀漢政權覆滅的責任全部推給黃皓。

當然,我前面已經說到,這是一次甩鍋,蜀漢政權真正覆滅的主要人物還是劉禪,小人能夠當政還是劉禪造成的。

魏延若在,蜀漢局勢何去何從?

雖然說黃皓是不可能說出這樣話的一個人,但是這句話如果真的從魏忠賢,變成了魏延,蜀漢真的能夠抵擋住曹魏的攻勢,使得蜀漢局勢“必不致至此”?

對於魏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卻又是被誤解很深的一個人,《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是一個有反骨的人,並且在最後一次北伐失敗後,沒有讓諸葛亮續命成功,甚至還要造反,結果被馬岱給斬了。

實際上,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繼關羽、張飛之後頂級將領,比趙雲、馬超還要受到劉備的重視,劉備還力排眾議將漢中交給魏延來管理。

魏延在漢中駐守15年,使得曹魏始終沒能踏入關中一步,可見其軍事才能還是有的,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提出“子午奇謀”成為一千多年來的軍事構想,至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甚至使得現在的很多讀者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產生了質疑。

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也並沒有造反,只不過諸葛亮身後事安排不當,繼承人的選擇上出現問題,致使內部出現傾軋,魏延沒有死在防守曹魏政權的前線上,卻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下。

如果魏延不死,曹魏要想從漢中進入蜀地是不可能的,魏延的防守策略是穩紮穩打:“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 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 王平捍拒曹爽, 皆承其制。”

魏延的接替者王平就是採用這樣的防守策略,將曹爽打敗。

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魏延駐守漢中的時候,是諸葛亮主政,劉禪並不管事,諸葛亮治內還是很有一套的,如果有一個堅強的後盾,漢中防守策略得到,蜀漢肯定不會被曹魏輕而易舉的拿下。

劉禪寵信黃皓之後,並不管朝政,使得黃皓專權,這個時候,即使是魏延重生也沒有用啊!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真傳,也並非沒有本事之人,然而對戰曹魏,前期多勝少負,後期多負少勝,實際上是蜀漢與曹魏政權之間綜合實力差距的拉開。


史論縱橫


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伐蜀,被姜維阻於劍閣雄關。劍閣自古以來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鍾會久攻不下,欲帶兵北返,卻為鄧艾所阻。鄧艾以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穿越700餘里的無人區,成功繞過劍閣,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江油,先是迫降守將馬邈,又斬殺諸葛亮之子諸葛緒,攻克綿竹。之後乘勝追擊拿下成都門戶雒縣,蜀漢朝廷震動,在投降派的攛掇下,最終劉禪棄國投降,蜀漢滅亡。魏延若在,能救蜀國?這當然是不現實的。

魏延是先鋒將領,卻不是謀國統帥

縱觀魏延一生的高光時刻,一個是取代張飛成為漢中太守,另一個就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成為先鋒將領,斬將奪旗,頗有戰功。但是魏延並不是一個統帥型的人才,對於統帥一國兵馬或是一路兵馬,無論從能力上還是從性格上來說都不太適合。

作為統帥,需要頭腦冷靜,用兵奇正相符,先謀敗而後謀勝。從魏延的帶兵來看,他的冒險因子比較多。諸葛亮每次北伐,他都要求以奇兵出子午谷。如此計謀雖有成算,但是風險也是極高的,一個不好,很有可能就是導致整個北伐的前功盡棄,大敗虧輸。這對於國力弱小的蜀國而言,是難以接受的。

從性格上來說,魏延也不是作為一軍統帥的適合人選,據《三國志》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也就是說他的性格過於孤傲,其他將領都要避其鋒芒,不敢惹他。以魏延這種性格作為統帥,軍隊內部的和諧將成問題。在這一點上可是犯了兵家大忌的,內部不穩,如何能共同抵禦外敵。

