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哥說歷史
“子午谷奇謀”後世有人認為是偽作,豹眼認為不無道理。
魏延也是名將,難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不高嗎?如果魏延真以為可行,那還是勇武、謀略雙全的魏延嗎?
01
子午谷奇謀
魏延自己帶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長安城下,駐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潰逃;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取郿縣,與魏延在長安回合。
作為北伐的謀略之一,未嘗不可,看起來也很高明。
但任何一種謀略,必須具備相應的前提條件。作戰不是旅遊,到哪裡都寫著歡迎到此一遊。把人召集齊了,導遊喊一聲“走來”,就到了。
曹魏是有名的人才濟濟,對於西北戰局也不可能沒有預判。蜀漢伐魏可能的幾條路線圖,其中就有子午谷一線,曹魏能不清楚嗎?
因此,可能的情況是:
第一,魏延通不過子午谷,在到達長安之前被發覺、消滅,這個可能相對較小一些。
第二,魏延抵達長安城下,夏侯楙不戰而逃。
第三,魏延佔據長安,但諸葛亮不能按時抵達,魏延得而復失。
魏延認為: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意思是說,夏侯楙很年輕,又是曹魏家的女婿,憑藉裙帶關係被委以重任。其實,他不僅膽怯而且沒有謀略。
魚豢《魏略》也記載說:
"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就算夏侯楙膽怯,沒有謀略。那麼長安是西北重鎮,不可能就一個夏侯楙駐守吧。
夏侯楙逃跑了,不要說他是曹家的女婿,就是曹家的兒子,臨陣脫逃,也會被殺頭的。其他的戰將都不怕殺頭嗎?
長安城牆堅固,沒有足夠的器械,很難攻破。魏延長途跋涉,去哪裡帶這些器械呢?
即便魏延成功,但能否守住,還需要另一個前提,那就是諸葛亮必須及時抵達長安城下,諸葛亮能辦到嗎?
諸葛亮之所以不採納魏延的建議,是因為魏延派給諸葛亮的任務,諸葛亮不可能完成。
就是說,諸葛亮沒有能力按照魏延的安排,按時抵達長安城下。諸葛亮去不了,魏延自己去了,又有何用?
02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屢次北伐,最遠的一次也就是最後一次北伐,越過了秦嶺,到達了五丈原。
這是諸葛亮連續北伐,經過了三年精心準備之後,採取的行動。諸葛亮依然不敢渡過渭河,依北山而進,取武功,逼近長安。在武功就遇到了司馬懿大軍的抵抗。
這還是孫權出動大軍北伐,曹叡率領主要力量抵抗孫吳的情況下。
可見,諸葛亮從斜谷也好,從箕谷也罷,能夠抵達陳倉、武功就不錯了,抵達長安太難。
再說,三國時期,彼此之間的情報系統都很完善,大軍行動不可能做到保密。諸葛亮從漢中出發,抵達陳倉、武功等地需要時間,曹魏也會早有準備。
就說第一次北伐,馬謖據守街亭,諸葛亮大軍在祁山還沒有行動,馬謖就被張郃五萬大軍擊敗。
張郃這五萬大軍從哪裡來的?沒有預先防禦,會那麼快速抵達嗎?
