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光之海,用反思擁抱新世界


穿越時光之海,用反思擁抱新世界

春天

昨天雨雪交加,今天已是陽光明媚。

電視劇《新世界》播出了最後兩集,在經歷了一番刀光劍影、流血犧牲之後,一個嶄新的世界到來了。對於即將到來的新世界,劇中人田懷中是這樣描述的,"新世界擁抱我們的時候,會有些陌生,但它一定是溫暖的、可靠的。就像一臺充滿活力的機器,我們需要奔跑,才能跟上它的節奏"。

而劇外的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在一幕幕悲欣交集之中,我們迎來了這個春天。"悲欣交集"四個字,是弘一法師1942年圓寂前留給人間的絕筆,但願78後的我們能夠讀懂其中的深義。

有文章說,這段時間小區門口的保安都成了哲學家,每天對進出小區的人問的都是直擊靈魂的問題:"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裡面雖有調侃的意味,但細想一下,也確實能帶給我們一些哲學上的思考。

在學術界,關於中國歷史上是否有哲學和哲學家,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偏激者如黑格爾就認為中國是沒有思辨哲學的,他在《哲學講演錄》中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有的可能還要更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

無論持有何種觀點,都必須老實承認懺悔精神的缺失的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短板。孔子當年一句"未知生,焉知死"把通往超驗之境的大門堵上,漢代"獨尊儒術"、宋代儒學成為儒教之後,絕大多數中國人更是將思考的視角停留在了綱常人倫上。因此,主流學術界認為儒家思想最多隻能算作道德宗教,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也就不顯唐突和冒犯了。

在超驗性的宗教裡,懺悔是其中的核心精神,對此同宗同源的世界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類似的教法教義規定,比如猶太教有安息日,基督教有禮拜日,伊斯蘭教有"主麻日",以此來引導生活於塵世間的信眾懺悔,在精神上經常往來於此岸和彼岸。

懺悔這一文化基因帶來的最大好處是,當苦難來臨的時候,可以通過深刻而系統的反思,保有超越苦難、戰勝苦難的勇氣和能力,進而取得驚人的社會進步。

回望人類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人與瘟疫的共生共存史。也正是在一次次與瘟疫的鬥爭中,人類得以成長壯大。比如十四世紀爆發於意大利,被稱為歐洲歷史上最可怕的一次瘟疫的黑死病,客觀上促進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成為西方社會擺脫中世紀黑暗、走向現代文明的契機。十九世紀在對抗霍亂的過程中,西方的流行病調查、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對細菌的科學研究都慢慢發展起來,下水道、自來水管道等公共設施建設也開始興起。

這些成就的取得,最關鍵的因素就在於反思能力,而反思的前提是懺悔,懺悔的前提是敬畏,所以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茫茫宇宙,浩瀚無邊,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知道的要遠少於未知的,在現實世界裡,縱使不是教徒,總要保持敬畏之心,時刻感到"頭上三尺有神明"才好。

稍感安慰的是,對於沒有系統性懺悔習慣的國人來說,這場瘟疫給了很多人一次反思的機會:有人反思飲食起居、衛生習慣,有人反思社會交往、家庭生活,有人反思文化傳統、國民心理、人性天理……這讓我們感到鼓舞,只要還有能力反思,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就有希望。

行文至此,各地復產復工的消息漸次傳來,今天更有18個省新增疫情零報告。不出意外,這場瘟疫快要過去了。在送走瘟神的時候,唯願我們記住那些逝去的生命,並用反思的成果來紀念他們。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屬於我們的新世界就要來了,在此借用《南方週末》2017年新年獻詞送給遠去的他們,也鼓舞活著的我們——"我們或許經歷挫敗,但夢想總會如旭日之升;我們也許曾經心痛,但希望總會如皓月之恆。這希望與夢想不在遠處,就在你我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在你我對責任與權利的堅守,以及對人格道義的不斷完善與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