所以說,從魏延個人的情況來看,他是一個好的將才,卻難以成為一位帥才。魏延若在,必是與姜維共存的狀態。姜維可做統帥人選,卻壓服不了魏延,以魏延的性格與資歷上看,他必然是想要當軍方老大的。這樣的情況下,蜀國軍隊內部必然矛盾重重,能否堅持到公元263年都難說。

蜀國國小民疲,不是一人可救的

三國時期,蜀國是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從疆域上看,蜀國僅僅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下轄22郡。東吳則有3州32郡,魏國是地域最廣大的,並且佔有中原之地,立國之後有12州87郡。

根據史料統計,劉備建立蜀漢之時,戶籍人口僅僅20萬戶90萬人。通過諸葛亮的治理,到蜀國滅亡之時,人口為1百萬出頭。即便加上兵籍、吏籍、漏籍、蔭戶、佃客和少數民族這些不納入人口統計的數量,蜀國的人口也就400萬人的樣子。

那麼東吳和曹魏又是什麼情況?東吳在其滅亡時在籍人口為256萬,加上不計入統計的人口,數量大約在550萬以上,比蜀國多了150萬。曹魏的在籍人口為443萬,加入未入籍的則高達1300萬人口。蜀國人口也就是比魏國零頭多一些。國力差距實在太大。

打仗打的就是人口與經濟,沒有人口如何發展經濟,沒有人口如何能夠招募軍隊。魏延是大將,不是治理國家的人才,他沒有能力讓蜀國擁有更多的糧草,也不能讓人口得到飛速發展,這些因素制約著蜀國的發展,不用說魏延,即便諸葛在世,這樣的局面也無法改變。

蜀國人才凋零,無人可用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是對於蜀國人才凋零,無人可用最真實的寫照。並不是說廖化能力一定不行,而是作為八十歲左右的老將,也許經驗還在,但是他的體能,武藝各個方面已經嚴重退化,若有年輕人能夠頂上,他又何苦冒著隨時嗝屁的危險仍然領軍在外。

再來看看姜維以劍閣雄關抵禦住鍾會大軍時,蜀國後方發生的情況。先是江油守將馬邈,面對鄧艾長途跋涉,幾乎是無糧可用的疲兵,直接就投降了。等於為鄧艾提供了糧草和兵員。而另外一位守將諸葛緒,戰死雖令人欽佩,但是他的選擇著實不高明。綿竹關是蜀國都城的門戶,堅守即可,為何非得帶兵迎擊?確實有點草包。之後更不用說了,蜀國官員留著都城不守,直接選擇了投降,要知道,鄧艾深入腹地,只是孤軍一支。如何能面對蜀軍的四面圍攻。

面對這樣一群人才,魏延能耐如何,打仗可不是一個人的事,他總不可能一個人帶著兵馬去解決所有的問題。

大山侃史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蜀國之亡,不是一個人能夠挽救的,縱觀歷史,除了漢高祖劉邦因秦末特殊的情況以巴蜀之地為基礎統一全國,其他各朝各代在益州的割據政權無一不是割據幾十年便宣告滅亡,整體的國力才是一個國家能否強盛的基礎。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魏延是蜀漢帝國的開國大將,為劉備集團在西川紮根以及後來的開疆擴土都立下了汗馬功勳。許多看過三國的人都有這麼一個印象,魏延既不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又不是五虎將之一,怎麼在外打仗到處都看得到他,而且還經常擔當先鋒這樣的關鍵角色。魏延到底在蜀漢帝國處於什麼地位?魏延倒底想不想謀反?蜀漢帝國被滅前,宦官黃皓為何由此一評:“魏延若在,時事必不如此”,魏延如果還在,蜀國還能延續嗎?