就算魏延佔據了長安,就像前段時間回答過一個問題,為何不繞城而過,這就對上號了。
援救長安的曹軍,如果不能及時攻克長安,完全可以繞過長安繼續西進,將魏延與諸葛亮截斷。就魏延五千兵力,沒有能力與諸葛亮形成前後夾擊。魏延就是甕中之鱉,毫無生路。
由此看來,魏延不會不清楚這些道理,“子午谷奇謀”很可能是假的,諸葛亮不聽魏延的也就對了。
豹眼看歷史
諸葛亮幾次北伐中原都沒有成功,在其中就有魏延建議給他五千精兵,通過子午谷奇襲長安,達到突然效果,佔領了長安對以後的戰局是極其有利的,只是諸葛亮沒有采用,謹慎的諸葛亮害怕冒險和賭博,不想賭一把,除了這些,也有諸葛亮的私心作祟。
諸葛亮是丞相大權獨攬,他不想有人威脅到他的權力,而魏延可是有勇有謀啊,萬一魏延真的偷襲成功了,而且佔領了長安,那就是大功勞了,到時魏延上位就威脅到了諸葛亮的地位啦,別看諸葛亮很牛,其實蜀國大把人老他不順眼,劉禪也是不滿諸葛亮的,一旦魏延偷襲成功立了功勞,劉禪肯定扶持魏延和諸葛亮對抗,以達到遏制大權在握的諸葛亮呢!諸葛亮當然懂這個道理,也就拒絕了魏延的建議。說白了,有功勞也是我,有我諸葛亮在,什麼人都別想出頭,更別想爬到自己頭上。其實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計謀挺划算的,就五千精兵而已,輸了也不會傷筋動骨,成功了就達到巨大的效果,看魏延是戰場老兵,成功的可能性挺大的,諸葛亮自然害怕魏延搶了自己的功勞,所以也就阻止了魏延的行動。職場的權力鬥爭一直都是這樣,諸葛亮也不例外。
子午谷出兵太過冒險,會打亂了諸葛亮的部署,如果魏延偷襲成功了,必然之前的部署計劃全部廢止,要重新規劃,還是按照魏延的行動來部署,這對諸葛亮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北伐只有一個頭,那就是諸葛亮,什麼戰術安排都聽他的,這樣諸葛亮心裡才有底。如果魏延奇襲長安,魏國迅速作出變動,那時戰爭信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傳輸總是延遲,你魏延佔領了長安,魏國必然派重兵包圍,甚至邊境也加強了部署,到時計劃就全打亂了。魏延被包圍,諸葛亮是兩頭顧不到尾,收不到魏延的信息,到時就亂了,諸葛亮也就沒信心把握住整個戰場態勢,對諸葛亮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如期冒險偷襲,還不如按照原來計劃行軍,至少輸了,心裡也服氣,畢竟都是自己搞的,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魏延身上,何況諸葛亮是謹慎的人,有時優柔寡斷,沒有把握的事絕不下決斷,所以諸葛亮不採取魏延的建議。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亮謹慎的性格適合在政治上混,不適合在軍事上面。戰爭有時需要冒險,總是循規蹈矩的,哪來的出奇制勝啊,都按照規則來打,誰都可以領兵打仗了,你諸葛亮憑什麼高人一頭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魏延曾經提出過子午谷計劃,具體情況就是魏延率領5000精銳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而諸葛亮率主力部隊,從斜谷發起進攻,兩路大軍在關中會師。
這個計劃被諸葛亮否決了,讓很多蜀漢的粉絲大呼遺憾,因為很多人認為這個計劃很有可能成功。再說在魏強蜀弱的情況下,不冒險不兵出險招根本不可能改變戰場局勢,魏延所需要的兵力只有區區5000,為什麼諸葛亮不願意博一下呢?
這個計劃看上去很美,但是,在我看來卻沒有太大的可行性,首先就是魏延這5000人馬真的就能打得下長安嗎?
魏延的計劃要獲得成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就是他的這5000精兵,個個都是飛毛腿,必須日行百里方才能夠達到奇兵的效果。其次就是魏國不知情的情況下,魏延的計策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第一個問題,你讓士兵帶著兵器輜重在平地上,日行百里尚且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是崎嶇難行的子午道呢?
經過連續的高強度的行軍,這些士兵在到達長安城至下時,立即就要投入高強度的攻城,他們此時還有多少戰鬥力是一個值得商榷的事情。
更何況子午谷地區天氣變化無常,若是魏延領兵經過子午谷的時候,連日暴雨,這可如何是好,這將如何應對?魏延成功實施子午谷奇謀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可以說是靠天吃飯。
同樣我們不難發現,魏延要取得勝利的第二個關鍵點也不是靠自己,是需要對手的襯托才能夠實現。一個軍事策略的成功與否希望寄託在對方身上,這本來就是不可取的。
我們假設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魏延的設想來發展,魏延率領5000精兵,輕輕鬆鬆的來到了長安城下,對長安發動進攻,長安城裡也沒有能人,這樣的情況下,魏延打得像長安嗎?
