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種植技術

竹子是全世界生長最快的植物,在由竹筍發育成竹子的過程中,一個晝夜,即可以長高達1.5米。恢復一棵60英尺高的樹需要60年,而一棵60英尺的竹子只需59天即可再生。竹子生長快,生長量大,對水肥要求高,要求有充足的水溼,但也要排水良好。

栽種竹子宜選背風向陽、潮溼的環境。要求土質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和礦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竹子生長有其特殊性,它是依靠地下莖(俗稱竹鞭)上的筍芽發育長成竹筍,再長成新竹。新竹在1~4個月內即可完成高度、直徑生長,以後不再增加。竹子年年均會發筍長竹。因此,觀賞竹子種植技術也有別於其它苗木,早園竹、剛竹、金鑲玉竹、黃槽竹、黃杆京竹、紫竹、箬竹等竹類的種植方法大體相同。

竹子種植技術

中國竹子之最

一.中國是世界竹類植物的起源地和現代分佈中心之一,被譽為“世界竹子之鄉”。

竹子種植技術

二.中國是竹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竹子種類、面積、蓄積、產量均居世界之首,被譽為“竹子王國”。

竹子種植技術

三.中國具有十分悠久的竹子栽培與利用歷史,“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隨”,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

竹子種植技術

四.中國是竹子經營集約程度最高的國家,全國竹業總產值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有中國十大竹子之鄉,有年畝產竹材5000kg,畝產鮮筍3000kg,畝產值達5萬元人民幣的高度集約經營樣板。

竹子種植技術

五.1997年11月,中國第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竹藤組織在北京正式成立,目前有成員國29個。

竹子種植時間

1.散生竹

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開始發筍,多數竹種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長,並抽枝長葉,8~9月大量長鞭,進入11月後,隨著氣溫的降低,生理活動逐漸緩慢,至翌年2月,伴隨氣溫回升,逐漸恢復生理活動。根據這一生長節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時節應該是在10 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陽春”最好。冬季11~ 12月種竹,儘管雨量少,天氣乾燥,但此時竹子的生理活動趨弱,蒸騰作用不強,栽竹成活率也較高。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在梅雨季節正常年份採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離移栽,且根盤帶土多方能保證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區由於冬季嚴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筍期不宜栽竹。“種竹無時,雨後便移”。只要保證母竹質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熱的三伏天和嚴寒的三九天外,其餘時間均可栽種。如果採用容器竹苗,則南北地區均可四季種竹,保證成活。

2.叢生竹

一般3~5月竹稈發芽,6~8月發筍,且叢生竹不耐嚴寒。所以叢生竹種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發、竹液開始流動前進行最好。同樣,如果管理條件好或採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種竹。

3、混生竹

混生竹生長髮育節律介於散生竹與叢生竹之間,5~7月發筍長竹,所以栽竹季節以秋冬季10~ 12月和春季2~3為宜。

3

種植地整理

竹子生長要求土層深度50~100cm(中小徑竹50cm即可,大徑竹如毛竹則要求80~100cm),肥沃,溼潤,排水和透氣性能良好的砂質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4.5 ~7.0 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徑竹)。 整地是竹子種植前的重要環節,整地好壞直接影響到造竹質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採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對種植地進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塊、雜草、樹根等雜物。如土壤過於粘重、鹽鹼土或建築垃圾太多,則應採用增施有機肥、換土或填客土等方法進行改良。 整好地後,即可挖種植穴。種植穴的密度和規格,根據不同的竹種、竹苗規格和工程要求具體而定。在園林綠化工程上,一般中小徑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 50~60cm,種植穴的規格為長、寬各40cm、深30cm。

4

母竹的要求

母竹質量對造竹質量影響很大。優質母竹種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質母竹不易栽活或難以成林。母竹質量主要反映在年齡、粗度、長勢及土球大小等方面。

① 母竹年齡:最好是當年至2年生。因為當年至2年生母竹所連的竹鞭,一般處於壯齡階段,鞭芽飽滿,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長出新竹、新鞭,成林較快。老齡竹(3以上)不宜作母竹。

② 母竹粗度:中徑竹(哺雞竹類、早園竹等)以胸徑2~3cm為宜,小徑竹(紫竹、金鑲玉竹、斑竹等)以胸徑1~2cm為宜。

③ 母竹要求生長健壯、分枝較低、枝葉繁茂、無病蟲害及開花跡象為宜。

④ 土球直徑以25~30cm為宜。土球過小,母竹易過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土球過大,則不便運輸。 中小型觀賞竹,通常生長較密,因此,可將幾支一同挖起作為一“株”母竹。具體要求為:散生竹1~2支/ 株,混生竹2~4支/株,叢生竹可挖起後分成3~5支/ 叢。母竹挖起後,一般應砍去竹梢,保留4~5盤分枝,修剪過密枝葉,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種植成活率。 母竹遠距離運輸時,如果土球鬆散,則必須進行包紮,用稻草、編織袋等將土球包紮好。裝上車後,先在竹葉上噴上少量水,再用篷布將竹子全面覆蓋好,防止風吹,減少水分散失。母竹近距離運輸不必包紮,但必須防止鞭芽和“螺絲釘”受損及宿土震落。