首先要確定一點,無論魏延是否還在,蜀國必亡。這是天下大勢,天時地利人和多要素決定的,非一人一力可以改變。諸葛孔明何其了得的人物,鞠躬盡瘁還是不能挽救蜀漢衰亡的命運,更何況魏延乎。三分天下,劉備能夠佔其一,這是天時加人和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關羽失荊州後,蜀漢帝國僅存益州一地,天下十州的十分之一,蜀漢帝國就再也沒有跟其他兩國扳手腕的底氣和實力了,慢慢衰亡是不可挽回的宿命。問題只是這個結局什麼時候來,是早還是晚。

第二,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這得從魏延在蜀漢的地位談起。魏延在諸葛亮治下多被當做大將或偏將使用,地位不算太高。其實在劉備治理時期,魏延的地位卻高得超乎想象。舉一個例子,劉備稱漢中王后要回成都,就得派一個得力的大將鎮守。漢中中這個地方,北瞰關中,南護蜀中,是一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方,對蜀漢來說至關重要。劉備選擇了誰去呢?既不是他的三弟張飛,也不是愛將趙雲。這人恰恰就是魏延!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魏延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地位也絕不在所謂五虎將之下。對於這麼一位有軍功,有地位的大將,如果跟統治者思路相投的話是很有前途的。可惜的是魏延的主張一向跟諸葛亮不對路。在與魏國交戰的過程中,蜀國有勝有負,魏延的表現一直是比較好的,魏國大將的死就與魏延有關。魏延一直主張出奇兵制勝,而諸葛亮主張求穩。諸葛亮死後,他的繼任者也是持相同的想法。所以,與其留著這個刺頭來跟自己作對,還不如把這個有權有勢又有想法的大將扼殺在權力更迭的搖籃裡。跟是否有反骨沒有半點關係,魏延被殺其實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跟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官方主流政見不合,這就是魏延為何被殺的根本原因!

第三,魏延如果還在,蜀漢能否延續?魏延這個人軍事戰術是一流,但戰略上屬於末流。比如兵出子午谷這個奇招,有希望一舉拿下長安,戰術上沒有問題。但戰略上沒有考慮蜀軍孤軍深入的問題,後勤補給怎麼來,曹軍舉國而來怎麼抵擋,這些都是高級統帥應該全盤考慮的。而姜維基本承襲諸葛亮穩紮穩打的風格,消耗魏軍有生力量而不搞孤注一擲的豪賭,這符合當時蜀國的國情,因為蜀國根本輸不起。所以魏延的風格不符合國情,此其一。其二,魏延這個人性格高傲,看不起別人,大家平時都躲著他。只有楊儀跟他針縫相對。諸葛亮死時,魏延是南鄭候,要比關羽的漢壽亭候,諸葛亮的武鄉候爵位還要高。而姜維不過是諸葛亮看好的一個降將而已。魏延是不會看的上姜維的。而如果魏延做大將軍,統領全軍,大將不合,於蜀軍不利。或者魏延在外要搞起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那一套,蜀國軍隊多重領導或者陷入分裂,蜀國大概率會死的更慘。

至於黃皓為什麼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也很好理解,蜀國滅亡時,魏延早就去世很多年,黃皓拿一個早就不在的人說事一不會影響大局,說了也白說;二還可以藉此打擊姜維等政治宿敵;三還可以顯示自己的睿智,在劉禪面前逞能。反正是事後諸葛亮,不說白不說。





週週說古今


蜀漢滅亡時,此時蜀漢的實力不如魏國,魏延的能力也不如鍾會、鄧艾,靠他是解決不了危局的。

魏國能滅蜀漢,其根本原因是它的國力遠遠超過了蜀漢。

魏國滅蜀之戰時,共出動了三路大軍:

第一路是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共計10多萬人,經斜谷、駱谷進攻漢中。

第二路由鄧艾率領,有3萬多人,負責進攻甘松、沓中,以牽制在此地屯田的姜維。

第三路由諸葛緖率領,有3萬多人,進攻武街、橋頭,以切斷姜維的後路。

此外還有魏興太守劉欽統帥一路偏師從子午谷進兵。

這麼算下來,魏軍總共出動的兵力超過了16萬。

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國力日益下降,在蜀漢投降時,全國共有士兵10.8萬人,這還包括了各地的地方部隊,由姜維等人指揮的機動部隊不過4、5萬人,不到魏軍的1/3。