長安是什麼城市?那是漢朝的首都級別城市,那個城防的堅固程度可不是陳倉這種小城市所能比的。諸葛亮數萬大軍,愣是沒能錘開陳倉城,魏延憑什麼說他5000人馬就能打下長安城呢?是誰給了他這個勇氣?是梁翠萍嗎?
更何況魏延一直寄希望於長安的魏國守軍沒有能人,能夠讓他一舉攻下長安,可是這種可能性存在嗎?
不要說長安的守將夏侯懋是一個官二代,是個草包,不會打仗,這個駙馬爺可能確實在軍事上很小白,但是架不住人家身邊有人呢!要知道夏侯家,可是曹魏帝國的軍功世家,在夏侯懋的身邊,有幾個久經戰爭的老將,應該不會讓大家感到很吃驚吧!
這些人雖然談不上是一流名將,但是勝在有豐富的戰爭經驗,面對魏延的突襲,不可能驚慌失措棄城而走吧!事實上,他們只要堅持幾天,我相信司馬懿率領的大軍就會及時趕到,前來解長安之圍。
要知道當年孟達手下有八萬雄兵,他打算策應諸葛亮北伐攻擊長安,司馬懿的軍隊距離上庸有1200裡,還不是八天,靠著鐵腳板就趕了過來。
所以說魏延根本就沒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攻城,他只有幾天而已,若是他打不下長安,我想他這5000人馬就只能折在這了。畢竟司馬懿不是吃素的。
所以說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可操作性很差,靠天靠地靠別人,這樣的策略,諸葛亮怎麼會採納呢?
而且魏延可是獅子大開口要走了5000人馬,千萬不要以為5000人馬是個小數目,整個蜀漢帝國只有90萬人口,他們的兵力極限,也就在十萬左右,魏延一開口就拿全國1/20的兵力做實驗,諸葛亮怎麼可能答應他?
歷史評說
我覺得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奇謀的不可行性太多。
當時,魏延提議由自己引兵穿越子午谷,孔明帶大部隊牽制,長安太守夏侯楙並非將才,只要計劃得當,然後出其不意的情況下,長安就可垂手而得,將來或能平定天下。但是這裡面存在的幾個問題使諸葛亮最終不能下定決心。
古代通信非常落後,各路軍配合困難,而且子午谷不易通行,魏延就一定能在10天以內穿過子午谷進抵到長安城下?如果長安守將堅守不出魏延沒有攻城器械怎麼辦?諸葛亮大軍出斜谷走棧道,又能否30天內趕到長安?曹真大軍如果截斷後路的糧道該怎麼辦?在關中平原以蜀漢那點步兵,如何面對曹魏的反撲?這些不確定因素都不得不讓謹慎的諸葛亮思考!
再說了,即使佔領了長安,我覺得也很難守住,你沒拿下潼關,曹魏就佔據戰略主動。而且當時長安城在董卓之後,已是一片廢墟,得到的也不過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即使成功,那就會演變成魏蜀之間的決戰,只會便宜了東吳。因此,在資源地盤人力都不及對手,變數又太大的情況下,諸葛亮也冒不起這個險的。
歷史拾辰
諸葛亮自恃才高,大權獨攬,卻沒有曹操唯才是舉的胸懷,導致蜀國人才凋零。
例如,當年入川,一群大將齊心協力、拼死奮戰、千辛萬苦,抓住劉璋手下川中大將張任。就因張任不投降,輕而易舉給殺了!還美其名曰成全他忠義不事二主的美名!
卻不知嚴顏、黃忠、已經曹操手下張遼,誰不是罵聲不絕,誓不投降,而被放了之後才被感化?
即使他真不降,放了也沒害處。例如關羽不降曹,但也不害曹。何況劉璋大勢已去,不投降的張任有何害處?