5

母竹的種植

母竹運到種植地後,應立即種植。竹子宜淺栽不可深栽,母竹根盤表面比種植穴面低3~5cm即可。首先,將表土或有機肥與表土拌勻後回填種植穴內,一般厚 10cm。然後解除母竹根盤的包紮物,將母竹放入穴內,根盤面與地表面保持平行,使鞭根舒展,下部與土壤密接,然後先填表土,後填心土,撿去石塊、樹根等雜物,分層踏實,使根系與土壤緊密相接。填土踏實過程中注意勿傷鞭芽。然後澆足“定根水”,進一步使根土密接。待水全部滲入土中後再覆一層鬆土,在竹稈基部堆成饅頭形。最後可在饅頭形土堆上加蓋一層稻草,以防止種植穴水分蒸發。如果母竹高大或在風大的地方需加支護架,以防風吹竹稈搖晃,根土不能密接,降低成活率。

1、造林地的選擇和整地

造林地選擇:以坡度平緩背風向陽,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肥沃,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烏砂土和砂質壤土為好,一般的普通紅壤、黃壤都適宜栽培,要求微酸至中性。鹽鹼土、粘土、低窪積水,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及高山風口不宜栽培。整地:一般採用全墾整地,深度30釐米左右,清除林地中的樹樁、石塊,然後每畝挖60個定植穴,穴長100釐米,寬60釐米,深40釐米。長邊與等高線平行,穴底挖平。坡度在15°以上,採用水平階梯整地。

2、造林季節的選擇

根據紹興縣10多年的實踐,以選擇梅季6月種植為最佳。梅季種竹得用當年生新竹為母竹,種苗來源豐富,種後能立即發鞭,次年通常能出筍成竹,效果較好。

3、母竹的選擇

母竹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造林成活率的高低,成林的快慢,所以選擇好母竹非常重要。確定母竹的好壞有四條標準。

(1)年齡:母竹的年齡以當年新竹及1~年生的好,因為這樣的母竹所連的竹鞭處於壯年階段,具有飽滿的筍芽,有較強的發筍及抽鞭能力。

(2)母竹的粗度,一般以胸圍2.0~3.5釐米為好。

(3)母竹分枝要低,生長健壯,節間勻稱,枝葉繁茂,當年新竹幼葉齊全,竹竿硬實。分枝低可降低母竹高度、提高造林成活率。

(4)無病蟲害、無開花枝。

4、母竹的挖掘與運輸

挖掘:在竹林中選擇符合標準的母竹(在林緣或稀疏竹林中挖的母竹質量較好),然後確定母竹的竹鞭分佈方向,一般量下一盤分枝的方向與支鞭的方向大致相同,根據竹鞭的方向,按來鞭半尺,支鞭1尺挖取母竹,挖時注意不要扳搖竹竿,以免扭斷螺絲釘,並且避免鞭芽損傷。帶土15千克以上,挖起後立即斬梢,切口要平,呈45°角,帶枝葉7檔。運輸:母竹在運輸過程中,要保護好鞭芽與螺絲釘,遠距離要進行包紮,裝卸車子要儘量小心,縮短途中運輸時間,路途遠的要對母竹進行遮蓋,噴水保溼,減少蒸發。

5、栽植要求

1~2年母竹,6月上旬種植。當年生新竹,要竹竿硬實挖掘。 母竹運到後應及時種植,種植時應掌握四點:

(1)穴底要平;

(2)竹鞭放平;

(3)適當淺栽;

(4)鞭土密接。

種竹時要根據母竹蔸的大小,適當修整穴塘,填回表土,穴底要平,解去母竹包紮物,放下母竹,放平竹鞭,使鞭根自然舒展,種竹不指望母竹本身長大成材,而是依靠所連的竹鞭抽鞭發筍,長大成林。所以母竹竹竿不強求直立,而竹鞭一定要種平。種竹的深度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5百米釐米為宜,可比原來略深,不宜深栽,栽得過深,容易引起爛鞭而不出筍,竹蔸下部要與土壤密接,不留空隙,然後回入表土,自下而上,分層踏實,注意不要使竹筍和竹鞭脫開。基本種好後,每株再澆5~10千克淡水糞,再覆土培成饅頭型,上蓋鬆土。再覆蓋雜草保溫。高大的母竹要打樁固定。天氣久睛,土壤乾燥經常澆水。

竹子種植技術

注意事項

竹子的地下莖在土壤中生長,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夠的空氣,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溼潤,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積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糞尿、廄肥等,生長季節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內雜草,使其腐爛成肥料,同時疏鬆林地表層,改善物理性能,促進竹子生長,老竹園每隔數年要進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園工作,尤其是叢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對竹林養護也很重要,採伐年齡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採伐季節以冬季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