就雙方的實力比來說,蜀軍很難抵擋住魏軍的攻勢。

而且魏延的能力也遠不如魏軍的兩個主帥鍾會和鄧艾,甚至還不如姜維,靠他是不可能挽回敗局的。

按照《三國志》記載,魏延勇猛過人,是蜀漢後期難得的勇將,但是也僅此而已。

現在網上很多人認為魏延曾經長期鎮守漢中,魏軍未能進犯,如果由他守漢中的話就不會失守。而且魏延提出過“子午谷奇謀”,說明他很有戰略眼光,但是這明顯高估了魏延的能力。

魏延守漢中是在關羽水淹七軍,曹操離開長安,回師洛陽以後。此時魏國的軍事重心已經轉移到了荊州一線,此後曹操、劉備先後去世,曹丕認為蜀漢已經不構成威脅,所以也是以東吳為主要目標。因此魏延能鎮守漢中相安無事,主要還是因為魏國並不以蜀漢為主要目標。

而“子午谷奇謀”不過是《魏略》上的一個說法而已,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提出的僅僅是自己領兵萬人單獨進軍,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允許。

魏延大部分時間只是在諸葛亮手下擔任先鋒,他獨自領兵最好的戰績,不過是在曹真伐蜀時和吳懿一起西入羌中,在陽谿擊敗了費瑤和郭淮。

而魏延獨自領兵還遭遇過一次大敗。諸葛亮去世以後,魏延想奪取軍權失敗,於是率軍攻打楊儀,結果被王平擊敗,魏延兵敗身死。

應該說魏延一勝一敗這個表現並不算太出色,廖化都曾經擊敗過郭淮,從實戰結果來說,魏延的能力明顯不如鍾會和鄧艾,甚至和姜維比都有差距。

結語

實力不如魏軍,魏延的能力又不如對方主帥,所以蜀漢最後的危局靠魏延顯然是不可能解決的。


不沉的經遠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魏延自在劉備入川之前,便來投奔,之後更是憑藉赫赫戰績贏得了劉備的賞識,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但在公元234年,諸葛亮臨死時,卻告誡眾將士提防魏延,說其早有反意,並給了楊儀消除隱患的錦囊,最終借楊儀之手,害死了魏延。

而魏延一死,蜀漢此時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當後主劉禪投降鄧艾時,宦官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那麼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嗎?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魏延此人軍事能力強大,若其尚存,必能助蜀漢北伐大計。

魏延此人,不同於一般的將才。他能力出眾,深得劉備的信任,否則他也不會會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坐鎮蜀漢咽喉--漢中了,他還曾說過:"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足可見其實力。而魏延不僅有鎮守疆域的能力,還十分能夠戰場殺敵。他曾在與魏將司馬懿對陣時,迎面擊退司馬懿,也曾提出過子午谷奇謀,發動奇襲,可知其軍事能力不俗。


魏延的軍事能力強大,足可支撐蜀漢後期的一系列征戰。而其又是諸葛亮北伐的強烈擁護者,他的死不可不說是蜀漢戰鬥力的損失。當諸葛亮死後,魏延仍堅持北伐大計。說道:"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

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魏延若還存活,必會堅持北伐曹魏,以謀蜀漢生存之道。而當時曹魏獨大,蜀漢勢弱,唯有奇謀才可攻勝。而魏延又恰巧是這樣的將才。因此魏延若存,必能助蜀漢北伐。


第二,魏延性格孤僻,自視甚高,與軍中將士關係差,易有隱患。

雖然魏延的軍事能力不俗,但是他的為人處世能力卻十分低下。據《三國志》記載:"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他自視甚高,與朝廷中其他同僚的關係不好。如果不是之前有諸葛亮與劉備重視其的軍事能力,為其謀劃出路,恐怕魏延早就淹沒在朝堂的渾水裡了。但諸葛亮死後,魏延別說想謀劃最高的軍事大權,就連同僚的信任和支持都沒能得到。否則當他與楊儀同被汙謀反時,怎沒有一人站在他身邊呢?