魏延是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跟隨朝不保夕的劉備。如果像文聘一樣跟隨曹操,可以少吃許多苦。
魏延在蜀軍中,地位僅次於五虎將,戰功僅次於關羽、張飛,智謀在五虎將之上。五虎將之後,他是名副其實的軍中第一號人物
而魏延開會時愛發言愛出計謀,掃了諸葛亮的面子(事實諸葛亮極少像曹操那樣採納別人意見)。寧可重用馬謖、陳式、廖化,也要壓制魏延。
諸葛亮一生只看中一個人,就是姜維。為了給姜維掃清接班的路障,不惜殺掉魏延,理由竟然是看相,說:魏延有反骨!
若魏延真反而投曹魏,別說馬岱殺他,在路上遇都遇不到魏延。可惜姜維獨木難支蜀國大任。
姜維此人軍事的確一流,也愛窮兵黷武,從而加速了蜀國滅亡!
碧水青山0
首先,魏延提出的是需要5000精兵,外加5000後勤保障兵,共計1萬軍隊,對於當時國力並不強盛的蜀國來說,1萬軍隊並不是小數,同樣消耗不起,要知道在丟失荊州以後,蜀國軍力最強盛的時候也不過10萬軍隊,拿10%的軍隊做賭注,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次豪賭。
當然,諸葛亮更大的考慮就是,這個計策的可行性太低。
第一子午谷是300多公里長的山路,以後來曹真企圖翻越子午谷而失敗的例子來看,想翻越這段人跡罕至的山谷,至少要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一個月內魏延的軍隊吃什麼?光憑自帶的糧食根本無法完成補給,如果諸葛亮在派部隊進行補給救援,那投入的實際兵力就不止1萬人了。
另外,由於是翻越山谷,山谷的另一頭有沒有魏軍把守,蜀國方面並不知道,以子午谷的地勢,哪怕只有少量軍隊堵住谷口,魏延就算走到是子午谷的另一頭,也很難衝出去,就算衝出去,攻克長安的可能性基本也為零。
一方面由於是翻越山谷,蜀軍根本不可能攜帶龐大的攻城器械,甚至因地勢的原因,連馬匹恐怕都很難攜帶,這樣,魏延就算來到長安城下,一無攻城器具,二無騎兵,無論是攻城還是野戰都很難占上便宜。
另外就是通訊問題,如果魏延選擇翻越山谷,這也就意味著,魏延的軍隊會與諸葛亮的主力部隊脫離幾百公里,而且還是難以翻越的山路,在當時只能人工傳信的情況下,魏延如何向諸葛亮彙報他部隊的動態?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甚至很有可能兩支部隊會處於互相失聯的狀態,在無法知曉另一支軍隊動態的情況下,諸葛亮的主力軍隊根本就無法採取其他動作。
遼寧資深球迷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是諸葛亮不敢一試,而是諸葛亮不給魏延任何表現的機會。
蜀漢發展到了這個階段,軍中老將已經所剩無幾了。
魏延是當之無愧的蜀漢軍中砥柱,但是諸葛亮可不容許魏延做大,因為魏延和諸葛亮不是一路人。
諸葛亮身為丞相,是蜀漢行政最高長官。
照道理,北伐這種事情,諸葛亮定好方針,分派大將去執行便可以了。
但是諸葛亮要自己掛帥出征,因為他要牢牢地抓住兵權,這也是蜀漢給人軍中無大將的一個間接原因。
諸葛亮是謀士,謀士是需要依附他人行事,不可以自作主張的。
但是諸葛亮這個級別,除了主公,無人可讓他依附。
所以,諸葛亮出征,便政事、軍事都要自己一人抓,行軍佈陣他要操心,後勤補給他要操心,每一仗無論大小他都要操心。
這樣不把自己累死才怪,而且越是這樣,要顧忌的事務越多,打仗越是進度緩慢。
諸葛亮又不肯放權,大大小小事項都要經過他手才能執行。
這樣子怎麼和司馬懿去打?