而諸葛亮死後,蜀漢面臨失去主心骨的局勢,國家極易發生動亂。此時若魏延尚存,必然會藉此機會,搶奪軍權。但魏延即使奪了軍權,最有可能的也還是遵循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堅持北伐。但以魏延的野心和智慧,必然不會考慮到連年征戰的蜀國百姓,也不會像諸葛亮一樣,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而是迫不及待的集全國之力,連年北伐,窮兵黷武。但蜀漢本就勢弱人少,若再征戰不休,恐怕是會引起國力下降,百姓不滿,最終蜀國大亂,動搖蜀國根基。


第三,魏延野心極大,失去諸葛亮的剋制,容易貪戀權勢,蜀漢內亂不斷。

在演義中,諸葛亮就曾提到過,說魏延腦後生有反骨,將來必然謀反,而事實也是如此。雖然在諸葛亮生前,他能夠發現魏延善養士卒,勇猛善戰等優點,並充分發揮其作用。但是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失去了諸葛亮的制衡,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再加上他自己性格高傲,與蜀漢的文臣武將關係極差,必然會破壞蜀漢內部的團結。


若諸葛亮死後,魏延仍然在世,那以其的野心,又怎麼不會妄想染指蜀漢的兵馬大權呢?魏延自身與蜀漢內部的爭鬥,或許還會被司馬懿等有心之人利用,進而擴大化,威脅蜀中內部穩定。況且此時劉家的後主劉禪能力低下,面對野心勃勃的魏延,恐怕也只能像當初的漢獻帝一樣,被人威脅,苟且度日了。

更何況黃皓本身就是個貪慕權勢的宦官佞臣,他在後主劉禪投降鄧艾時說的這句話,或許也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反思。魏延若還在,即使有叛亂之心,卻也仍然會保蜀漢無虞,蜀漢又怎會落到如此境地呢?

由此可知,若魏延尚且存活,蜀漢或許內有動亂,但也不至於這麼快就落得滅國的下場。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亮沒有用好魏延實在是一大失誤!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

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黃皓確實是說過這句話,而且魏延如果在的話,蜀國不至於亡國亡得那麼快,但是有因為國力上面巨大的差距,蜀國滅亡的結局有可能是無法避免的。

在三國演義裡邊,蜀國的國力其實是最弱小的,當時曹操佔據了天下9州,東吳有4州,而蜀國才僅有一州。魏國有戶口480多萬戶,吳國有200多萬戶,蜀國僅僅有70多萬戶口。

蜀國一直沒有被曹操滅亡,主要還是依據蜀地的天險。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企圖打破這種困守益州的局面,他先後六次出兵北伐,但是結果都是徒勞無功,反而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國力,而且蜀國因為本身佔地小,而且人口稀少,出產的人才也少,而諸葛亮在掌權期間,喜歡事必躬親,這就造成,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凋零。

而繼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之後,蜀國第一猛將其實就是魏延了,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之中,魏延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由於諸葛亮的偏見,魏延一直受到打壓。

諸葛亮死後,魏延其實是有資格統領蜀國大軍的,但是諸葛亮卻把這個權利交給了楊儀。魏延爭奪兵權失敗,只得逃走,楊儀派了馬岱追殺,最終追上魏延並殺死了他,而楊儀此人並不懂軍事。最終到底鄧艾偷渡陽平關,直接兵臨成都城下。蜀漢因此滅亡。如果諸葛亮死的時候把兵權交給了懂軍事而且,實戰經驗豐富的魏延,蜀國未必會那麼快滅亡,所以黃皓的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