至於魏延,不管出子午谷這個計謀可不可行,只要是魏延說出來的,諸葛亮就不會同意。
這要是萬一成功了,不是蜀軍能不能打下長安的問題,而是魏延的威信上升的問題。
諸葛亮本來就忌憚軍中有人超過他的威信,加上魏延一直和諸葛亮走不到一塊,自然是要打壓了。
而且諸葛亮為了不使自己威信掃地,打仗更是小心謹慎,一點危險也不敢擔。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首先這個問題不太準確。第一,魏延子午谷奇謀,他這方面需要5000精兵和5000力役,共10000人執行;第二,這個戰略的另一方面,需要諸葛亮用全部北伐兵力(5萬人)予以配合。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
“(魏延)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得更全面: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簡單說就是:魏延帶1萬人馬,其中5千精兵,5千運糧力役,從子午谷突襲長安(10天),嚇跑膽小的夏侯楙,佔領長安。諸葛亮率主力大軍從斜谷出兵,在曹魏軍隊救長安之前(約20天)與魏延會和,以切斷曹魏東西的聯繫,這樣長安以西的區域就歸蜀漢了。
那諸葛亮為啥拒絕呢?主要下面四個原因。
(左側是諸葛亮進軍路線,右側是魏延進軍路線)
第一,魏延從子午谷出兵,十天不太可能到達長安。
據史料記載,通過子午谷要走660裡山路,而且路況極差。道路崎嶇,難走又危險,很容易出現交通事故,沿途還有很多毒蛇猛獸。遇到大雨時,更是難以通行。
按現代學者研究,漢代行軍“輕行”每天能走50裡地。就是說,士兵脫下鎧甲放在輜重車上,在平地行軍一天能走50裡地。山地行軍速度肯定還要慢一些。
由此可知,就算沒有遇上惡劣天氣、交通事故以及毒蛇猛獸,魏延率領一萬人馬,在山地上走出平地行軍的效果,10天最多隻能走500裡,連子午谷都出不去。
第二,夏侯楙被嚇跑的可能性不大。
按魏延的設想,長安守將夏侯楙年少,膽小又沒謀略,聽說魏延兵臨城下,肯定會被嚇跑。
可事實上,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又和曹丕一起長大,不可能太年少。而且,夏侯楙雖然可能軍事才能不足,但並不表示他就很愚蠢。史料記載說,夏侯楙對管理經濟感興趣,是個生意人。應該說,生意人很少有太蠢的。
還有,歷來攻城時,攻城方的人數是守城方的幾倍,才有可能實現。而據史料和專家們的分析,長安駐防部隊加上機動部隊,足有三萬人。從兵力上說,魏延完敗。
因此,魏延就算順利來到長安城下,夏侯楙就算再膽小,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望風而逃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三,長安城易守難攻,魏延迅速攻克長安的可能性不大。
長安城易守難,城牆非常堅固。長安城的城牆最高達12米,基寬在12至16米,是用黃土夯築而成。而且,在城外還有護城壕,8米寬,3米深,用來防止衝車等攻城利器接近。
史料記載說,董卓之亂後,李傕曾帶領十萬大軍圍城八天,卻沒能攻下長安城,最後還是城內有內奸,打開城門迎入李傕大軍。
雖然魏延提出奇謀時,距離李傕攻城已有三十六年,但長安城作為魏國西都,曹魏就算沒有特別加固,也不可能任其破敗不管。而且,史料上也沒記載,這段期間,長安城防有被破壞過。
所以,就算魏延順利來到長安城下,單憑手中一萬疲憊之師,想迅速攻下長安城的可能性也不大。
(西漢長安復原圖,能清晰看到護城壕)
第四,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與諸葛亮的戰略構思衝突。
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是,出兵隴右,蠶食曹魏的土地,逐步壯大自己,削弱曹魏,等到時機成熟再與敵人決戰。由於魏蜀實力懸殊,這個戰略是基於蜀漢綜合國力弱小而定。
反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假設魏延成功佔據長安,諸葛亮也順利與其會師(事實上基本不可能,幾次北伐都推動不走就是明證),那麼,蜀漢必定面臨曹魏的反撲,雙方提前進行大決戰。以蜀漢絕對劣勢的兵力,極有可能遭受重創,此後再不能組織像樣的北伐了,蜀漢甚至都可能亡國。
總之,“子午谷奇謀”看似完美,但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是不現實的,不可行的,也實行不了的。
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計劃,是因為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比魏延看得更加深遠,更加通透。
三觀刷新事務所
諸葛亮六次北伐的事蹟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無數讀者。同時,後人也一直為他沒采納魏延“子午谷奇謀”而感到可惜。似乎只要諸葛亮當初聽取了魏延的建議,北伐成功便指日可待。為什麼當時諸葛亮不採取魏延的做法呢?分析起來,原因大概有以下五點:
一是蜀軍對子午谷的敵情判斷不清。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伐曹魏,曹魏方面是知曉的,並且迅速做出了應對措施。在各個險要的路口派兵駐守是必然的。誰敢保證子午谷就沒有重兵把守呢?倘若子午谷真有重兵把守,那不僅魏延的部隊難以走出困境,還會影響北伐的其他路軍。
二是蜀軍對子午谷的路況不熟,且子午穀道路險峻。魏延的進軍路線要經過秦嶺南坡,這一帶山高路險,至今都沒有一條橫貫的公路,在三國時期行進更加艱難。即使勉強行軍,也是困難重重。因為在進入子午穀道後,有一個路段全靠棧道,而棧道一旦遇雨,隨時都會被沖垮。
三是軍糧難以維續。子午谷山路奇險,車馬難行,軍需物質只能靠人力去背。倘若魏延率領五千人馬前進,那這些士兵的所需物質都要靠他們自己負重,這個消耗相當之大。況且如果行程不順,被困在途中,一旦糧草不繼,那將不戰自敗。
四是襲擊的時間難以確定。魏延說“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這只是在理想條件下的一種假想。子午谷長約七百餘里,且道路崎嶇難行,期間還得考慮惡劣天氣和部隊給養等問題。情況並沒有像魏延所說的那麼樂觀,一旦情況有變,不但奇襲不成,反而使諸葛亮的北伐大軍陷於被動狀態。
五是長安作為曹魏的重鎮,並非可以輕易攻破的。雖然長安城的守將夏侯楙在魏延看來是無能之輩,但曹魏對長安的守衛甚嚴。一旦長安有事,曹真將率大軍趕到。屆時以魏延的五千兵馬,恐怕很難與曹軍對抗。
綜上分析,魏延奇襲子午谷的計劃雖然大膽,但無論在敵情判斷、道路情況、糧草供應還是在時間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問題。可以說,魏延之計太過冒險,生性謹慎的諸葛亮不採納他的這個意見是可以理解的。
與書居
魏延不出子午谷,鄧艾偏能度陰平。
蜀漢大將魏延提出:由他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同時諸葛亮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潼關會師,一戰可定關中。此即“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出於謹慎考慮,放棄了這一謀略。
正所謂“英雄行險道”。魏延此計雖然太過兇險,但確實是一步妙棋。這一奇謀如果得以實施,必定能夠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當時諸葛亮率軍第一次北伐,兵強馬壯,士氣正盛。可以趙雲為先鋒,關興張苞馬岱王平盡數出擊,命人假扮魏延,打魏延旗號,迷惑魏軍。並儘量拉長戰線,儘可能多地吸引魏軍主力,形成對峙。魏延則按“明出祁山,暗度子午”計策行動,像韓信那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只要計劃周詳部署到位,本計謀大概率會取得成功的。一旦魏延襲取長安,曹魏糧倉失守,與諸葛亮對壘的魏軍必然全線潰敗。諸葛亮扇指中原,滅魏興漢指日可待。
諸葛亮不用此計,只能說諸葛亮並非超一流的軍事家。蜀漢在國力軍力經濟各方面都不如曹魏的情況下,妄圖以正面戰爭消滅曹魏,定鼎中原,完全是不現實的。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正好可以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可堪一用。
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在謹小慎微之餘,也許擁有足夠的智謀,但毫無疑問缺乏膽略,缺乏超一流軍事家所應有的膽略。蜀漢因為“鄧艾開蜀式”,而被曹魏滅亡。也許唯一能夠改變蜀漢命運的,正是“子午谷奇謀”。然而在全盛的諸葛亮時代,倘若不能放手一搏的話,只能說是最大的遺憾了。
謝謝閱讀!
2019-2-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